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
1引言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厂重要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泥水分离、污泥浓缩,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回流、排泥和除磷等功能。
常用的有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3种类型的沉淀池,其中辐流式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厂应用较为广泛。
根据进出水布置方式的不同,辐流式沉淀池可分为中进周出式、周进中出式、周进周出式[1],辐流式沉淀池的集水方式主要有内置单侧堰、外置单侧堰和内置双侧堰3种[2]。
研究表明,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进出水形式及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3],且在较高回流比的情况下,容积利用率较高,活性污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4],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
双出水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这一兼具各种优势的二沉池越来越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2工程概况2.1用地条件湖光污水处理厂位于湛江市麻章区288省道西侧。
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
根据区域整体规划,该污水处理厂总体用地59976m 2,用地呈现狭长形,东西向最大宽度约160m ,南北向最大长度约488m ,良丰溪从用地南侧横穿而过,厂区实际使用面积仅51916m 2。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8—2022),5.0×104m 3/d 污水厂建设用地指标应为约1.55m 2/(m 3·d )。
本工程实际仅为1.20m 2/(m 3·d ),实际用地仅为建设标准的77%,用地较为紧张。
2.2进、出水水质根据《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修订本)》(2017—2020年),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DB 44/26—200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标准及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厂污染物【作者简介】翟林(1990~),男,陕西富平人,工程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研究。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Key Points of Process Design of Double Side-Weir Inlet and OutletCircular Secondary Clarifier翟林,罗肖肖(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80)ZHAI Lin,LUO Xiao-xiao(Guangdong Metallurg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080,China)【摘要】湖光污水处理厂为湛江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之一,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采用AAO+AO/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深度处理工艺。
周边进水式辐流沉淀池的进水设计方法
属元素和有机物指标进行了检测,数据结果表明,投加反冲洗废水后的沉淀池及滤池出水中,铝、铁、镁、钙、铅、锌、镉、汞、锰等金属元素及有机物指标并没有增加,亦即没有形成累积,杂质主要从沉淀池排泥水中排出。
因此直接回收反冲洗废水至反应沉淀池,不会对水处理过程造成 二次污染 。
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收到反应沉淀池,杂质主要在沉淀池中沉淀,作为沉淀池的污泥排出,对沉淀池排泥的处理笔者将另文介绍,最终实现水厂生产废水的 零 排放。
参考文献1 巴宾科夫 论水的混凝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2 [美]拉塞尔 爱尔 卡尔普 水的净化新概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3 许保玖 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 王建西 净水厂直接回收滤池反冲洗水的工艺研究 给水排水,1995,21(12)5 Roger C Bales.Surface Chemi stry in Water Treatment:Reactions at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JAWWA,1986,Nov.:50~666 Peter E Pallo,et al.Recycli ng an d Reuse of Fi lter-Backw ash WaterContaining Al um Sludge.Water S ew age W orks,1972,M ay:123~ 1257 Hubert L Nielsen.Alum Sludge Disposal Problems and Success.JAW WA,1977,June:335~341作者通讯处:柯水洲,袁辉洲 410082,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李 宁,曾富益 长沙市自来水公司 收稿日期:1999 1 25周边进水式辐流沉淀池的进水设计方法吉 宏提要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周边进水式辐流沉淀池的布水设计方法,即布水槽内水头损失h2不宜超过布水孔处孔口水头损失h1的10%,并介绍了布水槽内及孔口处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新池型,与传统幅流式沉淀池相比,它具有耐冲击能力强、水力负荷高、沉降历时短、沉淀区容积利用率高、单位水量处理造价低等特点。
所以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流态上观察可知,中心进水时,水流集中于水表面部分,下部的水基本不参与流动,近似于驻流区,有效流动截而仅为上部不大的一个区域。
