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5)
简明物理化学山东大学第五章
ƒmax=2(T,P)
Φmax=3
1. 单组分体系相图可以绘制成平面上的 单组分体系相图可以绘制成平面上的p-T图 图 ƒ=2 2. 单组分体系以单相存在时:g, l, s Φ=1, 单组分体系以单相存在时: 相图上是一个面 T,p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单相三个面 单组分体系以两相存在时: 单组分体系以两相存在时:g-s, l-s, l-g, Φ=2, ƒ=1 T= ƒ(p), p= ƒ´(T) p-T图上是一条线 图上是一条线 两相三线 单组分体系以三相存在时, 单组分体系以三相存在时,g-l-s, Φ=3, ƒ=0 T, p均为定值 p-T图上为一特殊点 均为定值 图上为一特殊点 3. 确定面、线、点具体位置需要根据实验测定数据绘制相图 确定面、
所以:
dp ∆H = dT T∆V
( T , p ) T + d T
α d ( α
∆G )
= 0 β d = 0 ( β G β )
G α
∆G
dp ∆H m p 对于1mol物质来说, dT = T∆V m +
d 上式即为克拉佩龙方程。它表明两相平衡时的平衡压力随温 p 度而变的变化率。由于α、β 并未指定是何种相,因此上式 对于任何纯物质的任何两相平衡均适用。
水相图绘制
测定平衡时的T和 得到 得到g-s, g-l, s-l相平衡时 ,p的对应 相平衡时T, 的对应 测定平衡时的 和p,得到 相平衡时 方法 数据,以p-T为坐标轴作图得 ,OA, OC 数据, 为坐标轴作图得OB, , 为坐标轴作图得 二、相图分析
1. 单相区内容
由体系T, 决定 决定, 由体系 ,p决定,体系 状态点落在哪个区, 状态点落在哪个区,此时 体系就以那个区单相形式 存在, , 均可变 均可变, 。 存在,T,p均可变,f=2。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件
27
(6)准静态过程 若体系由始态到终态的过程是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
无限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则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 过程。
准静态过程 pex = p dp, 微小dp可忽略
W - V2 ( p ±dp)dV - V2 pdV
V1
V1
P终
p始
状态函数的特性: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
数值还原
5
状态性质
强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无关
无加和性
温度 T总=T1=T2=… 压力 p总=p1=p2=… 密度ρ总=ρ1=ρ2=…
容量性质(广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有关
有加和性
体积 V总=V1+V2+… 质量 m总= m1+m2 +… 内能 U总=U1+U2+…
W' e,1
- p"(V" -V2)
-+-
p' (V '
-V ")
-- p1(V1 -V ' )
31
3.可逆压缩
如果外压力始终比内压力大一个无限小dP,即由 无数个等外压的无限缓慢的压缩过程组成:
W ' e,3
-
V1 V2
pidV
= -nRTln V1 V2
则体系和环境都能恢复 到原状。
32
可逆膨胀,体系对环境作最大功; 可逆压缩,环境对体系作最小功。
热功当量: 1 卡 = 4.184 焦耳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 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以严格 的当量关系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叫第一类 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 隔离系统的能量为一常数。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8)
其中M表示迁移基团,﹡表示原子自身的带电性质(依次分别 表示为碳正离子、自由基、碳负离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 1922年,Meerwein和van Emster在研究萜类化合物重排反 应的机理时,提出反应经历了碳正离子1,2-烷基迁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碳正离子重排化学的起源。
邻二醇在酸作用下发生的频哪醇重排是由碳正离子经过 1,2-烷基(芳基)迁移重排为更加稳定的正离子。
除了基团从一个碳原子向缺电性的碳正离子迁移外, 也可以从碳原子向缺电性的其他原子(如N和O原子)上 迁移,伴随新的碳正离子的生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经历“桥联键”(bridged bond)的过 渡态。迁移的 R 基团与两个碳原子形成三元环的结构,使 得正电荷得到分散,随后R基团发生迁移。
叶立德的形成是由于s,p的p-d轨道重叠,而氮原子却不可 能有这种效应,因为第二周期元素没有低能量的空d轨道可以 接受这种孤对电子。
8.6 中间体的1,2-迁移反应(1,2-shift)
1,2-迁移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各类中间体所具有的共同 的反应类型。通过 1,2-迁移的过程,活泼反应中间体生成稳 定的中间体或产物。 活性中间体的 1,2-迁移反应是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 离子和卡宾等中间体的后续反应中所共有的一类重排反应。
有关碳正离子结构的实验 以下的实验可以间接说明碳正离子采取sp2杂化轨道。 实验一:下面三个三级溴化物在80% EtOH/H2O, 20 oC的 水解速率有非常大的差别。这里取代反应显然只能以SN1 机理进行。由于体系的刚性增大,形成平面结构的能量将 大为增加。水解反应速率的差别反映了中间体碳正离子的 稳定性,锥形的碳正离子是非常难形成的。
自由基的1,2-氢迁移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形成到足够的稳定。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第五章-2
当加热至 P 点,开始熔化, 杂质浓度为 cl;
加热环移开后,组成为 N 的固体析出,杂质浓度为 cs;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含杂质比原来少,杂质随加热环移动 至右端。
Ks 1 的情况
杂质熔点比提纯材料的熔点高 组成为 P 的材料熔化 时液相中杂质含量为 cl; 凝固时对应固体 N 点 的杂质含量为 cs;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图上有4个相区:
