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考点精讲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的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等。
二、不良反应分类(一)病因学分类【例·最佳选择题】变态反应的含义是A.由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B.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C.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D.由药物被反复应用导致使用者瘾癖的特性E.由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变态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
(二)病理学分类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例·多项选择题】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皮肤症状有A.痤疮样疹B.麻疹样疹C.多形性红斑型药疹D.接触性皮炎E.光敏性皮炎『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五个选项内容都是属于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皮肤症状。
第三节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例·多项选择题】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物和使用因素有A.品种混乱B.炮制不当C.剂量过大D.疗程过长E.辨证不准『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以上五个都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物和使用因素,除此还有配伍失度。
第四节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一、乌头类药物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四、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五、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独家记忆1.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口诀为:三瓜整天去追风消金,又服喽。
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
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
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
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
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
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
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院中药的安全监管,规范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中药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中药不良反应系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
我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如果上述药品不良反应是中药引起的,就是中药不良反应。
第三条临床医护人员、中药学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所发现的中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
第二章机构和职责第五条(一)成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成,下设药剂科临床药师组,临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三)药剂科临床药师组负责中药临床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临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并纳入科室年度绩效考核。
第六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领导协调工作,全面指导医院开展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助并督促监测工作的落实;负责监督全院的中药药品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
包括中药药品的采购、储存、处方调配、特殊管理药品管理、临床使用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安全用药等。
制定医院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和相关规定。
(二)药剂科临床药师组组织全院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信息收集汇总,技术指导等具体工作,负责全院中药临床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本院的临床中药事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全院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全院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总体情况。
(三)临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对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的收集、整理、初步分析评价及上报工作;对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负责指导和培养本科室人员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意识,不断提高监测工作水平。
中药的不良反应
道的增加 , 特别是 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增 加… , 中药 应用 安 全性 问 题 已成 为人 们
关 注 的 焦 点 。 有 医 院 统 计 报 道 , 药 中 制 剂 在 不 良反 应 的 构 成 中 , 7 抗 感 染 仅 欠于
了中医“ 中病 即止 ” 的原 则。 凶龙 胆泻肝 丸含有关木通 , 有害成 分为 马兜铃 酸 , 其 长期服用有很强 的肾毒性 。 此外 , 配伍不 当、 剂型失寅 、 个体差异
炮 制 , 宜 内服 。
辨 证 用 药 : 据 不 同情 况 、 同个 体 根 不 辨 证 施 治 , 清 寒 、 、 、 。 如 风 寒 束 分 热 虚 实 表, 恶寒 发 热 , 汗 身 痛 之 表 实 证 , 以 生 无 则 麻 黄 为 主 , 当 配 伍 其 他 药 物 ; 属 表 虚 适 若 自汀 , 误 用 生 麻 黄 等 辛 温 之 剂 , 可 能 仍 则
A 2 3易 溶 f 水 , s0 水 时 n 溶 十 水 f 涂 丁 ^ 川
去。
56 0 10 6广 东 惠 州 市 仲 恺 大 道 3 6号 中信 4 惠 州 医 院药 剂 科
含成 分较 多 , 特别 是 中药 注射剂 , 提取 T 艺繁杂 , 在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 分、 存放过程 中质量发生变化及药液巾含 有许多大分 子物质等 , 都易导致不 良反应
多 , 动 平 板 运 动 试 验 阳性 率 越 高 活
以上 概 括 , 动 平 饭 运 动 试验 通 过 医 活
学 的 临床 现 象 筛 选 Ⅲ那 由 于 胸 痛 而 导
致 心 机 缺血 的一 种 学 筛 垒 手段 。 f 是 , H
往 往 会 受 到 很 多 的 局 限 性 , 如 , 别 的 例 性 限 制 , 变 稗 度 的 限制 , 电 图 基 本 受 限 病 心 的各 方 面 凶素 的影 响 , 其 诊 断 中活 动 平 在 板 运 动 试 验 还 会 出 现 假 阴 性 或 者 是 假 阳 性 。 为此 , 真 正 运 用 到 实 践 当 中 , 应 在 就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常用的中草药毒性及不良反应ppt课件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神经不良反应
➢ 萱草花—可致脑、脊髓白质、视神经变性 ➢ 白果—可使人惊厥、强直、呕吐、腹泻 ➢ 天竹子—对心脏、呼吸有抑制作用 ➢ 瓜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 马钱子—可使人惊厥、强直,对神经有毒性 ➢ 麻黄—有中枢兴奋作用 ➢ 长春花、山慈姑—有不可逆性的周围神经毒
性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 益母草、茺蔚子—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致急、 慢性肾衰。
➢ 紫草—可致蛋白尿、血尿,光过敏, ➢ 山慈姑—可致蛋白尿、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 苍耳子—长期服用,有的可致肾功能下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血液毒性反应
➢ 龙葵、蜀羊泉—可致溶血、血液白细胞下降 ➢ 雷公藤、青风藤—可致血液白细胞下降、 ➢ 长春花、喜树、山慈姑—有骨髓抑制作用 ➢ 三棱、莪术、蜈蚣—可致溶血、出血 ➢ 斑蝥、蜂毒、雷公藤、天花粉—可致弥漫性
常用中草药的毒副反应
常用中草药的毒副反应——常见原因
➢ 辩证错误 ➢ 不熟悉药物整体性能 ➢ 不熟悉药物炮制作用 ➢ 剂量过大(有个体差异) ➢ 疗程过长 ➢ 配伍欠妥 ➢ 病症复杂,顾此失彼
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
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
