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传播学概论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
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
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3)评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它代表的是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出发,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等特征。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只是把传播过程当成一个封闭的内部过程来考察,而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许多因素。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2024年传播学概论》是一本开创性的传播学教材,作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传播学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社交与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和接收过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经典的传播模型到现代的媒体环境,融入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传播学的实践性。
传播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作者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说明了传播学在媒体、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传播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社会和媒体的运作规律,更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详细阐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这对我来说是极其有益的,因为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传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数字传播、社交媒体等,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意识到,未来的传播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传播活动将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这让我对传播学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阅读《2024年传播学概论》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播学的实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播问题。
许静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许静传播学概论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首先说明了演讲发生的几个重要场合,如法庭、公民大会及各种公开意识。
然后又专门从ethos、pathos、logos等几个方面考察演讲的效果。
其中演讲者(ethos)在传播中起主导作用,比如我们觉得一个人越诚实,就越倾向于信任他,因此在很在程度上,演讲者决定演讲效果。
演讲者要把握pathos,即对听众造成某种态度(的机会)。
因为人会在不同感情中作出不同决定,因此说服是通过演讲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
Logos是论点本身,因为只有当我们已逻辑或其他适合手段现实了对某种观点的必要之点的真理,那么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貌似的,论述本身才会产生效果。
演讲者——→演讲词——→听众场合2.丰裕媒介rich media和匮乏媒介lean media:组织传播在选择媒介时应当使媒介特性与传播的任务特性相一致。
对媒介特性的考察除了速度、覆盖范围和使用价格外,跟更重要的有四项指标,即反馈性、多元讯息性、自然语言性和个人性。
能满足以上所有或多个标准的媒介被成为丰裕媒介,反之则被称为匮乏媒介。
3.新闻信newsletter:早期报纸,与国际贸易和商业有关,具有定期出版、以商业为基础和公开销售等特征,因此被广发运用在信息、记录、广告、娱乐消遣和街谈巷议等方面。
4.观点之viewpaper:政党报纸。
5.电影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影“美国化”促成了电影文化的同质化,使电影媒介的定义观念趋向整合。
二是电视夺走了很大一部分电影光中,特别是一般家庭观众。
电视也转移了电影发展以来的社会纪录片潮流。
在今天,尽管电影的而直接观众减少了,但电影与其他媒介,特别是书籍、流行音乐即电视本身的融合,使电影仍然在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而电视媒介的小众化,实际上使电影中艺术流派的发展在政治或艺术自我表现上获得了解放,尽管在许多国家仍然存在对电影的检查和控制机制。
实际上仍有很多人通过电视等观看电影。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以传播学为主题的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传播学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通过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还是大规模的传媒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具有推广、传递信息和塑造观念的功能,对一个社会、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播的机制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传播手段和资源。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从记者报道到媒介研究再到广告宣传和传媒管理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我对传播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播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有很多经典的理论被提出,如门控理论、使用与满意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同时,本书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本书还提及了一些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新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传播学在政府、企业和组织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传播学概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相信,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决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些关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
我们要明确了解的一点是: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县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仔细地注意一下,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第二节传播的开端说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也许太夸张了,但是这些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一批互相传播的动物和在夏威夷登陆的第一批会传播的人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感官越来越远地延伸以掌握更多信息、声音和姿势越来越远地延伸以发送更多的信息、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那样来看,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媒介比喻为人数的延伸是正确的说法,尽管这个过程早在我们认识到媒介之前很久就在进行了。
