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合集下载

区分正常心理状态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状态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状态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原则正常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

正常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稳定性、适应性、积极性和平衡性。

正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通常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能够正常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

而异常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在一定情境下出现的与正常心理状态不一致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情绪过于激动或低落、行为异常、思维混乱、对现实失去正确判断能力等。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是由于内在因素如遗传、生理或心理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外在因素如创伤、压力或环境变化引起的。

为了区分正常心理状态和异常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判断:1. 持续性与程度:正常心理状态通常是短暂的,而异常心理状态可能是持续的。

正常情绪和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而异常心理状态可能会长时间存在并且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异常心理状态的程度也会更加严重,超出正常范围。

2. 功能状况:正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而异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可能会出现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无法有效应对外界的刺激和挑战。

3. 自觉与他觉:正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通常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调节和控制措施。

而异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可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缺乏认识,或者认识到了但无法有效地控制和调节。

4. 影响范围:正常心理状态通常是局部性的,只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现。

而异常心理状态可能会波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行为、思维和身体健康。

5. 外界评价:正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通常能够被周围的人们认可和接纳,而异常心理状态下的人们可能会被他人所排斥或被视为不正常。

区分正常心理状态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原则包括持续性与程度、功能状况、自觉与他觉、影响范围和外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和处理异常心理状态,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当困难的,这是由于异常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既然是主观反应,就很难找到分明的分界线)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其次,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条件(房间光线很暗,一进去把衣架看成一个人,这就是错觉,客观条件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人在生病高热的时候,会惊厥出现意识障碍谵妄,意识不清醒的时候出现幻听,但这种幻听我们不界定为病理性的)、主观经验(家里连续有两个人得了病,然后这两人都喜欢空腹吃花生,家人就认为是空腹吃花生导致他们得了疾病,并且这种想法很难撼动,所以个人主观经验也会影响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人焦急的时候仿佛听到手机铃声想了,此为心因性幻听,所以当时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对心理活动正常与否的判断)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曾经同性恋被视为病态的,但在今天中国不把同性恋看成病态)的影响等等。

(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一些标准,这种标准即被大众所接受,又实用,就有助于我们进行判断,而且这些标准不是一刀切的,他会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帮助我们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

)张伯源和陈仲庚(1986) 所提出的区分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以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躯体生病了会有疾病感,比如强迫症反复洗手病人自觉和以前不一样会想自己是不是病了,但精分病人双相病人没有自知力);其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研究者代表大多数人,这个人跟我不一样,可能就是不正常的,比如看到病人在大街上哈哈大笑,就会认为这人有毛病,当然这种检验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这一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并试图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全面解析这一主题。

1. 什么是正常心理?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心理。

正常心理是指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认可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正常心理定义为个体符合社会期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压力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情绪状态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积极性的特征,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中有效运作。

2. 异常心理的特征相对于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则表现出一些突破了社会认可标准的特征。

异常心理可能包括情绪不稳定、认知功能障碍、行为举止异常等各种表现。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被视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损害,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干预。

3. 区分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明确的界限,因此区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3.1 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有序进行的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或迟钝等特征。

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期望、是否具有适应性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也是区分标准之一。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能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

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3.3 认知功能我们可以从认知功能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为健康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能力。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是指根据人类行为和心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普遍表现和期望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1. 频率和持续时间:异常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行为、情绪或思维的频繁和持续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心理范围。

例如,持续的抑郁情绪、频繁的恐慌发作或强迫性行为。

2. 功能障碍:异常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履行日常生活中的职能和责任。

例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社交或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3. 社会标准和期望:正常心理的表现通常符合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期望和行为准则。

异常心理的表现可能超出了社会的正常范围,违反了社会、家庭或职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4. 个体痛苦和功能受损:异常心理常常伴随个体的痛苦和功能受损。

这可以包括情绪上的苦闷、焦虑、沮丧,以及在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中的困扰、障碍或冲突。

5. 统计数据:通过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是否符
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社会环境、个体历史和生物因素等。

因此,在确定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并且个案分析。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是人类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 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变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

