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最近,我们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滑坡的情况。
首先,关于滑坡的发生原因。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滑坡的发生主要
是由于连续强降雨所引发的。
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了土壤的松动和饱和,加上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其次,关于滑坡造成的影响。
这次滑坡造成了大量房屋和道路受损,导致了交
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据初步统计,已有数十人失踪,数百人受伤,部分地区民房和农田被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关于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滑坡事故,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救援队伍,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疏散了受灾群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险情地段的监测和预警,确保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最后,关于接下来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滑坡灾害的防范和监测,加强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这次滑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
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报告
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其中地质灾害的频发程度较高。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我组织了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汇报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情况,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总体情况在2024年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我们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全市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和评估,重点关注了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隐患。
通过采用遥感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勘测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了以下总体情况:1. 山体滑坡:共发现潜在滑坡危险点100处,其中已存在的滑坡隐患点60处,新发现的滑坡隐患点40处,地质环境复杂、坡度大的地区滑坡风险相对高。
2. 地面塌陷:共发现潜在塌陷危险点80处,其中已存在的塌陷隐患点50处,新发现的塌陷隐患点30处,城市周边地区土地沉降和开发建设导致的地面塌陷风险较高。
3. 地震:通过地震站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地震活动频繁区域是东南部和南部,震级集中在4-5级,较长时间内未发生较强烈地震。
三、问题与隐患分析在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质灾害隐患问题:1. 部分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忽视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导致灾害风险增加。
2. 部分开发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在施工后容易引起滑坡、塌陷等灾害。
3.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支持,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
四、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隐患,为了提高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避免在高危险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监管,确保项目符合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灾害损失的扩大。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受镇XX 村XX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 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温2.356人/均耕地XX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蒸发量据降雨量,(2“V”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滑坡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滑坡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滑坡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此次滑坡灾害,我作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一员,现就滑坡应急处置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针对滑坡灾害,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全面掌握灾情和受灾范围。
在确认灾情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和转移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其次,针对滑坡灾害造成的交通中断和通讯中断情况,我们迅速调派了专业队伍进行道路抢通和通讯恢复工作,确保救援物资和信息的畅通。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医疗队伍,全力以赴救治受伤群众,做好医疗救援工作。
此外,针对滑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我们加强了对险情点的监测和预警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后,我们还积极组织了灾后重建工作,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总的来说,针对此次滑坡灾害,我们迅速行动,科学应对,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的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滑坡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指导,谢谢!。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滑坡调查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次滑坡发生在某山区,该地区地势陡峭、多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滑坡的隐患。
近期,由于连续强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三、现场调查1.地质环境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多为黏性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土壤液化和滑坡的发生。
2.滑坡规模本次滑坡发生在山体的中部,滑坡带宽度约为100米,滑坡高度约为50米,滑坡体积约为100万立方米。
滑坡带上的房屋和农田受到了严重破坏。
3.滑坡成因(1)降雨影响:连续强降雨是本次滑坡的直接诱因。
雨水渗透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进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2)地质结构: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
(3)人为活动:该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农田和房屋的建设活动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也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四、滑坡影响1.人员伤亡本次滑坡造成了数人死亡和多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农田的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3.环境影响滑坡导致了大量土壤和岩石的下滑,对周边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五、防灾减灾建议1.加强监测预警在该地区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合理规划用地在土地规划和城乡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
