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美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艺术(续)
浪漫主义:侧重于理想的追求,从剧本本身得到有意味的深层的认识,“诗意 的哲理”,如雪莱、拜伦、雨果等等。 批判现实主义:强调理智地揭示、批判现实生活,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 我国,唐及唐以前,现实主义悲剧,如《孔雀东南飞》、《三吏》、《三别》; 至宋,大团圆结局,“曲终奏雅”,如元稹的《莺莺传》、洪升的《长生 殿》 好的悲剧应显示出其社会根源(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给人以悲剧美的召唤, 应是现实和浪漫的结合。如《泰坦尼克》(鲁迅: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四)悲剧的美学特征(具体内容见教材) 悲剧人物必须是正义的,其毁灭是必然的,这样悲剧结局应是激发人们为正义 的事业而奋斗,悲剧精神是乐观的。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和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和社会的严 峻,接受命运的挑战。悲剧固然使人恐惧,但却是理性的恐惧:在恐惧中, 使人思考和成熟,使人性变得更完整、更深刻。“崇高的诗” 悲剧的审美意义在于,现实生存本身带有悲剧性,悲剧正是对生存意义的揭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悲剧是新制度代替旧制 度的信号”,非伦理观念的冲突,而是二种历史趋势的冲突。 任何制度的发展都有悲剧阶段(新生制度的悲剧是得不到实现;旧制度的悲剧是 还未到灭亡时就灭亡),人亦如此,历经磨难、痛苦和打击,才能更好地发展。 §悲剧艺术 旧的悲剧艺术揭露旧制度的黑暗,只有消灭旧制度,才能去除悲剧的根源。如 《红楼梦》(在今天的艺术舞台上,有没有悲剧?)社会主义悲剧不是制度造 成的,而是体制造成的,是暂时的。因而即使写阴暗面时,也应写出光明的前 景,带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如揭露贪污腐败的影视剧。 旧的悲剧艺术的主人公大多为上层人物(或是神话人物),社会主义悲剧艺术的 主人公应为群众中的先进人物,正义的代表。 创作方法上,旧的悲剧艺术 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古典主义:把朴素的理想和朴素的现实结合,给主人公以理想性格,往往是双方 同时毁灭。如高乃依的《贺拉斯》国家责任与个人爱情的悲剧冲突;莎士比亚 的性格悲剧等等。
五、喜剧
又称喜剧性、滑稽。广义上指现实生活中的喜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象,狭义上指戏剧中的喜 剧性。突出特征为笑,即寓庄于谐。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喜剧理论 1、古希腊时期(喜剧晚于悲剧,代表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1)柏拉图对喜剧持否定态度 (2)亚里士多德肯定喜剧:“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不是恶而是 丑的形式,即可笑性。对别人无伤害,不至于引起痛感的丑(把喜剧与丑 联系,第一次提出化丑为美的问题;悲剧注重情节,喜剧注重塑造人物性 格--滑稽) 2、霍布斯(经验论者):习以为常的东西不能引人发笑,而新奇、不期而然 的东西易引起人们发笑。 3、高乃依:悲剧引起崇高、严肃(好人遭受挫折、磨难),喜剧引起滑稽 4、莱辛:喜剧是对应当嘲笑的东西的摹仿
二、优美(Beauty&Grace)
(一)源于希腊文化的“优美” 1、以希腊的人体雕塑为代表,单纯宁静的“优美”,希腊真正的民族艺术。 希腊神庙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样庞大压抑,也不像基督教堂巍峨神秘,它庄重、 明快,如希腊运动健儿,气概非凡而又风度潇洒。(雅典卫城) 2、代之以古罗马夸耀事功的“宏丽”(Magnificent)。如万神庙的宏大。 3、文艺复兴,现实的人代替了天国的神,实现了对宗教和世俗的超越。如波 提切利、拉斐尔、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其罗的绘画和雕像。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文化中心从意大利转到了法国,美逐渐失去其精神意蕴, 成为纯粹供感官愉悦的形式。 (二)优美的美学特征 美的一般形式,表现为和谐、单纯的统一,是令人喜爱的、可亲近的对象,更 多地体现在实践成果上,是静态的美。 “优美”的审美意义在于,体现了人与世界和谐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在这种和 谐关系中,主体超越了实用功利的态度,成为自由的主体,世界成为自由 的世界。(威尔第的“四季之春”、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
