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合集下载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活动规律研究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活动规律研究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活动规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中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活动规律是研究地震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根据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学者将地震活动分为地震周期、地震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等。

地震周期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出现的规律性活动,例如在长期的观测中可以发现地震活动呈现出3年、5年和10年等周期性的特点。

地震季节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年之中的季节分布规律,例如在一些地区,地震活动在夏季和秋季较为频繁,而在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少。

年代际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例如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地震活动会显著增加或减少。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断裂带和地震活跃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都处于板块边界附近,是地震相对集中的区域。

地震活动还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山脉、高原和地下河流等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常见。

此外,浅层地震活动在陆地上更为常见,而深源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海洋地区,尤其是海洋壳层与大陆壳层交界处。

地震活动的规律性表现在地震的震源、震源机制、震级和震源深度上。

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地方,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上。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块运动的方式,一般有走滑型、逆冲型和正断型等。

震级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度量标准,一般使用里氏震级来进行评估。

地震的震源深度则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不同深度的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浅层地震活动相对较强,而深层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学

地质灾害学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一次在实践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按成灾潜势把自然灾害划分为三种:高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

3、人为灾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

4、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5、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地、人为地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和事件。

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6、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7、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空间分布状况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

陆地地质灾害又分为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又分为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

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分: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8、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风险分级。

9、根据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额,地质灾害的灾度等级可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风险等级有高度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和微度风险。

10、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绝大多数在10~20公里
震源深度
≤30km 30~70km ≥70km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走滑 为主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区域特点
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前的喷发为 2000年来全球最大的喷发之一
喷发体积
0.2km3 4km3 7km3
18km3
喷发时间 喷发地点 喷发级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③地震条带
“条带”的展市与近期活动构造带基本一致。 “条带”是突出于全区的。 条带”上地震活动水平有增强的过程,其应变释 放明显加速。
1973年炉霍、1976年龙陵地震的地震条带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④震中迁移
新京疆1西伽919北9师宣978张辽.化.51宁1宁.家029.岫52蒗云9口92岩南.0-1云云-0宁1海.12南2南蒗城.0甘94施0.间肃14甸2.1民主 加0.5乐要 卸2.356依载.4据响主地5:应电要.9主震地比、依要主 震 明 主前6震。体据依.要 前 显 要半1序应据:依 提 减 依震受主个:列变据 灾 据出小月前到要地: 实 :准参等作震作中依下主震受主地 效 地确出数。活国据出水震 震,的前要到要短(动、地:临序 序受临作依中依期h宏、列 列到震地震震预、出据国据观中。预水局震预.测b:地:临、国测值氡通序测,平震空震地地意)并、报列,震静局区震预见向小水表并活局,和、、测当震动位彰向和并省地条,地、辽平和、在当政震带并政水宁震静奖水地府府活、向温省前、励汞政通、的动地当政2地。报、府天形府通、 震地倾,通变通形表报前 活政取报、斜彰报变表兆 动府辽得地。、,、彰异、通宁磁显取电和常地省。著报得磁政减奖、电,府显灾辐励水 、取,实著射。 应库得取效减、发力显得。灾浑著实。减效灾。实效。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李成帅;杨建思;郑钰;田宝峰;姜旭东;徐志强【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卷),期】2013(34)5【摘要】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总页数】8页(P24-31)【作者】李成帅;杨建思;郑钰;田宝峰;姜旭东;徐志强【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7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 [J], 孙文斌;郑辉;和跃时2.中国南北地震带1900年以来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J], 陈文德3.新疆及边邻地区强震活动轮回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估计 [J], 王季达;高国英;王公达4.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J], 高国英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关联现象探讨 [J], 祝意青;王双绪;程宏宾;陈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时空统计分布模型研究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时空统计分布模型研究

地 震 危 险 性 分 析 中地 震 时 空 统 计 分 布 模 型 研 究
徐 伟 进
( 中 国地 震局 地球 物理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0 8 1 )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0 2 . 0 1 1
后*
∈∈ ∈∈ _ ∈ } ∈∈_ E ;∈ { } ∈e ∈∈ ∈∈ E_ E - _∈ E{ 三∈_ ∈ ∈{∈ ∈∈
l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l 来自l 2 0 1 2 届 博士 论文 摘 要( Ⅱ )l
{ } 寻寻 j{ } }三 卜 兰 }≥ { { }j { { }j 三 }j _ 三r 三 }; { _ ; }≥ { }: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地震目录资料直接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我们根据中国大陆的地震目
第 2期 ( 总第 4 l 0期 )
2 O 1 3年 2月






