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与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与生态危机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与生态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社会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究社会发展和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常伴随着对环境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中国的许多河流和湖泊都污染严重,许多森林被砍伐殆尽,造成了多种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危机社会学家们认为,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问题,还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方面的因素。
因此,社会学家们往往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态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都会对生态环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环境问题本身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学家认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生产、消费、运输等方面进行改善,采用环保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污染和排放。
四、结语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社会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探讨社会发展和环境危机之间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238很好地包含这些内容.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这些交叉领域,将现代经典环境经济学和受生态学影响的学科都纳入其子学科之列,同时它也鼓励用新方法来考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1].布朗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同哥白尼挑战 地心说 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相提并论.他认为如果经济子系统的运作,不能与大系统 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极限的压力越多,这种不和谐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因此,生态经济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1].国内学者的研究与国外基本一致.对于生态经济内涵的理解基本上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也不同,常见的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稳定、生态经济平衡等.王松霈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4].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家的思想,笔者认为,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生态化.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首先应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即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成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学则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当前生态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可以说,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化学肥料的应用推动了农业革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科技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立了现代灿烂的工业文明.生态经济理论也必将酝酿和推动一场新的革命 生态革命,并为这场革命提供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动和建设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三、国外研究进展生态经济学真正作为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而走上国际舞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1989年 Ec 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创办,成为生态经济学正式创立的标志[7].从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生态经济学概念的酝酿和产生阶段(1850~1969年)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的产生与经济学(economics)和生态学(ecology)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E.Haeckle)于1866年提出的,比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大约早一个世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 乔治 坦斯利(A.G.T 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8].传统的生态学只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不考虑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促使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逐渐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扩展,从主要研究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研究人类生态系统[9].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其(M ekenzie)首次把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对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上,主张经济分析必须要考虑生态过程.194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林德曼(R.L.Lindcman)创立了生物量 十分之一 定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R achel Car-son)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 寂静的春天 ,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近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而后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发展,各种论述生态经济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污染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鲍尔丁(Kennet h Boulding)发表了 宇宙飞船经济观 ,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轰动,60年代后期,他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2.全球生态经济问题的大辩论阶段(1970~1987年)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涌现出大批关于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的论著,而且引起了全球范围内239的大辩论.1968年4月,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 罗马俱乐部 成立,1972年美国的米都斯(D. M eadows)发表了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 增长的极限 .而后出现了一大批相关论著,如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 哥尔德史密斯的 生存的蓝图 ,巴巴拉 沃德和雷内 杜博斯合著的 只有一个地球 ,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 佩西的 未来的100页 ,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Herman Kahn)的 下一个200年 ,朱利安 西蒙(G. Simmons)的 最后的资源 .在这场大辩论中,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都广泛参与进来,对人类与自然,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各种论述与预测,可谓百家争鸣.后来的学者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学派:悲观派、乐观派和中间派.悲观派以 罗马俱乐部 为主要代表,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是有极限的,因此他们主张限制增长;乐观派以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正处于从贫困到富裕过渡的400年 伟大转变 的中期阶段,这个过渡只有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他主张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中间派以柯尼什的 环境经济学 和阿尔温 托夫勒的 未来的震荡 、 第三次浪潮 为主要代表,其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现实的对待和分析人类面临的问题.总之,无论是悲观派 增长的极限 还是乐观派 没有极限的增长 基本上都认为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问题.因此生态经济学理论就成为时代的要求.3.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第二年 Ec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出版发行,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7].