而周边进水时,水的流动截面增加,流速较中心进水时变慢,流体质团从进水到出水之间在池中停留的时间变长,故从其中沉淀出的固体物质较多,所以提高了沉淀效率,其容积利用率高。
此外由于周进周出沉淀池配水较均匀,使污水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较中心进水小得多,所以有利于悬浮颗粒的沉淀,提高了沉降效率。
周边进水沉淀池与幅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提高了1倍(2.45m3/m2·h),停留时间缩短了30~50%(<1 h),基建投资降低了30%。
周进周出沉淀池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1、配水槽与集水槽的设计配水槽与集水槽沿池周布置,两槽合建,共底共壁。
水流由总入口进入外圈配水槽,在配水槽内环槽流动,同时从槽底布水孔沿程配水。
澄清水经内圈集水三角堰进入集水槽,沿集水槽汇入总出口流出。
配水槽与集水槽工艺设计基本要求如下:①要求沿程配水基本均匀,配水均匀性受流量变化以及设计与施工正常误差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均匀稳定性。
目前一般采用变孔距法,均匀配水也要求各布水孔沿池周同心分布。
②要求周边集水基本均匀,集水堰环应与池周处于同心圆(由于配水槽与集水槽合建,故配水槽净宽B与集水槽净宽B‘之和B+B'为常数)。
③为了便于施工,槽底宜采用平底(J=0);布水孔孔径d采用同一规格(一般取d=100mm ),孔深与底厚相同,沿程不变;槽宽不宜<0. 3m,即要求B≥0. 3m,B' ≥0. 3m。
④混合液不应在配水槽内发生沉淀,环槽流速V不宜低于0. 3m/s(末端环槽流量Q→0, V<O. 3m/s不可避免,减小末端槽宽有利于发挥槽底布水孔泄流对沉降的扰动阻碍作用)。
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上)
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原始资源型和污染型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所构成的水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治理水污染环境的课题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
我们不仅要达到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而且传统的废水处理厂多数只有负的经济效益,这无疑使许多企业无法承受额外的废水处理费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客观上要求废水能够循环再利用。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下,各种新型的、改良的、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六十年代初,国外出现了一种向心流二沉池,最大池径可达42.7m。
七十年代,国内先后建成规模不等的几座模型及生产性向心流二沉池。
研究及生产运行表明,该池在水力效率、水力负荷、沉淀历时、耐冲击负荷、技术经济效益等均优于其它类型的二沉池,其主要表现在该池的容积利用率高于普通辐流池50~80%[1],水力负荷高于普通辐流式二沉池,沉淀历时短至l小时[2,3]等。
向心流二沉池不仅可以新建,而且还适合对原有幅流二沉池的改造、挖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潜力。
有文献从工程应用角度探讨了该池的特点。
指出:(1) 向心流二沉池的构造适于密度流的特点,克服了短流,减小了“池壁效应”使得整池每△R半径上所能通过的流量是有限的,水流在沉淀区内分布基本均匀,有利于沉淀[2]。
(2) 混合液由池周边分散入流,故入流动能低,入流方向大体与污泥流动方向一致,减少入流搅起污泥和带走轻的絮体的可能性,混合液直接由泥斗短路流出的量少,有利于泥水分离及底泥压缩[4]。
2 水体污染现状2.1 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长而污水处理率低我国1993~1995年废水排放量各约为:356亿吨、365亿吨、373亿吨,而2001年废水排放量达到416亿吨,可见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允许最大污泥体积进流量Qsv:(L/㎡·h)500SVI(mL/g)130表面负荷q:清水区h1(m):0.5最大回流比R:1分离区h2(m): 1.64761611浓缩时间tE(h):2池边水深(m):设计流量Q(m 3/h):42曝气池X(g/L) 4.5二沉池表面负荷(m 3/㎡·h):0.69SVI(mL/g)130日处理量(m3/d):1000校核固体负荷G:148.0496921沉淀时间t(h):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m)1.38污泥斗上部直径D1(m): 1.5污泥斗底部直径D2(m):1污泥斗容积V1(m3):0.5381987圆锥体上部直径D:8.8圆锥体高度(m):0.1825圆锥体体积V2(m3):4.435884542竖直段污泥部分高度(m): 2.06382421污泥区高度h4(m):2.679336914设超高高度h1(m):0.2缓冲层高度h3(m):0.5沉淀池总高度H(m):(h1+h2+h3+h4)4.75933691时流量(m 3/s):0.01166667中心进水导流筒流速取值0.6-1.0m/s,本次取值0.6,则导流筒直径D:0.222575798中心进水导流筒B(m)0.1H(m)0.3稳流筒流速控制(m/s):0.025稳流筒内水流面积㎡:0.933333333二沉池有效沉淀区面积A:59.66二沉池实际表面负荷q:0.703989273验算二沉池固体负荷G:152.061683崔玉川详细计算法(中进周出计算得出二沉池各部分尺寸结论:正常值120-160kg/㎡·d;回流比在60%-120%之间符合要求;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表面负荷计算(周雹计算法)0.68池深计算(周雹计算法)3.91。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平面设计改进水力计算探讨_胡大锵
根据近期污水处 理 厂 二 沉 池 的 运 行 情 况 (即 经 验 数
据 );二 是 考 虑 “手 册 ”推 荐 的 历 史 背 景 。
如果qH =0.93m3/(m2·h)系指二沉池的实际 表面负荷,则 其 上 升 流 速 v上 =0.26 mm/s,而 活 性
污泥动态沉降速 度u0=0.22 mm/s,显 然,v上 >u0, 也就 是 说,周 进 周 出 辐 流 式 二 沉 池 取qH =1.4 m3/ (m2·h)偏 大 。 具 体 取 值 ,应 同 时 考 虑 以 下 因 素 :
年 2 月 第 2 版 第 5 册 表 5-13)显 示 :二 沉 池 (常 规 )的 qH =0.6~1m3/(m2·h)[原 手 册 推 [1] 荐 值 为1~1. 5m3/(m2·h)]。不考虑污 泥 回 流 量。“参 照 本”例
题中取qH =1.4m3/(m2·h),相 当 于 常 规 (即 指 中 心进水辐流式)二沉池的0.93m3/(m2·h)(以 提 高
