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同步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课题:《怀疑与学问》导学案【课题】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语2、作者介绍:3、出示学习目标:(见上)4、检查预习:(1)加点字注音:虚妄.譬.如腐草为萤.(2)解释词语:辨伪去妄墨守三皇五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 分析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
中心论点:分论点:①②2.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引用的名言。
①事实论据:a.b.c.d.②文章中引用哪些名言?a.b.c.③还有哪些部分属于道理论据?(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四、质疑问难: 1、第三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2、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中的“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五、扩展延伸“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七、布置作业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怀疑与学问》学案(二)【学习目标】1.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
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课堂探究】探究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几个层次?探究2:第4段、第5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探究3. 第4段、第5段论述既然论述了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内容有何不同?【理解论证方法】指出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2.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3。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拓展提高】一、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怎样的收获?可以从学习所得谈谈对议论文的感悟,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于学习的领悟。
参考答案:【理解论证方法】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前准备•阅读课文《怀疑与学问》,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大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熟悉本学案的目标和任务,准备笔记和思路。
二、课文解读及分析1. 词语猜想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常态•愚钝•纸醉金迷•对号入座2. 文章简述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怀疑是学问的前提,而学问又可以消除怀疑。
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但是怀疑也有局限性,如果过度怀疑,就会失去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
3. 文章解析文章开头作者就表明怀疑是人们在探索和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思想态度,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和创新。
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会不断发问,不断探寻,从中学习、思考、总结,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文章也指出怀疑有一定的局限性。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对于某些事情只抱有怀疑态度,而不愿意去探究和了解,就会影响认识水平的提高,还会落入怀疑的陷阱中,不断看到事物的片面和表面而无法发现真相。
文章最后指出,学问是真理的追求,让人们从怀疑走向了认知,从感性认识到了理性认识。
学问是消除怀疑的方法和途径,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4. 文章亮点分析•通过讲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怀疑。
•把怀疑视为学问的前提,指出怀疑能够推动认知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怀疑的局限性,指出过度怀疑会影响认知水平的提高。
•指出学问是消除怀疑的途径,让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三、课堂延伸1. 探究怀疑对人们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阻碍认知水平的提高。
•怀疑能够促进人们探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
2. 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怀疑?•抱着科学态度对待怀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不断探索。
•对怀疑进行评估,不能偏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猜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学案《怀疑与学问》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分论点展开论述的论证结构。
3、掌握本文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怀疑精神和相应的论证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2、文体知识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程颐()譬如()虚妄()盲从()折扣()停滞()2、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2)不攻自破:(3)盲从:(4)墨守:3、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3)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分论点的?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先引用了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的观点,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3)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两个分论点?明确: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1)作者在论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示例:作者举了“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怀疑精神对于辨别虚妄学说的重要性。
此外,还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进一步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在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时,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示例:作者举了清代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正面论证了怀疑能够促进新学说的产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1
《怀疑与学问》学案学习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辨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即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学习过程一、资料链接简介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
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致力于中国上古史的考辨,主编《古史辨》,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为中国史学界“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
曾主持“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
著有《三皇考》《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国疆域沿革史》《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或利用课下注释,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顾颉刚()程颐()譬如()私塾()大儒()颛顼()唐尧()虞舜()帝喾()停滞()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墨守: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3.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选择其中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语言流畅。
温馨提示:写一段话前,先选择出三个自己最喜欢或最理解的词语,具体运用时,这三个词语的顺序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自己进行调整,只要运用得合理前后意思连贯就可以。
4.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链接】①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中作者针对某种现象、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②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
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18、怀疑与学问 导学案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主题三:细读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结合上面的分析,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对
学
对子间检查自学内容并相互讨论
群
学
1、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上述的相关问题,并检查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2、组长组织好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展示人员的安排。
(二)展示
展示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展示二:指出文章所应用的论证法并分析其作用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主题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难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2.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
主题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2.运用替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自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替换得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替换法、小组讨论法第五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带有思辨色彩,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别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这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学习,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怀疑与学问》解析人文主题: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体会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学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采用“替换”的方法来学习,将“替换”进行到底。
那么我们将做哪些替换呢?替换这种方法对于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呢?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议论文教学。
替换标题教师语言: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会关注文章的标题,那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尝试替换。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顾颉刚 (1893—1980.12.25)历史学家。
江苏吴县人。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曾任北京大学助教。
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
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二.相关知识:议论文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 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___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1.根据拼音写汉字。
p i()如虚w ang()停zhi ()私shu ()步zh ou()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互动探究区】【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doc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
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
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
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预习案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学习案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程颐()譬如()步骤()盲从()懒惰()塾师()大儒()流俗()停滞()虚妄()辨别()折扣()腐草为萤()顾颉刚()不攻自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怀疑与学问》习题讲评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回顾议论文三要素等文体知识,积累重要词语。
2、通过齐读预习导读,再次识记生字词的读音。
3、通过自主订正答案,采用接力回答的形式能准确回答课内议论文文体知识及运用的问题。
【导学流程】任务一: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流畅。
任务二:常识积累齐读两遍微课导学,回顾议论文三要素等文体知识,积累重要词语。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阻遏.(è)胚.芽(pēi)孜.孜不倦(zī)B.汲.取(jí)稚嫩.(nèn)养精蓄.锐(xù)C.蓬蒿.(gāo)羁绊.(bàn)装模.作样(mú)D.震悚.(sǒng)归省.(xǐng)眼花缭.乱(liáo)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它把岩石融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
B.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老信客声辨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历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问题记录D.垂柳全乱了线条,抛举在空中,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成功卫冕。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活。
,共同繁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荣。
的作用。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任务三:议论文文体夯实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024最新-《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
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课文内容: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1)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2)三、论证方法: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譬如,是举例论证;4段):“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6段):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怀疑与学问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部编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3.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含5篇)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含5篇)第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课题:怀疑与学问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而日心说就是正确的吗?后人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正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大胆提出疑问,天文学才不断向前进步而历史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进行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出示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学习开篇明确观点。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认识论证方法,联系生活,搜集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来证明观点。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从结构人手,理清思路,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析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提示:散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虚妄不攻自破盲从辨伪去妄墨守停滞二、共同探究(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归纳后,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2)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本文中的论据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3)文中有一个过渡句,把它找出来;想一想,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这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4)证明论点是需要方法的,看看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自主解决后,小组归纳交流)学生与学生对话、师生对话,反馈讨论结果。
提示:L阅读经验积累:阅读议论文,要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它在结构上有十种—“粘合”:功效,往往是对上十层论述内容的总结和对下面要论述的问题的引领,而总结上文和引领下文的词句往往会显现或隐现出一些重要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清文章思路,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见解和主张。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同组合作,异组竞争,同台辩论)(1)你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是否有过“尽信书”的情形?有没有因为由对某一问题存在怀疑而经过努力思索、辨别而得到了正确解决的实践经历?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
(2)从读过的课内外书籍中,找出几个可以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三、研究性学习。
下列认识对不对?谈谈自己的看法:①有人认为,既然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就没有必要相信书上讲的那些东西了,谁能保证书上讲的全是真理呢?②既然治学要有怀疑精神,因此,对书上的东西都应该大胆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怀疑与学问》同步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助读资料】
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基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深入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拓展迁移】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点拨指导
【整体感知】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深入探究】
1.(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3.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
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拓展迁移】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
(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