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提要: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自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两次游览直隶总督署,历史上历任直隶总督的各位风云人物,本人对曾国藩最为好奇,恰逢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纪念之际,本人拜读了张宏杰作家的又一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可以说是他借助了大量的资料和引注,用细节描绘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这部书共有三个部分。首先从正面角度讲述了曾国藩由“愤青”到“老奸巨猾”整个跌宕起伏的一生,其次是从他的左侧面描写了他一生的收入和支出;最后是从他的右侧面描写了他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本书给本人启发最深的还是对他正面的描写。

首先,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五、江西的困顿

经过在家两年的大悔大悟,曾国藩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总结曾国藩生平,挫折是他长进的动力。在挫折之际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凡事皆有极困极

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其次,考究一下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

左宗堂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是“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这句评价奠定了他对曾国藩一生轻视态度的基础。

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凡事只肯说三分话。而左宗棠的性格和曾国藩可谓截然相反。他是典型的多血质,反应迅速,做事果断,尤其善于在纷纭复杂的局面中迅速发现机会,定下策略。缺点则是过分自信或者说自大,性情过于张扬外露。好在曾国藩好脾气,对左宗棠俯首听命,从善如流。因此才使得二人有段难得的“同心若金”。然而同样是因为性格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二人的合作多次落入低谷甚至是断交。

曾国藩心目中时刻有左宗棠,而左宗棠时刻是带着“科举情结”和“瑜亮情结”这两幅有色眼镜看待曾国藩的。直至曾左晚年的最后一次交集,左宗棠才意识到他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理解曾国藩。以至到曾国藩去世,他在挽联中的“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以及“晚生左宗棠”的挽联署名都体现了左宗棠有与曾国藩和解让步的想法。

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有少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考曾国藩于人生五伦,几乎没有任何缺憾。在这一点上,曾国藩胜于左宗棠何止一筹。

最后,重点是要学习一下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曾国藩三十岁之前是一个庸人,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

的许多缺点。其中代表性的缺点有三个: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是伪,对人能作几副面孔。正是在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古往今来,立志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为了实行自己的志向,曾国藩高度警惕,时时自我监督。他还常常在日记中反省,看了作家摘录的曾国藩时刻反省的日记,不免觉得他过于苛刻、琐碎、拘泥。这样活得多板!多累!其实,除掉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这种修身方式也自有其合理之处。朱熹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做事也是这样。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练就了过人的严肃郑重地对待细节的功夫,并受用终身。正是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条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人是被决定的。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连如此信奉内心力量的曾国藩都屡屡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如果有人监督自己,战斗力可能就打不相同。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废然放弃。过了许久,始能积起心里能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无论读书还是做其他事,他始终以恒字为最高准则。这样求恒,当然极为痛苦。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怎么办?曾国藩的办法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这样当然极苦。然而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放得为一代之伟人。”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就是这样苦过来的。做事从无恒到有恒,他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上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尔虞我诈官场潜规则的时代里,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又拯国家于危难,为后世垂范千古。

我一边阅读一边佩服:一是佩服他而立之年,始发宏愿,立下“学

作圣人”之志,并终其一生,做到了“勤”与“恒”。二是佩服他大起大落,终耐住了困顿与烦恼,从青年愤青般刚烈走向智者的刚柔并济,“去忿欲而存倔强”。三是佩服他凭一中人之资,穷时不堕于不黑不白的平庸“诸老”之间,向理学信徒学习,志作圣人;达且能自承“愚拙”,不自傲,重实践;直至晚年,世事不尽如人意,仍坚持认为人想要有所建树,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尽人事,余下的,且听天命。四是佩服他长于自省,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心里很清楚。

这本书,作者借曾国藩的实践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提要: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

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也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