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

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命题人:审题人: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法则,最早用于描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即约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帕累托法则的核心观点是约20%的变量操纵着80%的局面,所以,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

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

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

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源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

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

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

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

但觉:(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

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

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

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三)多产粮,是上策。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凡此种种,可以多收。

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

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

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非同寻常。

而且,隐喻通常被看成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这些支配着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它们也同时管辖我们日常的运作,乃至一些细枝末叶的平凡细节。

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这个概念系统在界定日常现实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如果我们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历所做的一切就充满了隐喻。

但是我们的概念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能够意识到的。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琐事都只是按照某些方式或多或少地在自动思维和行动。

这些方式是什么却并非显而易见。

要搞清这些,一个方法就是研究语言。

既然交流是基于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同一个概念系统,那么语言就是探明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证据来源。

基于语言学证据(linguistic evidence),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究其实质,大都是隐喻的,并且找到了一种方式来仔细鉴定那些建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隐喻究竟是什么。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概念是隐喻,这样的概念又如何建构我们的日常活动,让我们从“争论”(ARGUMENT)以及“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开始阐述吧。

日常生活中总是能见到这类表达:争论是战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泰安二中2022级高三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题2024.10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为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已,而已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3);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技能(题15);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20)。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5、14、19、21。

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

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没有家具、电器但能保障正常生活的毛坯房。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家具、家电齐全的精装房。

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与前两种微生物截然不同,病毒喜欢利用宿主的细胞来供养自己。

宿主染上了病毒,就意味着病毒要利用宿主的细胞快速繁育。

病毒对宿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会导致宿主患病,甚至死亡。

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

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实践。

古人利用微生物创造性地制作出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种类繁多的发酵食物。

这些食物保存期长,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高,还含有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

现在,食品工业领域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

以酶制剂为例,酶制剂是一种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的特性的物质,具有催化功能,能够改善食品的色、形、味,提升食品的品质,可用于制造淀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饮料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随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微生物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

与传统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产生污染。

微生物农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以赤霉素为例,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现在,赤霉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和棉花、蔬菜、瓜果等的种植,对保障我国农业丰产起到重要作用。

四川省成都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成都高2022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

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得分: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领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指引。

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也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

“人无信不少”,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规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精品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水资源格局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高立军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打通了水资源调配互济的堵点,解决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痛点,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通过交通网、电网等输送至全国各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方的优化配置,实现了生产效率效益最大化。
渡槽又被称为①,是输送水流跨越河流、溪谷、洼地和道路时常用的方式,人们形象地将它比喻成为水修建的“高速公路”。渡槽历史悠久,古代中东、南亚和希腊文明都修建过这类建筑,构成古罗马庞大引水工程的渡槽更是声名显赫,而在我国古代,渡槽还有个名字,叫“飞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后以最高420立方米/秒的流量向北奔涌而去,迅猛的水流给渡槽的强度带来了极大挑战。
(节选自《经济日报——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
材料三: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据介绍,该工程实施后,将把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连接起来,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的通道,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将向汉江中下游补水,对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D.引江补汉工程连接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后,既能提高中线工程的供水保证率,又能向汉江中下游补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渡槽输送水流跨越河流、溪谷、洼地和道路,提高了水流的输送速度,由此被称做为水修建的“高速公路”。
B.材料二以“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为例子,说明了南水北调可以使效益最大化。
(节选自《经济日报——后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中的对称对称既然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地位,哲学家和科学家很自然会想广泛地加以运用。

1595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开普勒就曾经想用一些几何的对称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直径的比例。

他希望在一个球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三角体,希望用这些正多面体的大小比例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大小比例。

我们知道许多早期用到科学上的对称原理,并没有很大的成果,可是它们说明了科学家很早就对对称发生兴趣了。

对称在科学界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始于19世纪。

发展到近代,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观念是晶体学、分子学、原子学、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粒子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的中心观念。

近年来,对称更变成了决定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中心思想。

(所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思就是力量,质点跟质点之间的力量。

)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对称观念对20世纪物理学的作用。

我准备分下列几节来讨论:①、②、“群”与对称、守恒定律与对称、宇称守恒与左右对称、规范对称。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未来的发展。