No . 2( Se r i a 1 No .4l 0) Fe b r u a r y, 2 01 3
Re c e nt De v e l opm e nt s i n W or l d Se i s mo l og y
这 一假 设进 行 了验 证分 析 。通过 对 我 国 8个 地震 区和 2 2个 地震 带 的检 验研 究 ,结果表 明 “ 未 来 地震 发 生在 已发 生地 震 附近”是 一个 真 实、可测 量 的物 理 现 象 ,即空 间分 布 的地 震 活 动性
资料可 以作 为未来 地震 潜在 震源 区的界定 ,这也 意 味着 我 国地震 空间分 布 呈现 丛 集模 式 。进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下面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

地震的时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密切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也会比较集中。

而在地震活动不太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则会比较分散。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时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变化:地震的季节性变化是比较显著的。

在我国,地震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较为频繁,夏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2.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例如,在我国,地震活动在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4年左右会有一个高峰期。

3.随机性:地震的随机性是指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并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有时会出现突发性的地震事件。

二、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规律。

地震的空间分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及其构造特点有关。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地震带分布:地震带是指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中亚地震带、新西兰—汤加地震带等。

2.地震活动的集中分布:地震活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较集中,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南地区等。

3.地震的非集中分布:地震也会在一些地区非集中分布,这种分布情况通常与地下岩石结构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第四章地震灾害4.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蓦地破裂或者因岩层蓦地塌陷、火山蓦地喷发等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者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 (掌握) ( 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惟独一个震级。

(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造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 ( 熟悉 )( 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 与震级M 有下列关系(能量E 以尔格计):logE 11.8 1.5M 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 101.5 31.6倍。

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 ( 了解 )( 1 ) 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 2 ) 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殊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 (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不少,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造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普通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此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造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工程地质学第四章节理-断层

工程地质学第四章节理-断层
断层湖、断层泉。
串珠状的湖泊或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常表明有 大断带存在。
正常延伸的山脊突然错断,正常流径的河流突然产生急转 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
断层符号识别 在地质图上,断层一般用粗红线醒目地 标示出来,断层性质用相应符号表示。
70°
45°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四、研究断层在工程上的意义
6)统计节理的密度、间距、数量,确定节理发育程度(持续性)和节理的主
导方向。
节理壁的粗糙程度调查
3、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节理统计常采用的节理玫瑰花图。玫瑰花图有走向玫瑰花图和 倾向玫瑰花图。 ①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在一半圆上分画0 º~90 º 度和270 º~ 360 º (0 º)的方位。 把所测得的节理走向按每5 º 或10 º 分组,并统计每一组内节理数和 平均走向。按各组平均走向,各圆心沿半径以一定长度代表每一组 节理的个数 ,然后用折线相连。 ②节理倾向玫瑰花图 把所测得的节理走向按5 º 或10 º 间隔进行分组,统计每一组节 理平均倾向和个数。在注有方位角的圆周图上,以节理个数为半径, 按各组平均倾向定出各组的点,用折线连接各点既得节理倾向玫瑰 图。
3) 节理比较发育,组系及其相互关系比较明确。
4) 观测点应选在构造的重要部位,并且在不同构造层、不同岩系和不同岩 性岩层中都应布点。
2、节理调查的内容
1)测量节理产状。 2)观察节理面张开程度和充填情况。 3)描述节理壁的粗糙程度。 4)观察节理充水情况。 5)确定节理成因。
节理持续性是指节理裂隙的延伸程度。 持续性越好对工程影响越大。 一般:<1m 及1-3m,差;3-10m, 中等;10-30m 及>30m,好及很好。

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

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

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的危害程度,科学家们研究和分析地震的各种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

一、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和能量释放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地震破坏力越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目前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也称为矩震级)和体波震级。

里氏震级以地震破坏能量的对数值为准,体现了地震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M表示。

体波震级则是基于地震产生的体波波幅,用于衡量地震破坏力的大小,通常用Mb表示。

震级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助于科学家们对地震进行准确评估,进而提供预警和防御的依据。

