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2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2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三峡》引入新课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

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

(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

(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

(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导语:《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的教学设计,相信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老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并背诵。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3.合作学习,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4.研读文章,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难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好河山,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去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二、知识简介(一)理解课题这个题目如何理解,又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1.答:回复,答复。

2.第一个“书”与谢中相连,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3.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一种实用型文体。

(二)作家简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三)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一)预习检测:1.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颓tuí能与yù其奇2.你能准确的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手法。

3.体会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在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所写的江南山林的美景。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文体知识《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颓(tuí)鳞(lín)与(yù)4.依据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三、课文学习1.疏通文意(指名学生分句翻译)(1)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人高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知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略作者的高尚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整理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制作学习卡片。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好和追求真理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熟悉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 ”或曰“信札[zhá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答谢中书书》。

详细内容:本文选自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主要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生活及与友人的交流。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山水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描绘山水美景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水美景——热爱大自然隐居生活——向往宁静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山水美景的句子。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山水美景是九寨沟,那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山峦起伏,美不胜收。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理解。

答案:示例:我认为作者向往隐居生活是因为他热爱大自然,喜欢宁静的生活环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如同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宠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尝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存秀丽的写景词句。

5、培育学生宠爱大自然的奇特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秀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消灭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教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也看出你们对奇特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奇异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生疏的字词。

⑵教师范读,订正字音,留意节奏。

学生依据教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比照解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中,欣赏大自然的神韵,忘却一切烦恼,并将这份快乐与朋友分享,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就让我们体味这种人生的惬意,一起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

是作者的一个朋友。

答:回复
书:指书信、书札。

明确: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书信
三、教学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篇章。

分别为读得准确、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一)第一篇章:读得准确
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请一位女生来试试。

你先来。

点评:你读得很认真!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请同学读两遍,并请你把拼音写在原文这个字的上方,不光是写在纸上,还要记在脑海里哟!
(二)第二篇章:读得清楚
要求:读得清楚,就是要讲得清楚。

1、请大家对照注释(红色字体,书上有注释),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词义(绿色字体),边读边译,小组(邻座)合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赞美)。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都)备。

晓(早晨)雾将歇,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沉鳞竞(争相)跃。

实(的确)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不再)有能与其奇(奇丽的景色)者(……的人)。

2、翻译接力。

点评:大家表现得非常自信,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讲解!
(三)第三篇章:读得好听
要求:读得好听,就是读得抑扬顿挫,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1、请一位男生试试。

点评:哇,你前面四字短语的节奏把握得真准,两字一顿,特别好听;就是还要注意最后两句的停顿。

2、朗读指导。

提问: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散句的停顿呢?
明确:最关键的是根据文意来划分朗读停顿。

补充:读的时候在需要停顿的那个字后面稍微拖长点,就能读出句子的节奏来;
其实读得抑扬顿挫,还有一个诀窍。

就是把每句的末字的声调读得饱满。

3、教师示范。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第四篇章:读得有味
要求:读得有味,就是读懂情怀。

提问:有没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怀的句子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情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你自己的方式朗读这一句,根据你的朗读需要可以加增添一些语气词(啊、呀、哇等)、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教师设置情景示范朗读
请学生朗读
点评:你读得真入情!你读得很陶醉!
提问:作者这份陶醉之情,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吗?
明确:得益于上文的景物描写。

补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提问: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人们一直都在谈论的山川美景作者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提问:请大家读读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明确: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自豪之情。

请男生齐读,读出作者的得意与自豪!
补充:在作者看来,只有谢灵运和他自己的才能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

作者笔下的美景堪称奇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奇”字。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奇丽”的呢?
女生齐读这组写景佳句。

提问:这组句子写得特别有特色,女孩子们也读出了她的奇丽;下面我就来用自己的慧眼来寻找一字之“奇”。

提示:同学们可以借鉴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这一课学到的扣“关键词语”赏析的方法。

示例:
如:我特别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入”字,写出了山向上生长的态势,让我感受到了山的灵动。

“清”字我也很喜欢,让我想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出了水之清澈、水的流动的特点。

畅所欲言,分享发现:
预设:“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明确:这句绘色彩,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绚烂画面。

这里是从平视的角度。

预设:“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明确:在作者眼里林木青葱、竹子青翠。

这里也是写色彩,也是从色彩的角度,也是看到的景物,属于视觉效果。

写出了山林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富有生机的特点。

预设:“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提问:这一句与上面的写景对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师生(合作):上面写的都是山呀、水呀,石壁,树林、竹子,是静态的景物,属于静态描写;而这一句则写了猿、鸟,写到了它们的啼鸣。

这是写动态的景物,属于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提问:作者形容猿鸟的鸣叫用了一个什么字?(乱)形容鱼儿的跳跃用了一个什么字?(竞)
“乱”字一般我们用来形容东西摆放很凌乱、杂乱,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不是)这里是形容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竞”,一般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竞争、竞赛,这里用来形容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样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那么在山林里听到猿鸟此起彼伏,不停地鸣叫;看到鱼儿特别活泼,争相跳跃的情景,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热闹非凡、生机勃勃)
提问:这里除了视觉所见,还有听觉效果。

提问:这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林江河充满动感的特点,表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小结:这组写景佳句作者紧扣哪个字行文?(奇)从多个描写角度,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有形有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提示:
现在我们就可以更加深情、自信地朗读这篇美文啦!这次我们一起读出那份陶醉、那份得意!
师生合作,深情配乐诵读。

四、拓展延伸:
我呢,也算是陶弘景的半个知音,特别喜爱山水美景,每个假期我都会去走走,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与神奇!下面我选取了部分照片和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截图做了一份小视频,希望带给我快乐的美好的瞬间也能给你带来快乐!
1、分享视频
2、分享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即兴写作。

提示:这是去年在青海湖附近拍摄的一张照片,美不美呀?(美)下面请同学也当回老师的知音,请你动笔写一写。

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描写画面。

可以从你喜欢的角度,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

哪怕从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写上一句话也行哟!
3、请大家大胆地分享。

五、结束语
人生最美的风景,就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很高兴遇见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这篇美文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七、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绿意盎然多种描写角度
奇勃勃生机多种修辞手法
蓬勃生命融情于景
动静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