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考点及能级要求】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高效预习】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概念:具有 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意义:促使 之间, 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单圈环流假设条件:①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②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③地球不公转(即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4、三圈环流⑴假设条件:①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②地球不公转(即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⑵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⑶分布:① 环流(0度到30度之间);② 环流(30度到60度之间);③ 环流(60度到90度之间)⑷气压带:G.极地 带:热力型冷高压;E.副极地 带:动力型冷低压 C.副热带 带:动力型热高压;A.赤道 带:热力型热低压 ⑸风带:90060030000G F C E D B A①②③900F.高纬东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D.中纬西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B.低纬信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⑴假设条件: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

⑵移动原因:。

⑶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课堂训练】1.在下列气压带、风带中,同时参与低纬环流和中纬环的是()A.极地东风带 B.西风带 C.信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2.读下图,四幅表示极地东风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有()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3.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分布规律,图示所反映的时间是()A.夏至日B.冬至日C.春分日D.不好确定4.有关②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B.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气压C.空气堆积下沉形成高气压D.空气堆积上升形成高气压5.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写出下列气压带、风带的名称:A ;B ;C ;E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写出下列风带的风向:B ;D ;(3)写出三圈环流的纬度范围: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9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9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9气压带和风带[目标定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圈②圈③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为④带C为⑤带E为⑥带G为⑦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为⑧带D为⑨带F为⑩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1)北半球:?________分布。

冬季:亚欧大陆存在?____________;太平洋存在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

(2)南半球:?________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刚果盆地、马来群岛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____________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1__________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22__________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23____________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24____________、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问题思考】1.是不是受信风(带)影响的地方降水一定稀少?为什么?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何意义?3.议一议:与撒哈拉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为何能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探究点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下图甲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乙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 40-60 度大陆西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 年 温 和 湿 润


(700-1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 20-30 度大陆内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 终 年 炎 热 干 燥
部、大陆西岸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250mm)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 度之间
关于图中气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页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A. 甲:副极地低气压带 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 B.乙:副热带高气压带 是动力 原因形成的 C.甲:极地高气压带 受其控制下气温较低 D.乙:热带低气压带 受其控制下气温较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人们 依次来进行农事活动。“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 月~5 月
B.5 月~9 月 C.9 月~12 月 D.11 月~次年 3 月
第页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考察气压带和风带
出目 标
明知 点
1.运用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重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3.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自制)公开课一轮复习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自制)公开课一轮复习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导学案第八讲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组编:邹莹10.21 【考纲考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游戏开始】情景设置:气象王国发生内乱,国王广发英雄帖寻求麒麟之才稳定时局,但是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解除危机,你敢来吗?闯关装备区:(上节获得的装备还在吗?来试试吧)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以北半球为例画出高空风2、以北半球为例画出近地面风【关卡一】假如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且气球不自转,画出单圈环流赤道【关卡二】完成三圈环流,并标出气压带、风带【关卡三】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通关密匙】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B、地形的障碍C、地转偏向力D、摩擦力2、下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该环流是高纬环流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高三文科一轮复习

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高三文科一轮复习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受热膨胀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带,多 雨(降雨类型)。

2、南北纬30°附近地区,空气在高空堆积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带,受其控制降水 (多或少)。

3、近地面,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冷气流和低纬度来的暖气流在60°附近相遇, 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近地面形成 气压带。

4、两极附近地区,空气遇冷收缩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带。

5、在近地面的7个气压带中,热力原因形成的是 和 ,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和 ;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凡是低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高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

低压降水 (多或少),高压降水 (多或少)。

6、在图中左侧画出三圈环流,并在图中右侧写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在图中画出近地面风带的风向。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7、气压带和风带随 的移动而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为:北半球夏季位置偏 (北或南),冬季位置偏 (北或南)。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8、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夏季亚欧大陆为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

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了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

9、东亚季风的成因是 。

东亚夏季吹 风(名称),温暖湿润;冬季吹 风(名称),寒冷干燥。

10、南亚地区的冬季风的成因是 ,风向为 风;南亚夏季风的最重要的成因是 。

其风向 为 风。

【自学质疑】(回扣考纲,你掌握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90°0°60°60°30°30°课堂探究案【课堂探究】合作探究:夏季,亚欧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了地球的哪个气压带?冬季,亚欧大陆上的高压切断了地球的哪个气压带?【课堂练习】1、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2、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 、赤道附近B 、南北纬30°附近C 、南北纬60°附近D 、南北极附近 3.关于近地面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4.正确描述气压带和风带气流运动状况的是( )A. 凡高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 各风带中,只有中纬西风是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C. 凡气流上升的气压带均不利于降水的出现D. 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一般较湿润5.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6.(全国高考题)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需3个小时,原因是( )A.地球自转的影响B.两地时差的关系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D.水平气压梯度的影响不同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8、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下列两地所处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 为C 为D 为 (2)从降水的成因类型上看,A 带的降水主要是 ______ 雨,E 带的降水主要为 雨。

