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针对以上的行政现象,探究其原因和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规范的行政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我国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应成为遏制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现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地方政府,奢侈浪费,行政现象,体制,遏制,对策
收稿日期:2012-6-4
引言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改革开放之后, 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地位、职能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致使其价值取向、追究目标以及行为结果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拥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职能和权力, 使用和分配着大量的财政资源时, 各种讲排场、比阔气、享奢华办公楼、公款吃喝玩乐等挥霍浪费公共资源的现象愈显凸出, 令人担忧。
世界经济论坛(WEF) 发布的2003一2004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四位。导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下滑的重要原因是,在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将其中的一项指标由原来的“政府开支”调整为“政府浪费”,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上的得分从上一年度的第16 位下降到第35 位。2005 年,党和政府倡导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行动[4]。各级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口号铺天盖地,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空前强大,但一阵风过后,一些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依然我行我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
据了解,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建议中列出多组相关统计数字: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升至7000亿,增长达87倍,而且近年来
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叶青说,28年里,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倍多,所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从1978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24%.而在国外,行政管理费一般只占财政收入比重的3%至6%。
由上述数据可知,在当前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的情势下, 如何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遏制奢侈行政现象发生,建设节约型政府和节约型社会, 已是摆在人们面前迫不及待的任务和使命。因此,发扬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规范的行政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我国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是遏制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现象的必然选择。
一、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的概念及特征
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现象研究多数是从“炫耀性政治行为”的视角进行。由北京大学李成言、黄国珍在《炫耀性政治行为现象及动因分析》一文中对其进行定义。在他们看来,所谓“炫耀性政治行为”,是指人们以炫耀权力为方式, 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政治行为。有权力者可以借助各种政治仪式、政治活动, 在过程中实现炫耀; 也可以通过建设立各种政治设施, 以有形的物品实现炫耀。炫耀性政治行为的动因有三: 个体心理方面, 个性以及自尊异化; 社会文化方面, 中国特有的面子观念、权力崇拜; 政治制度方面, 政绩考核、晋升制度等对官员的影响。
而在本文中的奢侈浪费行政现象并不等同于炫耀性政治行为现象。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是指公共部门或公共部门人员在进行公共行政过程中, 为满足自身自愿性的心理欲望或迫于特殊环境压力下的情势需求, 利用公共权力对公共资源进行挥霍浪费, 造成国家或公众利益受损的各种行为现象[1]。因为,这种奢侈浪费不仅包括主动执行诸如炫耀,面子等的行为,还包括被动接受特定的安排,以满足形势需要所造成的行为现象。
奢侈行政现象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腐败现象的奢侈浪费现象, 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巨大的危害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奢侈浪费的行政方式的“潜移默化性”。目前, 公共资源尽情享用的浪费行为俨然已被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 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地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而且,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更是热衷于把奢侈性的行政方式定位为日常行政必不可少的。例如, 上级领导到下级单位视察工作, 阿谀奉承地讨好上级领导似乎是必须的,即使
是投入大量的经费也在所不惜。此外,“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领导出差会议要上档次,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等行为,已被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认为这不仅是在政绩考核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似乎再自然不过。
2. 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具有“炫耀性”。其实炫耀性,是由国人普遍认为的“中国人,面子要紧”的面子观念产生的。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因此,这便给了地方政府官员奢侈浪费的一个借口和需要。而这种面子观念带来的便是通过奢侈消费带来炫耀心理的满足,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财力。例如,领导专配豪华车,应酬场合各种讲排场、比阔气,公款吃喝的费用简直到了天文数字的地步。这些行为炫耀性行为其实只能短暂满足地方政府官员的欲望和成就感,却使得奢侈浪费之风盛行。
二、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的根本原因
为何中国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为何奢侈浪费现象不仅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反而在有些地方,奢侈浪费现象愈演愈烈?由此看来,探究其背后的制度性的根本原因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了。
第一,法律机制的不完善,约束机制执行力度不够。对党政人员,多年以来我们主要依靠上级对下级的约束,通过思想教育强化理想、道德、纪律观念形成的自我约束、党纪政纪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方面的硬性约束来实现的[2]。而其中的一些环节,并没有相应的监督体制进行约束,执行到位,于是便出现下级暗渡陈仓躲避上级的约束的现象。再加上对于奢侈浪费的这些条例法规的约束力显得薄弱,有的已形同虚设。这使得在操作上更有难度,自然约束力不足,奢侈现象泛滥。
第二,监督制约体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足。在我国,有广泛的社会监督基础和制度监督。但在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的事务并未有实现公开,就算是公开,也避免不了造假的可能,特别是关于奢侈浪费行为的。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监督效率低下,监督力度不足。于是在在抑制奢侈浪费方面更让人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第三,财务制度上的管理缺陷为奢侈浪费行为提供了便利。一些地方和部门财务管理混乱,稍微有点实权的人就可以凭借一纸发票或一张支票在行政经费里报销或在帐薄中下帐,想慷“公家”之慨极为方便。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企不分,有些人利用职权把一些企业变成报销其招待费、应酬费的“小钱柜”,有些人的“坐骑”,“大哥大”都由企业出钱提供,这样不仅切割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负担,更助长了不正之风,也使抑制奢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