第三节语言的产生"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约克一约克"理论关于语言的诞生,有一派认为不管怎样它同工具的发展是相关的。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篇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我这脑子啊,就像开了锅的粥,咕噜咕噜地翻腾个不停。
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枯燥得像数学课,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
施拉姆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传播学的大观园里溜达。
也许有人会说,传播学有啥用啊?能当饭吃?我觉得吧,还真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懂点传播学,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有了指南针。
比如说,那些广告为啥能让你心动?为啥有些新闻能传得满天飞?这里面可都有传播学的门道。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施拉姆讲的传播模式。
原来信息的传递不是简单的从A 到B,中间还有好多弯弯绕绕。
这让我想到了平时和朋友聊天,有时候我说的话,到了朋友那儿,意思可能就变了,这不就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嘛!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概念,让我觉得自己像只在迷宫里乱转的小老鼠。
我就问自己:“我能搞明白吗?” 可能得多读几遍才能真正吃透。
总之,读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这一路真好!让我对信息的传播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传播着什么,也被别人传播的东西影响着。
篇二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这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施拉姆这家伙,简直就是传播学领域的大神啊!书里讲的那些传播理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似懂非懂。
比如说“把关人”这个概念,我就在想,难道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把关人”,决定着我们能看到啥、听到啥?那这世界岂不是被他们掌控了一部分?还有啊,施拉姆提到的传播效果研究,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社交媒体。
那些网红、大 V 们,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视频,就能引发巨大的反响。
这到底是传播的力量太强大,还是我们太容易被影响了?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传播学概论 读书笔记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人们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与传统学科。
而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传播学又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行为学科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信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在喜欢拨虚伪的形成过程中,各个相关学科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分别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借用施拉姆的妙喻,传播学领域好比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了众多学科的众多学者来此辛勤耕耘。
传播现象由来以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以久的。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传播的存在和作用,并展开长期不懈的研究。
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期间经历了一个差不多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直到本世纪的40年代,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且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换言之,可能与需要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 世纪众多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活动本身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信息的传播及信息的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笔记
库利(1864-1929):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对传播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以及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在这个意义上,其可谓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未给予充分关注,这与其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20年代后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宣传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一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宣传——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上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种表态的方式可多样)在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5“W”)。这一过程模式虽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缺陷,却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1980年还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网上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在仔细地阅读了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的前三章后,对以上的评价略有体会。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总是会搜集整合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介绍传播学知识,同时适当地补充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从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始介绍,让我了解到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经过了多个阶段和演进过程。
从传播学的起源到今天,不同思想家和学者对传播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通过这些历史梳理,我明白了传播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对传播学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掌握传播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的;传播效果可以帮助我分析传播活动的结果和影响;传播受众可以帮助我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这些理论的学习不仅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实际应用。
通过分析案例和实际情况,我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传播活动中,提高传播效果和效益。
再次,本书还涉及到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支撑和验证其理论。
