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诗歌赏析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19ad9af78a6529657d5371.png)
秋词1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主旨: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乐观豁达和昂扬奋发、不屈的进取精神。
4赏析: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
“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用对比手法,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乐观豁达和昂扬奋发、不屈的进取精神。
5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排开、推开”,形象地写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的气势,表达了乐观豁达和昂扬奋发、不屈的进取精神。
6【名句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景抒情。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图景,表达了乐观豁达和昂扬奋发、不屈的进取精神。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秋”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
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
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的痛苦。
1.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3.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1a00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3.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b8ec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4.png)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dd0a9d1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5.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早春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蕴含着新旧交替的哲理。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诗歌鉴赏
![七年级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84de3e6172ded630b1cb69d.png)
• (3)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 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 “阔”与“失“哪个更好? “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 正数帆悬”?为什么?
•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 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 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 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 主观视觉形象。②不能改,诗 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 “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
• (1)【名句赏析】后两句不从正面写赤壁之 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 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 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 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 (2)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 答:①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 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以小见大,巧妙自然。②三、四句,诗人 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 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 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2、《赤壁》杜牧 23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译文: •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 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 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 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 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 的英气。
•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何有于我哉!” •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 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 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 我做到了哪些呢?” •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 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 育人的正确态度。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61ea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7.png)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f839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7.png)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七年级语文下册王维《竹里馆》诗歌赏析与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王维《竹里馆》诗歌赏析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bc727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c.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王维《竹里馆》诗歌赏析与练习一、王维《竹里馆》诗歌鉴赏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f7235f3c1ec5da51e27003.png)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1、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3新乡模拟)“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欣赏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265f30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0.png)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欣赏现代诗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诗人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理解与感受。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诗歌欣赏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和欣赏现代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七年级学生欣赏的现代诗歌,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读。
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简练的语言和精炼的意象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从高山到黄河直到大海,诗人一步步引领读者感受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观。
在最后一句中,诗人用“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对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现代诗歌的简洁和意境的美。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现代诗歌作品,作者李白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明月和霜借此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还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到诗歌中去。
3. 《登高》——杜荀鹤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荀鹤的《登高》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诗中的景物与诗人的感受相互交织。
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和自身的痛苦体验,以表达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苦恼。
诗歌的结尾,用“潦倒新停浊酒杯”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不满,呈现了现代诗歌的深沉与独特的审美效果。
4.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这首诗歌呈现了杨万里在牛渚西江夜晚的感受与想象。
作者通过对夜晚自然景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
同时,通过“空忆谢将军”,诗人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致敬。
这首诗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
通过欣赏这些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语言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11119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6.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诗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f1840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7.png)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fc2da719e8b8f67c1cb9c2.png)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d644fed1f34693daef3e8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6749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e.png)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暗”和“散”都是炼字的妙处。
其中“暗”字,不仅表示笛声轻柔,也暗示着笛子所在的地方隐蔽,寓意深远;而“散”字,则表现了笛声在春风中传播的广泛和自由。
这些字的运用,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狂风呼啸,天空高远,猿猴哀鸣。
水清沙白,鸟儿飞翔。
无边无际的落叶飘落,长长的江水滔滔而来。
我常常漂泊在外,心中充满了忧伤,百年来多次患病,今天我独自登上高台。
我艰难困苦,满头白发,但我依然坚持,不停地倾听江水的潺潺声,直到酒杯中的浊酒也停止了流动。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四)《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地上的霜。
我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思念故乡。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
描绘了诗人在离开长安后回望故园,眼前是漫长的路途和天空被尘烟遮蔽的情景。
3、诗中“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因思念亲人和故园而流下的泪水,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悲伤和眼泪无法止住的情感。
4、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含义是什么?诗人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请求路上相遇的人替他传达家人问候和平安的消息,表达了他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心。
七年级诗歌赏析
![七年级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fa3a76770bf78a6429546e.png)
诗词赏析七年级上册: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对仗工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时序交替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抒写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两个美女来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构思奇特;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积极进取精神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春雨的珍贵,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同时表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草色若隐若现的特点。
5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体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6《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被分隔两地,隔河相望,难以相会的痛苦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正面写诗人的愁绪,用拟人的手法将无情的月亮赋予人的感情,借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怀念。
七年级下册1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揭示农民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3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孤烟直上,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雄奇壮观。
七年级古诗赏析重点
![七年级古诗赏析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5f1d216c85ec3a87c2c59e.png)
七年级古诗赏析重点1.“夕阳西下”作用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悲凉,寂寞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凄凉孤寂之情。
3.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1)、照应上文的“古道”,描写了羁旅游子所处的特定环境,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之情。
(2)、直抒胸臆,抒发了游子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次北固山下思想感情:思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赏析: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写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呼应。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正”包含有“顺”和“和”的内容。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四句运用夸张和想象,描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广阔景象,表达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视野寥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壮阔的画面,体现了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漂泊不定,在古诗词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古诗词中常是离别、哀伤、思归的象征。
在诗歌的开头,抓住“杨花”和“子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离散哀伤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作用:点明“暮春”时令,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气氛,引出下句友人被贬之事,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
10.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诗中的作用。
人教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人教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12ac32d15abe23492f4d79.png)
人教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宇文皓月观沧海[东汉] 曹操(体裁:古体四言诗或乐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残暴,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军队胜利凯旅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动摇荡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8)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海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荣幸。
(14)甚:极其,很。
(15)至:极点。
(16)幸甚至哉(zāi):很荣幸至此。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1)观:欣赏。
(22)幸:庆幸。
(23)咏志:即表达心意。
咏:歌吟。
(2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使得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24)以:连词,来(以观沧海)(25)以:用(歌以咏志)鉴赏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来,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 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悲壮见称。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静有动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次北固山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从体裁来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律诗共八句,分为,, 1 , 四联。
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此句历来为人称道,因为其中蕴含自然理趣。
请作简要分析。
4、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A这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是,
B赏析: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及有分寸,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说说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2、曲中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原本应该是温馨的,在此处却充满了忧伤,这是为什么?
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庄四周进进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进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进伸向进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敀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亊,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3、谈谈最后一句中“犹”的表达效果。
答:“犹”是“还”的意思。
灯火通明中歌女在江岸边,还高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而当权者却醉生梦死,制国家危亡于不顾。
作者借古讽今,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