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儒释道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艺术流派与思潮

中国历代艺术流派与思潮

中国历代艺术流派与思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流派与思潮。

这些流派与思潮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点,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艺术领域入手,介绍中国历代的艺术流派以及背后的思潮。

绘画艺术流派与思潮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

其中,吴门画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吴门画派兴起于唐朝,以描绘山水为主题,追求意境的深邃和笔墨的简练。

吴门画派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重视山水之美和哲学思潮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兴起,形成了一种追求自然真实与个性表达的艺术思潮。

文人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张“致良知”,并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思潮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绘画的题材和风格,也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花鸟画。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追求。

花鸟画流派繁多,例如明代的董其昌花鸟画,追求写实和细腻的表现,而清代的齐白石花鸟画则更注重个性风格和笔墨的豪放。

雕塑艺术流派与思潮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以石刻为主要表现方式。

其中,佛教艺术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超脱尘俗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通过雕塑形象将佛教思想传达给人们。

在现代,雕塑艺术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例如,新雕塑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雕塑的重要思潮之一。

新雕塑运动主张拒绝传统束缚,追求创新和个人表达。

这一思潮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曲艺术流派与思潮中国戏曲艺术流派繁多,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统。

其中,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艺术流派之一。

京剧起源于北京,将当地民间音乐和舞蹈融入戏曲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京剧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其凝练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人物造型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金鑫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他们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绘画的儒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谈谈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五色体系”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先秦时期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它包括“青、赤、黄、黑、白五原色论”“正色与间色论”“五色与五行论”等。

“五色体系”的发明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超过西方,而且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内涵特色,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色彩规律的把握,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2.孔子“仁”的儒家思想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色彩的主张,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为仁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时出此语是劝教人要像爱色那样好德为“仁”。

儒家把颜色中的五色定为“正色”。

色彩作为装饰生活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孔孟之道的印记,被纳入封建礼教和等级的规范。

儒家色彩观念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思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制规范。

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作者:范成元(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儒学精神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儒学精神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国的美学艺术发展已达到很高的造诣水平,美术作品中融合了各种文化思想和艺术潮流,因而每个艺术作品中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儒学精神的发展历程,论述儒学精神在我国绘画领域和书法作用中的具体体现,促进我国儒学精神的传承和美术作品的发展。

关键词:儒学精神;中国美术;传统书画;融合我国的儒学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儒学精神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儒学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已渗透到我国的很多行业,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绘画和书法具有最直观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儒学精神都有显著的体现。

儒学精神讲求艺术性,其仁爱、中庸的思想体现在政治教化和道德教育方面,在美术作品中形成最直接的表现,从而实现艺术作品的教育性。

1.儒家精神的发展传承1.1春秋、秦汉至南北朝1.2魏晋隋唐时期1.3宋代之后的变化和传承2.儒学精神在书画艺术中的体现2.1儒学精神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2.2儒学精神在书法中的体现3.孔子“文质观”对绘画的影响3.1“文质观”在绘画中的体现3.2“文质观”对绘画创作的启示结束语:儒学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

儒家学派的文化经典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

在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带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一度为统治阶级发挥思想指导作用。

中国的美术作品,不论绘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都深受儒家经典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一定的艺术作品反映其存在的形态。

随着当今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美术作品受外国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巨大,因而加强对中国美术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

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

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


山水画是白和黑营造的世界,白不是死的空间,而是创造万物永恒运行 着的道,如同庄子说的,“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白”是“道” 的吉祥之光,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延伸。中国画的空白在意境上并非虚无, 而是藏境(藏,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物象文化)。

齐白石画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却令人感到满幅水溢。如果画上背景, 终觉限于一个角度,并把自己缚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或者感到画蛇添 足,而不画背景,则似邀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如饶前后,并令人
遐思瞑想,回味无穷。