从此以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方面的重要进展.(1)概念和问题的明确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 anza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创刊号的首篇文章中给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其需要研究的生态经济问题.Cost anza给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前面已有论述,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利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当前的生态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对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探讨.生态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还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体系.Costanza本人也认为[6], 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可能有人与所谓正确的方法、模型或范例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样,我们有限的知觉手段也只能触及系统的一些不同部分,如果这些手段没有与其他方法、模型和范例充分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得到偏颇的结论. 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详细而精确的方法应当为这一目标服务. 可见,生态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2)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的研究实际上自从20世纪60年代生态经济学被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探索生态经济资源的价值问题了,各种价值学说相继涌现,如有限资源价值论、收益决定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论、自然资源价值论等等,大都是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来研究生态经济价值的,不能反映环境资源与经济的本质关系[8].Odum在以往能量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值价值理论,为生态经济资源价值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而后,基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特征以及热力学定律,Odum又提出了以能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 能值分析(emergy analysis).能值是 一种流动或者存储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数量 ,或者说是 产品和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效能的数量 [10].能值分析就是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转换成同一基准的能值,来分析和衡量系统内部的能量运动特征.Odum的能值理论以及能值分析方法为生态经济学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后来的学者又发展了他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并成为该时期生态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 P)的研究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G DP进行了完善;D 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以及Cobb等人将ISEW又进行修正提出的真实进步指标(G PI);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 ootprint)是一种更直观与综合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指标.在这些指标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质量下降两个方面的缺陷,联合国统计局于1993年建立了新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Costanza等13位学者建立的24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11].他们将全球的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将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指标类型,并根据他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价值大约为16 1012~54 1012美元之间,平均价值为33 1012美元,相当于同期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 NP)(大约18 1012美元)的1.8倍.该研究成果于1997年在国际著名杂志 Nat ure 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轰动,也掀起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从而为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四、国内研究进展我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和建立始于1980年,比美国最先提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晚了10多年.1980年8月,我国经济学家许涤新首先提出了进行生态经济研究和建立生态经济学科的建议.同年9月,以许涤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马世骏为代表的生态学家,进行了第一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流,主要是讨论了生态经济学的建立问题.1982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正式成立.1985年6月,创办了全世界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 ,比美国的 Ecological Economics 还要早4年.关于我国生态经济研究阶段的划分,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但由于不同学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差异较大.笔者综合考虑各家观点,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合适:第一阶段, 1980~1985年,是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建立和理论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科体系的形成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阶段;第三阶段,1995~现在,以 中国21世纪议程 为标志,中国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逐步开始与国际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接轨,主要表现在应用西方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尝试开展定量研究等方面.国内的生态经济研究同国外比较而言,有三个突出特点.(1)政治性和政府行为比较强,富有宣传性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提出,到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因此,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的影响. 生态经济建设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与 可持续发展 一起,成为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词语.生态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的事情,如西部大开发中的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等工作仍然是以政府指令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政府行为,对生态经济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态经济理论在农业、工业、城市、企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2)重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国外生态经济学研究比较重视全球性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早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上,就确立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态经济系统.到1985年姜学民等就已经初步提出了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划分出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2].在其后的10年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专业研究到部门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Tian Shi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13].(3)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王松霈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学 中总结认为,20年来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服务实践和指导实践.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主要体现在生态农业,山区、林区、牧区等的生态经济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研究[4].就目前生态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宏观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决策研究;二是,以定量化研究为核心的微观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理论研究.