3.加强土壤保持在滑坡易发区,加强土壤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护坡措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概述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滑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滑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滑坡分析报告进行总结,以期提供决策者更全面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分析方法滑坡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资料收集、现场考察和数值模拟等。
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在本次滑坡分析报告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资料收集:对历史滑坡事件进行梳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
2.现场考察:到滑坡发生地实地勘查,观察滑坡地带的地貌形态、岩石结构和土壤特征等,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实验。
3.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型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预测了解滑坡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获得多角度、多尺度的滑坡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滑坡发生的机理和规律。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滑坡分析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1.滑坡成因:此次滑坡事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地下水的积聚和土壤饱和引起的。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一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导致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这种地下水的积聚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滑坡类型:本次滑坡为斜坡滑坡,在滑坡的下部形成了明显的滑面。
滑坡发展过程中,滑面逐渐向上扩展,土体不断破裂,最终形成滑坡体。
3.滑坡危险性评估:通过数值模拟和对历史滑坡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滑坡的危险性较高。
滑坡体上方的土壤存在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预示着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可能。
此外,滑坡还对下方的建筑物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应对措施根据滑坡分析报告的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治理现场:对滑坡发生地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加强滑坡体上方土壤的支护和整治滑坡体下方的交通线路。
2.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位移监测和地质应力监测等,实时监测滑坡的变形和演化。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供对滑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参考。
2.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不可逆的、相对于地下稳定体的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的形态、滑动方式和滑动材料的特征,可以将滑坡分为多种类型,如崩塌滑坡、滑动滑坡、蠕滑滑坡等。
3.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滑坡分析是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以及岩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动力学原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如重力、水力、地震力等。
通过对这些外力的分析,可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3.2 静力学原理滑坡的稳定性与岩土体的内部力平衡密切相关。
静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有效应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3.3 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岩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危险性。
4. 滑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滑坡分析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力学、数学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滑坡分析,如:4.1 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获取滑坡区域的地质地貌、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和变形迹象等信息,为滑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2 试验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和水文特性等数据,为滑坡分析提供定量依据。
4.3 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预测滑坡的演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本次勘察将对一些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区域的背景本次滑坡勘察的研究区域位于市的山区地带,地势较为陡峭,植被丰富。
该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滑坡事故,对附近村庄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1.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该地区的地质图、地形图、气候数据、植被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现场勘察:对研究区进行现场踏勘,查看滑坡面的地貌特征、滑坡体的形态和滑坡区的水文特征。
3. 取样分析:针对滑坡体和滑坡区的不同土层进行取样,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分析。
4. 监测与测量:利用地下水位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对滑坡体和滑坡区进行长期监测,并且结合遥感技术对滑坡进行测量和变化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的勘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 地质条件: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山地。
岩石层的倾角较大,土层较厚,容易出现滑坡问题。
2. 气候条件: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多雨季节长,降雨量大,容易导致地质滑坡。
3. 植被状况:研究区域的植被状况较好,但土壤侵蚀和根系破坏等因素会对滑坡的发生产生风险。
4.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陡峭地势导致地下水的积聚,增加了滑坡的危险性。
5. 人类因素:在滑坡区附近的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对滑坡问题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五、防灾对策与建议结合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防灾对策与建议:1. 减轻地质滑坡的风险:加强对滑坡区的稳定性监测,提前预警。
村级山体滑坡报告
村级山体滑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发生在某村级山体的滑坡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告。