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丰富的色彩。“黑”,就是在笔墨处 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划,很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 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加强艺术感受。“知白守黑”,黑 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墨组织上,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 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知白守黑”, 立足于黑,还要考虑到白,如恽寿平《南田化跛》所说;“古人用心在 无墨处”,正是无墨之处,使画面松灵虚幻,当然,“白”的妙处,还 在于“墨”的点醒,经营,才能更佳的艺术效果。庄子认为:“五色乱 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五颜六色的世俗之美,只能刺激感官, 非真美。早期有隐士思想的画家摒去绚丽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素 朴”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以墨为主的道 路,依据中国宇宙观和道家思想构造一种玄妙的空间意识。中国画靠笔 墨来营造独特的空间意识,这空白有如老庄的,“道”自然“虚无”儒 家的“天”。中国哲学中“虚”“实”是辩证运动的,中国绘画中的白 与黑也是对立统一的。虚中有实,其表现就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出 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故 “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墨 韵”是墨本身的形式美的语言和节律,它配合用笔,造型,章法等艺术 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 主题和意境服务。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崇尚自然”、“追求永恒”为核心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紧密联系。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关注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山水画强调“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大道的表现,崇尚自然就是崇尚大道。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风景为主题,追求表现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画家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园林树木等自然景观,展示出自然界的美妙和壮观,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的无限敬畏之情。

中国山水画注重“追求永恒”。

道家强调物极必反的思想,认为凡事皆有其生命周期,既有兴盛也有衰败。

山水画追求永恒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艺术在有形之外表达出无形的永恒之美。

画家们常常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川水流作为描绘对象,以其壮丽而恒久不变的形态,来表现出永恒不变的美丽。

中国山水画推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认为万物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运行,不需要人为干预。

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运用笔墨的技法和构图的手法,展现出自然景观的自然运行和调和之美。

画中的水流、山石、草木等元素都展现出一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中国山水画中还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自在的精神。

道家认为自由是大道的根本特征,强调个体应该摆脱束缚,追求自身的自由自在。

中国山水画中的画家们常常以巨大的意境和虚无缥缈的笔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他们通过自由的笔触和意境的创造,展示出山水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表达出一种追求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它的“崇尚自然”、“追求永恒”、“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艺术表现上。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富有哲学思考的画卷,向人们传递着道家思想中关于自然、自由和无为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儒家思想与古代绘画艺术

儒家思想与古代绘画艺术

儒家思想与古代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而古代绘画艺术则以山水人物为主题,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情趣。

两者虽然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儒家思想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品。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认为文化和友谊是重要的人生价值,同时重视仁、义、礼、智、信等五德,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的美。

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画家们则通过表现山水人物、描绘文人雅士、绘制各种器物等方式,去探索人生价值、追求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画作。

其次,古代绘画艺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在独特的审美境界中不断研究儒家思想,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作品《季春图》就是一幅充满儒家精神的画作。

画中半山而立的文人仰望红梅,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远处的山水则借意于儒家“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的笔墨和空灵的构图,深入寓意着艺术家对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明代画家仇英则在其《清明上河图》中,通过描绘繁华市井、庄稼人家、官府祭祀等画面,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天下,平治天下”理念,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

最后,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都具有极高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儒家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被后人推崇为伟大的思想家。

而古代绘画艺术则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强大的感染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声誉。

两者均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卓越成就,且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发扬光大。

总之,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虽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生、道德和社会等诸多问题,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画里画外

画里画外

画里画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儒释道三流,源源不断的灌溉着从古而今的方方面面,影响的国人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

当然,这也包括中国的国画。

当儒释道思想与国画汇聚在一起,浑成一体的时候,最具中国特点的绘画便展现出了她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异国他乡的绘画无法触及的高度。

我一直很很感谢中国佛道教寺院。

如果少了这些涤洗污浊尘心的清修之地,中国将会少掉许许多多宝贵的东西。

寺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起了极大作用。

有一例子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

民国时期,日本建筑学家扬言,中国已无宋时木体结构建筑,若要一睹宋代建筑只有到日本京都。

当时,中国伟大建筑学家梁思成一为爱国,二为保护而不远万里苦苦寻觅远至宋代的中国古建筑。

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西五台山的一间寺庙里面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宋时木体建筑。