或者参考经济学的划分方法,可以将这两个范畴称为宏观生态经济学和微观生态经济学.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宏观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微观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和定量化的研究还正在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方法开始逐渐被我国学者应用到国内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再一次证明,一门新兴学科总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萌发,并总是要经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2004年3月25日收到)周立华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1 莱斯特 R 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1(下转第242页)241(上接第241页)2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4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C ostan za R.Ecological Econ omics,1989;1:1-76 C ostan za R.,Kin g,J.Ecological Econom ics,1999;28:1-97 Turner K.,et al.Ecological econ omics:paradigm or p er s p ec-tive.In:van d en Bergh,J.,van d er Str aaten,J.ed s.Econo-m y and Ecosystem s in C hange:Analytical and H istorical Ap-pr oach es.Edw ard Elgar,C helten ham,1997:25-498 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 舒惠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9410 Od um H.T.Environm ent Accou nting:En ergy and environ-m ental Decision M aking.New Yor k:John Wiley and Son s, 1996:37011 Costanz a R.,et al.Nature,1997;387:253-26012 姜学民等.生态经济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3 Tian S.Ecological Econom ics,2002;41:5-20Eco-e con omy an d Ecolo gical Econ om icsZ hou L-i huaPh.D.,Associate Professor,Cold and Arid Regions En vironm ental and Engineer ing Res ear ch In 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 hou,Gansu730000,ChinaKe y w ords ecological economics,con cept,mean ing中国院士 的考证文榕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080)关键词 中国院士 院士考证 学术史 名称规范文章针对目前有关 院士 的一些混乱现象,提出 中国院士 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考证、澄清了某些具有相当权威性机构、媒体和出版物的有关差错,提供了不同时期 中国院士 的统计数字.院士 是国家设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相关科技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并可称之为学术权威的人士的肯定;他们享有终身荣誉.院士的情况对多学科、专业(包括相关的核心文献研究、人物名称规范、人才学的研究等)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 中国院士 出现仅半个多世纪,就已造成有关情况的差错和失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故防微杜渐不无必要.一、 院士 沿革与多样性Academician的中译名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包括 院士 一词;1962年修订的 英华大辞典 中尚可见译为 学会会员,学士院会员,院士,协会会员 ,而1975年出版的 新英汉词典 中,已简化为 院士;学会会员 .1.各国 院士院士 的由来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但世界上诞生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则延至17世纪中叶的法兰西科学院成立并招聘的那些著名科学家.迄今, 院士 称谓已基本通行于世界学术界(当然,也有称 会员 等).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外籍院士介绍反映世界院士状况: 称 院士 ,如: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克里斯琴森,工程院)、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莫里茨)、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辛克维奇)、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比施根斯,工程院)、法国科学院院士(利翁斯)、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米歇尔)、日本学士院院士(井口洋夫)、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冯元桢) [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崔琦)]、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陈省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李约瑟)、 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院院士 (利翁斯); 不称 院士 ,如: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米歇尔); 一国多种 院士 ,如: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冯元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省身)、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冯元桢)、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 一国有多种称谓,如:英国皇242。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分析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
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
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消费主义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
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
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
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
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姓名:学号:班级:专业:邮编:摘要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
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
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
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
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学说。
也就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
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环境。
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从这个简单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一方面以生物圈作为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又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技术来适应、改造和干扰生物圈。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金融最初只是扮演着商品交换中介工具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已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的最大作用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通过聚集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也正是由于金融的这种功能,当存在市场失灵,并且这种失灵的影响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金融市场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十分可怕的,通常会以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极端形式,以资源浪费的巨大代价实现资源配置重新调整。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对应着的是实体经济中的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
因此,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聚集与流动就意味着实体经济中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着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向,而金融市场的运行也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规模、速度与效益。
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就一定繁荣。