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对滑坡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原因和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类似事件的发生。
2. 事件描述滑坡事件发生在某村级山体,该山体位于某省某县境内。
在某年某月某日,由于连续的暴雨天气,山体发生了滑坡。
滑坡导致了山体上的土石流动,破坏了山体附近的建筑和道路,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分析与原因3.1 天气因素连续的暴雨天气是导致滑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降雨导致了山体土壤的饱和,增加了土壤的重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
3.2 山体结构该山体的结构也是滑坡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初步的调查,我们发现该山体存在地质构造上的弱点,如裂缝和断层等。
这些弱点使得山体更容易滑动,特别是在受到外力刺激时。
3.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滑坡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过度采伐树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山体的土壤流失和破坏,进而增加滑坡的风险。
4. 影响与损失滑坡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和损失:4.1 人员伤亡滑坡事件导致了多人的伤亡和失踪。
滑坡过程中的土石流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人员无法逃生。
4.2 财产损失滑坡事件破坏了山体附近的房屋、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居民的房屋和农田被毁坏,导致他们失去了生计的来源。
4.3 环境影响滑坡导致的土石流动还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河流被土石流覆盖,导致水质污染,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5. 应对措施为了预防和应对类似的滑坡事件,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5.1 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包括地质监测、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山体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滑坡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5.2 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对山体附近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精选2024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精选(二)引言: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滑坡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预防措施,本文通过对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的精选,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概述:滑坡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由于地表土层或岩层的不稳定性,引起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下滑而造成破坏的现象。
其特点是快速、突发性和广泛性,给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减少滑坡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必须深入研究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方法,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
正文内容:第一大点: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1.地质因素:a.斜坡地质条件b.土质和岩性条件c.断层和节理d.地下水因素e.地震活动2.气象因素:a.降雨和径流b.温度变化c.风力影响3.人为因素:a.土地开发和改变地貌b.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c.不当的施工和采矿活动d.过度抽水和堆积垃圾第二大点:滑坡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1.监测和预警系统:a.地形测量和变形监测b.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监测c.地下水位监测d.雷达和卫星遥感2.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a.构造高精度数字地质地图b.开发滑坡概率模型c.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滑坡潜势性评估3.综合观测和分析:a.多源数据融合b.地质工程考古学方法c.短期和长期滑坡预测第三大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土地规划和管理:a.合理规划土地利用b.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c.实施土地承载力和稳定性评估2.工程治理:a.加固斜坡和稳定土体b.排水和防渗措施c.跨越斜坡的工程设计d.应急避难设施建设3.生态恢复和生态防护:a.植被恢复和保护b.激活土壤生态功能c.生态韧性建设第四大点:滑坡地质灾害案例分析1.中国滑坡地质灾害案例:a.1998年云南省丽江县滑坡b.陕西延安黄陵滑坡2.国际滑坡地质灾害案例:a.2004年美国华盛顿州斯诺荷米什县滑坡b.2010年巴基斯坦瓜加地区滑坡第五大点:滑坡地质灾害的应对策略1.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a.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机制b.探索先进的滑坡监测和预测技术2.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a.加强国际交流合作b.学习国际先进的防灾技术和经验3.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a.加强地质灾害监管和管理b.提高公众地质灾害风险意识总结:滑坡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现象,其成因复杂多样。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
一种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泥沙、石块 和水的混合物沿山坡迅速流动,对山脚下的居民和财产造 成严重威胁。
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积聚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地震就 会发生。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取决于震源的深度和震级 的大小。
灾害分布情况及特点
01
山体滑坡
在中国,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中的山区,其中西南地区
低风险区
地质条件稳定,基本无灾 害风险的区域,需要进行 常规监测。
未来灾害趋势预测及重点防范区
预测方法
利用历史数据、地质信息 、气候信息等进行趋势预 测。
重点防范区
针对高风险区、重大隐患 点进行重点防范,制定应 急预案和防范措施。
预警系统
建立预警系统,对可能发 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 测和预警。
0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 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和义务。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体系 ,包括土地利用、工程治理、搬 迁避让、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政策
和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普 及,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
认识和意识。
加强灾害预警监测与信息共享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与成果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报告总结了调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山体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并提供了详细的分布图和数据。
成因分析
