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 1. 资金优势
● 2. 技术优势
● 3. 规模优势
● 4. 组织管理优势
● 5. 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
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三、垄断优势理论评价
●1、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性质,对以后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普遍意义。而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3、按此理论,则只有寡头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60~7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行为。
第三节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产品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他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该文在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Cycle )。
一、早期的产品周期理论
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弗农指出,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产品的技术特点、市场供求关系、卖方市场竞争状态各不相同,于是生产者要选择不同的生产区位。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公司在产品寿命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的生产区位决策。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1、新产品阶段:产品开发与投产初期,创新国国内生产,以出口形式满足国际上的少数需求,不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步成熟,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3、标准化阶段:产品技术定型,创新国与次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资金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一个实例:世界彩电生产转移
产品周期理论三阶段特征归纳简表
二、弗农对自己理论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
他将产品寿命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为了维护寡占利益,国际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策略应当是:
●1、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新产品研发与差异化。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区位(国家或市场)来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的寡占阶段:规模经济,成本优势。牵制战略与跟进战略。
●3、衰老的寡占阶段:丧失优势。通过卡特尔协调价格瓜分市场;或用产品差异化维持市场;或退出进入新的领域。
三、寡占反应理论
该理论是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于其他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反应,目的在于维持竞争力的均衡。
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进攻性投资,指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的先行者,可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第二种是跟进型投资,是一种寡占反应行为,可用寡占反应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