同理,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反应到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恐慌,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现实中,金融还会通过加速与减速效应,对经济增长与衰退产生倍增的影响。
在金融与经济如此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危机的震波总是最先反应到敏感的金融市场。
然而,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表象,金融危机的背后是不可抗拒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最一般的理解是,由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不足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经济骤然衰退。
GDP=C+I+G+X,从这个经济增长的公式可看出,生产与消费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环节。
经济持续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经济总产出与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及政府投资支出之和相等。
居民消费支出是由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意愿决定的,而企业或政府投资支出是由企业盈利的目标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投资回报高,企业生产有利可囝,经济增长加速,就业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支出增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与应对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与应对一、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大规模化经营,使得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些危机主要表现在一些关键的方面,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生态危机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冰川融化、生物种群迁徙、自然灾害频发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森林砍伐、水域污染、土地开发等活动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土地沙漠化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土地沙漠化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业的过度耕种和滥伐林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土地的肥沃度,也导致了土地的水土流失。
4.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也是当前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在减少。
水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生态系统的应对面对生态危机,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沙漠化、解决水资源短缺等方面。
1.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需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也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防洪、抗旱、减灾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物种保护、防止非法捕猎和盗伐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3.防止土地沙漠化防止土地沙漠化是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生态问题之一。
(完整word版)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论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资信研10—8班地质工程钟娟娟Z1001011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
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生态危机之根源
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所致。
所以,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活动。
体地分析,是由人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综合作用的结果。
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有人类的观念、人类的本性、工业化文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
一、人类观念与生态危机对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的人类观念分析的依据是: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持有怎样的观念,会引导和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实际行为。
人类的生态观念、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存在着内在密切的关联性。
应该说,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上的整个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反自然、非生态化的,是以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价值取向,最终达到自然向人类生成、为人类目的服务的价值目标。
诸如此类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思辨的哲学思想中,也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教条。
二、人类本性与生态危机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求的,并通过其活动满足和实现自己的欲求。
并且人类的欲求在量上和质上、在满足和实现的程度和方式上,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相比又有内在的差别。
由于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及无止境的扩张性,使得在欲求驱使下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突破自然生态系统可能提供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混乱,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三、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大量产生,并随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扩张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工业化的水平和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和扩大,也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效用与能力的大幅扩大和提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生产扩张而增多的各种废品、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和有害物又向自然界排放,转嫁给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四、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对于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向自然挑战的能力,但也改变着自然的形态和结构,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和稳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全球性生态危机
全球性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原创:中国之音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质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
"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阻力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
"(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253页)2、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第一,人口激增的危机:公元2年,汉朝人口6000万,占世界人口1亿7000万之1/3以上,1850年清朝人口4亿3000万,占世界人口12亿之1/3以上,1999年中国人口13多亿,占世界人口60多亿之1/5以下。
印度人口已突破10亿,印度知识界应该研究和宣传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否则南亚地区有朝一日将会造成较严重的生态危机。
第二,自然资源的危机:如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开采效率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基于这一方针,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只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这一理念最直观的表达。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路径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相关资料显示,社会各界和相关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看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其核心观点都是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的。
