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
五四文学革命内外条件
▪ 就内源条件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继承了明清以 来人的觉醒等文化精神和尊个性、重言情的传 统,是晚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 动的历史发展;
▪ 就外源条件来说,引进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将文学活动与 人的解放紧紧联结在一起,建构起富有时代精 神的价值标准。
《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
文学革命
胡适
“双簧信”事件
▪ “双簧信”指钱玄同、刘半农两人于1918 年3月《新青年》第4卷第3号发表了轰 动一时的著名的“双簧信”。
▪ 新文学肇始,最需要反响——特别是来 自“反”的那一方面的“响儿”,苦于 一时不见,两位就商量着制造一个。于 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历数新文学 的坏处;刘半农则一一予以驳斥。这就 是轰动一时的“双簧信”。真刘半农骂 倒假“王敬轩”,新文学乃告成立。
▪ 吴虞在《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 《吃人与礼教》
.
对世界文化的“拿来主义”
《新青年》不遗余力地介绍世界先进的社会思 潮、哲学思潮和文学思潮,期望从根本上打破旧 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从而创造中国现代的新 思想、新道德、新文化。 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态度是“重新估价一切价 值”,目的是“再造文明” 鲁迅提倡“拿来主义”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 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 义”文学精神。
文学研究会
▪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 “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 ﹐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 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 学为人生。”
▪ 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尽管有着明显的不同,他 们的文学主张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实质上都是新文 学建设必不可少的。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
▪ 诗歌的“尝试”: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刘半农、 沈尹默、鲁迅的新诗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最早出现的 文体
▪ 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彷徨》中的 小说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文学研究会成长起 来了冰心、叶绍均、王统照等“问题小说”作家和鲁 彦、许杰等“乡土小说”作家;创造社小说带有浓郁 的主观色彩,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取得了小说 创作的成绩。
第一节《新青年》与五四运动
.
《新青年》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 名《青年杂志》,陈独
秀主编。创刊号发表的
《敬告青年》提出了民
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 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 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
良刍议》、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正式 掀起文学革命。1920年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 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 年终刊。
该文集中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 他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 “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 理不可弃。”
鲁迅写了《十四年的“读经”》、 《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杂 文,揭露《甲寅》派提出的“读经 救国”、“废弃白话”只是“阔人” 愚弄统治群众“偶尔用到的工具”。
▪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 会继《新青年》之后﹐进 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 ﹐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 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 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 实”。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 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 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
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 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 等十余种刊物。
“国粹家”
与“学衡派” 的论争
▪ 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 派进行了斗争
▪ 梅光迪写了《评提倡新文化 者》,在融贯中西的表面态度 下,攻击文学革命为“标袭喧 攘,侥幸尝试”,“提倡方始, 衰象毕露”,称倡导者为“政 客”、“诡辩家”、“功名之 士”等等。
▪ 吴宓、胡先骕都持“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立场写了《论新
新旧文学论争
林纾
蔡元培
《致蔡鹤卿书》罗列 两条罪名:一是“覆 孔孟,铲伦常”;二 是“尽用古书,行用
土语文字”
《答林琴南书》称: “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
林纾
鲁迅 等
发表摹仿古人的文言小说 《荆生》、《妖梦》,咒 骂文学革命人物,他希望
心目中的“伟丈夫”出面
干涉、镇压
李大钊写了《新旧思 潮之激战》,揭露林 纤之流的阴谋,鲁迅 在“随感录”等一系 列杂文中讽刺抨击了
.
.
▪ 五四文学革命引发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潮的 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巨大变化,中国各式知识 分子都不得不进行调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 思想,必然导致思想交锋和学术论争。
▪ 一方面,新文学立足未稳,为争取新文学的生 存权,与复古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 牌等旧文学展开思想交锋;
▪ 另一方面,新文学内部也产生了“为人生”与 “为艺术”、写实与唯美的论争。
.