学案1:2.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学案1:2.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温馨提示](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①北半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北半球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温馨提示](1)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2)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一轮复习导学案气压带和风带

一轮复习导学案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在下左图中标注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风向。

2.哪些气压带是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练习:1.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2018全国2)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2.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2022年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 2016 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

图3示意该地区1979 2016 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3.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移动约左右;练习:(2021·浙江)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示时间最接近A.冬至日B.春分日C.夏至日D.秋分日2.此时A.甲地盛行东北风B.乙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丙地盛行东南风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2021年海南卷)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doc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doc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温馨提示(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温馨提示(1)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2)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析考点一⎪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了解全球水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理解大气环境形成的因素、三圈环流的形成。

(重难点)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阅读教材P 33至P 3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形成: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②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正误判断: (1)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 )(2)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3)赤道低气压带是因动力原因而形成的。

( )【提示】 (1)×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的具体表现。

(2)×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北风。

(3)× 赤道地区终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是因热力原因而形成的。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合作探讨]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

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并解释实际气象现象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气象观测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降水分布、气温分布等。

5. 气压带和风带的实例分析: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象站的数据和地图,引起学生对气象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和图示,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成因及其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气象现象,如季风气候区的气压带和风带特征。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练习:学生完成相关的气象图表分析和题目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讲解、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气象图表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气象图表时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图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3. 气象数据:气象站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4.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活动1. 气压带和风带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气压带和风带的模型,增强直观理解。

2. 气象观测实践:安排学生参观气象站,进行实地观测体验。

3. 气象知识讲座: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专业认识。

4. 气压带和风带主题报告: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制作PPT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七、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3. 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教学准备:1. 地理课本和地理学习资料;2. 世界地图和彩色铅笔;3. 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并提问他们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讲解气压带1. 介绍气压带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地区气温差异造成的气压分布带。

2. 分别介绍地球的主要气压带,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解释各个气压带的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和风向的关系。

Step 3:讲解风带1. 介绍风带的概念:是指对应于各个气压带上的辐合气流和辐散气流,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多年平均风向一致的气候带。

2. 分别介绍主要的风带,包括风向带、季风带和西风带。

3. 解释各个风带的特点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Step 4: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在黑板上或使用PPT上,根据地理课本上的图示,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分布情况。

Step 5:巩固和拓展1. 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程度。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气温和风向的影响。

3.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特定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如赤道降雨带和副高带。

Step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资料,选择一小块地区,绘制该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压、风向的分布情况。

Step 7: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和理解。

Step 8:课后反馈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备考指南]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等知识列入等级考教学要求。

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常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实例考查大气环流原理的表现及应用,侧重考查大气环流原理的阐释。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图,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海陆气压中心)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根据当地情况观察分析当地大气环流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如季风气候、伏旱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基础自查]知识清单特别提醒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辨析】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点拨】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1)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2)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1)气压带A赤道低气压带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C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动力因素)E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通,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G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2)热带B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D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F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气压带和风带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考纲呈现]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纲解读]1.综合思维:联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空间分布、随季节的移动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2.区域认知:通过对比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差异、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明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思维导图]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1)气压带、风带的名称: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盛行西风带,E副极地低气压带,F 极地东风带,G极地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的名称: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位置如图所示:综合思维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极地东风和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高温多雨信风带干季高温少雨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2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2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

全球X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

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

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单圈环流模式不成立。

而是形成三圈环流。

假设条件:1. 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重点厘清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最终偏转方向不同】【六个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术语及图解分析】:【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

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

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

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及判别:°,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风带则识记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极地东风。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地球上的气压分布规律,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1)讲解:气压带是指地球上纬度带上气压分布相对均匀的地区。

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风向和风速相对稳定的地区。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大气运动等因素有关。

(3)展示:通过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受纬度、季节等因素影响。

(2)展示:通过地图展示不同纬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3)分析:讨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

(2)实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3)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1)展示:通过地图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例。