以上说的,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从不同角度和经验,不同标准去看待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的。

下面,我就说说区分方式。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日常生活里,大家常会提到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这些概念也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也就是前面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心理正常和异常是标明有无精神病问题的一对范畴。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里不正常已经不在心理咨询范围以内了。

图表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心理健康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经症)(二)常识性的区分其实,至今关于心理的常态和变态,是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的,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一般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就是常识性区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如果有人老是跟你说:“我认识中央领导人,我要主管我们国家的军政大事了”“我一个人的时候老是能听到有人跟我说话”“老是有人监视我,跟踪我,想害我”比如,一个人,本来比较节俭,突然挥金如土。

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

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个人的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世界卫生组织给心理健康定了七条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智商在80以上);2.情感反应适度,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正常心理活动能够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正常人的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从正常到异常,从心理问题到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连续的变化可以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在正常心理的范畴,可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分人的心理可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属于正常的范畴。

心理健康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心理不健康并不代表心理有疾病。

人在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由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事件所引发的,根据持续时间长短,对正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良情绪是否局限在最初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之内可划分为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

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心理不健康程度的具体判断标准有:1.由刺激因素引发的症状强度,即由某一事件引发的、个人主观体验到的痛苦程度;2.问题出现后持续的时间;3.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即是否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

《心理正常与异常》课件

《心理正常与异常》课件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交叉分类
心理常态
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既不 属于完全正常也不属于异 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变态
指个体的心理状态严重偏 离正常范围,既不属于正 常也不属于异常的心理状 态。
心理临界状态
指个体处于正常与异常之 间的过渡状态,具有向两 个方向转化的可能性。
04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影响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建 立积极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本主义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
深入探讨个体心理动力和内在冲突,解决深 层次的心理问题。
关注个体内在需求和价值,通过自我实现和 自我成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02
01
家庭治疗
针对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进行干预,改善家 庭环境,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诊断标准
根据专业机构制定的诊断标准,如DSM-5 、ICD-10等,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和诊断。
D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有所不同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时应充
分考虑个体差异。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个 体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判
断时应考虑文化因素。
04
03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评估 个体心理症状的改善程 度。
生活质量评估
评估个体在生活、工作 和社交等方面的生活质 量是否提高。
社会功能评估
评估个体在社会角色和 功能方面的恢复情况。
复发率评估
长期追踪观察个体的复 发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1. 异常感受和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异常心理通常表现为频繁、持久或强烈的情绪波动、行为反应或感受。

相比之下,正常心理一般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境,情绪和行为反应相对平衡和稳定。

2. 异常心理对生活或人际关系的影响:异常心理可能会导致个人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例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

而正常心理则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生活功能障碍。

3. 异常心理的病程和发展:异常心理在病程上往往是持续存在或逐渐恶化的,而正常心理在没有遇到极端情况下则一般是相对稳定的。

4. 异常心理的社会文化背景:心理的正常与异常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因此,对于某些心理反应和行为,其在不同文化或社区中的判断和对待有所不同。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或行为被社会文化普遍视为不正常或异常,那么它很可能就是被视为异常心理。

需要强调的是,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并不是一件非常明确和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特定情况和背景,并需要由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而不能仅通过一两个方面的判断。

因此,在怀疑自己或他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时,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参考以下标准:1.功能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有效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完成各项任务,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应对日常事务,情绪波动较大,社交困难等。

2.持久性和频率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出现。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情绪或行为反应异常频繁、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正常范围。

3.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自我决策受限、缺乏自主性,或者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适应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压力,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适应能力下降,对生活事件或压力反应过度或不足。

5.健康影响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身体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加剧,影响社交关系、工作效率、学习能力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状态的判断是复杂而主观的,应该综合考虑个体的背景、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

对于确定心理状态是否异常,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健康专家的评估和建议。

他们可以使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和临床经验来帮助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评估的技巧有哪些?进行心理评估时,心理健康专家会使用多种技巧和工具来获取客观和准确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评估技巧:面谈和访谈:与被评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访谈,以了解他们的个人历史、背景、目标、困扰和情绪状态。