报告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 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为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灾害风险评估
报告评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 决策依据,有助于合理规划和发展。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024
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是地质灾害情况的第二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正文内容一、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中发生的一种自然震动,经常伴随着地表破裂和地面变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发生了多起地震灾害,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具体来看,下面是对地震灾害的详细阐述:1.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能量释放导致的。
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决定了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2. 地震灾害的危害。
地震灾害引起的破坏包括房屋倒塌、桥梁毁坏、道路阻塞等。
同时,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地表破裂、地面塌陷等。
3. 减灾措施。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灾措施,包括建筑抗震设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市民自救互救意识的提高等。
二、山体滑坡灾害1. 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
山体滑坡的形成与地下水位变化、土壤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山体滑坡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
2. 山体滑坡灾害的危害。
山体滑坡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土地破坏、房屋损坏、水源污染等。
此外,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3. 预测和防治技术。
为了预测和避免山体滑坡灾害,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质勘测技术等。
同时,加强山体滑坡防治的意识和管理也至关重要。
三、泥石流灾害1.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泥石流的形成与地表的坡度、土壤属性、雨量以及地下水等因素有关。
在降雨过程中,泥石流会形成并迅速向下流动。
2. 泥石流灾害的危害。
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房屋被埋、道路冲毁、农田受损等。
同时,泥石流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水源受到污染。
3. 预测和防治措施。
为了预测和防治泥石流灾害,需利用气象数据和地质勘测数据进行监测和预警。
此外,加强抗御泥石流灾害的设施建设和管理也十分重要。
滑坡调查报告
xx 滑坡情况调查说明2015年1月5日,xx 受xx 国土资源局邀请,组织专家及技术员汇同东区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针对xx 《关于xx 情况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滑坡现状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位于xx 山坪塘处,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7′02″,北纬26°31′51″,园区处于山体中部,总体为东西向斜坡地形(见图片一)。
园区前缘高程1530m ,后缘高程1675m ,相对高差145m 。
园区建设对山体斜坡进行了土地整理,主要将原始斜坡改造成阶梯状果园,部分地段改造成平台状,修建景观建筑,果园每级台地之间为干砌毛石挡墙,挡墙高度1.5~2.5m 不等,挡墙宽度0.8~1.2m ,基础持力层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
图片一 园区卫星图片根据xx 相关人员介绍及现场调查,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建成后,园区斜坡有蠕动变形现象,发生明显变形在最近一两年。
2014年期间园区东侧公区域一 区域二机场路园区公路公路边缘出现裂缝处2号池塘路外侧路基填方出现裂缝,随着时间推移裂缝逐渐变宽、变长;整个斜坡区域局部干砌毛石挡墙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在园区观景台及南侧冲沟地段出现滑坡。
为方便描述,将滑坡地段定为区域一滑坡、区域二滑坡。
区域一滑坡:该区域位于调查区域中部,滑坡东西向长约50m,南北宽约100m,主滑方向28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推测滑体厚度8~10m,滑动距离3~5m,滑坡体土体见大量不规则裂缝。
受滑坡滑动影响,滑体上栽种的果树进行了移栽,为防止滑坡滑动,xx有限公司在滑坡体中开挖了一条纵向排水沟,排水沟未揭穿滑体,滑坡体前缘见有地下水浸出,并形成水流。
区域二滑坡:该滑坡紧邻花香果园园区2号池塘,滑坡东西向长约150m,南北宽约40m,基本沿原冲沟地形滑动,主滑方向约25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滑体厚度随覆盖层厚度变化,推测厚度2~10m,可见明显的横向张拉裂缝,裂缝整体呈弧形分布,长度一般5~20m,宽度20~50mm,错坎高30~150mm,种植的果树产生倾斜,少数果树被埋。
滑坡调查报告格式
滑坡调查报告格式滑坡是指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滑坡调查报告格式,欢迎阅读。
滑坡调查报告格式xxxx年1月5日,xx受xx国土资源局邀请,组织专家及技术员汇同东区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针对xx《关于xx情况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滑坡现状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位于xx山坪塘处,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7′02″,北纬26°31′51″,园区处于山体中部,总体为东西向斜坡地形(见图片一)。
园区前缘高程1530m,后缘高程1675m,相对高差145m。
园区建设对山体斜坡进行了土地整理,主要将原始斜坡改造成阶梯状果园,部分地段改造成平台状,修建景观建筑,果园每级台地之间为干砌毛石挡墙,挡墙高度~不等,挡墙宽度~,基础持力层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
根据xx相关人员介绍及现场调查,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建成后,园区斜坡有蠕动变形现象,发生明显变形在最近一两年。
XX年期间园区东侧公路外侧路基填方出现裂缝,随着时间推移裂缝逐渐变宽、变长;整个斜坡区域局部干砌毛石挡墙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在园区观景台及南侧冲沟地段出现滑坡。
为方便描述,将滑坡地段定为区域一滑坡、区域二滑坡。
区域一滑坡:该区域位于调查区域中部,滑坡东西向长约50m,南北宽约100m,主滑方向28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推测滑体厚度8~10m,滑动距离3~5m,滑坡体土体见大量不规则裂缝。
受滑坡滑动影响,滑体上栽种的果树进行了移栽,为防止滑坡滑动,xx有限公司在滑坡体中开挖了一条纵向排水沟,排水沟未揭穿滑体,滑坡体前缘见有地下水浸出,并形成水流。
区域二滑坡:该滑坡紧邻花香果园园区2号池塘,滑坡东西向长约150m,南北宽约40m,基本沿原冲沟地形滑动,主滑方向约25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滑体厚度随覆盖层厚度变化,推测厚度2~10m,可见明显的横向张拉裂缝,裂缝整体呈弧形分布,长度一般5~20m,宽度20~50mm,错坎高30~150mm,种植的果树产生倾斜,少数果树被埋。
深圳滑坡调查报告
深圳滑坡调查报告深圳滑坡调查报告近日,深圳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参与者,我们深入调查了这起事故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一、地质环境分析深圳市位于南方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表覆盖着大量的砂石和泥土。
根据我们的调查,滑坡事故发生的地点正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之前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故。
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位较高,地表土壤容易受到水分的侵蚀和冲刷。
二、人为因素分析除了地质环境的影响,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人为因素对滑坡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这个地区的违建现象严重,大量的违章建筑占据了山坡,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