1. AEH线之上,熔液(l) 单相区
f*=2 2. ABE之内,Bi(s) + l 两相区
f*=1 3. HEM之内,Cd(s) + l 两相区
f*=1 4. BEM线以下,Bi(s) + Cd(s)两相区
f* = 1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有三条多相平衡曲线 1. ACE线,Bi(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2. HFE线,Cd(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BAC 线以下,冰与(NH4)2SO4(s)两相区
2. 溶解度法
有三条两相交界线:
373 定压
N
353
LA线:也称为冰点下
333 溶液
降曲线。
T/K
313 单相
293
L
AN线:饱和溶解度曲线。
273
冰+溶液
(NH4 )2SO4(s)+ 溶液
253 B
A
(NH4 )2SO4(s)+ H2O (s) C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中杂质含量比
原来多,区域熔炼的结果,
杂质集中在左端。
如果材料中同时含有 Ks 1 和 Ks 1 的杂质,区域 熔炼结果必须“斩头去尾”,中间段才是高纯物质。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件PPT课件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局限性:
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和微观性 质,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
第6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1)体系和环境
体系(System)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亦称为物 系或系统。
环境(surroundings)
体系以外并与体系有相互作用 的部分。
第7页/共85页
T1 T2 T环 p1 p2 p环
dV 0
(4)绝热过程
Q0
(5)环状过程
dU 0
第17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4)热力学平衡
体系的诸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时的状态。它同时包 括四个平衡: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机械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
第18页/共85页
§1.3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和功的概念
热(heat):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称为热,用符号Q 表示。
Q的取号:
系统吸热,Q>0
系统放热,Q<0
热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强度的一种体现
计算热一定要与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热交换 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不可能 是热。
水浴温度没有变化,即Q=0; 由于体系是自由膨胀,所以体系 没有对外做功,W=0;根据热力 学第一定律得该过程的
U 0
第38页/共85页
从Gay-Lussac-Joule 实验得到: 理想气体在自由膨胀中温度不变,热力学能不变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笔记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笔记
一、有机化学简介
1. 有机化学的定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2.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发现,到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出现,再到现代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
3. 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在医药、农业、工业、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2. 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形成、极性、键能等。
3.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特定化学基团,如碳-碳双键、羰基等。
4. 物理性质:溶解度、沸点、熔点等。
5. 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反应、亲电反应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 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2. 烃的衍生物:醇、醚、醛、酮、羧酸等。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IUPAC)。
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反应机理
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选择性好、产率高、操作简便。
2. 有机反应的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4. 催化剂与反应条件:了解常见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如酸碱催化、过渡金属催化等。
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1. 红外光谱(IR):确定官能团的存在。
2. 核磁共振谱(NMR):确定分子中氢和碳的个数及连接方式。
3. 质谱(MS):确定分子中的元素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
2024版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技巧
核磁共振波谱原 理
核磁共振波谱是利用物 质在强磁场中发生能级 分裂,并在射频脉冲作 用下产生感应电流的现 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不 同结构的分子在核磁共 振波谱上会产生不同的 信号峰。