四、悲剧(Tragedy)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特殊表现形态 悲剧不是悲惨、悲哀、悲凉,而是严肃的斗争,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人们以悲 为特征的审美感受;是崇高范畴的体现。悲剧人物应是正面的。 (二)美学史上的悲剧理论 1、古希腊时期(三大悲剧作家) 古希腊的悲剧无悲之意,为“山羊之歌”。 柏拉图:反对艺术(悲剧),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通过悲 剧人物的毁灭,引起恐惧和怜悯,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净化说”) 悲剧主角过失说,代替了传统的命运说。但把悲剧主角规定为上层贵族,是历 史和阶级的局限。 2、古典主义:三一律 古典主义悲剧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理论表述为布瓦洛(《诗的艺术》), 强调悲剧要高雅,要写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三)崇高的美学特征(续)
3、艺术中的崇高:现实中崇高的集中表现,两种形式-- 艺术所描绘的对象本身是崇高的; 对象本身不崇高,但艺术手段是崇高的,因而作品也是崇高的。 崇高以打破形式美的法则来形成其粗犷、深邃的特点,如米开朗琪罗的顽石 (只有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伦勃朗的 黑暗,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的不协和音等等。 优美是和谐的,代表令人喜爱的对象,其形式是可亲近的、协调的;崇高是生 存意义的伟大,代表令人崇敬的对象,其形式是巨大伟岸、气势磅礴。 优美的原型是原始的和谐;崇高的原型是原始崇拜。(具体见教材) 中国的“秀美”强调对象的端庄文雅,西方的“优美”强调对象的亲近和谐。 中国的“壮美”强调在对自然的欣赏以及正义对于非正义的胜利中显现的 人格的伟大高尚;西方的“崇高”强调在人与世界的斗争冲突中揭示出人 性的伟大。 崇高的审美意义在于,以高扬理性为前提,揭示了人性和人的生存意义。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 的论述(续)
(2)根源上,美从对象的形式中找,具有客观性;崇高在主观的心灵中找, 纯粹主观性。 崇高是生命力瞬间受阻,继而爆发,从而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 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3)性质上,美是单纯的直接的快感;崇高是间接的,由痛感而来的快感。 崇高是主体的想象力瞬间受阻,唤起理性,在抗争中达到理性的高扬和升腾。 能否感受到崇高,与人的文化修养、道德观念有关。 康德的崇高理论影响深远,但他把崇高归于心灵,否定了崇高的客观存在。 4、黑格尔在谈象征型艺术时提到了崇高 不自觉的象征,崇高的象征,自觉的象征 用有限的东西来象征无限,观念压倒形式,就是崇高;反之就是滑稽。 如用有限的金字塔来表现人生的无限力量。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 的论述(续)
5、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崇高不过是形体巨大 而已。崇高在其自身,而非黑格尔的无限观念。(相比黑格尔是一种倒退, 机械的唯物论) 中国美学史:壮美与秀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大多是指文章的风格或个人品 格修养方面的特点。 (三)崇高的美学特征 崇高是美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相互对立、冲突、抗争的状态,但在 其中又显现出某种统一的趋势,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更多地体现在实践过 程上,是动态的美。 1、自然界中的崇高:侧重于形式,以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表现出来,同时又 与人的历史实践相联系,显现了人的本质。 2、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侧重于内容,“至善”;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美学范 畴。 美学上的崇高是伦理学上的崇高,而伦理学上的崇高并非是美学上的崇高。 在真的前提下,美善统一就是我们未来的人生。
(二)美学史上的悲剧理论(续)
3、德国启蒙运动:莱辛的《汉堡剧评》,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建立资产 阶级的市民悲剧。主人公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贫民百姓。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俄狄浦斯》)--中世纪的灾难悲剧(耶酥) --十八世纪的市民悲剧、家庭悲剧(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十九世纪的 社会悲剧(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4、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成就最大) 悲剧的根源不在苦难、厄运,而是矛盾冲突。最理想的悲剧建立在纯粹精神冲突 上,双方都只是片面的伦理理想,都要毁灭,最终获胜的是永恒正义、绝对 理念。如《安提戈涅》,黑格尔认为是最好的悲剧。 5、近代: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的悲剧观带有明显的禁欲主义和悲观主义,完全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但又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用审美精神 肯定人生。日神精神(梦)与酒神精神(醉)结合产生悲剧。美在于通过悲 剧人物的毁灭肯定生命意志、权力意志,敢于冲破一切阻力,与命运抗争, 带有乐观主义色彩。 正是艺术和审美拯救了人生,给世界带来了意义和价值。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 的论述(续)