通过学习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进行传播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新兴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正不断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传播学概论》这本书,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本书不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篇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你说这传播学,以前我觉得不就是传个消息嘛,能有啥大学问?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施拉姆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传播学这个神秘又复杂的世界。
也许你会问,这书到底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它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宝箱,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贝。
书里那些关于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论述,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传播是这么回事儿!”比如说其中提到的人际传播,我就想到自己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这不就是最直接的人际传播嘛!有时候一句话能让朋友开心半天,有时候又可能不小心惹人家生气,这传播的效果还真是难以捉摸呢。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概念,让我觉得脑袋都要炸了!我就在想,这传播学咋就这么难搞呢?可能是我太笨了,还是施拉姆老爷子太厉害了?但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算是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有点累,有点迷茫,但也收获满满。
你说,这是不是也挺好的?篇二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可把我给“折腾”惨了!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想着能轻松搞定它。
结果呢?我发现自己简直是太天真了!这书里的内容,那叫一个深奥,就像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
不过,你还别说,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就像探索一个未知的宝藏,虽然过程艰难,但每发现一点新东西,都能让我兴奋不已。
施拉姆在书里讲的那些传播的要素和过程,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每天的生活。
比如说发个朋友圈,这也是一种传播呀!我们想表达自己的心情、想法,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关注和回应。
也许有人会点赞,也许有人会评论,这不就是传播的效果嘛。
但是,读着读着,我又产生了疑问。
这传播学的理论在现实中真的能完全适用吗?我觉得可能不一定。
毕竟,人的情感和行为那么复杂,怎么能简单地用理论来解释呢?有时候我会想,施拉姆是不是把传播学想得太理想化了?但转头又一想,人家毕竟是大师,肯定有他的道理。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这是陈平原先生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里的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为了更加了解传播,更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我阅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
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
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
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在如今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施拉姆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许多理论依旧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读了他的书后,我对这些评价有所了解,传播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一直隐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求认同感、适应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化、娱乐等等。
施拉姆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选择的或然率费力的程度可能的报偿 。
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对传播路径的选择。
可能的报偿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就是指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例如一个和朋友发生小摩擦后想要和朋友和好,同样的信息是选择写信书面道歉还是选择面对面口头道歉?哪条传播路径能轻便地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就费力程度而言,口头道歉比写信更容易操作,且互动性更强,面对面道歉会更显诚意,双方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大家小吵小闹后偏向于口头道歉。
再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娱乐性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兴趣主页,在费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的报偿便成了关键因素。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得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得发展,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得社会功能与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得理解.我们得时代就是一个大众传播得世道。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得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得主要渠道,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目标得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与维护自身利益得工具,同时又就是社会文化与娱乐得提供者。
大众传播得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得得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得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一个特殊得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具有其她类型得传播所不具有得性质与特点。
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就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得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呢?简单得理解就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得信息传播活动就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瞧报、听广播、瞧电视就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
