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表达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
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
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斥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
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
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炽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
比方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
再比方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
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一心只为国家人民。
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读了林语堂教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
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好,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
再加上他深沉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受骗之无愧的、极令群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那么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亮堂的人格魅力。
苏 轼选集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说起苏轼,那可是我心中的文学巨匠,超级偶像!最近读了苏轼选集,真的是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宋朝,跟这位大文豪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苏轼的诗词文章,那叫一个妙啊!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品尝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比如说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次读到这句,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深深的牵挂和温暖的祝福,仿佛苏轼就站在我面前,对着明月诉说着他的心声。
还有那篇《赤壁赋》,哇塞,简直让我陶醉其中。
苏轼在文中描绘的赤壁景色,那叫一个壮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闭上眼睛,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轻柔的微风拂过脸庞,平静的江面上波光粼粼。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让我深受启发。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让我意识到在这浩瀚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但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苏轼这家伙不仅才华横溢,性格还特别豁达开朗。
哪怕是遭遇了各种挫折和困境,他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就拿他被贬黄州来说吧,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早就愁眉苦脸,怨天尤人了。
可苏轼呢?他倒好,在那里种地、写诗、交朋友,过得有滋有味。
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东坡居士”,瞧瞧,多有意思!有一次,我读到他写的一篇关于做菜的小文,差点没笑出声来。
他居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怎么研究做猪肉的方法,还写得头头是道。
他说:“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哪里是大文豪啊,简直就是个可爱的吃货大厨!想象一下苏轼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样子,认真地摆弄着食材,期待着美味出锅,那画面真是太有趣了。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
他的诗词文章里,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亲人朋友的深情,也有对世间万物的包容。
读着苏轼的选集,我仿佛跟着他走过了山川湖泊,经历了风风雨雨。
苏 轼选集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苏轼选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苏轼选集,仿佛是与这位千年前的大文豪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他的诗词文章,就像是在品尝一道道珍馐美味,每一口都滋味无穷。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真的是让人陶醉其中。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无比丰富、无比真实的世界。
就拿他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说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简简单单的几句开篇,就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热闹非凡的中秋夜。
苏轼和朋友们开怀畅饮,一直到天亮,喝得酩酊大醉。
这是多么豪爽、多么随性的一个场景啊!他在醉意中,望着那一轮明月,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几句词,把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牵挂,全都融入了其中。
想象一下,苏轼一个人站在庭院里,举着酒杯,对着天空发问,那画面是何等的浪漫而又充满了诗意。
再说说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开头,那种深沉的思念就扑面而来。
苏轼的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他说不想刻意去回想,却又难以忘怀。
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想到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自己心中的凄凉无处诉说。
就算现在能重逢,妻子恐怕也认不出自己了,因为自己已是满面风尘,两鬓如霜。
读着这些词句,我仿佛能看到苏轼在夜里辗转反侧,回忆着和妻子曾经的点点滴滴,泪水浸湿了枕头。
还有那篇《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一起在赤壁下划船游玩。
微风轻轻吹来,水面上波澜不惊。
这画面多惬意啊!“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句,唱着优美的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
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
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
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
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
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
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
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
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第三点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篇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谈及苏轼,满心荡漾如歌的行板,遍地的词花。
可东坡,不止于东坡之词所流露出来的淡然自如。
读《苏东坡传》才知,他的行止由心,他在与人交往,与内心相处时的和谐,才是他名芳千古的魅力所在。
苏轼与人之和谐,从垂髫之时与家人相处中便体现出来。
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与母亲的一段小对话,不仅早早地见出他的心之所向,更体现出了母亲对他的疼爱有加与母子关系的融洽。
对话道后汉时朝政混乱,一位名叫范滂的正直学者冒死进谏,被判死罪之后深觉愧于母亲的养育之恩,可范母依然支持儿子去做对的正直之事。
苏轼欣赏他的凛然正义,询问自己的母亲会不会容许他长大之后,也变成范滂这样的人,苏母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从小事中见出苏轼与家人之间的和睦,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美。
苏轼在父亲苏洵和弟弟子由的陪伴下学习成长,在他的日后生涯中同弟弟所表现出来的手足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道德之邦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子由同他是最为亲近的,即便长大做官之后,他们也常写诗互赠,身影也常在对方的梦里出现。
以前只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只知子瞻对子由之思念情深,却不知子由对兄长付出得更为深切。
在苏轼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弟弟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在他的政见最孤立无援的时候,也是子由在背后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政治风暴席卷而来,他们相互担心,互相帮扶,手携着手走过了一路坎坷。
