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激励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激励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逐层递升,下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的需要。
2)同一时期内,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高层次的需要实现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
对组织的启发:1)如果员工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组织继续对低层次需要进行激励,效果是递减的,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才是激励的关键。
2)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2、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1)保健因素对应需要层次理论的低层次需求,不被满足会导致不满意,满足了也不会增加满意度。
2)激励因素对于需要层次理论的高层次需求,不满足不会导致不满意,满足了会增加满意度。
对组织的启发:保健因素必须满足,若要加强员工满意度,增加激励因素。
3、弗洛姆期望理论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期望该行为带来的成果的强度,以及该成果对于行动者的价值或吸引力。
动机=效价×期望×工具性效价指对目标的报酬估价,期望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概率,工具性是员工对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对组织的启发:预估工作任务对不同员工的效价、期望、工具性,“三高”人员从事工作最好。
4、亚当斯公平理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其实际报酬有关,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即:激励程度更来源于主观比较的感觉。
比较的对象分别是自己与别人比,自己与自己比。
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时,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不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不相等时,会产生不公平感,内心不满,工作积极性随之降低。
对组织的启发:组织应确保不同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职责是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引导企业所需人才管理,使其符合组织战略和总体规范,进而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
其中,管理科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组织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效能等;行为科学是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一,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应用心理学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心理评估、职业健康、员工鉴定等。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理论2.1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管理者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根据泰勒的观点,工业生产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实际检验确定,通过最佳化的排列,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理论认为人类有五大基本需求,按照次序自下而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该理论可以用于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满意度,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2.3 麦克格雷戈理论麦克格雷戈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动机和需求,对他们施加不同的管理方式。
该理论强调个体化管理,尊重员工的情感和态度,以便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实现组织的整体效益。
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正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目前,许多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经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3.1 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它把员工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必须以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依据,通过激励措施和培训机会,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并提高其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政策和各种活动,以确保组织中员工的招聘、培训、评估和激励等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并做出最佳利用,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工作过程,找到最佳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应对员工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工作按照最佳标准进行。
2.人际关系学派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主张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这一理论注重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合作和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效能。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决定组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针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工作中,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4.主导能力模型主导能力模型是由戴维·麦克莱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组织和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一理论着重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和个人特质,认为领导者应具备情商、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等关键能力,以发挥最佳领导效果。
5.叙事管理理论叙事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故事和员工的个人故事对于形成组织文化和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至关重要。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可以通过讲述和塑造故事来传递价值观和期望,激励员工,增强组织凝聚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应用,促进组织和员工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人力资源各理论的代表人物
人力资源各理论的代表人物此文档为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的内容各理论的代表人物1A·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2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3均衡价格论是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代表人:A·马歇尔所著《经济学原理》4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一种尺度5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按照产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和创造过程—价值链6乐观系数决策标准又称赫威斯准则7后悔值大中取小”法,称萨凡奇(Sayag)决策准则8贝克尔(H·S·Becker)是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9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三种形式承诺的(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是:阿伦和梅耶(N·J·Allen J·P·Meyer)10需求理论:马斯洛11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12文莱泽尔,1980年提出保证程序公平的六项标准13费洛姆(V·Froom)是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14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L·Thordike)是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效果律》15爱德华·托尔曼是认知理论的先驱16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17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Sundstrom Mcintyre 1994)认为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18周哈利窗模型: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19费德勒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20赫塞和布兰查德:开发“领导情境理论”,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21阿基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22路径—目标理论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伊万斯提出,后由豪斯开发确立的,它是最受推崇的理论之一23费罗姆和耶顿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型”24泰罗是“经济人”假设说的代表人25“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由马斯洛、阿吉利斯和麦格雷戈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种人性观,其中马斯洛影响最大26麦格雷戈结合管理问题,总结了“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将之称为Y理论,与X理论所总结的“经济人”假设相对立27“复杂人”假设,是史思克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28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当代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29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30温德尔·费伦奇指出组织开发是指通过计划和长期努力,提高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31组织开发有三种最受欢迎的方法:第一种是库尔特·利温的三步模式,第二种是拉里·格雷纳的过程顺序程序模式,第三种是哈罗德·莱维特的相互作用变量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管理人力资源的学科,主要关注企业或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开发其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指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思想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强调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设定工作标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以提高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罗伊·斯特雷因提出的,其观点是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有其生命周期,即从引进新员工到员工离职,员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员工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提高员工绩效。