(1)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所占 比 例 的
增大,难降解物质增多;国家对进入天然水体 中的氨
氮浓度要求趋 于 严 格。 两 者 的 共 同 作 用,均 将 导 致
生化系 统 在 低 负 荷 工 况 下 运 行:早 年 污 泥 负 荷 为
0.2~0.5kgBOD5/(kgMLSS·d)(延 时 曝 气 法 及 合建式曝气池除 外);而 近 年 来,普 遍 要 求 污 泥 负 荷
3.4 二 沉 池 校 核 堰 口 负 荷 论 证 及 计 算 总 结 城 镇 污 水 处 理 厂 (含 工 业 废 水 )辐 流 式 二 沉
池出水溢流堰的设计,通 常 采 用 90°三 角 堰,由 水 力
模 型 试 验 ,得 出 流 量 计 算 公 式 为 :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设计总结
r=(
h k1 − h f 0.5 ) h k1
式-22
r: 均匀系数 6) 校 核导流 墙裙 :导 流墙裙 底至 水面高 不 小于 2.5m ,下降 流速 : Vs < 0.025m/s。 Vs=q / 0.785〔 / D 2 − ( D − B) 2 ] 式-23
B=2(b-b1) B: 配水槽宽,m b: 槽宽,m b1: 池壁厚,m D: 池直径,m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自杰,顾夏声等,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9,86-88 [2] 聂梅生等,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废水处理及再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255-270 [3]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4,377 [4]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44 [5] 韩洪军,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105 [6]严煦世,范瑾初等,给水工程(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337
1 n(2h + b) = 2 10 K 3 (bh)
2 4 3
式-11
式-12
q1:进入 A’断面流量,m3/s n:粗糙系数,钢砼为 0.013 A’B 段水头损失计算:
h f2=
1 3
2 2 − 3.77976n 2 q 0 A1/ 3 2 (A1/ 3 − 1 ) 4 2 A1/ 3 + 1 1/ 3 n arctg 〕 × {〔 A − + L − b 7/3 I 3 3( A1/ 3 − 1) A2 / 3 + 1 9 A2 / 3 + A1/ 3 + 1 3 3 3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才振刚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迫在眉睫。
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
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一、适用条件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
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
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
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设计计算以提高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的均匀性。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设计中考虑水流分布的均匀性,并介绍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了解二沉池配水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沉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液体。
其中配水槽是二沉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二沉池的污水均匀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在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来保证配水的均匀性:1.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根据二沉池的尺寸和处理能力,确定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
进水口应均匀分布在配水槽的一侧,以确保水流均匀地进入沉淀池。
2.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根据设计需求和污水处理量,确定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
水流的速度和流量应均匀分布,以避免水流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3.水流的方向和速度:配水槽内部应设计合适的结构,以引导水流均匀地流动并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可以使用引流设备和隔板来帮助水流的均匀分布。
4.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根据设计需求和配水槽的尺寸,确定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这些设备应合理布局,以确保水流沿着合适的路径流动,从而实现均匀分布。
为了计算配水槽的均匀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1.确定配水槽的尺寸和容积。
这些参数将根据污水处理量和二沉池的尺寸来确定。
2.考虑水流的路径和方向。
设计配水槽内部的结构,如隔板和引流设备。
这些设备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方向来确定。
3.使用计算公式和模拟软件来计算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分布。
可以使用计算公式来估算水流的速度和流量,或使用模拟软件来模拟水流的分布情况。
4.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设计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进水口的数量、直径和流量,以及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来提高水流的均匀性。
