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关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书面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并初步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感受诗歌中宁静清幽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隐逸思想,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音乐)同学们,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宁静清幽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受诗人在山水之间的独特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南约15 公里处,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也是孟浩然一直向往的地方。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研读诗歌,深入理解(1)诗歌开头两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昼已昏”点明时间,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一片喧闹。
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喧闹的渡口。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中,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诗人也乘船回到鹿门。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2.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诗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唐代诗歌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二、教学准备教材:《夜归鹿门歌》原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辅助材料:其他唐代诗歌样本、诗人生平介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读,注意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3)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4)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鉴赏(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应用拓展(5分钟)学生结合其他唐代诗歌,探讨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意境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夜归鹿门歌》意境的理解。
3. 收集其他孟浩然的诗歌,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诗文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夜归鹿门歌》。
2. 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3. 审阅学生对诗文意境理解的短文,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思考。
4.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主题,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和评价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诗歌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夜归鹿门歌》。
2. 参考资料:有关《夜归鹿门歌》的解析、评论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夜归鹿门歌》的题目,提问学生对“夜归”和“鹿门”的理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
(2)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鉴赏(1)教师介绍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评价《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家乡、自然的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歌。
7. 作业布置(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可以是诗歌鉴赏、心得体会或者创作灵感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预设:一、导入孟浩然的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中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春日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着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构思回环曲折,语言平易自然,韵味却醇美深厚。
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知人论世,走近孟浩然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著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
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意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2、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4、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土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1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日:“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三、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一心追慕家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自主赏析引领1.自由中速放声朗读两遍,整体感受诗歌的意韵与情感。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夜归鹿门歌(译)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3.设问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明确:时空顺序: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
(2)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明确:渔粱争渡和鹿门隐居两个场景。
(3)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而诗人自去鹿门,殊途异志,两样心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突出了隐士的形象。
2(4)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
(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两种场景,一个喧哗热闹,一个宁静寂寥,通过比较,表露诗人隐逸自得的志趣。
“夜归”的“归”,实际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6)“惟有幽人自来去”中“幽人”指谁?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诗人步隐士庞德公后尘,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环境清幽,他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但是,在这种隐逸超脱的情趣之外,还隐藏着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和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懑不平之气。
五、互动研讨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参考思路】江边是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江边向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摇着小船回鹿门。
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田园气氛;“我”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情景和谐,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
江边的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黄昏中,山寺里传来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人们喧闹着抢渡回家。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两相对照,显示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
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
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3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5、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参考思路】“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6.诗歌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参考思路】这首诗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六、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七、拓展训练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4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解析】第一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第二联: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第三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