3.福特模型:福特模型是由亨利·福特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福特通过推行高工资政策、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福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对于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4.人力资源流动模型:人力资源流动模型是由勒文·俄斯丁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人力资源应该像流动的水一样在组织内部进行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流动包括招聘、培训、晋升和内部调动等活动,通过适当的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展,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5.双重职业路径理论:双重职业路径理论是由查尔斯·海华兹提出的,其观点是员工可以在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个职业路径中选择,并进行双重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会,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3、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4、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5、挫折理论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人力资源的配置、培养和激励,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活动。
它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介绍几个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理论知识。
一、招聘与选拔招聘与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取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人力资源市场理论”进行人才的寻找。
这一理论认为,人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存在着供求关系,只有合理建立供求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
同时,企业还需要考虑“人格特质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应着不同的人格特质,企业需要根据岗位需求,选拔适合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与发展是企业提升员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应用“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机会,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
同时,企业还可以运用“成人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成年人学习的动机和目标与儿童不同,企业需要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三、绩效管理与激励绩效管理与激励是企业确保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应用“目标设定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企业需要与员工沟通,共同设定目标,并确保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
同时,激励制度也是关键因素。
企业可以运用“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与期望之间存在着关系,只有提供合理的激励措施,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
四、员工关系与团队建设良好的员工关系和高效的团队建设是企业稳定运行的保障。
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企业可以运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员工对组织忠诚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
企业需要通过提供公平的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一、需求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
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经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应该都尽可能简洁 ,但 能过 简单
19
五、奥卡姆剃刀定律
简化思维\抓住本质
简洁的组织结构 关注核心竞争力 简化组织流程
20
21
11
目录
一、彼得原理 二、不值得定律 三、煮蛙效应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五、奥卡姆剃刀定律
12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 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 永无事成之日
13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旁观者效应
社会惰性化作用
组织内耗
14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团队合作精神 有效沟通
合理分工 目标管理 科学的激励机制
保持警觉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 有18个月
9
三、煮蛙效应
明确的职业规划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以退为进
密切关注大环境 放慢发展脚步, 审视自身不足
10
三、煮蛙效应
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 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 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位公民 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位公民都不被 “时代”抛下!
15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激励原则
1、赏罚适度 2、赏罚公平 3、激励公开 4、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16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17
目录
一、彼得原理 二、不值得定律 三、煮蛙效应 四、华盛顿合作定律 五、奥卡姆剃刀定律
18
五、奥卡姆剃刀定律
简单的问题,不要复杂化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复杂事物,剔除累赘,抓住本质
2
一、彼得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强化理论
勒温的综合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u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励的原因和起激励作 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
u 最典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有: n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n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n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n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公平理论
u 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 的比率与他们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进行 比较:
(O/I)A
(O/I)B
O代表报酬,I代表投入,A代表自己,B代表参照系
u 比较的结果:
(O/I)A =(O/I)B (O/I)A>(O/I)B (O/I)A<(O/I)B
u 当(O/I)A =(O/I)B时,人们会觉得报酬公平,因而保持原 有的工作投入。
u 在同一时间,人们可能会存在几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总有一个层次的需求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就是优势 需求;
u 只有那些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成为激励因素;
u 任何一种满足了的低层次需求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求 的发展而消失,只是不再成为行为的激励因素而已。
u 这五种需求的次序是普遍意义上的,并非适用于每个 人。
个人努力 个人绩效
组织奖励
个人目标
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u 在绩效管理中,给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要切实可行, 必须是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要及时对员工进 行绩效反馈,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目标。
u 对薪酬管理而言,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给予
各种报酬和奖励;要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设计个性 化的报酬体系,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
1、目标理论
也被称作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洛 克(E.A.Locke)于1968年提出来的,他发现,对人们的激励 大多是通过设置目标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和 努力程度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目标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洛 克提出了目标理论的一个基本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理论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指组织机构通过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1. 需求与供给理论(Demand-Supply Theory)需求与供给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将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匹配,以确保组织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满足业务需求。
这个理论指导着组织进行招聘、选择、补充员工等活动。
2. 人的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人的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它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其价值。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应该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增加他们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和绩效取决于他们对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期望。
这个理论指导组织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以提高员工的绩效。
根据该理论,员工认为努力工作可以得到公平的回报,他们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
4.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员工的行为和绩效不仅仅由个人的动机和能力决定,还受到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的影响。
这个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5.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是实现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个理论指导组织开展员工关系管理和员工福利管理活动,以构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组织文化。
除了以上几种理论,还有其他多种理论和模型,如激励理论、期权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运用,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
引言概述: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员工招聘、培养、激励以及离职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模型,以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并以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汇总人力资源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人力资源规划:1.1.劳动力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1.2.内外部劳动力供应模型:分析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策略。
2.雇佣和员工激励模型:2.1.招聘和选择模型:设计有效的招聘渠道和面试流程,筛选出符合组织需求的人才。
2.2.员工激励理论:介绍常用的员工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帮助企业制定激励方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3.培训和发展模型:3.1.岗位分析和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对岗位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员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3.2.培训评估模型:设计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评估培训的效果和员工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的培训提供依据。