➢ 黄柏—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 ➢ 苦参—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 ➢ 秦艽—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腹泻 ➢ 龙葵、蜀羊泉—部分人可致便稀、腹泻 ➢ 仙茅—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内热感 ➢ 青风藤—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泛酸、胃痛 ➢ 百部—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胃痛 ➢ 山豆根—可出现恶心、泛酸、胃痛 ➢ 山慈姑—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 下列药物可致过敏性皮炎:天花粉、全 蝎、水蛭、地鳖虫、蜈蚣、鱼腥草注射 液
中药综合: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综合: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项目临床表现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呕血便血,肝损害神经系统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或嗜睡,甚至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抽搐惊厥,昏迷心血管系统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率失常,传导阻滞造血系统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甚至急性肺水肿,Ⅱ乎吸衰竭或麻痹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腰痛或肾区叩击痛,肾功能减低或衰竭,甚至尿毒症其他反应失明复视,耳聋耳呜,脱发,水肿肝损害表现1.全身症状:纳差、乏力、恶心、厌油腻,尿、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肝区疼痛、压痛2.肝功能改变:总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
肝炎病毒检验全阴性,可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的表现肾毒性表现1.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伴有肾性糖尿、低渗尿、低比重尿肾小管性酸中毒:蛋白尿,尿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尿酶升高2.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升高,多尿、尿频、夜尿多,轻度贫血,肾性尿糖、低渗透压尿、低比重多尿、蛋白尿二、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饮片中毒表现及解救乌头类药物表现①神经系统;②循环系统;③消化系统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解救① 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②肌注阿托品0.5-l.O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
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③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④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
马钱子及含表现初期出现头晕、头痛、烦燥不安、面部肌肉紧张、吞咽困难;进而伸肌与屈肌同时做极度收缩,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可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马钱子的中成药解救①病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吸氧;②清除毒物,洗胃、导泻。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备受人们青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其双重性,既可治病,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中药不良反应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特点中药不良反应又称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对患者不利的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与西药不良反应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发性: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药效温和,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隐匿性:部分中药不良反应表现为隐匿性,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
3. 多样性: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伤、心血管系统损害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根据中药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可将中药不良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子、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肝肾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
3. 心血管系统损害:可能引起心悸、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
4. 消化系统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5.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头痛、眩晕、神志不清等表现。
三、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中药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易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2. 用药不当:中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使用方法不当等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3. 药物配伍不当:中药复方中的药物配伍需要谨慎,否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不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2. 谨慎选择:对于有过敏史或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中药。
3. 观察反应:使用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中药不良反应》课件
中药引起的预期不良反应,如恶 心、头痛等。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 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
中药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引 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药物 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 用等。
典型例子
如麻黄碱与苯丙胺类药物的 相互作用导致的心血管系统 不良反应。
防范措施
避免同时使用相互影响的药 物,加强监测与警示。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全球发生率
根据统计数据,中药不良反应在 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的发生率。
年龄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段的人 群中存在差异,如老年人更容易 出现不良反应。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中药不良反应方面 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
个体差异
不同人体质量、遗传因素、免疫状态等影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1
停药及处理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考虑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2
药物解救
通过采取针对不良反应的特殊治疗方法进行药物解救。
3
康复与预防复发
加强康复护理,同时控制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区别
中药不良反应与西药不良反 应在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 处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重要性与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对中医药临床 应用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过敏反应
中药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如 荨麻疹、肿胀等。
毒性反应
副作用
中药对身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 不良影响,如肝损伤、肾损害等。
药物特性