不过这种简单得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得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得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得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定义就是“大众传播就是即现代印刷与广播、电视等影像与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与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得范围内向未知得受众提供信息与娱乐产品得实践活动.”关于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得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得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就是一种极为复杂得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得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得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得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得界定就是:所谓大众传播,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得特点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她类型得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得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大众传播中得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得专业化媒介组织。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传播的过程
• 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 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 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月不同
•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 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 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她自己打 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 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威尔伯· 施拉姆 威廉· 波特 何道宽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的功能
•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硬币的两面。一般 地说,任何重要的决定都是反复操纵的结 果;凡是涉及他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程度 的操纵方能付诸实施。决定和操纵的结合 构成传播的管理 • 传播既有既有工具用途,亦有愉悦功能
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 播渠道
• 大众媒介通常是指一种传播渠道里有中介 的媒介,这样的中介可能是复制和发送信 息符号的机器,也可能是报社或电台之类 的传播机构
• 人际传播渠道通常是指人到人的传播渠道, 没有中介
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 播渠道
• 大众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的区别
– 不同传播渠道所刺激的感官各有不同 – 反馈的机会各有差异 – 速度控制的差异 – 讯息代码的差异 – 增值功能的差异 – 保存讯息功能的差异 – 克服受传者选择能力的差异 – 满足特别需要能力的差异
传播的符号
• 对任何个人来说,符号的意思就是其引起的一套情景、感情、 腺体和神经的活动 • 我们共享的是符号,而不是符号的语义。意义总是因人而异的, 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是个人反应组合的结果;无疑,任 何两个人理解的语义都是不同的。 • 符号不是完美无缺的载体,必然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 任何社会里都有一定数量的意义是普遍共享的。社会的成员必 须在足够数量的外延(denotative)意义(称其名而识其义的意 义,即词典中标注的意义)上达成共识,不然就无法交流。 • 符号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 的和触觉的 • 在任何人类的传播中,很大一部分信息是从非语词的信号得到 的。 • 有些信号是有意发出的,有些仅仅是无意流露的
传播学概论 笔记 胡正荣
传播学概论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是研究各种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学科,主要关注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
传播学旨在通过研究传播现象,了解社会中信息的流动规律,以及信息对社会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领域1.传播理论:研究传播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型、传播效果评估等。
2.传播媒介:研究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媒介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
3.传播行为和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4.传播伦理和法律: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言论自由、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传播学的重要理论1.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会影响其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行为。
2.聚集效应理论:指人们更容易相信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信息,形成信息聚集现象。
3.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研究社会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4.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决定作用。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获取数据并验证假设。
2.内容分析方法:对传播媒介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了解信息的特点和趋势。
3.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个体和群体的观点和行为数据,了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情况。
4.参与观察方法:研究人员加入被研究的环境,与被研究对象一起进行观察和交流,以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和互动情况。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传媒行业:传播学对于媒体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相关策略和指导。
2.公共关系:传播学可以帮助机构和组织有效地进行公众宣传和形象塑造。
3.政府宣传:传播学可以为政府提供宣传战略和传播效果评估。
4.社交媒体营销:传播学研究了社交媒体传播行为和效果,可以指导企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和营销活动。
5.教育传播:传播学可以用于教育传播的研究和实践,帮助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该著作使得学术专著一改“严肃晦涩”的面孔,以轻松自如的笔调阐述道理,又不失学术著作的深度。
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术著作进行概念陈述的“常规”,在纸质媒体上,用第一人称与读者进行一次了特殊的对话: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
他们从石器时代走出来,在一千二百年前乘着用最简陋的工具制作的独木舟到达这里。
他们从东南亚出发,带着信奉的神、孩子和食物,在浩瀚的大洋上,从一个岛屿飘泊到另一个岛屿,以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生存能力与风、水和泥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似乎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五千年漫长岁月的旅程于一千二百年前来到夏威夷。
他们在这个熔岩的岛上登陆,撒下他们的种子,播下他们的文化,把这块土地归为己有。