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收集详细的信息并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观察:通过观察被评估者的言语、行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情绪反应等,获取非言语性的信息。

观察可以提供关于情绪状态、紧张程度、自信程度等方面的线索。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正常与异常心理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要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频率和持续时间正常心理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下偶尔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暂。

异常心理则表现为频繁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比如,焦虑情绪在一些具有压力的情境下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过分担忧或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属于异常心理。

2. 社会和文化背景正常心理是一种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它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异常心理则是一种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适应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超出了正常行为的范畴。

比如,西方人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亚洲一些文化中,过多地表露情感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3. 心理功能的影响正常和异常心理在心理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正常心理状态下,人的心理功能处于协调、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表现出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

异常心理则会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导致心理不平衡。

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人经常感到无助、无望和情绪低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4. 生命历程的影响人的生命历程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影响。

正常心理反映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而异常心理则反映了生命历程中遭遇的各种创伤和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比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可能会在遭遇创伤后出现持续的回忆、噩梦和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需要深入观察和评估。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技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心理学中,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以及如何进行判别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心理正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相适应、相协调、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个体通常会感到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适应是良好的,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2. 社会适应能力。

正常的个体通常能够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工作和学习。

3. 情绪稳定。

正常的个体在经历情绪波动后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4. 生活功能正常。

正常的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

以上是心理正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结合个体的特质和环境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心理异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不相适应、不协调、不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出现异常。

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冲动和攻击性行为、自伤、自杀倾向,特殊的回避和逃避行为。

2. 情绪波动明显。

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以及对情绪的过度反应或抑制。

3. 生活功能受损。

表现为无法正常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4. 异常信念和感知。

包括但不限于幻听、幻觉、妄想等症状,以及对现实的扭曲理解和解释。

以上是心理异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心理评估来进行判断。

总结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的行为和情绪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方法三




(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 看待。 2.统计学标准,远离常态分布的被视为异常。 3.内省经验标准,从病人的内省经验或观察 者的内省经验来看。 4.社会适应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方法四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依据“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 能”,提出以下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自知力 是其中含义之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 三个过程的协调统一。 3.人格的相续稳定性原则。
祝各位同学身心健康,
与快乐长相伴!



四 心理不健康的三种类型

(一) 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 短(1-2个月),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 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在未泛化的心理 不健康状态。
(二)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 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较长(2-6个 月),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可疑神经症: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 或者它本身就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七解除精神压力40条





选择做最重要的事 着急无济于事 别对一次失败耿耿于怀 容许自己犯小错 驱除脱离现实的想法 有必要就多反省自己 说话不要让别人误解 接纳身体的不适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学会说“不”
让朋友分享成绩 列出自己的优点 经常有一个愉快的打算 姿势要摆正 笑是为了放松 想唱就唱 遵守自己生物钟 深呼吸放松 发现自己异样就改正 在大自然中步行
三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方法


(一)常识性的分析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三)标准化区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精)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精)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

例如智商在 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

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

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

心理健康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因此,对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心理正常的判断标准心理正常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符合正常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心理正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感觉良好一个人心理正常的标志之一是自我感觉良好,即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状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适应环境一个人心理正常的另一个标志是能够适应环境,即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能够适应各种生活、工作和社交场合,并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

3、正常情绪表达一个人心理正常的第三个标志是正常情绪表达,即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因为情绪波动过大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心理正常的第四个标志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不会出现过度依赖或孤立的情况。

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符合正常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感觉不良一个人心理异常的标志之一是自我感觉不良,即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状况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不能适应环境一个人心理异常的另一个标志是不能适应环境,即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能适应各种生活、工作和社交场合,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3、情绪波动过大一个人心理异常的第三个标志是情绪波动过大,即情绪表达不稳定,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人际关系紊乱一个人心理异常的第四个标志是人际关系紊乱,即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出现问题,出现过度依赖或孤立的情况。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统计频率:心理学家通常将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作为衡量指标。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大多数人中都普遍存在,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相反,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或几乎没有出现,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2. 功能影响: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没有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然而,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严重干扰了个体的功能,导致他们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3. 文化背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需要考虑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同样的行为或经验,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考虑到文化差异,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跨文化的方法来评估和诊断心理异常。