本文所述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类与自然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发展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一)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生态压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技术和医疗技术的日臻完善。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也大大增加,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使其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世界上大部分资源难以再生,人们对资源的长期使用很容易导致资源枯竭,人口也会不断增加。
地球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得地球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浅谈生态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摘要】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复合。
当前社会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单纯的学科无法解释,于是就催生出了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同时,为了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应了解生态经济学兴起发展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来更好的认识并运用这门全新科学。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真正结合社会经济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类经济迅猛发展,可是用著名经济学家布朗的话来形容,这是“自我毁灭的经济”[1],因为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已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不容乐观的地球生态环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给人类经济带来飞速发展,可是这也给环境带来的巨大的破坏。
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并不能解释经济是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的。
为什么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南太平洋珊瑚礁大批死亡,为什么从南极冰原到北极冰盖冰雪融化无处不在,为什么人类已处在自恐龙灭绝后最大一次物种灭绝的早期阶段?以及日常报道的森林缩减、牧场退化、土地风化、渔业崩溃等诸多问题都在表明着经济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激烈冲突。
我们将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就是产生经济衰退的结果。
(一)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即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况。
[2]它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多种可能的统计特征及其极端状况。
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述,“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其本质为环境问题,但却给地球上所有物种的生存带来影响。
它会影响经济增长、人口扩张、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等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会受他们影响。
”[3]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致命的。
如上面提到的冰川融化,气象灾害频发,中国98洪水造成2.23亿人受灾,以及2005年的三场超级大西洋飓风,现在想起仍让人不寒而栗。
生态经济发展策略及建议
生态经济发展策略及建议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
为了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我们需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经济发展的优点、目标、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
1、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影响着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给人类发展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如水、空气、土地等污染,垃圾、化学物质等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大面积地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和生存。
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不仅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未来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生态经济的优点生态经济是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具有很多优点——(1)绿色环保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优先”的原则,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环境。
(2)节约能源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为中心的经济形态,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有效地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3)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并不是一种牺牲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是在健康的环境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
(4)改善民生生态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改善环境和生态,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生态经济的目标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减轻环境压力,最终达到人类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五个目标:(1)节约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消耗。
(2)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
(3)增加就业通过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就业率,推动城市和农村的转型升级。
(4)增加经济效益通过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和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下,让生态经济寻求更长远的发展,保证人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
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严重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对增加私有财产的支持和保护,推动了人类私欲的膨胀,张扬了人类自私、贪婪的本性。
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人们通过各种努力谋取私利,在个人财富增加的同时就对自然、对他人不断进行掠夺和侵犯的过程。
特别是在人的财富在分配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财富的增加只能通过科学技术、大工业化等方式向自然,自然界进行掠夺。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谋取私利,它决定了人们对待自然界一直持一种敌对的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从中获取利润的对象。
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的需求。
在平均利润呈下降的趋势下只有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和力量,通过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掠夺,才有可能保证个别企业的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资本主义矛盾以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相对需求缩小之间的矛盾为表现形式。
但是当这一矛盾不断激化和尖锐的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下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加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现了现代化的背景下,有了更新更复杂的表现形式。
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控制着世界主要的资源,其对全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全球的生态环境恶化。
佩珀对现代环境退化、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是从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入手的。
在他看来,“生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由于它是那些最终导致其垮塌的反对资本主义本身的特征,因此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什么是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
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中文名生态危机含义产生原因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生态危机源于能源,可能改变未来的技术,将废热转化为电能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远比你想象的恐怖!比起潜在的生态危机,更可怕的是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地球又传出噩耗,400万吨“巨兽”逼近中国,或再次点燃生态危机语文新知:“社”字背后的生态危机警示【亮剑于无声!国家安全部宣传大片来袭】网络窃密、生态危机、军事侵犯……暗影无声潜藏,正义针锋较量。