确定分子中氢原 子种类
解析分子结构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氢谱 中的信号峰数量和化学 位移值,可以确定分子 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物理有机化学强调从微观角度理解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注重量 子化学、光谱学等物理方法的应用。
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构象、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反 应机理等。
研究方法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光谱分析、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等手段进 行研究。
物理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结合化学位移、偶合常 数等参数,可以推断分 子中的官能团、碳骨架 等信息,进而解析出分 子结构。
确定立体构型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波谱 中的NOE效应、J偶合常 数等参数,可以确定分 子的立体构型。
05
量子化学在物理有机化学 中应用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回顾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满足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纳米催化剂的优异性 能
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 活性位点多、催化效率高等优点。同 时,纳米催化剂还可以通过调控其组 成和结构来实现对催化反应的精准控 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 法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化学法是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反应条 件可以制备出不同组成和结构的纳米 催化剂。物理法则是利用物理手段如 蒸发、溅射等制备纳米催化剂。生物 法则是利用生物分子的自组装和生物 模板法制备纳米催化剂。
物理有机化学 第5章 加成与消除
Cl2
Cl
I
H2 O
OH ClCH2CHCH2I HOCH2CH CH2I
ClCH2CHCH2I I ClCH2CH CH2
H2 O
Cl OH ClCH2CHCH2I ClCH2CHCH2OH I
硼氢化反应
3(R C CH2) + H—BH2 H
(RCH2CH2)3B
H2O2/HO-
3 RCH2CH2OH 1o醇
碳烯的结构 电子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表明:三线态亚甲基碳烯是弯分 子,键角约为136°,单线态亚 甲基碳烯也是弯的,H-C-H键角 为103°。三线态结构中,未成 键电子排斥作用小,能量比单线 态低33.5-41.8KJ/mol,说明三 线态碳烯比单线态稳定,是基态。 在惰性气体中,单线态碰撞可变 成三线态。
CH2 H2C CH CH CH2 + H+ (1) (2) + Cl
快 慢
CH CH CH2 H
CH2
CH CH
CH2 H (2)
× CH2
H2C CH CH H + CH2
CH2 (3) CH CH CH2 H (5)
CH CH CH2 Cl
H (4) Cl
第一步慢反应是H+或HCl分子的δ+ 端进攻共轭体系的末端碳 原子生成(2),而不是进攻共轭体系中间碳原子生成(3)。 因为碳正离子(2)比(3)稳定容易生成。第二步快反应是 碳正离子(2)与 Cl- 离子加成生成1,2-加成产物(4)和1,4-加成产物5)
+
:C H C 6 H 5
(4) Simmon-Smith反应 Simmons-Smith反应是形成环丙烷衍生物的好方法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1. 引言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本教程将为你提供一个简明入门的物理化学知识概览,帮助你快速了解和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
原子和分子都具有质量和电荷。
3. 基本概念在物理化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包括:3.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最简单的是氢元素 (H),它的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
3.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或分解。
3.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纯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在混合物中,各组成部分的性质保持不变。
4. 状态和相变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沸腾成气体等。
5.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它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5.1. 热力学系统和周围环境热力学系统是指研究对象,而周围环境是指系统外部与系统有能量、质量或粒子交换的部分。
5.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热学表达形式,描述了系统内能的变化与系统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从外界传递给系统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5.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能量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性质,它提出了热力学过程发生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的原则。
5.4. 熵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
