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基因()-1

合集下载

儿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儿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化疗药物能够破坏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能力,使它们无法继续 分裂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靶向治疗药物
如全反式维A酸(ATRA)和砷剂(如 三氧化二砷,As2O3),这些药物能 够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攻 击,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前景展望
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靶 向治疗药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 活质量。
著差异。
地域与种族差异
儿童APL的发病率在不同 地域和种族间可能存在一 定差异,但具体原因尚不
清楚。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儿童APL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此外,患者 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分型
根据FAB分型标准,儿童APL可分为M3a和M3b两个亚型。其中,M3a型以颗 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而M3b型以颗粒减少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
02
感染
感染是化疗期间最常见的并发 症之一。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等 ;处理策略包括使用抗生素、 加强支持治疗等。
03
分化综合征
04
使用ATRA和As2O3等诱导分化 药物时,患者可能出现分化综合 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等症 状。预防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 病情变化;处理策略包括停用相 关药物、给予糖皮质激素等。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患儿服用药物, 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康复期管理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象等相关检 查,以监测病情恢复情况。
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逐步恢复正常的学 习和生活节奏。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BMI-1基因与恶性血液疾病

BMI-1基因与恶性血液疾病

BMI-1基因与恶性血液疾病发表时间:2012-09-29T16:55:11.4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敏卓孙艺张艳霞白艳春刘静[导读] 多梳基因家族是果蝇发育时维持同源异形基因稳定表现的重要因子。

张敏卓孙艺张艳霞白艳春刘静 (山东省威海市解放军404医院肿瘤血液科 264200) 【摘要】目前的一系列研究均表明BMI-1作为癌基因,可能参与恶性血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正常及恶性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此基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为开拓血液恶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BMI-1基因干细胞血液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43-02 多梳基因家族是果蝇发育时维持同源异形基因稳定表现的重要因子。

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干细胞的维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荷兰癌症中心于1991年在鼠淋巴瘤中发现的Bmi-1基因是多梳基因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参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衰老,在多种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经研究证实,Bmi-1基因在正常造血及白血病干细胞的功能维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正常造血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BMI-1基因在各种细胞中的作用1.1 BMI-1在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中的作用:目前国外的科学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基因表达分析方法,发现在纯化的鼠和人的造血干细胞中BMI-1基因高度表达。

此外,对BMI-1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证实BMI-1基因缺失导致进行性各系造血细胞减少。

这些实验集中表明BMI-1基因是血细胞发育所必需的。

Park等在一系列的利用从胎肝和成熟骨髓BMI-1敲除造血干细胞进行的免疫重组实验中已经证明Bmi-1在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中的中心作用,他们将BMI-1-/-小鼠14.5天胎龄胎肝细胞植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正常小鼠,结果发现这些胎肝细胞能部分重建髓细胞、T细胞和B细胞。

AML_1_ETO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AML_1_ETO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论 著AML 1 ETO 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薛惠良 陈静 沈树红 董璐 周敏 潘慈 叶启东 汤静燕 顾龙君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通讯作者:薛惠良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 2型伴AM L 1 ETO 阳性患儿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AML 1 ETO 阳性儿童m 233例,并对患儿进行总结分析、随访。

了解患儿临床特征,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治疗及疗效,生存情况及影响治疗的因素。

结果33例AML 1 ETO 阳性儿童第一疗程诱导缓解率为63 5%,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目前仍处于CR 状态25例占75 5%,5例患儿骨髓复发,复发率为15 1%,高白细胞数,多脏器受累,免疫表型CD +56以及第一疗程诱导治疗未达缓解者预后不良,并伴有较低的生存率。

结论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 2伴有AML 1 ETO 阳性患儿预后是好的。

强烈化疗高剂量阿糖胞苷能帮助提高疗效。

提高生存率。

高白细胞计数,累及多脏器以及CD 56标记阳性和初次诱导治疗的缓解不佳,影响总的生存率。

关键词! 儿童白血病; 髓系M 2; 预后Analysis of cli n ical outco m e of c hildhood acute m ye l o id leuke m ia w ith A ML 1 ETO X ueH uiliang,Chen J i n g,Shen Shuhong,D ong Lu,Pan C i ,Zhou M in,Ye Qidong,Tang J i n gyan,Gu Longjun.Shanghai Ch ildren ∀s m edical center A 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 hool of m edici n e ,Shanghai 200127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 li n i c 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 f childhood acute m yelo i d leuke m i a w ith AML 1 ETO.M ethods Thirty three chil d ren w ith AM L 1 ETO w ere ana l y zed on cli n ica l features ,i m m unophenotype ,chro m oso m e karyo type ,treat m ent outco m e and sur v ival rate fro m 2003to 2008.Results The co mp l e te re m issi o n rate of pati e nts w as 63 6%after the first course of i n duction therapy .Tw enty fi v e ch il d ren m ainta i n ed co m p l e te re m issi o n (75 5%)and 5children had bone m arro w re lapse (15 1%).The m ed ian fo llo w up ti m e w as 32m onths .W h ite b l o od cells #25∃109/L ,mu ltiple organ i n vo lved ,CD56positi v e and non re m ission i n the first inducti o n therapy i n dicated poor prognosis .Conc l u sion Ch ildhood ac u te m yeloid leuke m ia w ith AM L 1 ETO have better prognosis .H i g h w hite b lood cell coun,t mu ltiple organ i n vo lved ,CD56positive and non re m ission in the first i n ducti o n therapy i n fl u ence overa ll surv i v al rate .Applicati o n o f high dose A ra C in consolidation therapy can i m prove thera peuti c efficacy and prolong sur v ival rate .Key w ords ! Ch ildhood leuke m ia ; AML 1 ETO; prognosis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儿童白血病的20%。