苏轼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更足以见他们亲情之深厚,相处之和谐了。
子由对哥哥的帮助是巨大的,苏轼却因他的才华与抱负,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风暴中搏击风浪的海燕。
可不管是仕途上的擢升还是贬谪,都没有改变他自始至终都听从着内心真实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做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内心的声音在呼唤他,不要被利欲贪念所蒙眼蔽窍,身心该放在为人民谋真切的利益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8篇通用)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8篇通用)背景: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卷一——童年与青年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
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
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
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
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
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摘抄: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
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
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
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
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
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
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
苏 轼选集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文学巨匠!最近读了苏轼选集,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在苏轼的文字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他的豁达与乐观,就像是在困境中依然能找到阳光的温暖。
比如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股子洒脱劲儿,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想看,大家在雨中往往都是狼狈不堪地奔跑找地方躲雨,而苏轼呢?哼着小曲,慢悠悠地走着,手中的竹杖和草鞋仿佛比骏马还要自在,什么风雨,什么坎坷,他根本就不怕!这种心境,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还有那篇《赤壁赋》,苏轼把赤壁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轻柔的微风拂过江面,荡起微微的涟漪。
他在文中与友人探讨人生的哲理,感慨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
但他并没有陷入悲观,而是用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瞧瞧,他多会给自己找乐子,多会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苏轼的诗词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他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可他却能在东坡亲自耕种,还自称“东坡居士”。
这要换做旁人,早就怨天尤人了。
但苏轼不,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还写下了《东坡八首》,详细地描述了耕种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他对每一个环节都津津乐道,从选种、播种到灌溉,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哪怕是累得腰酸背痛,他也能从中找到满足感。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真的是深深地感染了我。
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在尝试做一道新菜,手忙脚乱,弄得厨房一片狼藉。
不是盐放多了,就是火太大把菜给烧糊了。
当时我那个沮丧啊,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厨房白痴。
可当我想到苏轼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都能乐观面对,我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呢?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仔细研究菜谱,一点点改进,终于做出了一道还算像样的菜。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精选9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精选9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篇1对苏东坡的认识始于一首《念奴娇》,也似乎止于一首《念奴娇》。
一提起苏东坡我头脑中便立刻闪现出一个长衫大胡子的中年人在滚滚的长江边上想心事的画面来。
十多年来,这幅画面就像是成语坐井观天里面的那个井口一样尾随着我,让我这只青蛙目力不周。
一个人,要知道他的身高、体重、爱好、血型,那种认识就就直观多了;现在的许多明星乃至诗人、作家给我最初的印象多是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介绍。
而苏东坡呢?我努力想去追寻他的时候,中间隔了许多东西,包括那恍惚一千年的时光。
我原本并不喜欢苏东坡,尽管也并不讨厌他。
东坡能诗,则有李白;东坡能词,则不合规则;东坡能书,则有王羲之、柳公权及几位和尚。
于诗而言,我喜欢魏晋之人,于词而言,我喜欢柳七、易安;自习现代诗以来,则又多喜现代诗人,人命众多且生疏,不一一列举。
但在读过一本薄薄的传记只后,我却重新认识了苏东坡。
从古至今,只要成其一家,便可流名千古,而苏东坡则几乎精通世间业务,并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先摘一段文字过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北宋文坛领袖,有多方面文学建树,唐宋八大家之一。
各种书目对其介绍相差无几,但仅凭这么一点文字来概述苏东坡,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苏东坡出生于眉山一个寒门地主家庭。
其父苏询自称“西南之匹夫”,苏东坡说“家世至寒”,苏辙说“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
可见苏东坡虽出生于地主之家,但门第并不显赫。
不过这些多苏东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父苏询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其母程氏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想必也颇有才学;作为父母,他们为苏东坡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东坡文长,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消多言。
我所钦佩的是他广阔的胸襟和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出仕后,东坡在险恶的官场中几经沉浮,最后一再贬谪,从内地到广东,再到海南,始终以一种广大的胸襟承受着一切,乐观、坚强地生活着。
苏 轼选集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苏轼选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苏轼选集,那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超级有趣的老友畅聊人生。
苏轼这家伙,那可真是个妙人。
他的诗词文章,有的豪放洒脱,有的细腻婉约,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多面而迷人。
在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哪怕是遭遇了种种不如意,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比如说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瞧瞧,在风雨中,别人都狼狈不堪,他倒好,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还能悠然自得地慢慢走,嘴里哼着小曲儿,这心态,简直绝了!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雨中漫步的身影,脸上带着那种满不在乎的笑容,心里想着:这点风雨算个啥,我照样能过得逍遥自在。
还有那篇《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一开始的描写,就让我好像也跟着他上了那条小船,感受着那轻柔的风,平静的水面。
他和朋友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古论今,好不惬意。
当他面对那滔滔江水,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已消逝,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但他又很快释然,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意思就是,哎呀,别想那么多啦,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多美好啊,尽情享受就是了!这种豁达,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日子过得挺艰苦。
