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扬州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单纯地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把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训练学生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学科互动的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吴岫蒲城县电力学校2015.7《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

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

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之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之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之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试验游戏教学策略与主题教学策略这两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成效,立题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材理论部分难以理解及无法把所学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采用了“游戏教学策略”与“主题教学策略”两种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效地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现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指导思想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过程认真扎实,试验步骤完整、严密,研究成果相对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效。

具体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课堂,让学生乐于知识的探究,积极主动合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形成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把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教学策略的任务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

随着游戏教学策略与主题教学策略的提出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信息技术教师打破了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形成了很多新的教育观念。

但理论不能脱离了实践,这些教育理念需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应用才能得知它们的成效如何。

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本课题组成员在我校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以上两种教学策略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二、概念的界定1.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课堂教学程序以及方法进行调节和控制操作,以逐步实现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其出发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同样也引起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尤其在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各种的信息技术,这样就对我们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实施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就要了解我们所谓的信息技术环境都包括哪些内容。

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都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环境,这些环境的搭建,使学生可以克服各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更加主动的实施主动学习,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

而作为教师,如何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的教学,显得更加突出。

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效实施教学,就要对自己所要使用的教学环境了如指掌,就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所能用到的各种信息技术环境。

比如说授课的班级有没有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果有计算机,计算机中安装了哪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的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系统能做到哪些仿真、多媒体演示或者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操作这些软件;教学环境是否接入网络,网络上有没有我教学需要的资源,能否正常使用这些资源等等。

这些都是教师首先要了解的最基本的内容,只有先了解了这些,才能够制定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学的正常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熟悉了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后,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例如,一堂数学的几何课内容,如果教室中有计算机和投影仪,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考虑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几何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几何的平面或者立体的效果,当然,还要考虑到计算机中有没有可以使用的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比如说“几何画板”这一类的软件。

作为教师,就要掌握这一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才能够很熟练的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学,从而打破传统的黑板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原创】《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课题中期报告

【原创】《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课题中期报告蔡襄中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从课题立项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为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校课题组在此特作中期小结,并形成如下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概述(一)研究价值我校是一所具有45多年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状况不尽相同,我们以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五所学校成立教研小片区,有利于师资队伍的轮岗交流,从而推动优质学校对一般校的辐射带动,加快薄弱校改造提升,整体提高小片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今天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小片区教研模式有效策略和方法”课题实验,将利用信息技术搞好小片区教研,有着重要的价值:1、从资源共享上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给予很多信息和资源,使我们不再是闭门造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教法。

本课题研究旨在引导各校教师把信息技术抓好教研,从中收集资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

2、从教研本身上分析,改变传统的教研模式,大家集中在一起研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缺陷,建立开放、交互式的动态平台,探讨教研新途径,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

3、从小片区的布局上分析,各校地理相对较为集中,但从自身协作条件上还存在“距离”的制约,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弥补不足。

(二)研究内容:(1)本课题主要是如何以网络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研有效途径,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结合起来,以借助网站、论坛、手机微博和手机通讯工具(微信平台)、QQ群,实现常规教研信息化,研究解决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类别立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课题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实验小学目录前言--------------------------------------------------------------------------------------------------- 4课题组成员名单------------------------------------------------------------------------------------ 4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5(一)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二)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5(一)研究现状(二)理论基础(三)名词界定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6(一)研究目标(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8(一)诊断式的课堂教学研讨(二)多样化的课题研讨方式(三)教研要求具体化(四)过程资料网络化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0(一)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有效解决是增进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01、从易到难,以“多环节学习”促进学生对重点的掌握2、激发需求,以“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对重点的兴趣3、加深印象,以“适当的强调”引起学生对重点的关注4、化难为易,以“直观的例子”扫除“不会”这个坎(二)教学素材的恰当设计与选择是增进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111、激趣导入,让课堂“活”起来2、就地取材,让课堂“实”起来3、聚焦生活,让课堂“大”起来(三)适宜的课堂导入是有效连接课堂环节的链条---------------------------------- 1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需求2、跟随情节发展,顺应学生天性3、逐层推理演绎,促进思维爬坡4、利用偶发事件,生成动态衔接(四)适切的课堂提问是推进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131、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内容2、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认知3、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科应用(五)积极多样的课堂评价是促进有效课堂的动力-------------------------------- 151、明确评价目标,注重评价实效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3、设计简洁的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评4、利用技术工具,提高评价效率(六)有效的作品创作课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必备---------------------------------- 151、创作素材的选取与设计原则2、作品创作课的一般教学结构3、作品创作课存在的一般问题和解决策略六、思考与展望----------------------------------------------------------------------------------- 17七、附件----------------------------------------------------------------------------------------------17(一)获奖论文(目录)-------------------------------------------------------------------18 (二)小课题结题论文(目录)----------------------------------------------------------19 (三)案例研究集(目录)----------------------------------------------------------------20前言:2010年学校要求成立信息技术智慧分享工作室,由张燕老师任主持人。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概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育领域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实效性,通过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虽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但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视野、利用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在实践环节,我们选取了多个学科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了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还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优势。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更多的力量。

1. 课题背景及意义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育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更新迅速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新城二中何武娟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探索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

由于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的整合轰轰烈烈的开展,信息技术必将推动教育界的大革命。

由于以上原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变成了重点,我认为,实施教学和学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教学策略和方法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一、评价机制实施教学,必须要引入评价机制,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实施教学评价,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各种因素的关系,是客观、顺利的进行评价的关键。