RUNX1-RUNX1T1阳性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转录本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RUNX1-RUNX1T1阳性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转录本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RUNX1-RUNX1T1阳性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转录本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陆继冉;高超;赵晓曦;李君;侯贝;李静;张瑞东;郑胡镛【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UNX1-RUNX1T1 transcript (fusion transcript) dynamics in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patients' clinic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outcomes.Methods In a retrospective cohort,all patients with RUNX1-RUNX1T1-positive AML a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our hospital),from October 1st,2006 to March 31st,2015 were enrolle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expression or low-expression groups according to > 104 copies,>103 copies,>102 copies,>10 copies,>1 copy and >0 copy per 104 copies GUS at diagnosis (time point 0,TP0) and following MRD detective time points,after Induction Ⅰ (TP1),Induction Ⅱ (TP2),and afterC onsolidation Ⅰ (TP3),Consolidation Ⅱ (TP4) and Consolidation Ⅲ(TP5),respectively.The follow-up deadline was December 31st,2017.Chi-square were us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ubgroups,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e patients'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relapse free survival (RFS),and Log-rank test for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dependent significance for OS and RFS.Results 52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27 of them were male,the median age was 8(2~ 14).Two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 up at TP1.21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follow-up,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of other 29patients were 62.2 (34 ~134.3) months.①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gender,WBC,Hb,PLT count,blasts account in the bone marrow,immunophenotype except CD15 (P =0.004) and MRD of TP1~ TP5 between the high-expression patients(17/50) and low-expression patients (33/50).②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RUNX1-RUNX1T1 transcript at TP1 and TP5 were corelated with 5 year OS and RFS,the gender and PLT count at TP0 were corelated with 5 year OS and WBC count at TP0 were corelated with 5 year RFS.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UNX1-RUNX1T1 transcript level > 103 copies per 104 GUS at TP1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or OS of RUNX1-RUNX1T1+ pediatric AML patients,P=0.036,hazard ratio (HR) was 0.095 and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was (0.011,0.860).Conclusion The fusion transcript level after the first induction therapy was the independent factor affecting long outcome in RUNX1-RUNX1T1+ pediatric AML.%目的探讨RUNX1-RUNX1T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RUNX1-RUNX1T1转录本(融合转录本)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10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采用BCH-AML 05方案治疗的全部RUNX1-RUNX1T1+ AML患儿,根据初诊(time point 0,TP0)、诱导Ⅰ后(TP1)、诱导Ⅱ后(TP2)、巩固Ⅰ后(TP3)、巩固Ⅱ后(TP4)和巩固Ⅲ后(TP5)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情况,相应地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组界值分别为每104 GUS 中融合转录本拷贝数104、103、102、10、1和0,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采用x2检验比较初诊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Kaplan-Meier法分析患儿5年总生存(0S)和无复发生存(RFS),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5年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患儿52例,男27例,中位年龄8(2~14)岁;2例TP1时失访,21例在随访中死亡,其余29例中位随访时间62.2(34.0~ 134.3)个月.①初诊高表达组(17/50)和低表达组(33/50)患儿的年龄、性别、WBC、Hb、PLT计数和骨髓幼稚细胞数、除CD15(P=0.004)外的免疫学表型、TP1~TP5的M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分析表明,TP1和TP5融合转录本水平与患儿的5年OS和RFS相关,性别、初诊PLT与5年OS相关,初诊WBC与5年R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P1时融合转录本水平>103拷贝/104 GUS是5年OS的独立不良因素(HR=0.095,95%:CI:0.011 ~ 0.860,P=0.036).结论 RUNX1-RUNX1T1+ AML患儿第1次诱导治疗结束后融合转录本水平是患儿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8(013)002【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儿童;RUNX1-RUNX1T1;基因表达;预后【作者】陆继冉;高超;赵晓曦;李君;侯贝;李静;张瑞东;郑胡镛【作者单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近一半有染色体易位[1],其中t(8;21)(q22;q22.1) 约占12%[2],该易位可形成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多见于FAB分型中的M2型[3]。

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闫丽娜;刘宝芹;刘丽俊;张荣娟【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1-ETO融合基因(AML1-ETO)阳性AML 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初治AML1-ETO阳性AML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50例AML1-ETO阴性AML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因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筛选出对AML1-ETO阳性AML患者总生存时间(OS)、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有影响的因素,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初治时红细胞(RBC)、血小板(PLT)、CD19阳性率、微小残留病(MRD)下降对数级值低于对照组,CD34阳性率、CD56阳性率、骨髓原粒细胞百分比(NC)、C-KIT突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诱导化疗后疗效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者的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下降值对数级值高于诱导治疗未达C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CD56阳性率、C-KIT突变为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CD19阳性率、诱导治疗后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下降≥2对数级、采用IA诱导方案为OS独立预后良好因素(P<0.05);而男性、年龄>45岁、C-KIT为RF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诱导治疗后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下降≥2对数级为RFS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P<0.05).结论 AML1-ETO阳性AML患者的预后受性别、年龄、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下降值、C-KIT突变、CD56及CD19阳性率、诱导方案等因素影响,应加以监测.【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作者】闫丽娜;刘宝芹;刘丽俊;张荣娟【作者单位】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为造血干细胞性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为白血病常见类型[1]。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ABO血型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江南博哥)B.同种异体抗原C.独特型抗原D.隐蔽的自身抗原E.异嗜性抗原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同种异体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来源的抗原物质,人类ABO血型即属于此类抗原。