4. 临床标准: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临床标准和诊断手册,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这些标准提供了对心理异常的定义、诊断和分类的指导,用于帮助专业人士判断某种行为或经验是否属
于心理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可能会经历心理状态的变化。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由专业的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学者对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将心理异常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和规范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自闭症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表现。

3. 症状标准:症状标准是根据个体是否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担忧和恐惧,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等。

4. 自我报告标准:自我报告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估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可以帮助个体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而异。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标准,并结合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
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没有外在原因,人格稳定性出了问题)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
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恨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有一个待人接物恨热情的人,突然变得恨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进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
效度量表
Q“无法回答”
提高,说明是在回避问题。

如果在前面400 题中原始分数大于30,则临床量表不可信。

L谎言
此量表用于检测受试者是否在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

分数提高表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而在现实中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念与生活准则。

F伪装坏
此量表是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

分数高表示受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

K防御
是测验受试者是否愿意议论个人事情,此量表分数与智力、教育及社会地位有关。

在解释量表分数时,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如果认为低分数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类型,则中等经济地位的受试者得了低分数就可以认为过分地直言不讳、诉苦和受了委屈。

分数超过55-65 被认为是中等或高等社会经济地位的模式,分数超过70,可能是受试者不合作。

临床量表
1)(Hs)疑病
分数提高,提示受试者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

这些不适多属慢性的,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高分数一般是不愉快、自我中心、敌意、需求、同情、诉苦及企图博得同情的表现。

2)(D)抑郁
分数提高反应了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处处感到不适。

这个量表是临床病人经常提高的许多量表之一。

高分数者表现为易怒、胆小、依赖、悲观、苦恼、嗜睡、过分控制及自罪。

3)(Hy)癔病
分数提高,表现出依赖性神经症的防御,用否认和压抑来处理外来的压力。

他们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

他们的人际关系经常被破坏,
并缺乏自知力。

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经常伴有身体症状。

他们表现低水平的心理休养,并把心理问题作为躯体问题来解释。

4)(Pd)精神病态
与社会行为有关。

表现反抗、破坏家庭关系、冲动,在遵守制度和法律上有困难,滥用酒精或药物等。

高分数者表现个性上的障碍:外露,善交际,可爱。

但却是虚伪、做作的。

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故意的、好攻击,爱寻衅。

他们在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经常处理不好、并违反法律。

高分数者反映出持久的性格问题并且极难治疗。

5)(Mfm)男性女性化
高分数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

他们缺乏对异性的追求。

低分数的男人好攻击、粗鲁、爱冒险、粗心大意、好实践及兴趣狭窄。

(Mff)女性男性化
高分数的妇女被看作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

低分数的妇女被看作被动、屈服、诉苦、吹毛求疵、理想主义(不现实)、敏感。

6)(Pa)妄想
分数过分高,经常与多疑、孤独、精明、警惕、烦恼、过分敏感有关。

他们的行为表现是敌意的和好争论的,同时不太服从心理治疗。

7)(Pt)精神衰弱
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的、刻板的。

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8)(Sc)精神分裂症
高分数(T=70—80),表现出异乎寻常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他们是退缩的、胆小的、感觉不充分、紧张的、混乱的以及心情易变的。

可有不寻常或奇怪的思想,判断力差及怪僻(不稳定)的情绪。

极高的分数(T>80)可能表现接触现实差、古怪的感觉体验、妄想和幻觉。

高分数者可能在治疗上有困难。

9)(Ma)轻躁狂
高分数者(T=70—75)被看作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的道德观、轻浮、纵酒、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的估计自己,有些造作、表现性急、易怒。

极高的分数者(T>75)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也可能妄想。

10)(Si)社会内向
高分数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懒散、习俗、紧张、固执及表现自罪。

低分数者表现外向。

爱社交、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3.投射测验
例如:树木人格分析
二、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时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会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于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

很多人将轻微的不适应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环境联系紧密。

7)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的环境及恐惧紧张或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适当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