(2)分析:讨论实例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7.课后作业(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2)分析我国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2018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单元第三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鲁教版

2018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单元第三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鲁教版

第三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规律[核心知识再现]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高效速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地球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分布特点如下:高压低压相间插,形成风带向低压;热力动力齐上阵,热量水分大搬家。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①低纬环流(0°~30°)⎩⎪⎨⎪⎧A.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因素)a 、b.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因素)(2)②中纬环流(30°~60°)⎩⎪⎨⎪⎧B.副热带高气压带c.盛行西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因素)(3)③高纬环流(60°~90°)⎩⎪⎨⎪⎧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东风带D.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因素)(4)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气压带的形成都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吗?提示不是。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

[高分素养提升]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2)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M表示3月份、春季B.N表示7月份、夏季C.M表示12月份、夏季D.N表示1月份、冬季解析第(1)题,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再根据盛行风的偏转方向判断该气压带位于北半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课本基础知识学习】1.大气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它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_______和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重点讲解)1)气压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①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叫____________。

②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__________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___________,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向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_。

④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________ ,它与较暖的__________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___________。

2)风带的形成: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向南北流动。

向南的一支流向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偏转成风,称为风;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风,称为风。

从极地高压向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偏转成风,称为风。

在北纬60度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近地面共有个气压带,即赤道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风带。

【动手练习】在下图(右图)中画出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标注名称和风向。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随着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如下图(左图)所示。

【课堂练习】1.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读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完成2~3题。

2.关于图中a、b、c、d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①a地等压面向上隆起②b地空气受热上升③c地气压高于b地气压④d地气压最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若a地为副热带地区,则Q地的风向可能是①东北风②东南风③西北风④西南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北风5.关于极锋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锋产生在两极附近B.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C.极锋是由于空气垂直下沉运动而形成的D.极锋是极地东风爬升到盛行西风之上的过程中形成的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盛行西北风D.30°~40°盛行西南风7.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9.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左图中气压带代表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带11.亚洲某月季风图如图所示时,则气压带、风带的位置A.全球气压带、风带偏南B.南半球偏北,北半球偏南C.全球气压带、风带偏北D.北半球偏北,南半球偏南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回答12~13题。

12.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3.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A.1月B.2月C.7月D.8月14.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为风,在其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②为风,在其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

(2)图乙中b为气压带,在其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

(3)图乙所示半球为半球,判断理由是。

(4)在图甲中②风带和图乙中b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专题六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主要气压中心的名称与位置,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成因,分析比较东亚、南亚季风季风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课本知识回顾】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的影响: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形成_____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形成______气压。

2.海陆分布对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影响: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_____分布,海陆热力差异_____,气压带呈____ 状分布,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____状分布。

3.北半球的气压中心(1)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结论: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压中心(亚洲高压,也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切断,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冰岛低压)(2)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中心(亚洲低压,也叫印度低压)所切断,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2【练习与反馈】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B.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状况不同D.地形起伏状况不同2.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3.当北半球某地,在某季节内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右图中状态时,正是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读图完成第4-5题4.若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A.③气流位于盛行西风带B.④气流控制下天气干燥C.甲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5.若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③气流为西北季风D.③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上述“某月”是A.1月B.4月C.7月D.10月7.该月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盛行西北风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天气C.罗马多阴雨天气D.印度半岛受高压控制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8~9题。

8.该月份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9.图示区域50°N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陆差异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②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C.多气旋控制D.寒流影响11.图中③处的盛行风向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回答12~14题。

12.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13.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特征是()A.高温少雨B.温和多雨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14.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A.①西北风,②东北风,③东北风B.①东南风,②西南风,③东南风D.①西北风,②东北风,③东南风(2015·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15.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16.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17.(2013·全国卷Ⅱ)右图为世界局部示意图。

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18.读图回答:(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图,判断理由。

(2)东亚季风:其成因是________,该地冬季受____高压控制,盛行____季风,受其控制形成________的气候特点;夏季受____低压控制,盛行___季风,受其控制形成 ________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冬季盛行____季风,夏季盛行____季风,其成因既与________有关,也与________有关。

19.[2014·四川文综,14(1)]右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专题五参考答案:1-5DBDAB 6-10DBCCD 11-13CCA 14略专题六参考答案:1-5CABDB 6-10CBABB 11-15ACCBD 16-17AD18. (1)甲 1月份大陆上气压中心是高气压(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西北低温干燥东南(3)东北西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9. (1)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