掌握“第五章血型和输血2”知识点。

[单选题]3.铁粒红细胞是指A.早幼红细胞B.中幼红细胞C.晚幼红细胞D.网织红细胞E.成熟红细胞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中幼和晚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幼红细胞。

掌握“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3”知识点。

[单选题]5.免疫比浊属于A.沉淀反应B.中和反应C.补体结合反应D.凝集反应E.免疫标记技术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浊度,通过检测透射光或散射光的强度对抗原进行测定。

因此,免疫比浊法属于沉淀反应。

掌握“第六章体液内、凝胶内沉淀试验和免疫电泳技术4”知识点。

[单选题]6.对于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叙述正确的是A.短链球菌B.肾球形细菌C.革兰阳性弧菌D.椭圆球菌E.弧形或逗点状,人工培养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霍乱弧菌为弧形或逗点状,人工培养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有菌毛,有鞭毛,运动活泼。

掌握“第十五章弧菌科及检验1”知识点。

[单选题]7.关于Rh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红细胞膜含有D抗原的是Rh阳性B.Rh阳性人血中含有抗D抗体C.Rh阴性者再次接受阳性输血时会发生凝集反应D.Rh阴性母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时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E.Rh血型系统的抗体为获得性免疫抗体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Rh阳性人血中含有D抗原。

掌握“第五章血型和输血2”知识点。

[单选题]8.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特征不符合的是A.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B.骨髓巨核细胞增多C.急性型患者以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D.血小板寿命缩短E.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补体增高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急性型患者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TKD、NPM1双基因阳性突变的预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TKD、NPM1双基因阳性突变的预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TKD、NPM1双基因阳性突变的预后蒋雷;陆晓雅;袁武锋;彭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FLT3-TKD) 、核仁磷酸蛋白基因 (NPM1) 和FLT3-TKD+/NPM1+双阳性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例AML 患者的临床资料, 检测其FLT3-TKD和NPM1基因, 进行标准方案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强化化疗.随访1~40个月, 观察预后并进行疗效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 (1) 疗效分析:与FLT3-TKD-/NPM1-组、FLT3-TKD+/NPM1-组比较, FLT3-TKD+/NPM1+组一个疗程CR率、总CR率明显升高, 复发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FLT3-TKD-/NPM1+组比较, FLT3-TKD+/NPM1+组一个疗程CR率、总CR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 生存分析:四组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生存曲线提示, 与FLT3-TKD+/NPM1-组比较, FLT3-TKD+/NPM1+组总体生存率、80%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80%无复发生存率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与FLT3-TKD-/NPM1+组和FLT3-TKD-/NPM1-组比较, FLT3-TKD+/NPM1+组总体生存率、80%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80%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结论 FLT3-TKD+/NPM1-基因的AML患者预后较差, 而FLT3-TKD+/NPM1+基因预后良好, 具有低复发率, 治疗高反应性特点;检测分析AML患者FLT3-TKD及NPM1基因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18(023)006【总页数】3页(P398-400)【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双基因突变;FLT3-TKD;NPM1;预后【作者】蒋雷;陆晓雅;袁武锋;彭也【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来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FLT3-ITD、CEBPA、NPM1、DNMT3A、RAS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FLT3-ITD、CEBPA、NPM1、DNMT3A、RAS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FLT3-ITD、CEBPA、NPM1、DNMT3A、RAS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王兴娟;陈希;苏庸春;豆虎;袁兰;于洁;苗静琨;包黎明【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17例初诊AML患儿骨髓标本,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收集临床资料,探究各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NRAS(11.9%),其他依次为CEBPA(10.0%)、FLT3-ITD(5.7%)、KRAS(3.0%)、NPM1(1.4%),未检测出DNMT3A突变.KRAS突变均发生于M5型,NPM1突变均发生于M2型.FLT3-ITD 突变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较非突变组明显升高[104.0(19.8,201.0)vs 11.4(3.8,38.7),Z=-3.061,P=0.002];KRAS突变组年龄明显低于非突变组[2.0(1.0,3.3)岁vs 7.0(3.0,10.0)岁,Z=-2.282,P=0.005].FLT3-ITD突变组患儿总生存率较非突变组明显降低(25.0%vs52.5%,x2=4.993,P=0.026);无病生存率呈减低趋势(33.3% vs 60.6%,x2 =3.750,P=0.053).RAS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ITD突变是AML患儿患者的不良预后指标.【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5页(P415-419)【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基因突变;预后【作者】王兴娟;陈希;苏庸春;豆虎;袁兰;于洁;苗静琨;包黎明【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重庆400014;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四川泸州646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实验室,重庆400014;达特茅斯大学医学院,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H03755【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基因突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存在多种与AML预后有明显关系的基因突变,可作为AML新的危险度分层的标志物,也为研发抗AML靶向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1]。