在设计计算中,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水流的湍流情况、污水的浓度和粘度等。
这些因素将对水流的分布和均匀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试验来验证设计计算的结果。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配水系统水力计算.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配水系统水力计算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因此建设使用能耗低、效率高、效果好的水处理工艺和构筑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沉淀池是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为了应对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愈加严重的现象,作为给水排水科学研究设计的重大成果,周进周出沉淀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同时这种池型的优越性也逐渐体现出来。
经过研究分析,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该池配水系统配水效果的好坏。
因此,配水系统配水均匀性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将针对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配水系统作进一步探讨。
本文首先论述了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的原理、应用现状、结构特点、优势等相关问题。
同时,根据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配水系统的几种设计方法,对其进行模拟。
采用工程计算方法,通过比较,选择四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数值求解。
本文中应用了Matlab软件对运算过程进行编程,并得到了理想中的曲线以及详细解算结果,为了使程序更加方便于应用,运用GUI将程序进行了可视化设计,使所得结果直观展现。
本文还同时应用抚顺石油二厂污水处理站的工程实例针对上述软件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本文设计的程序仍可以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供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同主题文章[1].陈洁参. 用辐流式沉淀池处理煤灰水及其设计的探讨' [J]. 甘蔗糖业. 1990.(01)[2].屈强,马鲁铭,王红武. 辐流式二沉池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9)[3].许泽美. 周边进水二次沉淀池的研究' [J]. 给水排水. 1982.(02)[4].李军奇. 兰州维尼纶公司电石渣浆水处理回用工程设计' [J]. 山西建筑. 2010.(15)[5].何迎春. 上海一钢150t转炉除尘废水处理设计' [J]. 冶金动力. 2003.(06)[6].吴新力,孔军,田小红.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中心沉淀处理工艺工程实例' [J]. 工业水处理. 2010.(04)[7].杨龙军,赵世杰,刘晓君,陈莉荣. 西北某大型钢铁企业总排水综合处理及回用' [J]. 水处理技术. 2005.(10)[8].金振岐. 辐流式沉降罐的设计与应用' [J].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89.(04)[9].周黎,王鹏,时倩.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5.(10)[10].黄年龙. 新乡化纤厂生产废水处理设计介绍' [J]. 给水排水. 1987.(03)【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环境工程; 周进周出沉淀池; 配水系统; 工程计算; 可视化【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天津大学;环境工程;邢国平;邓金颖;。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n Q F ⋅=max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m 2·h)·故 27.4166.0250m F ≈=池子直径D : m FD 03.234≈=π,取D=24m校核固体负荷G()F XQ R G ⋅⋅+⨯=max 124故 ())/(79.647.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满足要求高度计算(1)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故m F tQ h 5.1'max 2≈⋅=(2)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m F X X X QR T h r 45.07.4169332505.011212''max 2≈⨯+⨯⨯+⨯⨯=⋅+⋅⋅+⋅⨯=(3)池边水深h 2m h h h 25.23.0'''222=++=(式中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污泥斗高度、污泥斗上直径D 1=,下直径D 2=,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m 71.055tan 22214≈︒⋅⎪⎭⎫ ⎝⎛-=D D h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m h 11.001.023.2243≈⨯-=取超高为,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s.设计流量为Q s =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m VQ H B s 48.000≈==,取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故渠道总宽度为。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知识学习)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内壁和++b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内壁和++b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设计总结