二、震中震中是指地震发生地点的地理位置,通常以经度和纬度表示。

震中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地震的分布、决定烈度区域和划定地震带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通过观测和收集地震数据,利用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震中位置。

震中的确定有助于了解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位置,也是地震参数之一。

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对地表破坏和震感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震感较强,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70千米)震感相对较弱,但地表破坏可能更加严重。

对于防御地震灾害和评估灾害程度来说,准确确定震源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波传播和深度观测数据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

综上所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是地震中的三个重要参数,对于评估地震危害、预测地震趋势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监测,提高了对这些参数的准确度,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地震信息。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对于地震参数的研究还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与地球内部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地震的分布情况。

以下是关于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的详细解释:
1. 时间分布规律
地震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它们有着特定的时间分布规律。

全球每年平均会发生约50万次地震,其中大多数都是微弱的震级小于2.0级的微震。

而中等以上的强烈地震则比较少见,平均每年只有15次左右。

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活动区域都存在着周期性地震活动。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周围区域就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平均每年会发生5000多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地震。

而在其他一些区域,则可能出现长时间没有任何明显活动或者突然爆发大量强烈地震等情况。

2. 空间分布规律
除了时间上存在着一定规律外,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全球上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这些带状分布
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周围区域就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而欧亚大陆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也是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震带。

此外,还有一些区域虽然没有明显的地震带,但也会发生一些中等以上强度的地震。

总体来说,不同区域之间的地震活动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与该区域内部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例如,在构造复杂、板块交界处或者火山口附近等区域,地震活动可能更加频繁和强烈。

综上所述,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15 15 15

46 46 46

25.5 28.0 07.1
据P波与P/秒 21.0 20.4 震中距离/千米 190 188
MIN
12.9
105
虚波速度法定位法(石川法)
以加州的3个地震台BKS、JAS和MZN为中心的弧相交于震中附近——奥拉维尔大坝 细线是一些主要断层的地表位置
用一张特殊的标度图,计算一个地震的ML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1)用S波与P波到达的时间差,计算出距震源的距离(S-P=24 秒); (2)在地震图上测量出波运动的最大振幅(23毫米); (3)在下图左边选取适当的距离(左边)点,在右边选取适当的振 幅点,两点联一直线,从它与中央震级标度线相交点可读出ML=5.0。
ML = log A - log A0

= log A/ A0
A为地动位移,用东西分向(A1)和南北分
向(A2)的最大记录的平均值即 A=( A1+ A2 )/2
李克特定义
当Amax/ A0=1时,M=0,定义为最小地震
当Amax/ A0=10, 102, 103, 时,M为1 、2、3
加以说明,有:垂直向 (Z ),分为向上(c或u,向
下(d)水平向(H),分为向东(E ), 向西(W),向 南( S ),向北 (N);并以(c)、(E)、(N)为正 (+) 向,以(d)、(W)、( S)为负(一)向。 T:震相周期,以秒计算。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
平位移分向测定,即AE:AN=tanα。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杰弗里斯爵士及其学生布伦根据许多地震记录于1939年 绘成的著名的走时曲线
4.2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是研究地震发生规律及预防灾害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历史数据出发,讨论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释放现象,一般分为板块边界地震和板块内部地震两种类型。

板块边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这一带的地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而板块内部地震则发生在板块内部构造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受到了岩石内部构造的影响,导致地震的发生。

因此,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密切相关。

从时间上看,地震的时空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地震活动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例如大约每200到300年就有一次大地震,或者每隔几十年就有一次地壳活动的集中爆发。

以中国为例,中国境内的地震活动呈现出由西南到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即从川滇地区开始,依次经过青藏高原、陕甘宁、东北、江南等地区。

由于板块构造的差异,地震活动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有所差异。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区域和分散区域。

集中区域是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这些地区受到了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较大影响。

世界上著名的地震带,如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亚洲地震带等,就是集中地震活动的典型例证。

而分散区域则是指地震活动相对较少的地方,这些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

除了集中区域和分散区域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地震点,这些地震点是由于特定的地质构造或地震活动带来的。