倡导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 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 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 主张: “一曰:须言之有 物。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 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改良刍议》(1919年1月)
《平民的文学》一文,在陈独秀 “国民文学”和“社会文学”的基 础上,正式提出建设“平民文学” 的主张。
▪ 李大钊则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 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 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 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 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 为“土壤根基”
周作人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
五四运动
▪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三校 3000多学生代表,聚集在天安门游 行示威,5月19日,上海、天津、广 州、杭州、厦门、武汉、南京、重 庆等城市的青年学生也纷纷来京, 学生运动规模不断扩大。6月5日上 海工人宣布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 运动。
▪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第一场爱国运 动,它既是新文化运动进行现代启 蒙的成果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 助推器。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现代 思想启蒙,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广泛 为国人所认可,成为中国现代思想 和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 成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聚 集的文学团体。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 1、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 了中国文学新时代。白话文学的确立。
▪ 2、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 3、建立起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化时代的精英文学。
▪ 4、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 《甲寅杂志》(月刊) 1914年在东京创刊,曾支 持资产阶级革命,历时两 年出十期后停刊。1925年 《甲寅》(周刊)复刊,
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
杂志成了身为司法总长兼
教育总长的章士钊的“半 官报”。
《甲寅杂志》
与 “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九号重刊章 士钊写于1923年的《评新文化运 动》,接着在十四号上又登载他的 《评新文学运动》。
五四学生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
民主与科学
▪ 《新青年》首先以“启蒙”为 己任,致力于引进文艺复兴以 来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引 进西方人道主义、启蒙主义、 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主张摈弃封建的奴性人格,树 立现代的独立人格。
▪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提倡 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构想
▪ 鲁迅的《随感录四十》:“完 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 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 学革命的必然性,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 推向了高潮。
《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曰推 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 情的国民文学;曰推 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 文学,建设新鲜的立 诚的写实文学;曰推 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 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 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 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张“文 学是自我的表现”。
创造社
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了欧洲 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的影响
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为 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立场区别 于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 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 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 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 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 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大 力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敬告青年》
源自文库
批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 在倡导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同时,《新青年》必 然对封建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进行猛烈 抨击。
▪ 陈独秀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要拥护那 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 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这样事情现在看来,有些行为 艺术的 意思。
左为钱玄同右为刘半农
“人的文学”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新青年》5卷 6号),从人性、人道 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 文学的内容,倡导新 文学内容要从“肉” 与“灵”的统一中去
表现“人”
《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
平民文学
▪ 1918年12月20日,周作人写作了
▪ 散文:代表性成就是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 草》等。
.
▪ 新文学社团 1921年到1923年,全国有大小文艺社团40多个,
文艺刊物50多种。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 的刊物已有100多个。
众多文学社团与期刊标志着新文学已由少数 先驱的提倡转为群力建设。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 冰、叶绍均等12人。
章士钊
人生与艺术之争
▪ 为人生和为艺术之争发生在新文学内部,是文学研究会 和创造社关于文学观念的争论。
▪ 文学研究会追求“为人生的艺术”,标举写实主义的文学, 主张文学必须和时代相呼应,提倡血和泪的文学。
▪ 创造社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标举浪漫主义 旗帜,宣称“我们要追求文学的全,我们要追求文学的 美!”
文化运动》、《评<尝试集>》
吴宓
胡先骕 梅光迪
.
▪ 新文学阵营的反击:
▪ 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 为尖锐有力,《估学衡》衡 量这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 “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 差得远”。
▪ 《学衡》虽然到1933年才终 刊,但这以后已无力同新文 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对抗。
《学衡》创刊号
与 “甲寅派”的论争
创造社
新月社
▪ 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 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 京活动
▪ 19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 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 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 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诗人
▪ 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 展有重要贡献
《新月》杂志
新月社
▪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 书店,并相继出版《新月》 月刊、《诗刊》季刊
.
▪ 在《新青年》的影响和带动 下,《每周评论》、《新 潮》、《星期评论》、《少 年中国》等刊物,大力介绍 西方文学思潮,从古希腊到 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思潮、 文艺思潮纷纷登陆中国。
▪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 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新生的中国文 学以思想武器。
五四时期文学刊物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