r=(
h k1 − h f 0.5 ) h k1
式-22
r: 均匀系数 6) 校 核导流 墙裙 :导 流墙裙 底至 水面高 不 小于 2.5m ,下降 流速 : Vs < 0.025m/s。 Vs=q / 0.785〔 / D 2 − ( D − B) 2 ] 式-23
B=2(b-b1) B: 配水槽宽,m b: 槽宽,m b1: 池壁厚,m D: 池直径,m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自杰,顾夏声等,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9,86-88 [2] 聂梅生等,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废水处理及再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255-270 [3]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4,377 [4]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44 [5] 韩洪军,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105 [6]严煦世,范瑾初等,给水工程(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337
Q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 vx S1 + S 2 ' 1 2 Qx + × o S1 + S 2 ' ' S1 + S 2 ' ' 2g
2
2
式-6
Hx、Hy: S1: S2’、S2’’:
x、y两处压头 孔口阻力系数,每个孔口阻力系数均相同 分别为水流从进口到达x、y两处的沿途阻力系数之和
Qx 、Qy: 孔口x、y两处出流量 vo : 渠道进口流速 vx : 孔口x流速 从式-6中可以看出,Qx 不可能等于Qy,而要使Qx 尽量接近于Qy,措施之 一就是增大孔口阻力系数S1的值。只要S1与S2相比足够大即可满足工程上水量均 匀分布的要求。 4.配水槽计算: 1)计算长度:lc=0.5πDc (m ) 式-7 Dc:配水槽直径(m) ,按照配水槽中心线计算。 2)配水槽单位长度泄水量:qo=q/π/Dc m3/(s.m) 式-8 3 qo:单位长度泄水量,m /(s.m) q:单池进水量, m3/s 3)配水槽横断面、纵断面、水头损失:如图-2所示:AA’段为平底,A’B 段为反坡。A’处流速不宜小于0.3m/s(防止混合液槽内沉淀) ,各段长度计算方法 如下: 图-2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是一种常用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用于计算地表水在配水渠中的流量分配。
本文将从二沉池和配水渠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设计要点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二沉池1.基本原理二沉池是一种通过重力沉淀将悬浮物从水中分离的设施,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和出水管道组成。
水流通过进水管道进入沉淀池,在沉淀池内由于重力作用,悬浮物沉降到底部形成淤泥,清水上升到出水管道,最后从出水口排出。
2.计算方法(1)沉砂池设计:沉砂池的设计应考虑到有效沉降时间和沉降速度。
沉降速度可按照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常见的公式有斯托克斯公式、恩肯公式等。
(2)搅拌设备: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可在沉淀池内设置搅拌设备,常见的有机械搅拌和气体搅拌两种方式。
搅拌设备的选型应根据池体尺寸、水流速度和悬浮物浓度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3)沉淀池尺寸:沉淀池的尺寸应根据进水流量和泥沙的输沙能力进行计算,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沉淀效果。
一般应按照不小于24小时的沉淀时间进行设计。
二、配水渠1.基本原理配水渠是一种用于输送和分配水资源的人工渠道,通常由进水口、渠道、分水口和取水口等部分组成。
进水口将水引入配水渠,渠道中水流经过分水口,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流量分配,最后从取水口供应给不同的用途。
2.计算方法(1)配水流量计算:配水流量的计算应根据供水需求和水源条件进行,一般有两种方法:基本单位法和供需平衡法。
基本单位法是以单位面积水需量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确定流量;供需平衡法是根据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计算配水流量。
(2)分水计算:分水口的设计要考虑到各支路的水力坡降,使每支路流量合理分配。
常用的方法有滑油实验法、流速比法和流量比例法等。
(3)渠道流速计算:渠道的流速计算应根据渠道几何形状和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常用的方法有曼宁公式、电子计算机模型等。
三、设计要点1.二沉池的设计要考虑到悬浮物的浓度、颗粒大小和流量等因素,以保证有效的沉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内壁和++b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内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内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
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内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
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
具体设计参数如下:(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3) 池径≥16m;(4) 表面负荷≤2.5m3/(m2·h);(5) 沉淀时间1~1.5h;(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
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
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5.1 主体尺寸计算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
