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诵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
②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2.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的起点要对准物体的左端。
3. 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4.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或只有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 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
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加法。
6. 在连加或连减的算式里,交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和与差不变。
7. 连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第三个数。
连减:先算前两个数的差(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再减去第三个数。
三、角的初步认识1. 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2. 从一点起,画2条线段就成了一个角。
通常把这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角的边。
3.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用直尺画角时,要在纸上线段交会处标上角的记号(通常是顿号)。
画角时要记住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画边。
5. 角的大小是测量出来的,通常用一个量角器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
中心点对顶点,0度线对一边,一边内角插一边,读数要领要记全。
量角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0度线对准角的一边,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 每个量角器上都把内圈刻度(从小到大)和外圈刻度(从大到小)分别标为0°~180°。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按照内外圈从大到小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数。
7. 计算角的大小可以从直观图形上估计,也可用量角器来测量。
计算角的大小一般采用度、分、秒制。
如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是30°16’,它就是30°+9分/60+3分/3600-16’=30°15’44”,化成最简就是30°15’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数是认识事物数量多少的一种表示方法。
学习数要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2. 数的读写掌握数字的读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认识千以内的数。
3. 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初步形成对数的大小、大小关系的概念。
4. 数的拆分学习数的拆分,能用10以内的数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法1. 十以内的加法学习十以内的加法计算,加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加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三、减法1. 十以内的减法学习十以内的减法计算,减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减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整数1. 认识整数学习认识负整数,初步构建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的运算法则。
五、数的应用1. 长度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初步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2. 重量学习认识重量单位,初步进行重量的比较和计算。
3. 时间学习认识时间单位,初步进行时间的比较和计算。
4. 金钱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和单位,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加法、减法、整数和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第1篇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分米米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第2篇培养下面两个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人有在学习新知识后及时练习便不容易忘掉,如果不及时练习,就很容易遗忘的记忆规律。
因此,巩固当天所学,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很有必要。
对于这点,我要求学生作到:做作业前,先看课本回顾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做作业,还要做到“三到一检查一签字”。
“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睛看清题目,心里想着计算,手要把答案写得正确、美观;“一检查一签字”: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有没有出错,有错要及时订正,最后再让家长签字。
二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的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的知识点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1. 认识数字:学生将学习从1到100的数字,包括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通过各种活动和练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和使用这些数字。
2. 数数和计数:学生将练习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并能够通过数数来比较数量。
这包括跳数和倒着数,以及使用计数器等工具来辅助计数。
3. 基本的加减法:学生将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4. 认识图形: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以及它们的属性。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
5. 测量:学生将学习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基本测量单位,如厘米、千克和毫升。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这些单位,并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
6. 认识时间:学生将学习钟表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针和分针的识别,以及如何读出时间。
学生将通过日常活动来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并学会规划和安排时间。
7. 数据收集和整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包括使用图表和表格来展示信息。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
8. 解决问题:学生将通过各种实际问题来练习数学知识的应用,包括使用加减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数的认识1.1 自然数- 自然数由1开始逐个增加而无限延伸。
- 掌握自然数的阅读、写法和大小关系。
- 了解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如前一个数、后一个数。
1.2 数字的拆解与合并- 通过分析数字的组成部分,将数字拆解成更小的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结构。
- 数字的合并将拆解的数重新组合在一起。
1.3 数的估算与比较- 通过合理的估算,可以在不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近似确定一个数的大小。
- 比较不等的数的大小,可以运用大、小、等于等比较词语。
2. 加法与减法2.1 加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加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和加数交换律。
2.2 减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减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减数与被减数的交换律。
2.3 加法与减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加法与减法进行综合运算。
-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3. 数的应用3.1 衡量长度- 研究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步、手掌、筷子等非标准单位。
- 掌握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厘米、分米、米等。
3.2 时间的认识与计算- 研究用自然单位表示时间,如日、月、年等。
- 掌握基本的时间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秒等。
3.3 数与图形- 辨别几何图形的特征。
- 通过数学表达符号和词语描述几何图形。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会用表格、柱状图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数据。
- 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清楚与准确。
4.2 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数据的一些特征。
- 通过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总结。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数学。
请在学习中多加实践和巩固,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认识数1. 自然数:从1开始的数,用来计数。
2. 整数:包括自然数、0和负自然数。
3. 数字的阅读与写法:熟练掌握数字的阅读与写法。
4. 数的比较: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第二单元:加法与减法1. 加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数的相加与相减:掌握两个数的相加与相减。
3. 进位与退位法: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通过进位和退位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
第三单元:幂1. 幂的概念:理解幂的含义,掌握幂的写法与读法。
2. 乘方的运算:通过乘方解决简单的幂运算。
3. 幂的性质:理解幂的乘法性质、相反数和零的幂的特殊性质。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关系和大小比较1. 数的顺序关系:掌握数的顺序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2. 数的估算:使用数的顺序关系估算数的大小。
3.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完成数的大小比较。
第五单元:数的拆分与组合1. 数的拆分: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部分。
2. 数的组合:将若干数相加得到一个数。
3. 数的问题:通过数的拆分与组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乘法与除法的基本概念1. 乘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乘。
3. 除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性质。
4. 除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除。
第七单元:分数的认识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包括分子、分母和整体的概念。
2. 分数的比较: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3. 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熟练掌握分数的读法与写法。
第八单元:分数的计算1.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3. 分数的化简:将一个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以上是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米和厘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
2.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cm”表示;4.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5.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6.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1)物体左端对准刻度0时,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物体两端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也是物体的长度7.线段是直的,两端各有一个点,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8.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9.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正方形是由4条线段组成的10.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当物体比较长或高时,通常用“米”作单位;当物体比较短或矮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1.加法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减法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上退1当10。
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3.连加连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4.加减混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5.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3)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2、求出中间量3、根据中间量求出答案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边角有1个顶点,2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顶点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3.认识直角(1)定义: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角。
(2)判断: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两条直角边。
与角的顶点及两边对应看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4)刻度画起,画到(8)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图钉的长约莫1厘米;食指的广约莫1厘米;田字格广约莫1厘米;7、常考: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之内的加减法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较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计较时从(个位)加起。
③假如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二、表内乘法1.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算式的读法:如3×5=15,读作3 乘5 等于15。
2.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能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例如:三五十五,对应的乘法算式是3×5=15 和5×3=15,除法算式是15÷3=5 和15÷5=3。
三、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表示。
-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表示。
- 1 米=100 厘米。
2.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 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四、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角的分类-锐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是标准,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钝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出一个角。
五、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观察立体图形时,要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第1——-3页(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