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

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

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闫慧;刘兰波;丁丽霞;李本尚;沈树红;汤静燕;莫茜【摘要】目的:阐明NOTCH1基因突变在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通过对28例T-ALL患儿NOTCH1基因的异二聚体(HD)区及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测序,研究T-ALL患儿中NOTC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位点、类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28例T-ALL患儿中,15例(51.57%)患儿的NOTCH1基因发生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

突变患儿入院时外周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与无突变患儿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

28例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75.0%(21/28),其中突变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80.0%(12/15),无突变患儿为69.2%(9/13)。

此外,3例复发的突变组患儿至一年随访时均已死亡(一年时病死率为20%),而4例复发的无突变患儿经再次化疗后至一年随访时均存活(一年时病死率为0%)。

结论儿童T-ALL患者中NOTCH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位点多样;NOTCH1突变者初诊时疾病更严重,短期预后较好、而复发后挽救治疗预后更差的趋势。

%Objective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ifcance of the NOTCH1 mutations in childhoo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MethodsAmplify and sequence the heterodimerization (HD) domain and the pro-line-glutamicacid-serine-threonine (PEST) domain of theNOTCH1 gene in 28 T-ALL childre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requency, position and type of the mutations as well as their reletions with prognosis.ResultsIn 28 children with T-ALL, 15 cases (51.57%) had been identiifed theNOTCH1 mutations, all of which were heterozygousmutations. The lymphoblast count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in theNOTCH1 mutant group at admission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non-mutant group (P<0.05). The 1-year remission rate in the 28 children with T-ALL was 75% (21/28), including 80% (12/15) in mutant group in which 3 patients relapsed and all of them died (1-year mortality 20%) and 69.20% (9/13) in non-mutant group in which 4 patients relapsed but all survived (1-year mortality 0%).ConclusionsThe children with T-ALL had a high incidence of NOTCH1 mu-tations at various sites. In addition, the patients withNOTCH1 mutations had more severe disease at diagnosis, better short-term prognosis and poor outcome with salvage therapy after relapse.【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6页(P870-875)【关键词】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TCH1基因;儿童【作者】闫慧;刘兰波;丁丽霞;李本尚;沈树红;汤静燕;莫茜【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7【正文语种】中文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发生于T细胞系的未成熟淋巴细胞或淋巴祖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浸润了大量表达T细胞免疫标记物的不成熟淋巴细胞,近年来,其五年生存率在儿童中可达75%,成人中为50%[1]。

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22
分子信标 molecular beacon)
分子信标是一种茎环结构的双标记寡核苷酸探针。 分子信标的茎环结构中,环一般为 15-30 个核苷酸长, 并与目标序列互补;茎一般 5-7 个核苷酸长,并相互配对 形成茎的结构。荧光基团连接在茎臂的一端,而淬灭剂则 连接于另一端。 在此结构中,位于分子一端的荧光基团与分子另一端 的淬灭基团紧紧靠近。此时,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形成 FRET结构,致荧光淬灭。 在变性后退火复性过程中,分子信标与靶DNA结合, 茎环结构打开成链状,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分开,产生荧 光。

遗传性疾病 基因突变:单基因病 遗传风险因素
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鉴定,定 量,分型,耐药检测
肿瘤
诊断,分型,治疗 检测,耐药
临床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
PCR扩增(临床最常用) 探针杂交技术 测序技术 片段分析技术 等
分子诊断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PCR-探针杂交技术 PCR-测序技术
临床科研常用
常规PCR技术: 对PCR扩增反应的终产物进行半定量 及定性分析
普通PCR
荧光定量PCR
定量PCR技术: 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的产物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示踪方法
• 荧光染料法:SYBR Green 1 ,EB
• 荧光探针法:基于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技术 Taqman(水解探针) Hybridization probe(杂交探针) Molecular Beacon(分子信标)
Taqman 探针(水解探针)
R
Q
R Reporter Q Quencher
5’端标记荧光基团,3’端标记淬 灭基团,探针完整时,没有荧光,探 针断裂后,在激发光的作用下,荧光 基团产生荧光;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调节造血细胞发育及分化,并对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

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IKZF1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后生物标志物。

IKZF1基因突变在约15%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存在。

突变损害了IKZF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使白血病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对关键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IKZF1突变在有其他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例中更常见,在治疗过程中面临复发率高、缓解期短、病死率高的困难。

对IKZF1基因突变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进行强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

靶向治疗有希望改善IKZF1突变患儿的预后。

急性B细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白血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危险因素的细化、分层化疗方案的实施与改进、特异靶向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的开展,15岁以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5年生存率达88%[2]。

但仍有8%~20%复发,复发成为患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约儿童ALL预后的关键[2,3]。