由此可见,佛道寺院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确实不可小视,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许多珍贵的记忆。

不止建筑方面,绘画,雕刻,诗词,古籍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它都兼容并包。

佛道教不仅留存,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了中国绘画当中,或者更加确切的说,两者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佛道思想使国画别具一格,而国画以自己的特有形式使佛道思想广为流传。

西方绘画整体给我的感觉偏向于现实。

他们尊重现实,不论是梵高那副与现实几乎严丝合缝的小卧室,还是其他画家的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真实。

而中国的绘画已经在画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暂且不说天人合一,画与人合一,人与天一体,单说立意方面,我想,已经远胜他国不止一寸一毫。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我自己个人的看法,浅识漏见,仅此而已。

佛家讲无分别心,道家讲超然物外,而我一意分出高低,已是与佛道相背,最大恶极。

再说,中国画所用色彩乏陈,多以水墨渲染。

没有太过于艳丽的外表,便会失去了如今追求时髦,追赶时尚,崇尚西方的一大批年轻受众。

提及这一方面,可说可道的那就多了。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戏曲,不论京剧,昆曲,亦或是一些地方戏曲,比如我家闽南那边与台湾同承一脉的歌仔戏,受众大都以老年居多。

浅谈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谈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谈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作者:蒋静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8期摘要: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虽各有不同,却都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不但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本质,而且也奠定了艺术美学的发展规律。

无论是儒,是释,或是道,它们无不把审美主体与终极美学价值之间的一种同一关系视为审美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儒家;释家;道家;中国艺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即儒释道。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以孔孟思想为主;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即佛教,是外来文化,其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在中国以禅宗为主。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和《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1]儒家思想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强调要“入世”,面向现实的道德和责任,是一种“有为”精神,且提倡“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必先修德”。

儒家的美学中心概念就是“中庸”之美,崇尚追求中和的美、至善的美。

在此以书法为例,从书法的发展史上来看,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当属隶书与楷书。

隶、楷皆以对称、匀称、安稳、整齐为美,线条方润,笔态中和。

隶书最早出现在西汉。

西汉的大一统政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空前的推崇,儒学那种重视“和”为归趋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讲求礼仪、提倡仁义理智的人生态度的文化氛围,使得隶书获得了极好的发展。

“约在东汉桓帝之间,书法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达到了完全成熟。

”[2]这时候出现了规整平正,稳实雍容的隶书。

东汉的《熹平石碑》《张景碑》《史晨碑等碑刻》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成就。

论儒、释、道思想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

论儒、释、道思想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
以此作为平衡社会发展的依据 。道学思想以“ 阴阳” 学说为基 础, 道学理论以天 、 地、 人 为范畴 , 阐明了人与 自然 的关系 。总
学派 , 曾长期作为 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 , 其影响波及朝鲜半 岛、 日本 、 中南半 岛 、 中亚 、 东南亚等地 区 , 是 世界 四大宗教之


释是 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 多创立 的宗教 , 因悉达多
就在这三 家文化 交织共存 中, 产生 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以及对待事物的认识 方法。历代 中国画g ̄4 , J 作 思维也
深 受这三 家文化 的影响 , 并 以此为导 向不 断地推动 中国画的发展及演 变, 由此而产生 了具有浓厚 民族风格 的中国画
艺术 。
关键 词 : 中国 画 ; 儒释 道 ; 思想 ; 融合 中图分 类号 : J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2 — 0 0 3 2 — 0 1
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 ,一部分学者 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 为中国文化 的代表 ,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巨大作用 。 这 就把丰富多彩 、 生气勃勃 的中国文化描绘得
单调枯燥 、 死气沉 沉的模样 了, 显然是不够全 面的。 所 以, 无论 传统哲学 ,乃至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 的某些基本性格 与精神 的 有着重要 的、 决定性 的作用。 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 中国文化 ,撇 开佛 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 形成 ,