所以教学评价应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1、目的性原则,任何没有目的的行动都是盲目的,只有明确目的,才能从实现目的的需要出发,设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

评价目的是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客观性原则,评价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必须实事求是的判断,切忌主观随意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对待他们必须公平,对事不对人。

3、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关注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全过程的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4、指导性原则,在评价中不仅要使被评价者(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还要去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5、科学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依靠科学的原理、方法和态度来判断和分析,要正确处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施教学和学习必须正确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选择,尤其是在学生创造性培养方面,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代言人,而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的提出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崭新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在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到9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界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第三个年度报告中,第一次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对整合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这就表明整合的内涵、实质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幻灯、录音机等,通过讲授、板书、演示等来营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就能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这一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但教师的地位不可取代。

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以直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是以情景渲染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四类是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后一类是对前四类教学方法的综合。

现代教学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三维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要因人因生因时因材而制宜,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重情境的营造,忽视语言的运用与调节功能,重视人机互动,忽视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容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但这些资源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用,不要强加给学生过多的不易接受的信息。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计划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计划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计划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国际上众多学者对有效教学思想持有肯定态度,并在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上专门组织过研讨会,就有效教学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一致认为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主张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得到普及,实物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等相继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各种新的教学手段。

混合式学习正被众多专家学者看作是继 E-learning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时代学习方式。

跟上时代步伐,切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实施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校与2011年九月开始“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至今为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实验排斥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效课堂实验的开展,更好地实践“先学后导,问题探究”的教学思想,最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度的基础上,达到促进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从关注局限于传统教育的有效教学转向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研究,从而探索出信息环境下有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效课堂实验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研究目标本课题从教育信息化理论、学生学习有效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有效教学的确认和评价等角度出发,将主要实现以下方面的目标:(1)探索信息技术与高效课堂整合的策略和方法;(2)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师生信息技术水平。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分清策略与方法的概念。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研究;4、在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5、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行为反馈研究;创新之处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力求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对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展开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篇报告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和措施,以期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教师角色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的转变1.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3.教师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展现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的作用1.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信息素养学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和信息检索,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挥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与措施1.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媒体教学材料,结合学科内容制作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辅导,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摘要:目前,很多教师都开始在教学时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语文知识,可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需积极面对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法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中,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知识,从一开始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重难点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第一,可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常规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利用教学工具、教材内容、板书等方式。

信息技术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即声画并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根本上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

第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端正且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较为畏惧语文知识的学习,这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作品、动漫作品的爱好特点,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与语文知识有效融合起来,在第一时间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第三,保证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凸显,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情感。

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鼠标控制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种功能。

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可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环节兴趣可带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兴趣,那么就可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1]。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汇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汇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课题(JXKT-XJ-04-007)《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实施,自2004年开题以来,历经两年多时间,从宣传动员到提升微课理念,从学习制作微课到有效教学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微课观望到初具模式的微课教学行动研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微课教学探索与研究之路,为灵武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探寻信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作为课题成员,我有幸代表本课题组将课题自开展以来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举措作一详细梳理,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

在此,对课题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互联网络及新媒体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课堂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在信息技术如此迅猛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络及数字资源的微课教学和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将教室和书本为主要载体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物理和数字环境融合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

毋庸置疑,微课制作及应用研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途径。

就学校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灵武市教育均衡验收通过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已初步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然而,如何用好这些设备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尤其是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成绩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和方法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和方法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

知识与信息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资源,同时对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社会里,对于任何一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离不开学习。

借助信息技术的参与,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说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变革,信息技术造就教育变革。

(二)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半封闭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易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开通打破了这种局限,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判断,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思考、判断,必须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优”进行深层次的,规律性的探索研究,找出一整套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优化教学过程,从促使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必会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

但从我们接触了一些课件和课堂操作来看,教学策略存在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思想导向不对,使得教学手段同教学思想错位,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错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错位,致使学习效率低下。

他们不是着眼于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带动教学思想和整个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素质为目的,而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机灌”,施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于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同步协调发展,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结题报告(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结题报告(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宜章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课题组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索、研究并构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

在研讨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教学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同时,还有效地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实验教学一、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实施。

在我国, 党和国家为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将被教师传授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所代替,教师也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府谷县第二小学2014年3月10日府谷县第二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9月被定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本课题为3年连续性试验研究,到2014年8月结束。

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市县教育局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数字化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学校课堂教学随之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思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转变。

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5.经验总结法:组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对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或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教研促进法。

以学校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为途径,加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性,在交流和评价中促进研究的深化。

7.案例分析法。

对实验教师的成长进行记录,建立个人成长袋。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步骤本课题实验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建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确定人员,落实研究任务,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依据方案全面实施,各子课题展开研究。

依据研究进展情况,及时组织研讨,注重资料积累。

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分析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完成课题总结;构思下阶段的研究,推广研究的成功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我校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

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参加定向运动越野赛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学生的认知途径也十分有限,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情况十分普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电子白板的功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教师就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将素材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并配上了音乐进行整体呈现。

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草原的美,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语文中的语言美,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图片、视频、图形、文字、图表等内容中获取信息,在丰富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

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这个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期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借助网络、图书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进程;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

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

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四)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

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

先后听评研究课——节,撰写教学案例——篇,制作课件——件,在县上上示范课——节,参加县上送教下乡——次。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

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2.此课题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4.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