①1871年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题为《物理量的数学分类》的文章。

麦克斯韦以及比他更早的一个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哈密顿,了解到物理里面所讲的量不止一种,有的叫作标量,有的叫作向量。

标量没有方向,向量除了大小外,还有方向。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因为今天物理学常用的一些观念,这篇文章已经非常清楚地用一些几何图像表示了出来。

比如麦克斯韦称为“内向”的观念,今天我们常把这个量叫作“散度”(即向外发散的程度),这是一个重要观念。

另一个重要的观念叫作“旋度”。

这些观念的引进都有赖哈密顿跟麦克斯韦的努力。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麦克斯韦把电学跟磁学的基本公式写了下来。

这是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工作,麦克斯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向量的观念虽然已经非常了解,却没有引进向量的符号。

绵阳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绵阳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9月绵阳南山中学 - 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

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

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

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

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

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

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

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

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

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2013届高三十月份月考语文春晖学校高三语文教研组命制2012.10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8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福克纳在发表《沙多里斯》后,发现“我的邮票大小的故土是值得一写的”,并且发展成为著名的“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给了莫言极大的启迪。

他从福克纳的艺术实践中认识到,要“立足一点,深入核心,然后获得通向世界的绿卡,获得聆听世界声音的耳朵”。

对于福克纳来说,祖宗的罪愆影响了后代的命运,给后辈人带来了一生的阴影影响;而对于莫言来说,祖宗的放浪形骸与潇洒是后代引以为骄傲的资本,祖宗那点儿事值得一提再提,那些故事永远嚼得开,嚼得有滋有味。

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上代的思想与后代的思想紧紧相连,上代的命运感应着后代的一生。

相比福克纳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主题故乡,莫言则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

他们的故乡神话都是“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构筑无限的时间领域,构筑象征性的精神家园”。

他们的故乡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现实的故乡——旧人、旧事、旧物、旧情。

旧人如《红高梁》中余文义的形象,用莫言的话是,那人那形象换了别的什么名字都没了神韵,没了那种感觉。

乡亲在莫言的记忆中成了各种小说角色人物的象征,乡亲们的性格特征为莫言“雕琢”小说人物形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谈到旧事,小说《枯河》中小虎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了支书的女儿,哥哥不关心他是否受了伤,对他又打又骂,这个场景在莫言的童年中果真也有此类似的事。

因为做错了事,偷了公家的食物,被人抓住了。

他们家是富裕中农成份,本来就特别地顾忌,现又发生了这样的事,父亲母亲也特别地愤怒,哥哥更是因着不能进部队对莫言加倍地恨。

旧事,也成了莫言小说故事情节的引导的写作思路。

旧物,东北故乡盛产的红高粱,红高粱这种农作物曾多次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而1987经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的《红高梁》更是以此为名。

最后的旧情,莫言的初恋情人在莫言脑海中的影响在许多部小说女主角中有所反映,如《白棉花》中漂亮、纯情而又高不可攀的方碧玉。

这些人、物、事、情都成了莫言小说的基础题材。

第二层——心造的故乡。

这个故乡是建造在现实故乡之上的另一个高密东北乡。

许多莫言的读者特地到莫言的故乡一走,发现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高密东北乡”。

《伊豆的舞女》的作者川端康成《雪国》中描写狗的出现启迪了莫言在小说的写作中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名词。

旧人、旧事、旧物、旧情构成了高密东北乡最原始的面貌,而莫言受到福克纳的启迪,在现实的属于大家的高密东北乡基础上建造了另一个魔幻层级的“高密东北乡”。

这个故乡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中,也存在于每一个读者的想象中。

同一个名词,一个是纯粹的地理名词,在任何人的眼中都展现一样。

另一个则是莫言通过文笔将他印象中的高密东北乡带给大家。

小说中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囊括的故事无奇不有,莫言把故乡改造得面目全非,“我认为一个小说家最宝贵的素质就是具有超于常人的想像力,想像出来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更加美好。