可他倒没被困难打倒,反而自己开垦荒地,种上庄稼,还给那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他还研究美食,那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想象一下,他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琢磨着怎么把猪肉做得美味可口,脸上说不定还沾着面粉,那场景真是有趣极了。
而且他还把做东坡肉的方法写下来,分享给大家,这得是多热心肠的一个人呐!读他的诗词文章,我感觉他就像是个亲切的邻居大哥,把自己的经历、想法、感受一股脑儿地都跟你说了。
他会因为看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会因为思念亲人而伤感,会因为遭遇挫折而郁闷,但总能很快调整好心态,继续乐观地面对生活。
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5篇
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5篇苏东坡何许人也——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成就的代表。
一生心系国家,黎明百姓。
纵使官场不得志,依旧没有浇灭那一刻火热的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苏轼也是幸福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苏轼十讲读书笔记摘抄
苏轼十讲读书笔记摘抄
1. 中国男人特别爱讨论时事和政治,总论中外古今,治国方略。
今天在读 苏轼十讲》中,发现自汉代以 就有所谓的“制科”,士大夫阶层把自己治国思想和对于当下时政的议论集结成集,供社会品鉴,王朝会从中择优而另开升迁通道。
苏轼和苏辙兄弟以制科为目的,各做了50篇文章,王安石评语“博闻谵记” 。
看看这个“国师梦”流传悠久,以致皇城北京如今人人尚谈,正所谓“吹牛在古代是雅士”呀。
2. 王安石和苏轼、欧阳修的不同世界观
苏轼继承了庆历朝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衣钵,讲究“圣人之道,合乎人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注意群众基础,政策的实践可操作性。
要具体事情具体处理,并不存在一个能适用不同环境的普遍原则。
而这些在王安石看来就是“毫无原则性,随波逐流”,王安石读了苏轼的 贾宜论》中建议—贾与权贵交,耐心等待时机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很是不屑,觉得苏轼其心狡诈。
王安石推行的意识形态“新学”,重新解读经义—四书五经,以及科举制度只考经义而不重文学,以致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八股取士,贻害深远。
3. 乌台诗案
苏轼这个人聪明是聪明的,不过牢骚话也忒多,又配上印刷业大发展,占据了舆论的高地。
宋神宗对他时常抨击忍无可忍,才发生了这么个宋代少有的因言获罪的事情。
苏轼45岁被贬到黄州 现在湖北地区),神宗又正当盛年,不知何时能有出头之日。
不过苏轼是身体力行 贾宜论》,隐忍五年,终于赶上皇帝回心转意,得以复出。
苏东坡传卷三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苏东坡传卷三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摘抄(一)描写苏轼为官政绩部分“他(苏轼)一到,就看见当地的实际情况: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他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救荒工作,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尽力改革弊政。
他上书朝廷,请求豁免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亲自视察农田水利,规划疏浚盐道;他开设病坊,救治病患;他推广教育,鼓励学子。
苏轼的这些举措,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密州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二)苏轼诗词创作相关(三)苏轼个人心境描写二、感悟(一)为官之道苏轼在密州的为官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官的担当。
他没有被当地的困境吓倒,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他从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无论是经济上的赋税压力,还是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等问题,他都尽力去改善。
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官员应该是心怀百姓,将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只追求政绩或者个人的仕途升迁。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公务员也应该学习苏轼这种务实、为民的精神,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的疾苦,切实地为人民谋福利。
(二)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的关系(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苏轼在密州时既有豪情满怀的时刻,也有孤独苦闷的时候,但他始终没有被困境打败。
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其实是一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他既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从哲学的高度去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他的这种态度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被这些负面因素所左右。
我们要像苏轼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用豁达的胸怀去包容一切。
苏轼的素材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生平简介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为著名文学家。
2. 苏轼自幼聪颖,7岁能文,20岁中进士,成为北宋时期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曾历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知制诰等官职,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遭贬。
3.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反对保守派,与王安石、司马光等形成鲜明对比。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倡导“辞达而意深”,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二、文学成就1. 诗歌: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有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多种风格。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咏史抒怀,也有讽刺时事、抒发个人情感。
2. 词:苏轼的词作在我国词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词风豪放、清新,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3. 文赋:苏轼的文赋成就卓著,其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作者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书法:苏轼的书法独具特色,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既有颜真卿的雄浑,又有柳公权的遒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 画作:苏轼擅长山水画,其画作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他的画作以水墨为主,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三、思想观念1. 苏轼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教化作用,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2. 苏轼倡导“辞达而意深”,强调文学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同时要具有深刻的内涵。
3. 苏轼反对形式主义,主张文学创作要注重内容,反对空谈哲理、堆砌辞藻。
4.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变法,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的变法思想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四、影响与评价1.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词、文、赋、书画等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2. 苏轼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1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
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
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
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
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
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
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
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
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
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善谈吐,游踪甚广。