5.5. 反应热力学反应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反应速率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它关注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分子在反应中的碰撞方式。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答案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答案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答案:
1. 原子构成:有机化合物由碳和氢以及其他非金属元素组成。
2. 能量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通常涉及能量转化,包括释放能量的放热反应和吸收能量的吸热反应。
3. 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4. 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了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熔点、沸点、溶解性、氧化性等。
5. 功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是一些带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基团,如羟基、羧基、胺基等。
6. 碳链长度:碳链的长度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常碳链越长,沸点和熔点越高。
7. 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描述了反应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离子反应、自由基反应和配位反应是常见的机理。
8. 合成方式: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通常通过有机合成方法来实现,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9. 功能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在分子中引入功能团来赋予其特定的化学或生物活性。
10. 应用领域: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农药、颜料、涂料、塑料、合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化学动力学PPT课件
nB V
pB RT
18
第18页/共128页
以分压代替浓度 cB =pB /RT
r dc酯 1 dp酯 1 dp总
dt RT dt
RT dt
p酯=2p0 – p总
r 1 dc光 1 dp光 1 dp总 2 dt 2RT dt RT dt
p光气=2[p总– p0]
但对同样类型的反应如:C2H6(g) C2H4(g)+ H2(g) 由于副反应使产物中有一定量的甲烷存在,因此就不能 用系统总压力的增加来求算上述反应中各组分的分压, 亦即不能用压力这一物理性质来测量反应速率。
19
第19页/共128页
3. 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微分式 :
r
f
(cB )
1
B
dcB dt
积分式:cB =f(t)
一般说来,只知道化学反应的计量方程式是不能预言其速
率公式的。反应速率公式的形式通常只能通过实验方可确
定。例如,H2与三种不同卤素的气相反应,其化学计量方 程式是类似的
H2 + I2
应当强调指出,反应分子数是针对基元反应而言的,表 示反应微观过程的特征。简单反应和复合反应是针对宏 观总反应而言的。这些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10
第10页/共128页
§9.2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 5.质量作用定律 6.速率常数
24
第24页/共128页
由质量作用定律可知,简单反应的反应级数与其相应 的基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是相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对 总反应而言,后者对基元反应而言。对于复合反应,说 其反应分子数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复合反应中有零级、 分数级或负数级反应,但反应分子数是不可能有零分子、 分数分子或负数分子反应的。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1)
第1章 物理有机化学概述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本章内容
1.1 引言 1.2 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反应机理; 基元反应; 过渡态; 反应中间体 1.3 提出合理的反应机理: 确立反应机理的基本规则 1.4 研究反应机理的基本方法 产物的研究; 中间体的确立; 同位素标记; 同位素效应; 立体化学; 动力学 1.5 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反应的动力学级数; 简单反应的积分速度定律; 可逆反 应; 多步反应的动力学; 机理的推出 1.6 动力学分析实例 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 亚胺的水解
没有化学头脑的机理假设 仅从原子的组合考虑,可以设想反应物分子都分解为原子, 然后 再重新组合成产物分子。
有化学头脑的机理假设 根据我们对于类似反应的了解,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合理的机理。
问题:碘离子是在什么时候离开的——是在羟基离子接上去之
前、之后还是接上去的同时(这和反应是SN1机理还是SN2机理 有关)?相对于碘的原来位臵,羟基离子接到碳原子的什么地方 (从产物的立体化学推断)?最后的问题是,这个反应为什么能发 生,尤其是它为什么能按照提出的机理所描述的具体方式发生?
动力学和机理
化学的核心是研究反应机理, 也就是测定分子进行化学反应 所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要完全描述一个有机反应的机理, 必须知道反应物分子转变 为产物分子的全过程中所有原子在不同时间的确切位臵-一个从来也没有完全实现过的理想目标。因为许多变化对 于任何能直接监测的方法来说发生得太快。 分子的振动和碰撞的时间标度(time scale)在10-12 ~ 10-14 秒 范围之内, 这比标准光谱监测要快得多。