”他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是经过极大变形的世界。

其中的很多景物从世界各地搬来。

因为小说,他出名了,也有资本到世界各地去演说去感受各地风情,随手拈来地把世界各地能用得上的都搬到了小说上。

他说:“我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

”“好的作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总是使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作家虽然写明故事的发生背景地点很可能只是他的故乡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很可能只是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的人和事,但由于他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是以小见大,便成了世界的缩影,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有共通点,而莫言就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共鸣器,那块巴掌大的地方上发生的事情便是一个小世界的体现,也便成了世界历史的一个片段,所以,他的作品就具有了走向世界、被全部人类理解、接受和产生共鸣的可能性。

在八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冲击中国文坛的大背景下,莫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借着改革开放,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世界一体化的格局愈来愈强,莫言扎根于民族文化,从根本上保持民族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小说家写作风格,在小说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愈见宽广。

1.下列关于“高密东北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高密东北乡”的第一层的意义是指属于大家的高密东北乡,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现实的故乡。

旧人、旧事、旧物、旧情构成了其最原始的面貌。

B.莫言受到福克纳的启迪,在现实的高密东北乡基础上建造了另一个魔幻层级的“高密东北乡”。

这个故乡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中,也存在于每一个读者的想象中。

C.“高密东北乡”中的很多景物是从世界各地搬来的。

莫言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高密东北乡,果真也有类似的事情在那里发生过。

D.莫言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共鸣处,把高密东北乡那块巴掌大的地方上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个小世界的体现,写成了世界人性的缩影。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言祖宗的放浪形骸与潇洒是他引以为骄傲的资本,祖宗那点儿事值得一提再提,那些故事永远嚼得开,嚼得有滋有味。

B.高密东北乡对莫言写作有直接的影响。

在莫言童年时期,因为做错了事,偷了公家的食物,被人抓住了。

父亲母亲特别地愤怒,哥哥更是因着能不能进部队对莫言加倍地恨,对他又打又骂。

这些旧事为其写作垫定了故事基础。

C.川端康成《雪国》中描写狗的出现启迪了莫言,他在小说的写作中把故乡改造得面目全非,出现了他印象中的“高密东北乡”。

D.莫言扎根于民族文化,从根本上保持民族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小说家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更具代表性,同时其小说也是将中国本土文化传承到国外的良好载体。

3. 最近有媒体报道,莫言的家乡高密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并且投资上千万种植万亩红高粱。

请你结合上文简要写出对此报道的认识。

(4分)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画网巾先生传戴名世顺治二年,既定江东南,而明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

其泉国公郑芝龙,阴受大清督师洪承畴旨,弃关撤守备,七闽皆没。

而新令薙发更衣冠,不从者死。

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

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风阳。

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

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

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

”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

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当是时,江西、福建间,有四营之役。

四营者,曰张自盛,曰洪国玉,曰曹大镐,曰李安民。

先是自盛隶明建武侯王得仁为裨将,得仁既败死,自盛亡入山,与洪国玉等收召散卒及群盗,号曰恢复..,众且逾万人,而明之遗臣如督师兵部右侍郎揭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铨等皆依之。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风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

名高视其所画网巾班班然额上,笑而置之。

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

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

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

名高喜,使往之纲所。

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

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

之纲穷诘其姓名。

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

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

”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

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

”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

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两人岂惜死者耶?顾死亦有礼,当辞吾主人而死耳。

”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矣!”乃欣然受刃。

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

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

吾笑夫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出袖中诗一卷,掷于地,复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范先生所赠也,今与汝。

”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

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郭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岁时上冢致祭不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B.号曰恢复..,众且逾万人恢复:复辟明朝C.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致身:献身D.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种种:各种各样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②以.勇气闻于诸侯B.①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①吾于.网巾且不忍去②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①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网巾先生”不肯屈服于清初“薙发更衣冠”的法令而被捕,后被迫摘掉网巾,于是画网巾于额上,就这一个举动,足以说明他不忘故明,与新朝水火不相容的立场。

B.庚寅那年的夏天,四营军在邵武的禾坪被打败,画网巾先生成了俘虏。

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C.本文较多地采取了铺叙的手法,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乃至心理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较之一般的传记文更为细密。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对清王朝的血腥政治作了大胆的揭露,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反映了他对明朝的留恋和怀念。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4分)(2)先是自盛隶明建武侯王得仁为裨将,得仁既败死,自盛亡入山(3分)(3)吾笑夫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诃,完成8~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