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使得原本稳定的山体被大规模破坏。
再加上一些地下工程施工不规范,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变动,进一步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从这次滑坡事故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建设。
其次,对于已经存在的违建,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恢复山体的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地下工程的监管,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此外,加强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四、公众意识的提升除了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努力,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购买房屋时,要选择地理环境稳定的地区,避免购买违建房屋。
同时,个人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深圳滑坡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地质环境的评估和保护,同时加强对违建和地下工程的监管。
公众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地质灾害报告范文
地质灾害报告范文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岩石圈内外层相互作用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次报告旨在分析并总结最近发生的一起地质灾害,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灾害概述该起地质灾害发生在县城市的山坡地带,由于连续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
滑坡导致数十栋房屋被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灾害原因1.雨水持续降雨:连续多日的强降雨造成地表水积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山体滑坡的可能性。
2.山体地质条件:该地区山体由于地质构造破碎,地壳运动频繁,使得山坡不稳定。
四、灾害损失1.人员损失:灾害造成XX人死亡,XX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
2.财产损失:滑坡造成XX栋房屋被埋,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此外,还有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
五、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1.抢险救援: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行动,组织了救援队伍。
救援人员利用重型机械和人力挖掘机,克服了困难和时限压力,成功地从滑坡中挖出被埋人员,一些受伤人员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2.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专家以及当地居民的合力。
首先,应对山体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关的措施来巩固山体,增加稳定性。
其次,对受损房屋进行修复或重建,提供安全的住房条件。
最后,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山体变化,切实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
六、防范和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定期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潜在的危险区域进行持续观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多人集聚的建设。
3.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速度和技能水平。
4.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
滑坡灾害查调查报告-阆中市龙泉镇构溪村二组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阆中市龙泉镇构溪村二组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1 任务由来由于“汶川5.12”地震影响,岩石松动,导致了多处山体滑坡。
十月十六日下四点接到居民报警电话龙泉镇构溪村二组人口集中居民房山体严重滑坡,最大房屋开裂达8公分,绵延百余米,导致31户居民住房成为严重危房。
接到龙泉镇人民政府来电,阆中市国土资源局携有关专家迅速赶到灾害点现场进行详细调查。
1.2 调查、踏勘要求(1)调查所在地自然人文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运输、人类工程活动等;(2)调查滑坡体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外动力地质现象及所在滑坡与坡体组合类型等;(3)调查滑坡体形体特征,包括位置、形态、分布高程、几何尺寸、规模,基本确定滑坡体边界、底界、临空面等;(4)调查滑坡体地质结构,包括坡体岩土体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变形破碎特征,滑带形态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5)调查滑坡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6)调查滑坡体破坏特征,推测成灾范围及可能产生的派生灾害范围;1.3调查范围此次山体滑坡属于龙泉镇农村人口密集地段,涉及49户居民,人口153人,山体滑坡土石方约69万立方。
2 调查区自然地理条件该地区属川东北低山丘陵区,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类型,地势北东、南西两侧高,中部较低,构溪河由北西至南东流经本区中部。
区内最高海拔高程+466m,最低海拔高程+376m,相对高差90m,地形低缓,地势开阔,相对起伏较小,构溪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地形坡度一般为10~15°,斜坡类型属低、缓斜坡型。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夏热冬温,无霜期长,阴雾天多,日照偏少。
降雨量较多,但多集中在5~9月,且蒸发量大。
年均降雨量为1049.5mm。
春有倒春寒,常多夜雨。
常年平均气温17.1℃,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6.3℃,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7.1℃。
主要自然灾害有冬旱、春旱、伏旱、秋涝、冰雹、大风、暴雨、霜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 县XX 镇XX 村XX 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 县人民政府、XX 县国土资源局、XX 县水务局、XX 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 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 县XX 镇XX 村XX 市国土2.1XX XX 县XX 镇XX 1km 。
2.2XX 乡、XX 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 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 县第三大坝子。
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人,占总人口的33.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74‰,人口密度56人/平方千米。
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
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3.1(1XX据小时,蒸发量据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总体属高12603.3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耕植土(Q 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
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粒径0.5~2.0cm,成分碎石及砂岩,角砾及碎石状,含量5~10%,分布比较均匀,结构疏松,土质松软,较为潮湿。
于山坡表层分布,厚度约1~15m。