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对于正常造血、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实体瘤[4,5]。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IKZF1突变在儿童B-ALL中高发并导致ALL的不良结果,国际上将IKZF1基因状态纳入风险分层算法中,提出并证实强化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但也有学者提出DUX4重排、ERG缺失及ETV6-RUNX1-like亚型与IKZF1突变共存会降低ALL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强化治疗只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5,6]。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异常及其意义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异常及其意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1年 6月第 26卷第 3期 JChinaPediatrBloodCancer,June2021,Vol26,No.3
·131·
2 异常基因在 MRD监测中的作用 21 融 合 基 因 RUNX1RUNX1T1/t(8;21)和 CBFBMYH11/inv(16)/t(16;16)均可用 于 治 疗 后 的 MRD监测 。 [1,811] 诱导或巩固结束后,RTqPCR 检测其转录产物 mRNA拷贝数(ABL做内参),较初 诊时降低 >3个 log者预后良好。究竟在诱导后还 是巩固后降低 >3个 log较有预后意义,视不同方案 而定。如果诱导结束后降低不足 3个 log,在巩固期 间继续降低,直到治疗完全结束后 <初诊时的 4个 log者预后仍好,提示连续监测的重要性。但如果将 RUNX1RUNX1T1和 CBFBMYH11分开统计,可 能 有不同 的 结 果,因 此 需 后 续 更 多 的 研 究[10]。关 于 KMT2A(MLL)基 因 重 排,在 AML 只 有 MLLT3 KMT2A/t(9;11)有详细研究[4],结果显示诱导缓解 后 RTqPCR <10-3和后续监测仍 <10-3复发率低。 BCRABL融合基因在 AML发生率低,用于 MRD监 测的意义尚未有足够的临床验证 。 [11] 以上研究结 果提示在用融合基因检测 MRD方面,连续监测的 重要性,治疗结束后仍低度阳性不影响预后。 22 突变基因 不是所有与 AML相关的突变基因 都适用于 MRD监 测 。 [1,45,1011] 造 血 干 细 胞 基 因 突 变后,获得竞争优势导致克隆造血,但仍有多系分化 和成熟的造血功能不属于白血病细胞,只有在继发 其他突变后才出现分化阻滞和无限增殖,发展为白 血病。随年龄增长干细胞的突变率增加,因此克隆 造血主要见于老年人,儿童少见。较常见的克隆造 血突变基因是编码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的基因 DNMT3A、TET2、IDH、ASXL1,以 及 RNA 剪 接 子 和 Cohesins蛋 白 的 基 因 等。胚 系 突 变 基 因 RUNX1、 GATA2、CEBPA、DDX41和 ANKRD26也 不 适 用 于 MRD检测。与治疗前比较,缓解后突变基因的表达 水平仍没有明显下降,需考虑是克隆造血突变或胚 系突变基因。胚系突变基因可通过检测胚系组织 / 细胞(例如口腔黏膜等)DNA发现。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基因异常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基因异常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基因异常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闭军琴【摘要】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是一种重要的锌指样转录因子,在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IKZF1基因被认为是一个临床相关的肿瘤抑制因子,IKZF1缺失致IKAROS单倍体剂量不足或显性负相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研究IKZF1基因可为B-ALL的危险度分层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B-ALL 个体化治疗.【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8(036)011【总页数】4页(P880-883)【关键词】IKZF基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分层;预后;儿童【作者】闭军琴【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一种高度异质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

精确的分型是正确选用化疗方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前提。

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发现了许多与B-ALL预后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t(12;21)(p13;q22)/TEL-AML1(ETV6-RUNX1)、t(1;19)(q23;p13)/E2A-PBX1(TCF3-PBX1)、t(9;22)(q34;q11.2)/BCR-ABL1以及MLL基因重排如t(4;11)(q21;q23)/MLL-AF4等。

目前,70%~80%的B-ALL因存在特异性危险分层分子标记物,可采取危险度相比配的强化治疗,显著改善了预后;但约20%~25%B-ALL仍缺乏明确的分型标记,其预后存在较大差异。

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KIT基因突变分析

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KIT基因突变分析

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KIT基因突变分析吴珺;于水;陆爱东;左英熹;贾月萍;张乐萍【摘要】目的分析C-KIT基因突变与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CBF-AML患儿中C-KIT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伴随C-KIT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预后.结果 86例CBF-AML患儿中,35例(40.7%)C-KIT基因突变阳性.inv(16)/CBFβ-MYH11患儿中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t(8;21)/RUNX1-RUNX1T1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组相比,C-KIT阳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伴随其他基因、髓外白血病、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IT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2.8%和76.4%,总生存率分别为89.3%和85.9%,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IT基因突变在儿童CBF-AML中发生率高,对CBF-AML患儿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9(037)003【总页数】5页(P177-181)【关键词】核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KIT基因;预后;儿童【作者】吴珺;于水;陆爱东;左英熹;贾月萍;张乐萍【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ore binding factor-acute myeloid leukemia, CBF-AML)是指一组以染色体[t(8;21)(q22;q22)]或[inv(16)(p13q22)/t(16;16)(p13;q22)]异常为特征的白血病亚型,其相应形成的融合基因为RUNX1-RUNX1T1(既往命名为AML1-ETO)和CBFβ-MYH1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_THP-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_THP-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_THP-1THP-1细胞系是从一名患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1岁小男孩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的,自1980年建系以来,THP-1细胞被广泛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相关的机制、信号通路以及营养和药物运输等研究中。

相对于U937、HL-60、ML-2等白血病细胞系,THP-1更有类似人原代单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包括细胞分化标记)。

