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2
《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 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 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 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 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 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 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9/14/2019
27
9/14/2019
28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9/14/2019
37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 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
、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
9/四14/2句019 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19
9/14/2019
—— 岑 参 20
纷燕
纷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雪骤(急),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什么)所似(像)?”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柳絮因(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约定)日中。
过中不至(到),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不,同“否”,相当于疑问词“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约定)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吾身——为(替)人谋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法度)。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考点精讲版】
赞
赏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
咏 雪
叙述事件: 咏雪
兄子:撒盐空中
两答
兄女:柳絮因风起
道 韫 的 才
补叙身份: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气
主旨归纳
本学才华 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露 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 文化的传承。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起因
8 《世说新语》二则
高雅的情趣,聪慧的少年
描写雪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韩愈《春雪》
——高骈《对雪》
剩喜漫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
除去文中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 纷纷何所似”?用七个字回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示例]好似梨花漫天舞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比喻未置可否, 只“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公大笑乐。
神态描写
◎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溫馨的 家庭气氛。
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谢太傅虽未对两人所给比喻的优劣做出任何 点评,但从他“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可能认 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好。文章结尾只对 谢道韫做了介绍,也隐含着谢安对谢道韫咏絮之 才的肯定,这是咏雪,更是咏才情。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示例] ①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讲信用); ②为人处世要知错善改; ③为人处世要守时; ④为人处世要知礼、有礼。
(湘西州中考)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 “守信”的认识。
七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
七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1、《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古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秋风萧瑟的季节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4)学习方法:关注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识别并解析文本中的难句、生僻字,如“八佾舞于庭”、“曲肱而枕之”等,是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关键。
(2)词汇用法:古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现象较为常见,如“说”字的用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文化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文化思俗等的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之一。
(4)道德情操:如何将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难点。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热烈,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这说明贴近生活的例子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5.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强调。
(2)儒家文化思想:重点解析孔子及其弟子所阐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孝道、仁德、礼治等,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核心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4)谢太傅对两个比喻未置可否,只 “大笑乐”而已,耐人寻味的同时,营 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 内容 庭氛围。 分析 (5)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其比 拟高明出众,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 赞赏。 (6)人物形象:谢安——慈祥,和蔼; 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6)人物形象:元方——聪颖机智、明 分析 白事理、落落大方、率真;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本故事记述元方虽然人小但懂得为人的 全文 道理——“信”“礼”,作者借七岁小孩 评析 的责客语,从反面说明“信”和“礼”
的重要性。 写作 ①故事完整,语言简洁。②通过对话、 特色 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全解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 在门外玩耍。 [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戏:玩耍。]
课文全解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译文】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表疑问。]
课文全解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 已经走了。” [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全文 本文主要写谢安出题——咏雪以考子侄 评析 辈,文中暗示道韫的才气。 写作 ①语言精练,耐人寻味。②运用比喻, 特色 生动形象。
文章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 主旨 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 (思 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 想感 传承,同时也显示了谢道韫的才气。 情)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写七岁的 文章主 陈元方严词批驳“友人”不守约定、 旨(思 不讲礼貌的故事,说明了人要守信、 想感情)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同时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16.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生字新词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贤:高尚 陋巷:简陋的住所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段落结构
《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 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 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亦:也 说:通“悦”愉快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章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章文言
文完整版
目录
1. 《论语·学而》
2. 《礼记·大同篇》
3. 《诗经·秦风》
《论语·学而》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礼记·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诗经·秦风》
秦、秦、尔燕将何之?寻燕于蓁;有辟其门者。
心之忧矣,之子无良矣。
秦、秦、尔莫诉乎行若之何?寻燕于藩,有辟其关者。
心之忧矣,之子无谖矣。
结语
本文提供了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的古章文言文完整版。
其中包括《论语·学而》、《礼记·大同篇》和《诗经·秦风》三篇文章。
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和文化价值,通过背诵它们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1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文学常识王湾,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倚长江而立。
写作背景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当船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便产生了这一千古名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是一首羁旅诗。
全诗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有人称他“王龙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歌开头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后又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遭遇不幸的同情。
天净沙·秋思文学常识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 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曾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曲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苍凉的秋日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2 梅岭三章文学常识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
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不再等待就走了)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敬词,指别人的父亲)在不(同“否”)?”答曰:“待(等待)君(敬词,指您)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去)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义,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之(代词,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不尊君在不通否表示询问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去离开:待君久不至,已去到……去学校距离:相去甚远《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
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小辈)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高兴)然(什么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古代社会习俗、礼仪等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举例说明:
在讲解《陈元方候袁公》时,重点强调“候”字的用法,解释其在古代的礼仪意义,并通过实际例句让学生练习使用。同时,难点在于理解陈元方应对袁公的智慧,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和人际交往技巧。
在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不取”背后的道德原则,并理解王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难点在于解读“道旁李”的象征意义,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说新语》中的智慧,以及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文言文的智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理解句子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的活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文言文中词汇的活用现象,如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需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隐喻、典故等理解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如“道旁李”所象征的意义,以及王戎行为背后的哲学思想。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翻译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多加练习,并在课堂上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讲解。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共23张)
同学们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同行。
初读课文 梳理文意
1.请同学们试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பைடு நூலகம்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拓展延伸 感悟思考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要怎么做呢?请简单说一说。
示例: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
品读课文 解读人物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 《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 合乎道义。这篇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 元方的“方正”?
品读课文 解读人物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这句语言描写,可见元方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 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 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父亲的友 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 判别人,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实属“方正”。同时, 元方语言中“君”“家君”一类敬辞谦辞的使用,还体 现了元方的明礼。
品读课文 解读人物
3.“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必背古诗、文言文、课文》汇总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必背古诗、文言文、课文》汇总1.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春秋末期】孔子(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6.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译文大全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一会儿,雪下得很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谢据)的长子谢朗说:“和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谢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风飞舞。
”谢太傅非常高兴地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嬉戏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
11.《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意愿(做事),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23篇汇总现代文+古诗文(原文+译文)
初中语文七上必背课文现代文+古诗文汇总目录《春》《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两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诵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狼》《天上的街市》《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外古诗诵读》1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5页打印版)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