国家安全部推出宣传大片。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国家安全机关这样竭力守护↓卫星调查:谁是全球生态危机制造者换个视角,谈谈天气,重新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媒说中国核酸检测造成生态危机,造谣直接填埋废弃物,中方回应美国又遭生物入侵,5米巨蟒泛滥引发生态危机,靠吃能解决吗?【亮剑于无声!国家安全部宣传大片来袭】网络窃密、生态危机、军事侵犯……暗影无声潜藏,正义针锋较量。
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国家安全部推出宣传大片。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国家安全机关这样竭力守护去年来最震撼的灾难大片,海底地壳滑坡,险酿成欧洲重大生态危机目录1. 1现象简介2. 2产生原因3. 3生态政策生态平衡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仍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现实中生态系统常受到外界的干扰,但干扰造成的损坏一般都可通过负反馈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不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即生态阈限(ecological threshold)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
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此即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人与自然本来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地位和作用的片面理解,在行动上迅速毁坏地球生命圈中的大部分生物,从而侵犯了自己的生存基地。
支持着人类生活的四大主要系统――农地、牧场、森林、渔业――过度开发,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的毁坏和污染,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激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至少有下面三方面的表现:第一,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耕种。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沙漠化是一种退化现象。
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
沙漠化正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担忧。
全球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00万公顷,受沙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达3800多万平方千米。
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共有8.5亿人正被沙漠化困扰。
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物种灭绝。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
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
“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
”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学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环境保护运动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推动和普及。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1971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亚提出了《限制增长》一书,提出了“零增长”的概念,宣扬了人口控制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此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它是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环境经济学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现今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同时,也要符合未来的需求。
这种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学家们指出,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个环节都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经济学的应用生态经济学在应用方面的表现十分灵活。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能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
1. 城市规划生态经济学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生态经济学可以帮助规划师们提高规划的可持续性,减少城市对于资源的浪费,同时注意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浅谈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浅谈生态危机原因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人类开始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无代价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人类生存危机。
有人认为,生态危机要比经济危机对人类的冲击更加猛烈,因为经济危机影响的是人类的存在状态,而生态危机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存在。
为此,对生态危机的研究,开始充斥着整个学术领域,各路豪杰摩拳擦掌,想在这场拯救人类的浪潮中崭露头角。
是的,作为人类当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在这场危机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此,下面我将从父权制社会下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对生态危机产生原因的看法,以及此三者之间在产生这一问题上的内在联系。
关键字:生态危机;父权制;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一、“生态危机与主客二分的世界观”生态女权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女权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源于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的统治。
在父权制社会中,认识论上的二元式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灵、男人与女人、理性与情感分裂开来。
男性总是被归于文化、心智、理性、客观的公众的文明世界,而女性则被归于自然、肉体、情感、主观的、私人的和生育的世界。
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使被排斥或贬低的一方,如自然、女性成为处于优势的一方如男性、理性可以利用的工具或手段。
正是这种统治性和压迫性的世界观,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当中成为积极能动的认识主体,而自然则成为消极被动的客体。
既然作为被排斥在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之外的客体,自然被人类毫无顾忌掠夺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由此观之,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的统治,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自然丧失其原有的内在价值,完全沦落为人类肆意任用的工具。
当这种肆意妄为、理所当然超出自然能够容忍限度时,人与自然关系开始破裂,人类生存危机开始出现。
所以,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一个原因。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就——兼论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黩 霜 一 、 一 : ¨“ 一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发展和成就
— —
兼 论 学科 建 设 的若 干 问题
。杨 荣 俊
[ 摘 要 】 文 论 述 了生 态 经 济 学 产 生 和 发展 的 历 史轨 迹 , 先 论述 了生 态 学 的 学 与 经 济 社 会 科 学 的 融 合 过 程 , 生 态 学 家 、 学 家 、 济和 社会 学 家 共 同参 与 并 将 其 学 术 思 想 和 方 法 是 哲 经
度融 合 的一 门新 型学 科 。 探索 生 态经济 学 产生 和
发 展 的历史 轨迹 , 必须 首先 了解 生 态学 是 如何 产 生 的 , 后进 ~ 步探 索 生态 学是 如何 与 经 济学 相 然
融 合 的。
的著作 中提 出 的学科 概 念 , 他将 “ 态学 ” 义 为 生 定 “ 究 动物 与其 有 机及 无机 环境 之 间相 互关 系 的 研
科学 , 特别 是动 物 与其他 生 物之 间 有益 和有 害 的 关系” 。后来 又 把生 物 与环 境条 件所 构 成 的整体 称为“ 生态 系统 ”把 生 物 与环境 的关 系归纳 为 物 ,
相 融合 的结 果 。马 克 思 揭 示 了私 有 制 是 产 生 生 态 危机 的 根 源 , 出 了认 识 问题 的 方 法 。中国 生 态经 济 学 的发 提
展 虽然 略 晚于 西 方 国家 , 取 得 了骄 人 的成 就 , 文将 它概 括 为 “ 大 贡 献” “ 个 创 新 ” “ 个 突破 ” 却 本 三 、三 、一 。 [ 关键 词 ] 态 学 ; 态经 济 学 ; 态 资本 ; 态 马 克 思 主 义 生 生 生 生 [ 图分 类 号 ]0 22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6 4 6 4 (0 10 — 0 2 1 中 F 6. 文 A 文 17 — 8 8 2 1 )4 0 6 — 8 [ 者 简 介 】 荣 俊 (9 6 ) 男 , 西 省 社会 科 学 院资 深 研 究 员 , 要从 事农 村 经 济 、 态 经济 研 究 。 江 作 杨 13 一 , 江 主 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Ecological Economics & Green Development
Slide 1
主讲:陈中江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1章生态危机与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Slide 3