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3.4地质构造调查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东向,次级为近南西向、北西向,处在南汀河东支断裂带上,构造面貌比较复杂,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行迹十分发育。
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制性断裂,在拟建场地基本上平行北东向断裂构造展布,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逆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总体倾向45~70°。
区内延长7.5~23.0km不等,断层破碎带宽度50~120m不等,裂隙发育,岩层产状紊乱,局部见断层角砾岩,断层陡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勐永、XX、XX断陷盆地,区内断裂特征描述如下:F1南河断裂:由盆地东侧边缘分出后通过山间断陷凹地,经分水岭、头道水后向南西延伸出图,断裂走向20~40°,延伸长60km,倾向北西,倾角40~60°。
陡F2带宽F323.0m,F4带宽度F5裂。
F6倾角35°,F7农场断裂:北西走向,延伸长15km,倾向南西,倾角30°,属张性断裂。
F8XX~曼岗山断裂:总长大于90km,在本区出露25km左右,是影响XX盆地的主要构造,控制盆地东边的发展,呈NE~NNE向延伸,倾向290°,倾角30°。
为左行的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0m,旁侧有“×”扭裂及派生旋卷构造等。
沿断裂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
F9弄告断裂:长58km,本区出露20余km,呈NE~SE向延伸,北段为扭性,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
F 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 ,本区出露10余km ,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 。
XX 镇XX 村XX 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
3.5工程地质条件XX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6水文地质条件照片2照片3滑坡前缘出露的粘土岩 照片4长期浸泡后的粘土岩 照片5风干后的粘土岩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
地下水水位一般0.5m ~2.5m ,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
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3.7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 ,抗震为第二组。
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照片6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7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8地下水照片9堰塞湖 照片10堰塞湖堆积体 第四章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4.1滑坡规模、特征经现场调查、走访,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XX 县XX 镇东侧约1.0km 的XX 村XX 组下方,处于大沟左岸。
滑坡呈“围椅状”,滑坡纵向长约100m ,横向宽约900m ,滑坡体厚5~15m ,主滑方向约160~170°;滑坡后缘滑坡壁高5~20m (见照片12),滑坡壁主方向175°,5~15m 1.0~10.0cm 1300~1325m ,下片9、 4.2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经现场调查,诱发该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①地形地貌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处于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大沟左岸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5~25°,局部达3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5~15m,(2—震活动频繁,近100年来上述地震带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30余次,其中大于7级大震7次。
1942年,南汀河断裂带大寨断裂(26)剧烈活动,大寨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
1988年11月6日、1989年5月7日,XX多次发生地震,调查区处于地震活动影响区,受地震危害较大。
②水的作用地表水:滑坡区后缘为XX镇XX村XX组,村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见照片11、12),在地表水长期下渗作用下,部分下渗至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内,使其重滑坡后缘度增大,内聚力降低,在沟脚大沟的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使斜坡土体及半成岩体前缘逐渐失稳,成为滑坡活动内在因素。
XX 量大,(2约15~25°,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 ,具结构松散,具较强亲水性,遇水易软化,容重增大,土体增重,抗剪强度降低等特征,下部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坡体结构为顺向坡。
斜坡上部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序排放下渗,同时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
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上部松散土体重度增大,强度降低,下伏第三系半成岩受水浸泡产生软化及膨胀变形,内聚力降低;加之斜坡底部为大沟,沟水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形成高陡临空面,使斜坡稳定性降低,不能承载上方土体重量顺坡产生滑移。
五章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5.1、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威胁XX组22,160余150005.2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单点暴雨)情况下),滑坡体可能再次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主要威胁距后缘较近的XX镇XX村XX组66户住户的民房、建筑设施,该地带居民较为密集,滑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较大。
滑坡前缘继续淤积、堵塞大沟,前缘大沟也可能再次形成堰塞湖,随沟水流量增加,雨水冲刷可能降低其稳定性,导致滑坡堆积体、大沟淤积水量及泄水道掉块在暴雨期河流流量突增(单点暴雨情况)下,将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
调查期间(2月)处于旱季,即将面临该区雨季(6~10月),尤其是“七(月)下八(月)上(旬)”的危险时期,滑坡活动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程度较大。
第六章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6.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自市各级1、23、预警信号、撤离与安置路线、安置点等及时讲解,并设预警、监测人,教授预警、监测手段、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危害程度。
4、XX县人民政府和XX镇人民政府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2010年2月24成立了XX镇XX村XX组突发地质灾害处置领导小组,对该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设置了4个监测点,并安排专职监测人员,特别暴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监测人员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
6.2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序地做好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对XX镇XX村XX组造成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XX镇XX村XX 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初步提出该地带地质灾害应急(简易)预案。
二、依据年度预案。
XX参照《XX 县2010加强地质灾害威胁区(XX镇XX村XX组)受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区168户、740余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学习,明确认识避灾路线及避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