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https://img.taocdn.com/s3/m/5db0842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7.png)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材料题专练与答案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材料题专练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dd7270b90d6c85ed3ac60b.png)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材料题专练与答案1.(海南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历史时期显现不同的特点。
【图表梳理】《古代中外交流情况表》(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3分)①;②;③(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答:【史料分析】材料一: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日本书纪》(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6分)答:【观点思考】材料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4)“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答:2.(2019·吉林期末)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外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为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请观察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目,撰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1)文中包括图片涉及的六位历史人物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事件的影响(一点即可);并谈谈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答:(2)史实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答:3.(2019·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2420355901020207409cfb.png)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交往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9e18623ea8956bec0875e35b.png)
• 六次东渡日本终成功
• 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授 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 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不同点
相同点
路线是向西,为了 玄奘 学习印度的文化。
路线是向东,为了 鉴真 弘扬中国文化。
都有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大 无畏的精神; 都为中外交流作 出贡献。
(精神、作用相同)
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交往
武凤彦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从长安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域
汉 武 帝 张 骞
张骞出使西域壁图(敦煌壁画)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公元前126年,历经13年磨难的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映 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西汉疆域图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时间最早
次数
7次
4次
1次
次数最多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60人
人员最多
船数 船只大小 到达范围
大船62艘(连小船共 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宽 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和地区
17艘
船长24.5米,宽6 米 到达美洲
4艘(一说3艘)
这些邮票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郑和下西洋
红海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
红 海
天方
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14e60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7.png)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https://img.taocdn.com/s3/m/8bbbac4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a.png)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ca9d00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9.png)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fc7da2ef78a6529647d5367.png)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交流+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交流+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331c7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9.png)
微专题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交流【涉及编目】《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程标准】1.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难点】重点:朝贡贸易的特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难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基础梳理】朝代对外交往陆地海上汉——交往扩大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①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期,倭国(日本)派使臣来朝。
隋唐——空前发展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①隋朝: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②唐朝:日本频繁向唐朝派遣唐使,交流频繁宋——继续扩大北方陆路交通阻隔;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明清——重大转变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②清朝对外关系慢慢转型。
名称路线开通时间兴盛时间衰落时间主要特点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重点突破】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朝贡体制材料一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朝贡制度是宗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
”中国周边属国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6667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a.png)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年华。
”你知道诗中的“夷岛”指哪里吗?()A 海外B 沿海岛屿C 日本D 葡萄牙2.630年至834年的二百余年问,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义3.嘉兴乍浦有座海红亭。
它是一座纪念《红楼梦》首次流传海外的建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带有九部《红楼梦》的一艘南京船从乍浦港出发,抵达日本长崎港。
下列为这一事件所拟标题,最恰当的是()A 闭关锁国下的《红楼梦》出海B 中日传统友谊的首次见证C 受各国人民热捧的《红楼梦》D 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碰撞4.“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 玄奘B 鉴真C 忽必烈D 郑和5.“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A 张骞B 鉴真C 郑和D 戚继光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7..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千年之间,它让瓷器和茶叶成为了永久的中国名片。
这段材料强调了“它”()A 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 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 使中国经济领先世界8.“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B 明朝国力强盛C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D 郑和传播了和平与友谊9.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PPT课件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547ae1960590c69ec376d3.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1
22.09.2020
一. 古代
考点梳理
时期
中外交往的主要史实
汉朝丝绸之路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主要通道。 两汉 对开辟这条通道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张骞 。
西汉末年, 佛 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隋唐 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宋元
宋朝设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来华。
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
5
22.09.2020
想一想
中国在隋唐时期为何对外交往频繁?又产生了 什么影响?
原因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交通发达
D.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影响
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也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6
22.09.2020
练一练
正当西方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 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时,中国 发展的最大障碍却是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3
22.09.2020
二. 近代
考点梳理
时期
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史实
1842年,签订《 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占我国 150 多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晚清政府 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878年,湖南湘阴人 左宗棠 率部收复新疆。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代表团拒
绝在《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fa1277a417866fb84a8edc.png)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21c5bef8c75fbfc77db28b.png)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https://img.taocdn.com/s3/m/74463452168884868762d68f.png)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高中历史】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cd2ab6bf4693daef5ef73dc9.png)
繁荣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友好、冲突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 前期 战、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
唐
宋明
西 汉
清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走向:
从 开放 到 闭关锁国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期
史实
特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2)丝绸之路的
汉代 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
大帝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 明传向东方,也促进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4.罗马征服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经过扩张,成为 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通过征服战争,使罗马文化渗入 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外关系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开始,唐朝实行开 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成为唐宋时期经 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下西洋后,我国的对 外交往逐渐减少。清朝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导致中 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 打开了中国大门,其外交也是屈辱的、不平等、不独立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采取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
汉朝
概况: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与朝鲜:
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与日本:
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
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与越南
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
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与西亚、欧洲
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
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汉朝与大秦,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交往,无奈受到安息等国的阻隔。
概况: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路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邓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与新罗
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
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
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与日本
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遣唐使有十多次。
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各级学校教授入学。
日本同唐朝贸易往来频繁。
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
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及书法,传到了天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与中亚、西亚和欧非各地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