Appearance of NMR spectra for system Undergoing two-site exchange (A B)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3)1.2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4)1.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5)1.4 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 (6)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7)2.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类 (8)2.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9)3. 碳骨架和官能团 (10)3.1 碳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11)3.2 官能团的类型和性质 (12)3.3 官能团的定位和连接方式 (13)4. 链状有机化合物 (15)4.1 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形成与断开 (16)4.2 链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8)4.3 链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9)5. 环状有机化合物 (20)5.1 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22)5.2 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3)5.3 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26)6. 杂环化合物 (27)6.1 杂环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28)6.2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0)6.3 杂环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31)7. 烯烃和炔烃 (32)7.1 烯烃和炔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33)7.2 烯烃和炔烃的合成方法 (34)7.3 烯烃和炔烃的反应机理 (35)8. 醇、酚和醛、酮 (37)8.1 醇、酚和醛、酮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37)8.2 醇、酚和醛、酮的合成方法 (39)8.3 醇、酚和醛、酮的反应机理 (40)9. 羧酸及其衍生物 (41)9.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41)9.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3)9.3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反应机理 (44)1. 内容描述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物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和应用的教程。
本教程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从分子层面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和过程。
本教程首先简要介绍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
设想A和B为两种化学试剂,分别可以和R反应生成X和Y,例 如两种强碱LDA和EtONa可以夺取底物分子R中不同位置的 活泼质子。
假定R和A反应很快,而和B反应较慢,则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势 能图。和A反应时,过渡态较早,更像反应物,而反应物为同 一化合物,所以和A反应时生成X,Y的过渡态差别不大,故选 择性低;相反,和B反应时,过渡态更像产物,而X,Y为不同 的化合物,所以过渡态差别大,选择性高。
2) 反应活性 /选择性原理(Reactivity / Selectivity Principle)
假设有如下的反应:
k y
k x
Y
R
X
Slok kg x ylo[[x y g]]G yG x
反应的选择性定义为S = log kX / kY = log[x]/[y]。可见 ,最终产物的比例取决于Gx≠和Gy≠之间的差。
活化热焓H≠ 达到过渡态时各原子的位置和起始基态是不对应的,发生
变化的化学键将部分形成和部分断裂,这将在活化热焓H≠ 中有所体现。
活化熵 过渡态自由度的量度。如果平动、振动或者转动自由度在
过渡态失去或减少, 则系统的总熵将减少, 反之则增加。
活化参数的意义——活化焓
除了单分子反应以外,在由反应物生成活化络合体时,分子
Henry Eyring (1901-1981)
( Ea)
将Erying方程和Arrhenius的经验方程( kobs Ae )RT比较, 在 等压条件下我们有:
EaHRT
A
ekBT
S
eR
h
Erying方程的实际应用并非是通过活化参数来计算反应速
率, 而是相反,即通过反应速率的测定来求得反应的活化参数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件
环境领域
电化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包括污 水处理、废气处理、土壤修复等
。
THANKS
感谢观看
相平衡条件与相图分析
相平衡条件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不同相之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达到平衡。
相图分析
通过分析多相体系的组成、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判断 体系的相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与相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
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平衡的移动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相之间的平衡状态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性剂可以增加皮肤的吸收性,提高化妆品的效果。
06
CATALOGUE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电极电位与电池电动势
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是表示电极反应达平衡时, 电极的电极电位值。