儒、 释、 道 的由来与理解
它不仅作 为统治者压迫 、 箝制人 民的手段 , 使人们 的个性 、 意 志受到摧残 , 而且还成为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 、 欺世盗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底蕴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底蕴
他 对 诗 歌 的 爱 好 贯 穿 一 生 。总 体 来 说 ,
通 过 “ ”通 过 “ 忘 ” “ 斋 ” 手 段 游 , 坐 、心 等
来 获得 “ ” 也 即 获 得 一 种 人 生 的 艺 术 道 ,
精神 . 就是“ 于艺” 也 游 。在 以 这 种 文 化
思 想 及 动 力 发 展 起 来 的 的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 其 是 文 人 绘 画 中 , 成 为 一 种 独 尤 已 特 的 、 有普 遍 意 义 的 体 系 。 而 儒 家 的 具
的 塑 造 。 他们 十 年 寒 窗 。 功 名 孜 孜 以 对 求 ,但 是 他 们 一旦 对 社 会政 治 失 望 , 又 会 隐 居 山林 , 寄情 于 自然 。此 时 。 他们 会
把 渴 望 建 功 立 业 的 人生 抱负 , 向 对 艺 转 术 的探 索 和 自 我 品 格 、 养 、 问 的 完 修 学
艺 术 观 念 则 强 调 自 由 、 容 , 下 天 地 从 上 同流。
他 们 在 其 他 方 面 的成 就 。 绝不 逊 于 绘 画
方面的成就。
大 凡 历 史 上 的著 名 画 家 . 文 化 底 其 蕴 皆为人 、 、 三位一本 , 由文修 , 文 艺 画
在 “ 、 、 ” 大文化环境里 , 儒 释 道 的 古 代 中 国画 家 的 知 识 结 构 均 以 经 史 、 学 文 为主 . 且 基 本 是儒 家 的 “ 于 道 , 于 并 志 据 德 . 于 仁 , 于 艺 ” 思 想 。纵 观 中 国 依 游 的 绘 画 史 , 论 是 藉 藉 无 名 的 画 者 , 是 无 还 唐 、 、 、 、 的大 家 , 们 几 乎 个 个 宋 元 明 清 他 都 是 饱 学 之 士 , 富 五 车 , 有 深 厚 的 学 具 传 统 文 化 素 养 。 他 们 初 始 , 不 是 以 画 都 名 世, 是以文学 、 史或政治立身 , 而 经 余 事 绘 画 。他 们 或 奔 走 于朝 廷 , 周旋 于 官 场 , 同伐 异 ; 党 或安 身 于 书 斋 , 研读 经 史 , 吟 诵 风 月 。 书 立说 。他 们 首 先 是官 吏 , 著 是 学 问家 , 然后 才是画 家 。因 此 , 们 的 他 绘 画 无 不具 有 深厚 的文 化底 蕴 。东 晋顾 恺 之 出 身 于 贵 族 , 上流 社 会 名 流 恒 温 与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万物的领悟。

在中国山水画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道家思想源自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规律,并力图达到心灵上的自由、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共生,这与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相一致。

在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艺术家通常避免人为痕迹的过度渲染,强调表现自然景色的原始、宁静、纯粹的状态。

画家们倾注心血描绘的山水,力求达到灵气相通,与观者心灵相通的境界。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更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

中国山水画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氛围的营造,通过画家的笔墨意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间神秘力量的崇敬。

这与道家思想中重视“神秘”、“玄妙”的境界有所类似。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自然充满了神秘的力量,而人应当抛弃俗务,顺应自然,去感受宇宙间的神秘力量。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虚实结合、点线结合、淡墨重彩等技法,刻意营造出意境空灵、氛围神秘的画面,借以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和崇敬。

中国山水画强调“山水有情”,即山水有灵。

画家们倾心描绘的山水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色,而是一种有灵的宇宙生命。

这与道家思想中主张天人合一、心灵超脱的思想相联系。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有其灵性,而人与自然应当相融相通,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心灵境界。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对山水的刻意赋予情感,表达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山水灵性的认知。