自我保存:崇高感的基础(?);社会交往:优美感的基础(?) 崇高与美的比较--对象上:体积巨大,体积较小;表面:凸凹不平,平滑光 亮;线条:直线,曲线;色彩:阴暗朦胧,明快开朗;质:坚实笨重,轻 巧娇柔;性质:以痛感为基础,以快感为基础 博克对崇高与美的研究还局限于心理原因和形式表现,把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 忽视了理性。对康德影响很大。 3、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对崇高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揭示了 崇高与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对西方文艺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相同:都属于审美判断 不同:(1)对象上,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且对象的形式是有限的。崇高的 对象是“无形式”,对象的形式是无限的。康德把崇高分为“数的崇高” (无限)和“力的崇高”(巨大)。
三、崇高(Sublime)
(一)源于希伯莱文化的“崇高” 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最终完成了崇高的“感 性显现”。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高扬了主体的崇高,诗和音乐成为崇 高的新的“感性显现”。如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 运》)、第九交响曲,歌德的《浮士德》等等。歌德一生追求的理想就是 崇高和优美(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并未走向这 种结合,而是走向了反面,即“荒诞”。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的论述 1、最早对崇高进行理论研究的是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努斯(Longinus,213273)《论崇高》:“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五个来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感情”,“运用藻饰 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2、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最早对崇高和优美作了比较研究 《论崇高与美》:崇高与美根源于人的二种基本情欲
(一)西方美学史上喜剧理论(续)
5、德国古典时期 (1)康德:“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笑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统一。 艺术与手工劳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由的,而后者仅是劳动。 (2)黑格尔:滑稽与崇高相对。前者是形式压倒理念,后者是理念压倒形式。 凡是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就是可笑、滑稽。如 《堂吉诃德》,目的崇高,而手段笨拙。 喜剧人物无独立自足性,缺乏真实内容(理念空虚),本身未意识到(无自知 之明),从而导致喜剧。(三种情况) 黑格尔认为通过对喜剧人物(小人物为喜剧主角)的嘲笑,达到永恒正义的胜 利。正剧是悲、喜剧的结合。黑格尔不赞成正剧,认为悲剧才是艺术王冠 上的宝石。喜剧是艺术哲学发展的终结,理念只有对艺术含笑告别,转向 宗教。(黑格尔的三段论处处可见) 6、近现代
第三章 审美形态(范畴)
优美与崇高
悲剧与喜剧 丑陋与荒诞
中和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审美形态:从对象意义上说,指美的各种表现形态与审美经验物化或物态化的 形态;侧重于审美的形式(外延)。 审美范畴:从主体意义上说,指评价或论述审美形态的关系或特征的概念;侧 重于审美的意义(内涵)。 以往的审美范畴研究都是围绕着美的本质进行的,很难覆盖艺术风格的研究。 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孕育不同的审美形态。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 的艺术意象,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体现了“优美” 的文化风格;基督教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哥特式建筑,体现了 “崇高”的文化风格;现代西方,“上帝死了”,信仰和理性的崩溃,出 现了“荒诞”的文化风格,如荒诞派戏剧。 儒家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乐”(雅乐),其风格是“中和”;道家文 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水墨山水画,其风格是“玄妙”。 因此,审美形态学应以审美范畴为主,辅之以艺术风格和意象流变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