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居家学习检测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居家学习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鸡豚狗彘.(zhì)
D.庠.序(xiáng)洿.池(kuà)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发:打开)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
C.蒙故业,因.遗策(因:趁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北边的军队)
D.耻.学于师(耻:以……为耻)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
..豪俊并起
..必有师 B.山东
C.不如须臾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之所学也 D.小学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树.之以桑履.至尊而制六合
B.谨.庠序之教天下云.集响应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而耻.学于师外连衡而斗.诸候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斧斤以.时入山林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皆出于此乎。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徒于.江湖间
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不拘于时身死人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所以有人慨叹道:“开讲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C.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二、课外阅读
(一)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10题。
打树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
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
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
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
”“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
打树。
我们打树。
”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
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注]?”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
”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
”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
“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9.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10.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枰、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
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
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
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搡、刮擦、焦灼、噪音、污……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
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
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
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
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
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
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
”皮埃尔·卡蓝默说。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
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
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
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
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
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打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12.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探看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
D.秦人开关延.敌延:抵抗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1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gān):翠竹的美称。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1小题,8分)
19.默写空白处的句子。
(1)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乐曲在“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力量,无法压抑,陡然高昂,变得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勉励我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机器人也要记上一功。
疫情的爆发,让医疗机构和医卫工作者上紧了发条,也促使更多医疗机构引入机器人,以一部分人力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对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的实战,也是一次对研发和制造能力的考验。
这一次,中国企业拿出了硬实力。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疫情的背后,是中国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城,正大力进行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经逐步从工业制造领域到了智能服务领域。
从地面运输到航空探测、从家庭娱乐到医疗救灾,中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全面覆盖。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测温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产品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 )
当然,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大显身手,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春天”就要
来了,疫情退去之时,才是机器人企业面对常态化长久考验的开始。
20.依次填人文中模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分担始料未及防治渗透
B.分流始料未及防治延伸
C.分流突如其来渗透防控
D.分担突如其来防控延伸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
的
B.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这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
C.正是5G网络的支持使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
D.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同样风头正劲的是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
22.文中画模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正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和
机器人科技研发。
B.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优先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正大力进行机器人科技研
发和产业化进程。
C.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优先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城、正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研
发和产业化进程。
D.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正大力进行产业化进程和
机器人科技研发。
2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的姐姐和刘董事长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两个人在一起永远
有说不完的话。
B.在是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
敬请斧正。
C.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
感谢诸位的厚爱。
”
D.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
请留步,慢慢走!”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从冬天到春天,时光走了两季;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78天、经历了凶险之极的彭博,因为人间大爱,战胜了死神。
出院时,彭博对救命恩人再三鞠躬致谢。
他说:“治病救人,在你们看来,是尽职尽责;但在我看来,是给了我生命。
”
彭博感恩的话语中含有多元视角:“治病救人”在医者的自我视角中也许微不足道,在患者的他人视角中却无比伟大。
自我视角中很普通的人,如果做了该做的事,也能获得他人视角的点赞;自我视角很伟大的人,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也难逃他人视角的差评。
当然,普通人也不妨因自我视角的伟大而写就非凡人生,伟大的人更可能因自我视角的普通而更加伟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又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A shàn B yè D wū
2.【答案】C “蒙故业,因遗策”意思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因”,沿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意思是“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北”,战败时的逃兵。
故选C。
3.【答案】C 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B项,“山东豪俊并起”意思是“崤山以东的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并起义”,“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C项,“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是“(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须臾”古今都指片刻;
D项,“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
4.【答案】A A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树”意思是“种植”,“履”意思是“登上”;B项,“谨”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云”是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C项,“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D项,“耻”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斗”是使动用法,使……斗。
5.【答案】D 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拿,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大概。
6.【答案】B 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标志是“……,……也”;
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为“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C项,“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被,“身死人手”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身死于人手”;
D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应为“乎吾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7.【答案】B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创作手法,并非“现实主义诗人”。
8.【答案】B B项,“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错误,这一说法牵强附会,从文中来看,“‘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结合主治医生的话以及李正死死抓住老伴的手可以看出,应该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
9.【答案】①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
②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
③淡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
10.【答案】①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
②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
③李赛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
11.【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分析错误。
作者引用的目的是证明“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而且作者并不否定城市的大,只是惋惜漫步文化的缺失。
12.【答案】(1)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
(2)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
(3)街道缺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
13.【答案】D D项,延:引进,请。
14.【答案】D 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②牢固。
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
④溃败(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