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林语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赵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王国宪“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燮星期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2023年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__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__自然情真意切。
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
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
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
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
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
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
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
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
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
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
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
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
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我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 轼选集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苏轼选集读书笔记》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敬的大文豪。
最近读了苏轼选集,仿佛是跟随着他经历了一场奇妙的人生之旅。
苏轼的诗词文章,就像是一扇通向古代风情的窗户。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灵魂。
他时而豪迈奔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气势仿佛能冲破云霄;时而又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人忍不住为他的深情落泪。
其中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苏轼因为被贬官,心情郁闷难以入眠。
于是,他起身走出房门,在月光下散步。
正巧看到同样未睡的好友张怀民,两人便一同前往承天寺。
他们在庭院中漫步,看到月光如水般洒在地上,宛如一层清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和荇菜纵横交错,仔细一看,才发现那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宁静而美妙的画面,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的心情如何,但是从他对这夜景的欣赏和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一颗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心。
这是多么难得的豁达与乐观啊!还有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词里的苏轼,在风雨中依然悠然自得地前行,根本不在乎外界的风雨和干扰。
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却比骑马的人还要自在。
他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算什么,只要保持一颗坦然的心,照样能在风雨中走出自己的路。
这种洒脱和无畏,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轼的文章里,不仅仅有美景和豪情,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写的那些关于美食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我看到了他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和享受。
就算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阅读苏轼选集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在不同的境遇中,始终保持着那份坚定和乐观。
品中国文人苏轼篇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苏轼篇读书笔记一、初遇苏轼读苏轼的文字,就像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突然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诗词像是一个装满惊喜的百宝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就这么一句,我仿佛跟着他的目光,看到了晴天时西湖波光粼粼的美,又瞬间切换到下雨时那朦胧的山色。
哎呀,这哪里是在写景色,简直是在画一幅会动的画呀!他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用文字作颜料,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山水图。
我就想啊,他当时站在西湖边,心里肯定满是对这景色的喜爱和惊叹吧。
二、苏轼的乐观苏轼这个人啊,一生坎坷得就像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可他却总是能苦中作乐。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一般人可能早就垂头丧气了,可他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瞧瞧,雨打在身上,他不但不躲,还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走呢。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别人可能会哭哭啼啼,他却拍拍尘土,还哼起了小曲儿。
他这种乐观的精神,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他自己,也让我这个读者特别钦佩。
我就想问问他,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乐观的呀?是不是心里有个小太阳,永远都不会熄灭呢?三、美食家苏轼苏轼还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呢!你以为他只是会写诗词吗?他对美食的热爱那也是相当疯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哇,为了荔枝,他都愿意一直待在岭南了。
这荔枝得多好吃啊!我感觉他就像一个贪吃的小孩子,发现了一种超级美味的糖果,满心满眼都是对荔枝的喜爱。
他要是生活在现代,估计那些美食节目都得请他去做嘉宾,他肯定能把那些美食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
他在困境中还能如此享受美食,这让我觉得,生活中的乐趣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事物当中啊。
四、苏轼的友情苏轼的友情也特别让人感动。
他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就像一首和谐的乐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兄弟之间的感情如此深厚,哪怕相隔千里,也希望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他和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那也是充满了真情实意。
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桌前,一边笑着,一边写着给朋友的信,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也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生平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叹赏其文,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着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当苏轼看到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着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佑六年八月,再次再次被外调,并最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最后结局: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作品辑录(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白话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内容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苏轼作品辑录(2)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内容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作品辑录(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ang),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huán)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白话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