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画家对道家思想的崇敬与追随。

中国山水画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这使得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超越物质界限的艺术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与宗教文化的关联与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与宗教文化的关联与表达
风格: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禅宗绘画的简约、空灵 技法: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产生了影响,如佛教绘画中的线描、晕染等 思想: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如佛教绘画中的慈悲、智慧等
佛教绘画:以佛教故事、人物、场景为题材,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 画等
道教绘画:以道教神仙、故事、场景为题材,如《朝元仙仗图》、 《八十七神仙卷》等
题材选择:以 宗教故事、人 物、场景为题 材,表达宗教
信仰和思想
色彩运用:以 宗教色彩为主, 如金色、红色、
蓝色等,象征 宗教的神圣和
庄严
构图布局:采 用对称、均衡、
层次分明的构 图方式,体现 宗教的秩序和
和谐
绘画技法:运 用线条、色彩、 光影等技法, 表现宗教的神
秘和深邃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佛教的慈悲、道教的逍遥等。 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佛教的普度众生、道教的养生长寿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绘画开始出现,如敦煌壁画 道教兴起:道教绘画开始出现,如《老子骑牛图》 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如《孔子行教图》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对绘画的影响,如《妈祖像》
题材:宗教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佛教、道教等
风格多样:既有 写实风格,也有 抽象风格
色彩丰富:运用红、 黄、蓝、绿等色彩, 表达宗教情感
寓意深刻:通过绘 画表达宗教教义和 哲理,如因果报应、 轮回转世等
宗教元素:佛像、菩萨、 罗汉等

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意蕴
术 受 其 至 深 而又 广 泛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中国 画 ; 人合 一 ; 爱 万物 ; 意精 神 天 兼 写
中图 分 类 号 : O一 2 J 0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2— 26 2 l )6一 o 2— 4 lO 2 3 (O O 0 o 1 0
i 2
国古 代 的大行 其道 以及 中国古代 士夫 常常 奉为 圭臬 的历史 事 实 。尤其 在 中 国古代 的文 学 作 品如 传 奇 、 小说等 中 , 这一 哲学 观 念 曾得 以几 近泛 滥 似 地 广 泛 运 用 !罗贯 中在其 《 国演义 》 三 中开 篇便 是 “ 宁 四 建

重 表 现 弃再 现
为 了更 好地 说 明 “ 人 合 一 ” 中 国传 统 绘 画 天 对 所产 生的 巨大影 响 , 不妨 先看 看 与 “ 天人 合一 ” 近 相
并被人 容易 理解 的一些哲 学观念 与 中国艺术 的密切 关 联 。董仲 舒 的 “ 人感 应 ” 对 后世 的文 学 艺 术 天 说 影 口彳 大并 且也 比较直观 , 向艮 董仲舒 认 为 : 天和人 相类 相通 , 天能干 预人 事 , 的行 为 也能 感应 上 天 , 人 自然 界 的灾 异和瑞 祥表示 天对人 们 的谴 责和嘉 奖 。在 肯 定“ 天亦有 喜怒 之气 , 乐之 心” “ 哀 和 天人 一也 ” 的前 提 下 , 为“ 认 国家将有 失 道之 败 , 天乃先 出灾 害 以 而
历史倾 向。这与 西方 传 统哲 学 中 , 、 、 人 神 自然 三者 主客体 判然 有别 、 客 分 明大 不相 同。正 因 为 中 国 主
古代哲 学 中 的 “ ” “ ” 一 种含 混 、 糊 的概 天 和 人 是 模 念 , 以, 所 在两 者 的结 合方 式上 就 容 易产 生 “ 相类 ” 、 “ 通 ” “ 应 ” “ 一 ”的关 系。 因 此 , 天 人 合 相 、感 、合 “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仁爱、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国画中。

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常常以家庭和社会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亲情关系。

这些作品以温暖、和谐的画面呈现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文化注重道德和品德修养,这在中国画中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强调艺术家的品德和修养对作品的影响。

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同时,中国画作品也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表情和举止来传达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在中国画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鸟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了一种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艺术形式。