相对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THP-1更易在实验室中培养和扩增,且具有更稳定的基因背景,不存在PBMC的个体差异性问题,利于实验结果的重现。

因此,THP-1是各大实验室常用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是研究免疫和炎症的理想工具。

基因敲入:CRISPR-U™基因敲入THP-1细胞:通过核转染法将gRNA、Cas9和Donor共转入细胞中,gRNA和Cas9复合物造成靶位点DNA双链断裂后,细胞以携带敲入片段的Donor作为模板进行同源重组修复(HDR),将敲入片段重组到基因组靶位点。

CRISPR-U™可以通过核转染法高效地将CRISPR/Cas9以及Donor载体共转入THP-1细胞中,筛选后挑选单克隆培养。

选择不同的克隆分别进行靶位点扩增及测序,筛选出成功敲入的阳性克隆。

若敲入的是荧光蛋白等报告基因,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荧光进行初步筛选。

应用案例:通过建立基因敲除和敲入的THP-1细胞模型,明确胞内抗病毒反应的信号通路DNA通常定位于细胞核中,而异常定位在胞浆中的DNA与通常与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有关。

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可检测胞浆dsDNA的存在,并诱导强效的免疫反应,产生干扰素和激活其他免疫应答基因。

与之对应的,RIG1-MAVS 可以检测胞浆内的pppRNA(一类dsRNA,某些病毒的基因组),并诱导免疫应答。

有时候胞浆内会出现RNA和DNA的杂交复合物,这种分子通常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出现。

为了研究这种RNA-DNA复合物是通过哪个通路激活免疫应答,研究者分别构建了MAVS、cGAS、STING敲除的THP-1细胞,分别将dsDNA、pppRNA、RNA-DNA复合物导入细胞,发现RNA-DNA复合物是通过cGAS-cGAMP-STING通路进行免疫激活。

mllt1基因

mllt1基因

mllt1基因
MLLT1(Myeloid Leukemia Lineage-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1)基因是髓系白血病特异性转录因子1。

该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称为MLLT1蛋白,也被称
为AF4(Allen氏四蛋白)。

MLLT1蛋白在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MLLT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q23.1,属于髓系特异性基因家族。

在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
髓系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

研究发现,MLLT1基因突变与白血
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为它可以影响髓系细胞的生长控制、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

MLLT1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如染色体重排、基因缺失、点突变等。

这些突变
会导致MLLT1蛋白的功能失调,进而影响髓系细胞的分化和生长。

此外,MLLT1基因突变
还可以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促进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MLLT1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为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针对MLLT1基因的靶向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伴先天易感因素和复杂基因突变的难治复发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重点

伴先天易感因素和复杂基因突变的难治复发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重点
2 讨论
单独伴 AML1-ETO 阳性的 AML 通常预后较好, 但本例患 儿无初诊时其他可辅助预后判断的基因突变指标,无法回顾性 评估其预后。 该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难治复发的病程,在 2 次 复发后呈现出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并具有显著的克隆异质性
万方数据
和克隆演变迹象, 提示存在基因组不稳定因素。 另外, 部分 DNA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与遗传易感因素一起促进 了染色体异常事件的发生。
· 744 ·
白血病·淋巴瘤 2016 年 12 月第 25 卷第 12 期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December 2016, Vol. 25, No. 12
(q21;p24),add (22)(q13)[1]/45,idem,del (15)(q22)[1]/ 45,X,-Y,t (3;5)(q27;q13),del (5)(q31),inv (7)(q22; q36),( t 8;21)(q22;q22)[1]/46,XY[1](图 1)。 AML1-ETO 定 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4])结果为 143.26 %(AML1ETO/ABL1)。
总之, 本例患儿资料提示儿童 AML 患者可能有较强的遗 传易感因素,初诊时即比较全面地进行基因突变组分析有助于 早期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染色体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患 者,应尽量减少使用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化疗药物。 利益冲突 无
参考文献
[1 ] 陈雪, 刘红星. 血液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值得重视: 第 56 届美 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J]. 白血病·淋巴瘤, 2015, 24(2): 65-70. DOI: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5.02.001. Chen X, Liu HX. Inherited and congenital predisposition to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reports from the 56th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nual meeting [J].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2015, 24(2): 65-70. DOI: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5.02. 001.

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相关性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相关性治疗

42生国塞旦匿刊!!!Q生兰旦筮!!鲞笠!翅g塾i些墼』!坠望堕!堕堕笪塑!丛!堕i堕堡垒P!:!!!Q:!!!:!!:盟!:!血尿和蛋白尿型(6例)、急性肾炎型(3例)肾脏病理分级已达Ⅳ~V级,提示H SP患儿肾脏病理损害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平行。

4o。

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是决定H SPN预后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与肾脏组织病理学特点可作为观察本病预后的指标"J。

此外还应长期随访,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1]Er i e G,N ei ls on—W i l l i am G.C ous er,i m m unol og i c r enal di seases[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30.1033.[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紫癜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2):746-748.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相关性治疗雷玉芳符粤文宋永平[3]N ar c hi H.R i s k o f Lo ng—t e r m r enal i m pai r m en t an d dur at i on o ff ol l ow—-up r e com m e n de d fo r t h e H e noch——se honl ei n pur p ur aw i t h nor m al o r m i ni m a l ur i n ar y f i nd i ngs:a s ys t em at i c r evi ew[J].A r ch D i s C hi l d,2005,90(9):916-920.[4]路智红,宋俊峰,李玉琴,等.无尿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病理及预后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85—86.[5]喻宁芬,程佩萱.过敏性紫癜的预后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4,21(2):74-76.(收稿日期:2009—12—08)(本文编辑:方华玲)【摘要】目的提高对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 M L)的认识。