电池电动势
电池电动势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源内 部从负极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所做的 功。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方法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 能的装置,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
物理化学简明教 程课件
汇报人: 202X-12-21
contents
目录
• 物理化学概述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 • 化学平衡与相平衡 •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01
CATALOGUE
物理化学概述
定义与性质
定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在化学反应 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互关 系的科学。
物理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
01
02
03
04
医药领域
物理化学在药物研发、药物分 析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答案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答案1、中药丹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单选题] *A苯醌类B萘醌类C蒽醌类D菲醌类(正确答案)2、水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单选题] *A有机酸B蛋白质(正确答案)C多糖D生物碱3、七叶内酯的结构类型为()[单选题] *A简单香豆素(正确答案)B简单木脂素C呋喃香豆素D异香豆素4、下列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多选)()*A秦皮(正确答案)B甘草C补骨脂(正确答案)D五味子5、E易酶解苷类成分关于亲水性有机溶剂,说法正确的有()* A极性大(正确答案)B极性小C水不相溶D与水部分相溶6、中药补骨脂中的补骨脂内脂具有()[单选题] *A抗菌作用B光敏作用(正确答案)C解痉利胆作用D抗维生素样作用7、生物碱碱性的表示方法常用()[单选题] *ApKBBKBCpH(正确答案)DpKA8、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从中药中水提取液中萃取偏于亲水性的成分的溶剂是()[单选题] *A正丁醇(正确答案)B乙醇C乙醚D三氯甲烷9、具有挥发性的香豆素成分是()[单选题] *A游离小分子简单香豆素(正确答案)B香豆素苷C呋喃香豆素D双香豆素10、醇提醚沉法主要适用于以下的哪一类成分()[单选题] *A多糖B叶绿素C皂苷(正确答案)D黏液质11、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时,宜采用(多选)()*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12、中药厚朴中含有的厚朴酚是()[单选题] *A双环氧木脂素类B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类C环木脂内酯木脂素类D新木脂素类(正确答案)13、可沉淀具有羧基或邻二酚羟基成分的沉淀法是()[单选题] * A溶剂沉淀法B醋酸铅沉淀法(正确答案)C酸碱沉淀法D水提醇沉法14、倍半萜和二萜在化学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单选题] *A氮原子数不同B碳原子数不同(正确答案)C碳环数不同D硫原子数不同15、能提取出中药中的大部分亲水性成分和绝大部分亲脂性成分的溶剂是()[单选题]* A乙醚B乙醇(正确答案)C水D苯16、生物碱总碱的三氯甲烷溶液,用酸性不同的PH(由高到低)缓冲溶液萃取,最先萃取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碱性弱的B中等碱性C吡啶类D碱性强的(正确答案)17、以橙皮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A葛根B黄芩C槐花D陈皮(正确答案)18、萃取时易发生乳化现象的是()[单选题] *A简单萃取法(正确答案)B逆流连续萃取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不是19、在结晶溶剂的选择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是()[单选题] *A成分的纯度(正确答案)B相似相容原理C冷却热饱和原理D以上都不对20、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能用乙醇作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多选)()* A浸渍法(正确答案)B渗漉法(正确答案)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21、检识黄酮类化合物首选()[单选题] *A盐酸-镁粉反应(正确答案)B四氢硼钠反应C硼酸显色反应D锆盐-枸橼酸反应22、使游离香豆素呈现红色的是()[单选题] *A异羟肟酸铁反应(正确答案)BA-萘酚-浓硫酸反应C浓硫酸-没食子酸D浓硫酸-变色酸23、有机溶剂提取液的浓缩采用的装置是()[单选题] *A分馏装置B回流装置C蒸馏装置(正确答案)D索氏提取器24、当一种溶剂无法结晶时,常常使用混合溶剂,下列不是常用的混合溶剂是()[单选题] *A甲醇-水B乙酸-水C乙醚-丙酮D石油醚-水(正确答案)25、南五味子具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单选题] *A色原酮B胆汁酸C多糖D木脂素(正确答案)26、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APkA=22BPkA=5(正确答案)CPkA=13DPkA=5827、下列化合物可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是()[单选题] * A七叶内酯(正确答案)B七叶苷C厚朴酚D五味子素28、下列溶剂中亲脂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 A甲醇B苯(正确答案)C三氯甲烷D丙酮29、牛蒡子属于()[单选题] *A香豆素类B木脂内酯(正确答案)C苯丙酸类D黄酮类30、四氢硼钠反应变红的是()[单选题] *A山柰酚B橙皮素(正确答案)C大豆素D红花苷。
物理有机化学简明教程课程设计