例如,火山地震多发生在火山活动带上,断层地震多发生在断裂带上。

这些特殊地震点除了给当地居民带来威胁外,还存在一定的研究和挖掘价值。

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震预防和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通过对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对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防灾准备和预案。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3.应急人员的培训4.应急人员的协调(二)物资资源保障1.应急物资的筹备2.应急物资的储备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三)资金保障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一)应急信息平台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横向: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重点信息工程: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两大保证体系: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二)应急救援技术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1.编制目的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2.编制依据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③流体压力(fluid pressure)
在地下深处,全部负荷压力都传递给流 体,这时负荷压力与流体压力相等。
流体压力是H2O、CO2、O2等挥发性流体 占据岩石粒间孔隙而产生的。
在地壳浅处,岩层裂隙发育,并与地表 沟通,这时流体压力小于负荷压力。只有在 岩浆侵入体周围,岩浆结晶时析出大量流体, 才可能出现流体压力大于负荷压力的状况。
出现高温的地区:侵入岩体的周围;断 裂带附近;地壳深处的放射热和地热区;现 代的岛弧和大洋中脊等地区。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s. Depth
Fig. 8.1
2、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②压力(pressure)
压力类型:静压力、定向压力(应 力)及流体压力三种。
压力作用:可以使重结晶矿物产生 定向排列,而形成变质岩特有的片理构 造。
静压力(static pressure)
静压力是上覆地层引起的负荷压力。 它具有均压性(围压性)。
根据岩石的平均比重,深度增加1km,压 力要增加275—300巴(1个大气压约等于1巴)。 变质作用的最低负荷压力是1—2千巴。大约在 4-7km深处。估计变质作用的最大深度为35km, 最大负荷压力为1万巴。
熔岩被:规模大,厚度大而稳定, 成份主要为基性的玄武岩浆。分布面积 可达1000km2,
如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的第三纪 岩被;峨眉山二叠纪玄武岩被分布面积 >1000km2
熔岩流
四、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1、火山作用的时空规律
古生代以前,地壳形成的早期,主要出现 熔透式的火山喷发;
古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裂隙式喷发;
•岩浆成分: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其中
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 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 60%。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 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此外,岩 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 CO2、H2 S、F、Cl等。

GB50267-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7-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GB 50267-97主编部门:国家地震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8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7] 198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国家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8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国家地震局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一日1 总则1.0.1 为贯彻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民用核设施安全第一的方针,使核电厂安全运行、确保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极限安全地震震动的峰值加速度不大于0.5g地区的压水堆核电厂中与核安全相关物项的抗震设计。

按本规范设计核电厂,当遭受相当于运行安全地震震动的地震影响时,应能正常运行,当遭受相当于极限安全地震震动的影响时,应能确保反应堆冷却剂压力边界完整、反应堆安全停堆并维持安全停堆状态,且放射性物质的外逸不超过国家规定限值。

注:①本规范所称的物项是指安全壳、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结构、管道、设备及有关部件。

②g为重力加速度,取值为9.81m/s2。

1.0.3 核电厂的物项应根据其对核安全的重要性划分为下列三类:(1)Ⅰ类物项:核电厂中与核安全有关的重要物项,包括损坏后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事故的物项;保证反应堆安全停堆并维持停堆状态及排出余热所需的物项;地震时和地震后为减轻核事故破坏后果所需的物项以及损坏或丧失功能后会危及上述物项的其他物项。

(2)Ⅱ类物项:核电厂中除Ⅰ类物项外与核安全有关的物项,以及损坏或丧失功能后会危及上述物项的与核安全无关的物项。

中国近代史重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查询

中国近代史重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查询

中国近代史重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查询李 刚(成都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中国近代史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时空分布系统是将收集到的地质灾害数据在公有云上实现共享,查询,统计分析和展示。

中国近代史重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查询系统对于我们查看地质灾害情况,以及对于地质灾害预警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个系统是基于arcgis online的平台创建,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统计查询等功能。

关键词:地质灾害;ArcGIS Online;公有云;云计算;共享第一章 前言1.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地震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中国近代史上地震的大体时空分布情况。

1.2 实际意义。

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展现重大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及规律,并能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系统将实现数据的批量上图,统一将地质灾害信息展现于ArcGIS Online公有云平台上。

实现重大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查询。

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是与公有云分不开的,只有在公有云平台上才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云计算2.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2.2 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服务的安全一直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骇客们也一直关注着云端,因为上面有许多的数据可以为他们创造财富,而他们也可能有能力盗取我们的数据。