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 )]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s L qN Q /5148640010351278640041=⨯⨯==(5.1)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7.27.211.011.01===Q K z (5.2)则最大设计流量)/(2520)/(7.0)/(7008640036.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5.3)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175.0)/(6304252033max s m h m n Q Q ==== (5.4)式中:max Q ——最大设计流量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3508.16302m q Q A === (5.5)池直径 )(1.2114.335044m AD =⨯==π,取D=25m(5.6)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14.342222'm m D A ≈⨯==π(5.7)实际表面负荷 )/(28.149163023''h m m A Q q ⋅=== (5.8)式中:q ——表面负荷,h m m ⋅23/ 校核堰口负荷: )/(43.4)/(23.22514.36.36306.3'1m s L m s L D Q q ⋅<⋅=⨯⨯==π (5.9)校核固体负荷:)/(138491243630)5.01(24)1(2''2d m kg AQN R q w ⋅=⨯⨯⨯+=⨯+= (5.10)固体负荷在120~150)/(2d m kg ⋅,符合条件 式中:w N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 ),kg/m 3,取3 kg/m 3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m t q AQt h 28.1128.1'''2=⨯===(5.11)设污泥停留时间't =1.5h 污泥区高度:)(44.1491)93(5.05.13630)5.01()(5.0)1(''''2m AC N t QN R h u w w =⨯+⨯⨯⨯+=++= (5.12)式中:u C ——底流浓度,kg/m 33/95.0)5.01(3)1(m kg R R N C w u =+⨯=+= (5.13)有效水深:)(4)(72.244.128.1''2'22m m h h h <=+=+= (5.14)径深比19.972.2252==h D (5.15)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3.01=h ,缓冲层5.03=h设泥斗上口直径m d 41=,下口直径m d 22=,泥斗倾斜角度 55 则泥斗高m h 43.15=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25.0)2425(05.0)2(14m d D i h =-⨯=-=(5.16)式中:i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m h h h 22.35.072.232=+=+= (5.17)沉淀池总高)(475.543.1525.022.33.0541m h h h h H =+++=+++= (5.18)图5.1池体主要尺寸示意图5.2 配水系统设计配水槽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设计流量h m RQ Q Q /9456305.06303'=⨯+=+= (5.19)设配水槽宽m B 6.0=,水深m H 5.01= 配水槽流速s m BH Q v /9.05.06.0360094536001'≈⨯⨯==(5.20)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G t v m n /71.0201006.1600226=⨯⨯⨯⨯==-μ (5.21)式中:n v ——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一般取0.3~0.8s m /,符合条件t ——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 ,池周有效水深为2~4m 时,t 取360~720sμ——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设水温为 20,则s m /1006.126-⨯=μm G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10~301-s每池配水槽内的孔数5.7308.0414.371.036009454360021'=⨯⨯⨯==D v Q n nπ,取74个(5.22)式中:1D ——孔径,m ,一般取0.05~0.1m ,取0.8m孔距 )(04.174)6.025(14.3)(m nB D l =-⨯=-=π(5.23)絮凝区环形面积 )(9696.454)6.0225(14.342514.34)2(422222m B D D f =⨯-⨯-⨯=--=ππ(5.24)导流絮凝区的平均流度)/(107.59696.45360094536003'2s m f Q v -⨯=⨯==(5.25)核算m G 值)(9.191006.16002)107.5(71.02162322221---=⨯⨯⨯⨯-=-=s t v v G m μ (5.26)m G 值在10~301-s 之间,符合条件式中:1v ——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m/s ,εnv v =1,ε为收缩系数,因设短管,取1=ε进水管的设计 进水流速 )/(33.15.0414.3360094543600222''s m D Q v =⨯⨯=⨯=π(5.27)符合条件则进水管直径取500mm 式中:2D ——进水管直径,m进水区挡板裙板伸至水下1.5m 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5.3 出水部分设计采用周边出水槽 水槽宽)(5.0)175.03.1(9.0)(9.04.04.0m Q K b =⨯⨯==安 (5.28)式中:安K ——安全系数,一般取1.2~1.5出水堰的设计采用出水三角堰,设计堰上水头H '=0.05m ,三角堰的角度 90=θ 三角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B 之间的关系 2tan 2θ=''H B (5.29)则水流过堰宽度m B 1.0=' 单堰过堰流量)/(1018.805.0290tan8.9262.01582tan 2158425252s m H g C q d -⨯=⨯⨯⨯⨯⨯='=θ (5.30)每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个)9.2131018.8175.042=⨯==-q Q N ,取214个(5.31)环形集水槽宽0.5m ,沿集水槽壁内侧(单侧)布置出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