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
题
简答题:
1、简述苏联蒙太奇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特征?
库里肖夫实验的启示在于,观众看电影时的反映主要不是在单一的镜头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此后制约于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剪辑或是“叠增”。诸如此类的理念,成为蒙太奇电影工作者理论与风格的核心。其故事结构上几乎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事件,同时,它们都不把个体人物看做剧情发展的中心动力。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通常以社会力量为事件发生发展因果之源。好莱坞电影都是一个动作一个镜头。而苏联蒙太奇则把一个单独的动作打破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归根到底,一个静态的人或物,本身就可以从若干革命不同的角度观看并由此截取一系列镜头。或用重复剪辑如《战舰波将金号》中一名正在洗碗碟的水手突然愤怒地砸碎了一个盘子。这个只发生在一瞬之间的动作,通过被分散而成的十个镜头来表现。这样的重叠剪辑有助于强化这次叛乱事件的第一个反抗行动。还有省略剪辑——两个连接的镜头是由在同一个空间里从同一镜位拍摄而成的,但两个镜头的场面调度已发生了变化。此外,蒙太奇剪辑也可通过空间关系制造冲突。他们也运用交互剪辑手法来创造不寻常的空间关系。
2、试述巴赞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的主要内容?
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场面调度”的理论)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
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
蒙太奇引导乃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3、简述类型电影的含义?
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
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⑤近年来,类型电影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将不同的电影类型特点融合在一部影片的创作中的“类型融合”,为了研究类型电影理论的制作、生产规律,电影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类型电影理论”,对西方电影中成熟的电影类型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电影中的产生背景、分类依据、主要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功能和社会机制等。
4、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是一场开始于50年代末期并在1960年形成高潮的法国电影运动。它反对自以为是、垂死的法国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方面的革新。一群团结在《电影手册》主编巴赞周围的狂热青年电影评论家强烈抨击传统俗套的法国电影,呼唤一种在导演的个性灵感和想象控制下更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代表人物有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雅克·里韦特、侯麦等。内容表现巴黎大都市景象,新青年的形象,他们不信任权威,不相信政治和爱情的承诺,对人生有一种理想幻灭感。用各种方法在电影中加注电影史的部分,使文本变得复杂多义。如:在影片中直接引述老电影的片断,如雅克·里韦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中直接放一大段《大都会》的片断。在影片中以某些经典演员、影片、美学手法、对白为指涉参考。向好莱坞类型片作解构或致敬。代表作有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等。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有的电影史学家认为他们是新浪潮的一支。属于这个流派的导演有A.雷乃、A.瓦尔达,C.马尔凯、A.罗布-格里耶、M.杜拉斯、J.凯罗尔和H.科尔比。他们不是在"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些人早就开始电影导演的工作。如A.雷乃在1948年、A.瓦尔达在1954年就都已开始拍短片。还有一些人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前,已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如M.杜拉斯和A.罗伯-格里耶,当时已是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又如C.马尔凯,既写诗歌、小说、杂文,又搞摄影,拍艺术纪录片,搞新闻报道。"左岸"的电影家们有一种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共同倾向,有一个共同的基地,即瑟依出版社。"左岸"的导演们是一批兼收并蓄的艺术家,他们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的,不是理论评论,而是能加强文学表达方式的电影化手法,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的题材围绕着两个基本的轴:一个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个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这两大题材互相交错,构成所有这类影片的脉络。他们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现代诗中如梦如靥、自由流动的意象,不受制度规范的各种幻想,都使用画外旁白,造成虚幻压抑及潜意识的气氛。他们又重视纪录片的传统,注重如画般的构图及摄影机的运动,如用对比、交叉剪辑、并列的方式,造成震撼的效果。他们形成一种先拍默片,事后再加音乐效果及对白、旁白,与超现实主义及现代诗的意境结合,在画面与声音之间造成阅读的张力,同时通过剪接将过去与现在并列在一起。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片的导演都是A.雷乃,《广岛之恋》编剧是杜拉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是罗伯-格里耶。编剧也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广岛之恋》问世后,在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论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两部影片都在当时西方影坛引起了轰动。
5、简述艺术电影的特征。
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作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的观众作为主要对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与欧洲战后五十年的电影运动(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艺术电影的叙事动机有两个原则:现实主义与作者的表现性。一方面,它会向我们展示真实的场景(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表现为意外的、偶然的日常真实。如巴赞,强调类似于生活的一种松散的、偶然的叙事结构,偏好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