中药药物特性,如毒性程度、剂量等,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近年来,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正因为其活性成分众多,中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就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药的不良反应概述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成分、剂量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的质量、配伍、使用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药理不良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两类。
药理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合理或经过合理使用后,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引发的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肝功能损伤、肾功能异常等。
药物过敏反应则是指患者由于对某些中药成分产生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中药的不良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质量:药材的来源、保存和加工等环节均会影响中药的质量,质量不合格的药材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制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不正确的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副作用加重。
3.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药效和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另一些人则无不良反应。
4. 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可能会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有所影响。
三、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中药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肝损伤:一些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伤,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
3. 肾功能损伤:某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对肾脏产生有害作用,长期使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
4. 皮肤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某些中药成分具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等。
《中药不良反应概述》课件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根据其在机体中发生的部位以及临床表现的 性质,可将其分类为胃肠道不良反应、皮肤 过敏反应、肝损伤、肾损伤等,还可根据药 品的性质、用药方式、部位等不同因素来进 行分类。
中药不良反应的症状与表现
胃肠道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胃 痛等。
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瘙痒、红斑、水疱、荨麻 疹等。
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非预期反应和副作 用。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有效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指在正常的医疗使用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 会出现的意外反应,不包括正常治疗反应和 药效不足的反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 中药的安全性伴随着更高的要求而不断提升。
肝损伤
无痛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 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药理机制
包括药品的自身性质、剂型、用药方式、剂量等。例如,有些药物太毒,或无法合理 搭配使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遗传性。地域性等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还受到遗传、地域、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中药在 不同地域的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同,可能与当地气候、水土等有关。
3 例三:麻黄碱引起
的呼吸困难
麻黄素是中药中的重要 成分之一,但如果大量 使用,或与其他类似作 用的中草药相混配,就 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甚 至心衰等症状,属于对 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总结
中药的广泛使用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创伤性不良反应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多 种因素的复杂作用下,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珍贵而又难以预测。与此同时, 加强中药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防控也至关重要。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2012年全省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教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其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该有害反应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和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区别,应予以分别对待。
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两方面,其中毒性反应会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异常、病理改变和危及生命,应特别关注。
中医中药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千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是每个药物工作者的责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中药已成为我国及全世界医药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和药用新资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应用及多样化,中药材种植及环境的改变等问题带来了中药临床应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中药注射剂是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产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在国民经济和中药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出现多起,中药用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2001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禁用含马兜铃酸的13种中药产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4月在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明确指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随后宣布取消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和青木香等的药用标准。
一直以来,对中药是否存在不良反应问题有许多看法,从“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到“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均普遍存在。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例如,一些人将误用中药、滥用中药和使用假冒伪劣中药所造成的有害反应认为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人将由中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认为是中药不良反应;一些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性,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六)致畸作用
某些药物可透过胎盘干扰胚胎或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永久性形态结构异常称为药物致畸作用。中毒副反应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咳嗽咳血、哮喘、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生物硷、氰甙、硫化砷等。
四、消化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