WT-1 mRNA定量分析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

WT-1 mRNA定量分析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

WT-1 mRNA定量分析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郝英婵;伍权;张爱梅;徐修才【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检测Wilms瘤基因1(WT-1)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疗效、预后和预测复发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4例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骨髓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分析WT-1 mRNA表达水平;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法(PCR-STR)分析移植后供体基因嵌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ML和ALL治疗前组WT-1表达水平[分别为4.13(0.77,9.26)、0.69(0.16,2.35)]比较,AML和ALL治疗后组[分别为0.51(0.06,0.91) (U=164,P<0.01);0.06(0.02,0.10)(U=315,P<0.01]、缓解组[分别为0(0,0.06)(U=0,P<0.01);0(0,0.03)(U=0,P<0.01)]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与缓解组相比,AML复发组[3.35(2.46,5.63)(U=0,P<0.01)]、ALL复发组[2.46(2.17,3.31)(U=0,P<0.01)] WT-1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15例复发患者,在临床确诊复发前的WT-1水平明显升高.移植患者WT-1水平与供体基因嵌合率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 WT-1mRNA定量分析可用于监测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评估疗效、预后及预测疾病复发风险.【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6(034)005【总页数】4页(P321-324)【关键词】Wilms瘤基因1;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作者】郝英婵;伍权;张爱梅;徐修才【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多数白血病患者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第三版分型方案进行了修订,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新增了两个独特的AML临时亚型(Provisional entity),即“NPM1突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CEBPα突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基因突变在AML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也日见报道。

本文总结近几年报道的与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关的基因突变,以及对AML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影响。

与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1、FLT3(fms-like tyrosine kinase)基因FLT3(fms-like tyrosine kinase)基因,是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基因家族的一员,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关基因中最易发生突变的一个【2】。

在AML中FLT3活化突变有三种:FLT3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酪氨酸受体区(tyrosine kinase domain,TKD)活化环点突变和近膜区(juxtamembrane domain,JMD)点突变。

(1)FLT3-ITD:是FLT3基因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它在儿童AML中的发生率约10-15%【青少年44-47】。

Zwan 等[青少年44]分析了234名儿童新发AML病人后发现FLT3-ITD阳性(FLT3-ITD(+))的病人年龄相对较大,并且该突变在正常核型和FAB分型为M1/M2型的AML中发生率更高。

相反,在伴有染色体11q23异常或FAB分型为M5的儿童中FLT3-ITD突变很少发生。

在儿童AML中,FLT3-ITD突变可导致病人的完全缓解(CR) 率、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均降低【7】,它是儿童AML的一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2)FLT3-TKD:发生率约7%-10%【12】,其对儿童AML预后的影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3】。

(3)FLT3-JMD:在AML中发生率约2%,FLT3-JMD 突变后的酪氨酸激酶同样可以被组成性活化和自磷酸化,但其转化活性较弱【14】。

野生型FLT3(wt- FLT3)高表达在AML病人中的发生率可达到80%【10】,但是其表达水平对AML病人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没有被清楚地确定。

有报道,野生型FL T3的高表达有降低病人总生存率的倾向,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15】。

也有人提出,随着野生型FLT3水平的升高,病人的临床预后相应变差【16】。

2、NPM1(nucleophosmin)基因核磷蛋白(nucleophosmin, NPM、B23、NO38或NPM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35,编码核仁磷酸蛋白(NPM)。

NPM在调节蛋白质合成、细胞生长和增殖,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以及细胞周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8】。

在AML中,NPM1基因突变通常发生于12外显子(除外一些罕见的病例涉及第9和11外显子的拼接供体位点),其中最常见的‘A’型突变是一种在12外显子的956-959位点的TCTG四核苷酸重复【32】。

2005年,Falini等报道了NPM1第12外显子的突变导致NPM蛋白在白血病原始细胞胞质中的异常定位,并将这类白血病细胞称之为NPMc+ 细胞【31】。

NPMc+ AML病人的临床特征:(1)NPM1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并且常发生于正常核型AML (CN-AML)病人中。

在成人AML中NPM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约25-53%,而在CN-AML中约占46-67%【28、31】。

在儿童AML中NPM1突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8.4%),同样集中于CN-AML亚组,约14-22%。

3岁以下的儿童AML中没有检测到NPM1突变,而在3岁和更大年龄组中该突变的发生率稳定的保持在约10%【38、39】。

(2)无论成人还是儿童,NPM1突变在女性AML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男性【28、38】。

(3)NPM1突变的发生率还表现出种族差异,研究显示,亚洲人种中该突变的发生率较欧美国家来说显著较低【38-39、40-41】(4)NPM1突变在AML的各种FAB形态学亚型中都有发生。