儒家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画的创作和表达中,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儒、释、道三教思想差异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儒、释、道三教思想差异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儒、释、道三教思想差异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作者:杨潇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儒家思想影响艺术的主体,道家思想影响艺术的本体。

也可以说,孔子的艺术思想犹如铁轨,规定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庄子的艺术思想影响犹如车轮,正好卡在这个车轨上,奔驰发方向都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文人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最重,两家思想又合拍,把中国艺术的发展划定得十分清楚。

而禅宗思想的出现更贴近人本身,这又为中国绘画艺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儒道思想;禅宗思想;中国绘画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释、道“三教”,指儒、释、道三家。

中国古代素有“三教”之说传统所谓“三教”的“教”,按其原初语义,实质指一种教化、教义与教说。

柳存仁先生说:“唐代以来的所谓三教,这个'教'指的是教化的意思,不一定要把儒家看作是宗教”。

从三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的角度看,都重视化民导俗,《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化民成俗的意思即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都有“神道设教”的性质的存在,《易·观》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指不可测不可知,指神奇,这种神奇形成了“道”。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圣人能够体会到这种玄妙的道理并用以教化众生,从而为人民所使用。

1.儒家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是古代封建社会三教之首,如汉代董仲的“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强化中央集权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宋代理学。

但儒家算不算教,能否称之为教?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我们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具有区别。

”有学者认为,儒家是特殊意义的宗教,可视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宗教和伦理宗教,如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就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以及后来汉代到明代儒家的宗教性质在逐渐地增强。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绘画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是其核心价值,贯穿于作品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和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其审美情趣上。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是“意境”,追求情境中融会贯通的审美趣味,追求对自然、生活、人性的深层认知和审美追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们常常通过艺术手法和技巧将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达到与生活以及人心灵进行对话的境界。

这种审美情趣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秉承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其表现方式上。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意传情”,在表现对象的外在形态之外,更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韵。

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墨色、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处理来表现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在表现对象的将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仅是对物象的刻画,更是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要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儒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价值,着眼于社会和谐与个体和谐的统一;释家主张的是超脱世俗的清静心境和追求生命的真谛;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注重宇宙与人的和谐。

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中国传统绘画所弘扬的审美情趣、表现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无不融汇了儒释道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凝聚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道德和审美的深刻思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作者:许洪波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

儒家与道家所含有的美学思想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他们的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却有许多的异同。

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者的美学思想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都为现代美学所用,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工艺、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都呈现出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使我们获得思考。

庖丁在面对一头头结构繁琐的“全牛”时无从下手,然而当他掌握了牛的内部构造时,手中利刃所至,迎刃而解。

如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不同,他们对美学的切入点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道家、儒家两个角度来比较阐述二者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影响。

关键词:道家;儒家;美学思想;比较;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學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与文艺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谈到美学,“艺术”这一词语就必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诸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戏剧演出都无一不是艺术现象,不体现着其所在时代人们的审关意识,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关学思想本来就是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当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便从神话传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世界并进行思考。

由此,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

不得不承认的就是,这些哲学家们就是关学思想最初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他们将人们潜意识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艺术现象的审关观念发展成了关学思想,继而创造出美学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与儒释道叶馨雯 11级工管2班 201130090213回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释道”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十大画家无不与“儒释道”有着某种深刻的渊源。

【关键词】: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儒释道渊源一、中国古代十大画家1、王诜宋代(1036-约1093)著名画家,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定居开封,名门之后。

天赋与勤奋的结合使得王诜不仅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而且诸子百家、诗文书法无所不能,甚至连琴棋笙乐、百工技艺也无所不晓,可以说是一个少有的全才。

当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负有盛名的文化精英都是王诜的朋友,王诜与这些名人之间的许多雅闻逸事在书画界与收藏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这些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常在王诜家中聚会,吟风弄月,挥毫泼墨,共同鉴赏王诜收藏的书画名作,时不时还谈禅论道,针贬时弊。