据说,该著作是施拉姆在夏威夷的沙滩边写的,作者将读者一起“拉”到这个特殊的空间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便于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
在这里,你(指读者),我(指作者),他们(指一千多年前的夏威夷人)在作者的笔端相遇。
作者借助传播的“导向”功能,引导读者乘着时空的飞船,到达一千多年前的夏威夷人登岸的地方,仿佛已脱离纸墨,进入一个四维空间展开想象。
该著作第一章的题目是“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没有直接陈述,而是引导读者“把视线从纸上移开”,去想象一个古老的移民故事,这就与读者的认知期待和常规的认知结构产生差异,拉开距离,进而产生好奇和悬念,使读者积极参与到作者构建的传播氛围中。
该书的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句话,就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接着,使用第三人称“他”,“他们”“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为行为主体,以“外视角”的叙述方式切入,讲述传播的变迁,显得信息具体而有血肉,比抽象地叙述“……年前,古人使用……传递信息”、“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已经是灵巧的传播者。
他们能够看懂天空中和海浪中的信息,利用这种信息来航海。
他们已有发展得很好的语言,虽然能在图画和雕刻中记录下来某些信息,但实际上还不能把语言写下来……”这些描述,都给读者更切实的体验。
使用人际交流常用的特殊句式,尤其是大量使用疑问句,不仅产生悬念,而且增强对话感,如,“不妨设想一个没有传播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社会?”一些带有“我们”的疑问句,在增加悬念,拉开认知距离的同时,又使读者感到亲切,拉近了情感距离,如,“对于这种关系我们该怎么说呢?”。
不少陈述句中使用“我们……”句式,将传播关系平等化,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而且具有“共同探讨”的意味,吸引读者共同思考,如,“让我们考虑一下一种不同的信息”、“我们现在谈的是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学术专著在介绍有关学者观点时,一般学术味道较重,该著作却使用了“软化”的方法,将学者观点“稀释”为日常话语,便于读者理解。
如在介绍罗伯特默顿的观点时,没有直接陈述,而是用日常话语进行解释:“这是罗伯特默顿说的话,实际上,他的意思是……例如……”。
谈到皮亚杰(该书翻译为“皮亚热”)的观点时,他写道:“有些非常能干的人已经就传播的功能写了文章。
瑞士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热把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皮亚热说……”这种表达方式特别像是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口语交流,不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其他学者及其观点之间的距离,便于读者接受。
“形象感”: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书面文字,尤其是学术专著,学理性强,一般晦涩难懂。
如果使用直观形象的描述,就易于读者“抽象——具体”的转换,缩短认知差距,激发阅读兴趣。
讲故事是古老的人际传播形式,“故事化”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施拉姆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就运用娴熟。
比如在谈到印刷体的出现时,就以讲故事的形式,使人“听”来颇有兴味:十五世纪中,在德国城市美因茨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名叫约翰·根斯弗莱施的人,大家都叫他古腾堡,把一些已经相当普通的材料和方法凑到一起,一下子复印出许多份宗教文件。
他依靠最先在东亚发明的技术制造出来了墨和纸并使用它们。
他所用的印刷机是拿西欧做酒的压榨机改装的、他用手排版的金属活字实际上也不是新东西因为朝鲜人已经使用了差不多的东西,但是他发现了效率高的铸字方法,因为他排印的是音节文字,不是表意文字。
他把所有这些因素凑到一起,创造了一种可行的一次印制多份书面经文的办法。
往往印制得非常精美,成本相对说来比较低。
于是,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初或约在一四五六年,就成了庆祝大众传播开始的日子,前一个日期是庆祝印刷文件,后一个日期是庆祝古腾堡印制的《圣经》。
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写起,也是该书体现形象感的一个手法。
作者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如日常问候语、足球比赛、将军派士兵打仗等等,从具体的、人们常见的事例入手,阐述抽象的道理。
利用了书中阐述的“共同经验范围”的原理,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这本书原名可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书中并未对“男人”、“女人”的传播进行分类介绍,旨在从具体的人的角度体会传播学的内核,就像马克思写《资本论》,要从“商品”写起一样,与儒家“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场感”:将读者“请”到字里行间读者引入具体情境来理解抽象的传播道理,营造“现场感”,是该书吸纳人际传播元素的另一方面。
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著作,无法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具体场景,直接是“精神的对话”,除非作者在前言后记中介绍自己的写作地点。
很特别的是,他在写某段文字时发生的事情直接拿来举例,启发人的想象,产生“现场感”。
如黑夜发出喊声的警卫、十几岁的姑娘和小伙子的对话等,都使读者想象到当时的具体场景,进而结合他们的传播行为理解著作表达的传播原理。
作者在写到传播的“指导”用途时写到一个场景,将自己正在写的动作与周围发生的事情写进去了:在我写这一段时,我就参与了三个指导性传播的行为:(一)门口出现一个年轻人,他问什么地方借阅关于通讯卫星的书。
(二)另一个年轻人探头进来问勒纳博士今天来了没有。
(三)邮件中有一本介绍夏威夷的所得税的令人生畏的小册子。
将读者也“拉”到字里行间,进入作者写作的场景中,与作者“近距离”地进行“人际交流”。
无论哪个年代的人读到这里,仿佛都能想象到他当时写到这里时的情境,读者也进入这一情境中,感到自己与作者近在咫尺。
施拉姆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写作方式,不仅尊重了读者的认知规律,使读者容易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还引导传播研究者对人的传播行为细微体察,以发掘真知。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一,对传播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作为一门从现象到理论的学科,传播学代表着的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因此,无论对于日常生活还是介乎国家大事,传播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因而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知识学科,学习它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脱胎于西方,其中不免杂含一些错误的应用方向,所以,批判的学习和吸收才有助于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事业的发展.以上便是我对于传播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不足和错误还请老师斧正.二,对于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计划切合于专业以及传播学在专业系统中的基础指导地位,学习传播学基于认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把书本知识整理成系统,结合今后的专业学科,对学习进行整体上的布局和全瞻,最后,立足于实践将学到知识贯穿于运用.对于学科中的难点疑问限于时间关系并不能将书中难点疑问一一列出,谨计划于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学习与研究,通过老师的帮助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三,关于一些建议和想法1,希望在传授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传播学的故事性,以引起兴趣2,调动课堂气氛,老师与学生增加互动3,作业多样性,学习也实践并重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书号称传播学开山之作,为传播学建立了基本框架——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