但M3型A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NPM1突变的发生及其罕见【28】。

在儿童,NPM1突变仅在M1、M2 和M4亚型中被发现【39】。

(5)NPM1突变还与其它的一些临床特征相关,包括:在初诊时伴有较高的白细胞(WBC)计数和较高的原始细胞百分比【28】;NPMc+ AML病人髓外累及的发生率显著较高,最多见的是齿龈增生和淋巴腺病变【42】。

NPM1突变是一个新的预后相关分子标志,在儿童AML,尤其是CN-AML中NPM1突变提示良好预后,NPMc+ CN-AML应被归入中等危险度组【39】。

Brown P等的研究显示,伴有NPM1突变的儿童AML与表达野生型NPM(wtNPM)者相比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要高(分别为50%和33%),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38】。

3、CEBPA(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α)基因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 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αCEBP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1,其编码产物CEBPA蛋白是一个基础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

在造血组织中,CEBPA的表达对髓系祖细胞向粒系的终末分化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8】。

在AML中,CEBPA突变模式最主要的有两种,即N-末端揭短突变和bZip突变。

这两种突变通常同时发生,形成CEBPA double-mut【53】,构成该类白血病发生的“两次打击”【55】。

CEBPA突变在儿童AML中的发生率约6%【58】,Ho PA等【55】分析了847例儿童AML病例,在4.5%的病例中检测到CEBPA突变(82%含有两种类型的突变),并且发现CEBPA突变更多发于较大年龄组、FAB分型为M1或M2亚型,以及染色体核型正常的病人。

CEBPA突变与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生存率相关,并且是儿童AML的一个良好的独立预后因素。

然而,Wouters 等发现只有两种类型的CEBPA突变一起发生所形成的特殊基因表达谱才与良好预后相关【青少年55】。

最近有研究显示:在新发AML中,CEBPA基因的高甲基化是一个良好预后标志【59】。

4、c-Kit基因原癌基因c-Kit,其编码产物为干细胞因子受体CD117,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

其配体是干细胞因子(SCF),这一受体配体结合在造血、黑色素生成、配子形成和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60】。

c-Kit基因突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酪氨酸激酶的组成性活化(constitutively activated)突变,通过引起信号转导的异常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存活。

另一种是能够引起转录因子功能缺失(loss of function)的突变,这对于造血活动中细胞分化很重要【61】。

据报道在成人和儿童AML中c-Kit突变的总发生率约17%【62-64】,且通常发生在核心结合因子(CBF)AML病人中(约占52%)【65】。

在儿童AML中,c-Kit突变的发生率约18%:4%涉及第8外显子,7%涉及17外显子,另有7%涉及JMD/KD(近膜区结构域/激酶结构域),在CBF-AML病人中还鉴定出一种涉及到第11和12外显子的ITD复合物【64】。

c-Kit突变对儿童AML临床后果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

Goemans 等【青少年59】通过对150名AML儿童进行研究,未发现c-Kit突变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Lapillonne 等【69】则报道了三例伴有inv(16)和c-Kit突变的儿童AML预后极好。

然而,Shimada等【70】的研究则发现c-Kit突变与儿童CBF-AML(尤其是t(8;21)(q22;q22))的不良预后紧密相关。

5、WT1(Wilms' tumor 1)基因WT1(Wilms' tumor 1)基因,目前被认为可以调控造血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75】。

该基因含10个外显子,可发生多种转录水平的改变,在AML中表达的主要是含有第5外显子改变的WT1亚型【76】。

WT1基因突变在成人CN-AML中的检出率约10%,与不良预后相关【青少年62、65】。

该突变在儿童AML 中的发生率更高,约12%,且主要集中于CN-AML亚组(约22%)。

WT1突变的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小于3岁组中该突变的发生率仅2%,而3至10岁组则达18%【青少年66】。

Hollink 等发现伴有WT1突变的AML 儿童发生早期耐药和复发的几率增高,目前WT1突变已被认为是儿童AML中新发现的独立不良预后标志【青少年2、66】。

另外,约73-93%的新发AML病人存在WT1基因的高表达【77】,在儿童AML中,若诱导化疗结束后仍有WT1基因的高表达预示着高复发和死亡风险【78】。

因而,以WT1表达水平作为MRD的检测指标对儿童AML 复发和死亡风险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复发的早期监测很有帮助【79、80】。

6、Ras基因Ras基因亚家族有21个成员,比如:H-Ras, K-Ras (A和B), N-Ras, 以及其他的多个成员【94】。

Ras原癌基因的活化突变在许多类型的人类肿瘤中经常发生,包括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AML【95】,其中N-Ras 基因缺陷更是青少年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JMML)的重要病因【98】。

在儿童AML中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约18%,而且,病人即便没有Ras基因突变,Ras依赖性的信号转导通路也会经常受到其他相关基因(如:FLT3,c- Kit, 和PDGFR)突变的影响【99】。

Ras突变对AML预后的提示意义还不是非常明确。

Goemans 等【102】发现Ras突变常发生于CBF-AML或CN-AML中,其对临床后果的影响无显著性。

相反,Lapillonne 等【69】则发现N-Ras突变与预后不良的染色体核型(主要是t(6;9))相关,并且对于AML 儿童的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7、MLL (Mixed Lineage Leukemia,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位于染色体11q23,其编码的MLL蛋白在造血细胞中广泛表达,在胎儿肝脏和成人骨髓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