王诜交游极广,就连“官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是他的座上常客,李公麟曾在著名的《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苏东坡、苏辙、米芾、黄庭坚、秦观等十六人在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另一位画家米芾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类似的记叙。

西园雅集,后来成为历代画家常见的一个创作题材。

2、李公麟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安徽桐城人,于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土,曾为检法御史,元符(哲宗赵煦)三年(1100年)辞官,隐居龙眠山过隐居生活,自号“龙眠居士”。

他好古博学,善鉴定。

不仅能画人物鞍马、神仙佛道,也能画山水花鸟。

他对传统绘画作过大量的临摹,同时重视写生,敢于独创。

他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

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

这种善用线描,多不设色的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这样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

3、米芾宋代(1051-1107)画家。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

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4、米友仁南宋书画家。

一名尹仁,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长子,人称"小米"。

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

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有影响。

5、王绂元代画家,字孟端,号友石生,无锡人。

幼年聪颖好学,10岁能作诗。

后王绂被举荐进京。

但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进京不久回乡隐居。

洪武十三年,也因事坐累,被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0余年。

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

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6、李思训唐代书画家。

字建,作建景。

思训二十岁前后任江都( 今江苏扬州县令。

当时武则天执政, 她大肆屠杀李唐宗室, 李思训弃官隐居。

隐居期间, 认真读书, 尤其苦练山水画, 很快就享名画坛。

神龙元年( 七○五年唐中宗李显废周复唐, 李思训因唐宗室任宗正卿,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

好写“湍濑潺涭、云霞缥缈”之景,金碧辉映为一家法,鸟兽草木皆穷其态,还常用神仙故事来点缀幽曲的岩岭。

这种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山水画,富有装饰性。

7、倪瓒元代(130l--1374)画家,字元镇,号净名居士,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

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

故而一生末仕。

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倪瓒诗书画三绝。

8、顾恺之东晋(348 —409)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徐渭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

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为青藤画派之鼻祖。

其书对钻研“永字八法”有独到之处,有“八法之散圣”美称,笔意刚劲,强心铁骨,苍劲中姿媚跃出,放纵恣肆,自成一格。

徐渭书法以行草为特佳,能以隶书笔法溶入行书,尤具独创。

10、朱耷明末清初(1626—1705)写意画艺术大师,字雪个,又字八大山人。

江西南昌人。

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进官学为诸生。

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

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

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

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

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

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胃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

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

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

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

八大山人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他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成熟1、文化背景——三教论衡: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1、儒家、道家学派诸子百家众多的学派中,儒、道二家思想是最为丰富的。

不仅如此,儒、道二家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所以逐渐成了诸子百家众多学派的代表者。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两汉是儒、道二家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充分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学派地位的时期。

社会对思想文化的需要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然而诚如许多中国思想家所说的,这种多样性又需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即需要有一个为主的指导者。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以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所本。

2、儒、道家学派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2.1 道家思想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同前《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前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2.2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而且获得相当成功的,是魏晋时代的玄学。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儒家强调制名(礼)教以规范人性,道家则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

所以,名教与自然分别是儒、道两家的理论主题和争议焦点之所在。

儒家名教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

他们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而不应当以社会礼法等种种规范去干预和束缚个人的行为。

他明确地提出了不要用社会礼法制度规范来磨灭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

玄学在理论上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

儒家名教理论沿习至汉末,已流弊丛生。

它不仅作为统治者压迫、箝制人民的手段,使人们的个性、意志受到摧残,而且还成为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工具,使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的腐蚀。

玄学承汉末名教之弊而起,所以首先都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本性和合理性,赞扬和提倡道家的自然理论。

而同时则努力调和自然本性与名教规范之间的矛盾,使之协调统一起来。

玄学的开创人之一,汉魏的王弼认为,喜怒哀乐等是人人都具有的自然本性,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例外。

他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人的道德行为都是人的真实感情和自然流露,如对父母的“自然亲爱为孝”(《论语释疑》)。

所以说,社会的一切名教规范都应当是体现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只有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社会作用。

3、佛教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接着,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

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

从理论方面讲,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