所以多数的云存储厂商都预备了安全防护方案。

第三章 ArcGIS Online3.1 概念。

ArcGIS Online是一个面向全球用户的公有云GIS平台,是一种全新的GIS软件应用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按需的、安全的、可配置的GIS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 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 方位角 平位移分向测定,即AE:AN=tanα.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杰弗里斯爵士及其学生布伦根据许多地震记录于1939年 绘成的著名的走时曲线
5.2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发震时刻, 发震时刻
近代地震学家认为,地震是由于活动断层的突然错动引起.那 么宏观所谓的震中区,就可能是沿地震断层线透到地面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振动和破坏都是最重的,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震中. 按微观的概念,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微观震中和宏观 震中是有区别的.地震在震源处发生,当地岩石遭受大量破坏, 其范围常常很大,究竟哪一点是破裂的起始点,人们还是无从 知道.由于岩石破裂,激起了地震波向外传播,根据周围地震 台的观测结果,可以证明最剧烈的波动是从地震断层间一点辐 射而出的,并可按理论推导,找出辐射的发源点,显然这就是 震源.由震源直上至地面,便是震中,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 点,其地理位置可用经纬度确定,即是仪器测定的震中或微观 震中.下面要谈的是微观震中的测定,须指出是微观震中的位 置,有时亦可在极震区之外,从下图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 种新的震级 标为MS, 种新的震级,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3种新的震级,标为 , mb和Mw. 和 .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 安德森地震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安德森地震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ML不再广泛使用 不再广泛使用.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 不再广泛使用.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地震学家们选择周期近 20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这样求出的震级称作面波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震级MS,ML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而MS震级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MS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并且综合地给出中强地震 带来的潜在损失的合理估计
发震时刻确定
利用ts-tp(从地震波记录图中得到),在地震波走时表查得 相应的震中距及走时ts和tp,从到时ts减去走时ts,便是 发震时刻t0.
地震波走时曲线
s
ts-tp
震源定位
(t S t P ) = D / VSP
其中 VSP 为虚波速度:
1 / VSP = (1 / VS 1 / VP )
震中定位的计算实例
1975年8月1日在加州的东北部奥罗维尔附近发生了5.7级地震. 这次地震的P波和S波到达BKS,JAS和MIN台站时间见表5.1 (格林尼治时间):
P波,S波到达台站时间 台站 BKS JAS MIN P波 时 15 15 15 分 46 46 45 秒 04.5 07.6 54.2 S波 时 15 15 15 分 46 46 46 秒 25.5 28.0 07.1
震源的求法(近震的时空参数) 震源的求法(近震的时空参数)
首先要说明的是:用仪器观测记录测定地 震震中位置, 无论用何种方法,凡是有记 录的观测点,必须提供两种初步数据:一 : 是震中距离△ 二是发震时刻t0. 是震中距离△,二是发震时刻 .
直接三角测量法测定震中位置
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这点就是通常所 说的震源,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于震源之上的那 点称为震中.地震学家们在建立观测台站之后的第 一件任务就是找一种方法精确地确定震中.最简单 的方法是通过直接的三角测量发现震中的位置.根 据其他地区地震或者爆破研究收集的时间资料,可 以画出曲线来显示P波或S波从震源传播不同距离所 需的平均时间.这些地震传播时间曲线(时-距曲线) 是确定地震仪到震源距离的最基本工具.下图仅给 出了800公里内的P波和S波时-距曲线.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早期在 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 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 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 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 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 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这就是一种宏观地 震研究. 震研究. 