1.2
生态经济学产生、发展
1.2.1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阶段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阶段
•思想萌芽阶段(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
•兴起及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理论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思想萌芽阶段(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
生态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间关系的朴素观点。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开始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一位从前默默无闻的英国教区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也开始关注人口与土地、粮食的关系,1798年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的小书,题目是《人口原理》,认为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的趋势,提出“资源绝对稀缺论”
1817年李嘉图提出“资源相对稀缺论” 1871年穆勒提出”静态经济“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增色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作出“生产的限制是两重的,即资本不足和土地不足”的结论
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警戒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客观地说,20世纪之前,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主流经济学一直主张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是微不足道的。
兴起及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一系列的社会公害事件,敲响了工业文明的警钟。
20世纪中期们开始对经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全面而深
刻的反思与批判,并意识到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才能科学地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基于这种背景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
•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首次运用生态学概念对
人类群落和社会予以研究•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所撰《寂静的春天》引
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
新兴科学-生态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生态
经济学的概念,明确阐述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并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国民经济
及福利核算等问题作了原创性研究。
鲍尔丁还在
《宇宙飞船经济观》中提出“循环经济”理念和
“经济-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初始模型。
其理论
思想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形成。
经济分为两种类型,
即传统的逍遥自在
的“牛仔经济”
和限制自由的“宇
宙飞船经济”
1968年,罗马俱乐部开始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人类困境”问题
1968年,哈丁在《科学》上发表《公地悲剧》一文,描述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
1972年米都斯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发表《增长的极限》
1976年日本坡本藤良撰写的《生态经济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以“生态经济学”命名的著作
理论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1984年美国学者爱迪布朗.苇斯发表《行星
托管:自然保护与代际公平》一文,首次提出
代际公平理论和“行星拖管”的理论主张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
同的未来》报告,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Odum提出以能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方法,诠译自然环境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本质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受到密切关注和重视,如《21世纪议程》
❖国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并于1989年创办《生态经济学》——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跨学科杂志(Ecological Economics:The 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ISEE))以来,“生态经济学”一词就变得日益流行。
1.2.2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
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矛盾的需要。
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涤新于1980年8月提出要研究我国的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倡议。
198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许涤新为第一任理事长。
1987年9月许涤新主编的生态经济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生态经济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
需要。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
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更多转向微观层面、转向精准度量、从简单学科交叉发展转向互动
多元融合发展。
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
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所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 …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 …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
•刘思华《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
•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王全新等《生态经济学原理》
•马世俊《生态经济学》
•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传栋《生态经济学》
•姜学民等《农业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城市生态经济学》
•陈予群《城市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丁举贵、何乃维《农业生态经济学》•樊万选《生态经济学统计研究》
•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
•庄翠玲等《中国乡镇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成果
江阴市:云亭街道、新桥镇
◼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的。
◼理念层面: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制度创新,决策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问责机制。
◼产业层面:从农业拓展到工业、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区域层面:从生态村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
◼研究内容:从生态保护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协调层面:从生产行为拓展到消费行为。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
◼经过若干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
于法稳等.近10年中国生态经济理论提升及实践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综述.
延伸了解
农林领域的生态经济实践,包括生态农业、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农民的生态经济实践行为等内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
延伸了解
生态省、生态县(市)、生态乡和生态村已经形成体系建设有成功案例,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娅山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
山水生态经济发展
延伸了解
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经济建设延伸了解
江西省婺源县的
“中国最美的乡村”建设
延伸了解
延伸了解
⚫农林领域的生态经济实践,包括生态农业、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农民的生态经济实践行为等内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
⚫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与实践,节能减排-建筑和城市交通、节水、节能、节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成为生态经济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的关于生态经济学与实践发展的深入介绍将在下一节结合对生态经济学的进一步理解展开。
谢谢大家!
主讲:陈中江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