物理有机化学简明教程课程设计1. 引言物理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学科的一部分,旨在从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角度研究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
本课程设计旨在简单介绍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理解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使用各种物理学工具和技术来研究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了解物理有机化学在化学和生物领域的实际应用。
3. 教学内容及其展开3.1 热力学热力学是物理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研究热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转化和运动。
本节课程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热力学概念及其在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包括:•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势和热力学函数);•热力学循环和热力学平衡;•热力学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2 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有机化学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以及反应机理。
本节课程将介绍一些基本的动力学概念及其在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包括:•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温度和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是物理有机化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方面之一。
它研究分子和原子的量子力学性质,包括分子轨道、能量、振动以及光谱学。
本节课程将介绍一些基本的量子化学概念及其在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包括:•分子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计算;•原子、分子和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学;•通过分子轨道计算预测化学反应和分子性质。
4. 实验课程设计本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物理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条件。
实验项目包括:•热力学实验:测定某种化合物的热容和热化学反应。
•动力学实验:研究某种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以及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量子化学实验:使用分子轨道理论对某些分子进行计算,并预测它们的光谱学性质。
5.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需要学生自主搜索和学习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 / [[HA] = 102 得 [H+] = 0.0999 mol/L; pH = 1.0004345;
酸(2)
[H+][A-] / [[HA] = 103 得[H+] = 0.09999 mol/L; pH = 1.00004345;
两种酸相差仅仅0.0004 pH(万分之四),这样微小的 差别是很难测量出来的。
这样,在新的溶剂中我们有:
B1H+
B2H+
K αB1 H [B1]γ B1 H [HB1 ]γ HB1
B1
B2
+
+
H+
H+
[B2]γ B 2 H [HB2 ]γ HB 2
K αB2 H
将两式相除,可以得到:
K αB1 H K αB2 H
[HB1 ][B2] γ HB1 γ B2
5.1 质子酸的基本概念
布朗斯特德(Brø nsted)酸碱 Brø nsted在1923年给酸碱作了如下的定义:
一个酸是质子的给体: HA H+ +
A-
一个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B + H+ BH+
Johannes N. Brø nsted (1879-1947)
同一年,Lewis提出酸碱的不同定义(见5.8节)
选择第一个碱,其碱性具有足够的强度,即使在纯水中其共轭 酸的解离常数也可以测定。可以测得HB1+的解离常数KHB1+
B1H+ B1 + H+
将溶剂改为含有少量酸的溶液,比如10 % H2SO4。在这个 溶剂中,B1给出足够浓度的HB1+和B1,同时对于较弱的B2 在该溶剂中其 HB2 + 和 B2 也可以测定。而在纯水中, HB2 + 的量太低以致无法测量。
丙酮作为酸
O CH3CCH3 + CH3O O CH3CCH2 + CH3OH
可以进一步说,醋酸也可以是一个碱,而苯胺也可以是一个 酸。
可以这样认为:任何含有氢的分子可以是潜在的BrØnsted 酸,而任何分子可以是潜在的BrØnsted碱。
酸碱的强度 对于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用离解时平衡常数的大小来 衡量酸的强度。 HAm+ + pH2O A(m-1)+ + H+(H2O)p
[B1][HB2 ] γ B1γ HB2
衡常数,即它是与介质的酸性无关,任何由溶剂的变化而引 起的非理想行为均被包含在活度中。由于[B1], [HB1], [B2] 以及[HB2]可以直接测量,因此,上式中除了KHB2以及活 度系数的比例之外均为已知的。所以,如果能够设法得到活 度系数,那么从上式可以求得KB2H
为了使得弱碱指示剂能够用来衡量强酸的酸度,首先必须选 择一系列弱碱,并且要测量它们的强度。Hammett选择一系 列取代的苯胺作为碱,通过增加芳环上吸电子基团使得碱的 强度逐步减弱。测量弱碱的方法之一是在水-无机酸的混合物 中使得碱质子化。如果用很强的酸溶液,则弱碱被完全质子 化,将无法测量出弱碱与其共轭酸的平衡。但是,我们可以 选择适当的H2O-H2SO4混合物使得弱碱与其共轭酸共同存在。
作者:王剑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 理论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本章内容