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 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 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 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 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 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 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 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 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 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 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 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一般以发震 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 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 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第五章 地震基本参数与 时空分布
5.1 地震基本参数 5.2 震源的求法(近震时空参数) 5.3 地震的震级 5.4 地震的活动性和表现 5.5 地震序列 余震 4;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 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
Mw震级给出了地震大小更具有物理意义的衡量,特别是对最强烈地震.例 震级给出了地震大小更具有物理意义的衡量,特别是对最强烈地震. 震级给出了地震大小更具有物理意义的衡量 年洛马普瑞特地震面波震级MS为 ,矩震级Mw为6.9.虽然 如,1989年洛马普瑞特地震面波震级 为7.1,矩震级 年洛马普瑞特地震面波震级 为 .虽然1906 年旧金山地震和1960年智利地震面波震级 都是 ,但是用矩震级,旧金 年智利地震面波震级MS都是 都是8.3,但是用矩震级, 年旧金山地震和 年智利地震面波震级 山地震Mw为7.9,智利地震 Mw增加到 . 增加到9.5. 山地震 为 , 增加到 地 震 释 放 能 量 与 其 他 现 象 释 放 能 量 的 对 比
经验得: 震源距:
VSP为8公里/秒左右
D = (t S t P ) * VSP
地震定位举例地震定位举例 某台站观测到地震波
确定震源的误差: 确定震源的误差:
1,时钟的偏差及记录纸速度不均匀,到时测定误差很大; 2,观测引起的随机误差; 3,所用的标准走时表(结构模型)误差引起的系统误差; 4,信噪比不高时,认错震相的起跳而带来到时误差; 5,认错震相(如:SP误认为S); 6,几乎同一时刻发生的两个地震,两个地震的震相混在一起; 7,观测台站底下的结构差异所造成的误差(台站校正加以消 除).
据P波与S波的时间差值估算震中距离 台站 BKS JAS MIN S-P/秒 21.0 20.4 12.9 震中距离/千米 190 188 105
虚波速度法定位法(石川法) 虚波速度法定位法(石川法)
以加州的3个地震台BKS,JAS和MZN为中心的弧相交于震中附近——奥拉维尔大坝 细线是一些主要断层的地表位置
查尔斯里克特(1900~1985年)——里氏震级发明者
里氏震级系统
近震震级标度M 近震震级标度 L
面波震级标度M 面波震级标度 S
体波震级标度m 体波震级标度 B和mb
因为地震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所以用对数来压缩测 量到的地震波振幅是很方便的.震级精确的定义是 震级精确的定义是: 震级精确的定义是 里氏震级ML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地 震仪为一种被称之为伍德-安德森(Wood-Anderson) 的特殊地震仪,其记录到的振幅测量精度达到1‰毫 米,自然周期是0.8s,阻尼系数是0.8,最大放大倍数 为2800.里克特并没有指定特定的波型(或震相),因 此最大振幅可以从有最大振幅的任何波形上取得.由 于振幅随着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少,里克特选择距震中 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按着这个定义,对一个100千 米处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 10 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 倍),则震级4.
4
用一张特殊的标度图,计算一个地震的ML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1)用S波与P波到达的时间差,计算出距震源的距离(S-P=24 秒); (2)在地震图上测量出波运动的最大振幅(23毫米); (3)在下图左边选取适当的距离(左边)点,在右边选取适当的振 幅点,两点联一直线,从它与中央震级标度线相交点可读出ML=5.0.
地震发生在台网密的地区,确定的震源精度 高;大震被多个观测台记录,相对较精确;不过 受结构异常影响大的远处观测点的数据也加进来, 所以有时精度也会变差.
5.3 地震震级
确定地震的大小的普通单位是地震的震级
在1935年查尔斯 里克特 查尔斯里克特 查尔斯 里克特(Charles Ric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明了测量地 震大小方法,和达也曾经用类似的方法 确定日本地震的大小.里克特提出按照 地震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 分级.这种分级系统最初只用于衡量南 加州当地的地震,现在全世界地震的研 究都使用这种分级系统.
5.1
5个地震基本参数为 个地震基本参数为: 个地震基本参数为
发震时刻: 发震时刻 H 震中位置:经度 , 震中位置 经度λ,纬度 经度 震源深度: h 震源深度 地震大小: 震级) 地震大小 M (震级 震级
观测点接收到地震波
地震学有关震相特征的规定说明 t:震相到时 震相到时,例如tp是P波初动的到时, ts是S波 震相到时 初动的到时等,一般算至秒. A:震相振幅 震相振幅,一般化成地动位移,以千分之一毫 震相振幅 米()计算.因为它是矢量,有方向性,须附脚标 加以说明,有:垂直向 (Z ),分为向上(c或u,向 下(d)水平向(H),分为向东(E ), 向西(W),向 南( S ),向北 (N);并以(c),(E),(N)为正 (+) 向,以(d),(W),( S)为负(一)向. T:震相周期 震相周期,以秒计算. 震相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