主要症状: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流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区疼痛、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指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该型不良反应难于预测,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B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异常体质有关。涉及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中药在体内代谢中的产物、制药过程中的添加剂、赋型剂、增溶剂、复方煎煮中产生的新化合物也可引起。
(三)其他
复方临床配伍不当引发不良反应如麻黄增加乌头对心脏的毒性、瓜蒌、白芨、白蔹使乌头碱毒性增加等。
第四节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方法
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性质上应属于流行病学范畴。因此应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中药使用中如何防控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采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虽不能阻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却能及早的检测出来,可以减少对人类的影响,为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为此,1987年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的10所医院开展试点。1989年成立了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到1994年全国26个省市66个医疗单位参加监测,并在其他医疗单位实施自愿申报。临床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性味与归经项列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中药如下:
小毒:雷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北豆根、红大戟、吴茱萸、苦木、苦杏仁、南鹤虱、鹤虱、蛇床子、猪牙皂、草乌叶、鸦胆子、重楼、急性子、绵马贯众、蒺藜。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乌、天南星、木鳖子、水蛭、蜈蚣、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地枫皮、朱砂、全蝎虫、罂粟壳、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楝皮、金钱白花蛇、京大戟、蕲蛇、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蓖麻子、蟾酥。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生物碱、强心甙、斑蝥素、益母草碱。
五、泌尿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
主要症状:尿量减少,甚至尿闭或尿频量多,腰痛、肾区叩击痛、浮肿、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尿中红细胞、蛋白、管型,氮质血症或有代谢性酸中毒。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生物碱、甙类、黄酮等。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中药的毒副反应是中药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较重的一种,严重的毒副反应可导致死亡。毒副反应程度的大小是与同药物的毒性大小,用药剂量的大小密切相关。毒性反应临床表现常分下列几种类型:
一、神经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
主要症状:口唇、肢体或全身麻木,眩晕,头痛,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见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
(三)过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四)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槟榔碱、水解槟榔)具有实验性致癌作用。另有些中药本身不致癌,但与某些致癌物质先后起作用则具促癌作用,如巴豆油、甘遂中的大戟二帖醇类物质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随访
一旦疑为不良反应,应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应根据不良反应程度轻重不同而定。对轻度不良反应,要随访到不良反应的消失,对程度比较重的不良反应,除观察到不良反应消失时,并要继续观察随访,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重度不良反应则应作较长时间的随访。随访方式可以是住院、门诊、家访、电话、通讯等多种形式。一般在可以预料到的不良反应(从该药的药理、临床预试验或临床试验中可以预料的药物不良反应)随访时间比较容易设定。而对不可预料的不良反应及迟发不良反应则随访时间不易确定,就需要对受试者及其家属讲清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并要求与研究者配合,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与联系,可采用预留电话或不良反应监测用呼机。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乌头、贝母合用会降低乌头疗效,瓜蒌、白蔹、白芨有增加乌头碱毒性作用,甘草有水钠潴留作用与甘遂、大戟、海藻通水作用相抵触。藜芦有催吐作用且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不宜与人参、党参、白芍等补益药合用而减效。实验表明川乌与姜半夏、甘草与海藻、甘草与芫花、甘草与甘遂、川乌与白蔹、川乌与白芨、藜芦与北沙参均有增毒作用。硫磺与朴硝使泻下强烈引起腹痛。巴豆与牵牛合用泻下更峻猛,甚则出血。丁香与郁金、肉桂与石脂有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
(四)来源品种不同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同产地、品种会有很大的差别,如云南腾冲附片的毒性比四川附片要大。桑寄生药典未列入有毒药中,而桑寄生如果用寄生在有毒植物株如夹竹桃上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而引起中毒。
(七)误服误用
香加皮又称北五加皮,有的地区当五加皮(南五加)用而发生洋地黄样中毒。朱砂、木通用量过大可以造成尿血、肾功能损害。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强心甙、生物碱(雷公藤碱,莨菪碱)皂甙等。
二、循环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
主要症状:心悸、怔忡、胸闷、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传导阻滞、心音低钝减弱、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强心甙(洋金花、万年青、夹竹桃)、乌头生物碱、山豆根生物碱、黄酮、皂甙、蟾酥类毒等,引起心肌抑制或损伤。
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因此同一剂量各人可有不同的反应。
(十二)中药配伍不当
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历代传统认为有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的含义:“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物不良反应”。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副作用
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二)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一、病例报告法
这是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最常用的方法,即将发生使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作出分析、判断、确定其与使用中药的关系,然后报告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或在杂志上发表,以引起在同类药使用中的注意。
二、相同病种系列监测法
对使用同一种中药的相同病种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的作系列观察与分析,也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方法,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I、II、III期)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观察其不良反应。
有关因果判断对于临床疾病和用药复杂的情况,常需要作多学科专家的综合讨论与分析,作出判断。在某些情况下确实难以判断因果关系时,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大人群中作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研究,以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测算出用药人群与不用药人群的相对危险度,再经过不同时间、地点人群的反复验证,才能判断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
在根据上述标准判断药物不良反应时,下述几个方面需加以注意:
因为中药不良反应潜伏期有长有短,分析时应根据不同药物特点、不良反应情况作出分析。如果符合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如果不符合也要考虑是否有新的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