5.1 质子酸的基本概念 布朗斯特德酸碱定义; 酸碱强度的表达方式; 拉平效应 5.2 Hammett酸度函数 强酸(弱碱)酸度的测定; 活度系数; 弱碱强度的测定 5.3 H_酸度函数 5.4 弱碳氢酸酸度的测定 几种典型的平衡法酸度测量体系; 动力学酸度; 电化学方法 5.5 碳氢酸的酸度标尺 溶剂对于pKa值的影响; 气相酸度; 理论计算方法估算的pKa值
上面两个式子实际上是过于简单化的。一个质子在 溶液中是不能够自由存在的,它总是和溶剂发生溶 剂化作用。例如在水中我们写成 H3O + ,在氨中为 NH4+,在醇中为RO+H2等。 一般来说,在溶剂S中,我们写作SH+。但是即使 这种写法也是非常简单化的,因为SH+一旦形成, 本身可以进一步被溶剂化。这种溶剂化结合的数目 和强度取决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
Ka α A ( m1) α H α HA m = [A
( m 1)
γ ] [H ] γ A H [HAm ] γ HA m
( m 1)
g为活度系数(activity coefficient),如果认为活度系数等于1
(例如在高度稀释的情况下),这时上式简化为:
+
pH2O
Bm+
+
H+(H2O)p
Ka
αB
m
H (H 2 O) p [α H
p ] 2O
HB
( m 1)
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 对于很强或者很弱的酸碱,测pH的方法将是不适用的。 假设有两种酸,浓度均为0.1mol/L。 酸(1)的pKa = -2, 酸(2)的pKa = -3。 HA 酸(1) H+ + A-
但是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合理假设。活度系数偏离1,显然是由 于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非理想行为所引起,因此,偏离理想 行为与组分的结构有关,特别是与电荷有关(电荷的大小,以 及分散集中的情况)。如果 B1 和 B2 (因此 HB1 和 HB2 )在 结构上十分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假定在某一溶液中gB1/gB1H和 gB2/gB2H大致相等。
5.2 Hammett酸度函数
强酸(弱碱)酸度的测定 如前所述,在浓的强酸溶液中,pH不能够用玻璃电极来准 确测定。例如20%和 80%的硫酸的 pH 相差仅仅约 1个 pH单 位,溶液中存在大量未离解的 H2SO4 和部分离解的 HSO4 - 。
因此,在浓酸中,溶液的酸度不能够用一般水溶液中测pH 的方法进行测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Hammett在 1932年 提出采用弱碱作为指示剂的方法来测量浓硫酸的酸度。
Ka '
αA
(m 1)
H ( H 2O )
2
p
HA m [α H O ]p
表示活度(activity)
因为我们将研究在不同溶剂中酸的解离,同时H+溶剂 化的程度也无法精确知道。因此,H+仅仅是简化的形式, 实际上H+代表的是一种处于溶剂化状态的质子。
H2O是常数, 因此有:
KHB1 可以从稀水溶液中得到。已定义 K是一个完全的平
活度系数。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存 在使得离子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把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 际发挥作用的浓度称为有效浓度,或者称为活度。
离子及周围的离子氛:
当电解质溶液通电时,由于离子与它的离子氛之间的相互作 用,使得离子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输送电荷的作用。离子的 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目越多,则离子与它的离子氛之 间的作用就越强。离子强度的概念可以用来衡量溶液中离子 与它的离子氛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对于结构相似的化合物,Hammett假定:
γ B1 γ HB2 γ HB1 γ B2
1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
K αB1 H K αB2 H
[B1][HB2 ] [HB1 ][B2]
对于上述的假设,可以从实验上给予验证。我们可以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改 变 H2O-H2SO4 的 组 成, 但 使得 B1 , B2 , B1H,B2H四组分均可以存在(可以测量出来)。因为 按 定 义 , KB1H/KB2H 为 常 数 , 那 么 得 到 一 个 不 变 的 [B1][B2H]/[B2][B1H] ,说明在该溶剂范围内有关 γ 的 比例为常数的假定是成立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取代的 苯胺,这个验证是十分成功的。
假如有另外两种酸,浓度也为0.1 mol/L。但是, 酸(3)的pKa= 4, 酸(4)的pKa = 5。
可以算得:
酸(3) [H+] = 0.00316 mol/L; pH = 2.5;
酸(4) [H+] = 0.001 mol/L; pH = 3; 两种酸的pH相差0.5个单位,这是比较容易测量的。
在稀水溶液中,由 Debye-Hü ckel 理论可以计算离子强度,再 由离子强度可以估算活度系数。然而,即使离子强度只有0.01, 估算的活度系数与实际情况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这里我们讨论 的强酸水溶液体系中, H ( H2O ), HSO4 - 的浓度很高。因 此,既使 [B2H] 和 [B] 的浓度很小, Debye-Hü ckel 理论仍然没 有太大的帮助。
本章内容
5.6 有机化合物酸性与结构的关系 简单脂肪酸; 取代的脂肪酸; 芳香羧酸; 二元羧酸; 苯酚; 碳氢酸的酸度 5.7 有机碱的碱性与结构的关系 脂肪碱; 芳香碱; 杂环碱 5.8 Lewis酸和碱 Lewis酸碱的强度;软硬酸碱理论;软硬酸碱作用原 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Lewis酸碱作用的理论解释
一般的酸碱反应可以写为: HAm+ + Bn + A(m-1)+ + HB(n+1)+
应当注意,许多通常认为既不是酸也不是碱的有机化合物实 际上既可以是碱,或也有可能是酸,或者常常两者都是。
例如, 丙酮既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
丙酮作为碱
O CH3CCH3 + H2SO4 OH CH3CCH3 + HSO4
同样,对于一个非常弱的酸(例如醇或者甲烷),其通过 酸的电离产生的质子少于水的电离所产生的质子,这时酸 的强度也是无法测量的。
作为一个粗略的规则,可以这样认为,即在水溶液中只有 比水强而比水合质子弱的酸的强度才可以测定。同样,对 于碱,只有比水强而比HO-弱的才可以测定。以上的情况 对于非水溶剂也是适用的。
现在看以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