4.绩效管理模型:4.1.目标管理模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衡量员工的绩效。
4.2.360度反馈模型:结合上下级、同事和客户的反馈,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发现潜在的能力和发展需求。
5.离职管理模型:5.1.离职率分析模型:分析离职率的原因和趋势,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降低离职率。
5.2.离职面谈模型:设计离职面谈流程,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和意见,以改进组织管理和员工关系。
总结:本文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员工激励、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以及离职管理,企业可以优化员工的配置和利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人力资源师常用五大理论
人力资源师常用五大理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使其在自身的岗位中积极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人力资源师常用五大理论,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供了一个人的需求层次模型,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具有不同层次的,一个层次需求的满足会引致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自尊需要、社会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生理需要。
他认为,人们在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首先要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人们的需求层次从底层到顶层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会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不同人的需求层次因个人情况也存在着差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要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必须考虑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获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员工能够把个人需要同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
二、X理论、Y理论及Z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把对人的基本假设作了区分,即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强制手段,进行严格的领导和控制。
Y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能够达成一致的基础之上。
Y理论认为,工作是人的天性,人们会对承诺的目标做出积极反应,并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员工在恰当的工作条件下愿意承担责任。
不同的理论假设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不同的含义:X理论要求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应当采取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Y理论则要求管理实践要满足人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需求。
在80年代具有重大影响的《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Z型组织”的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六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必备常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彼得原理是指: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Wine and Sewage Law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
1、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1)一般系统理论:完全开放的,员工知识技能是投入,行为是转换,满意度和绩效是产出。
(2)行为角色理论:行为与其他员工相联系,产生可以预测的结果。
人力资源管理师组织的工具,传递角色信息。
(3)人力资本理论:重视员工培训投资,获利机会越高。
(4)交易成本理论:人资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交易成本下降,小姨提高。
(5)资源基础理论:三种基本资源:物质、人力、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与组织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坏境: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国家劳动人事法律规章;工会组织健全程度。
内在条件:企业竞争策略的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生产技术条件与装备;企业资本与财务实力
3、四种战略模型图:内劣外优—》扭转内劣外劣—》防御内优外优—》进攻内优外劣—》多样。
4、培训成果转化:(1)转化的四层面:依样画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管理(2)转化理论: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认知转化理论(3)成果转化机制:环境支持(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受训者配合、应用技能机会、技术支持)激励机制。
培训转化方法:建立学习小组、行动计划、多阶段培训方案、应用表单、营造支持性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旨在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使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以经典案例加以分析。
1.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将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的竞争优势相结合,通过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来支持组织的竞争策略。
典型案例是沃尔玛(Wal-Mart)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将大量商品的采购和配送外包给供应商,使得公司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商品给消费者。
沃尔玛公司采用了大规模雇佣、低薪酬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其低价竞争战略。
2.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理论根据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理论,人力资源的核心职责是通过建立并发展能力高效的员工队伍来提高组织绩效。
其中,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典型案例是谷歌(Google)公司,谷歌以员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训和发展体系,并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组织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其知识资产的管理和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理论中起到了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将组织的知识资产进行整合和共享,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典型案例是微软(Microsoft)公司,在建立了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后,实现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涉及许多方面,如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知识管理等。
每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案例,但共同点在于都强调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根据不同组织的特点和需求,可选择适合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
20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20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
科学管理的核心:1.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2.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罗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科学管理的内容:1.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3.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
4.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5. 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 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建了世界第一条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二、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福兰克·吉尔布勒斯(frank b. gilbreth,1868-1924),美国动作研究之父。
吉尔布勒斯夫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被尊称为美国"管理学第一夫人"。
主要著作:《动作研究》(1911),《管理心理学》(1917),《疲劳研究》(1919),《时间研究》(1920)。
他们采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以确定标准工艺动作,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他们制定了生产流程图和程序图,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他们主张,通过动作研究,可以开发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开创疲劳研究先河,对保障工人健康和提高生产率的影响持续至今。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三、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人力资源管理者6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一、需求层次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
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
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六、挫折理论
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就是说,当个体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形成挫折的原因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前者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后者如政治、经济、宗教、工作家庭及风俗习惯等。
七、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加组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胜任感,管理者要让不同的人实现各自的胜任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应同管理对象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应进行多变量的分析,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个人的胜任感是可变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应继续激发职工的胜任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八、影响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来实现的,有影响力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单位的真正领导者,所谓影响力的大小,是就双边影响之差异而言的,以个人来说,如果影响是顺差,即存在影响的净流出,他在群体中就充当着领导者,如果影响是逆差,他就是只能成为被领导者或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
九、双因模式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又有两个,一个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主动结构,另一个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体贴,前一种因素指管理者划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定义清楚的组织模式,以及意见交流方式和工作程序,后一种因素指存在于领导者与下层之间的友谊,互相依赖和互相体帖的关系,二者各有长短,它们不是排斥的,而是可以结合统一起来的。
十、强化理论
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
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