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盾《白杨礼赞》修辞学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1.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

丫〔yā〕枝倔〔jué〕强〔jiàng〕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潜〔qián〕滋暗长〔zhǎng〕〔2〕写准字形〔加点字〕。

倦怠开垦主宰婆娑虬枝宛然秀颀轻视坦荡如砥恹恹欲睡〔4〕搞懂词义。

①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②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③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失掉妙语佳句。

④坦荡如砥:广阔平整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⑤恹恹欲睡:描画肉体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

颀,细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言语品味。

〔1〕白杨树真实是不伟大的,我赞誉白杨树!品析:〝不伟大〞,点明赞誉白杨的缘由。

〝真实〞进一步强调〝不伟大〞。

开篇言语繁复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装腔作势。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是真实是不伟大的一种树!品析:〝极普通〞和〝不伟大〞,看似矛盾,细心想来又可以了解。

白杨树〝极罕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内在美、内在美又是不伟大的,特别是它所意味的广阔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肉体和意志,是十分〝不伟大〞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意味了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四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勾搭,力图上进的白杨树,宛然意味了明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肉体和意志?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示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民族的抗日肉体和意志。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文题诠释:“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3.文章主旨: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4.内容解读:白杨树内在精神: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朴质平凡坚强不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写作特色:(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参考答案比较《白杨礼赞》和《海燕》写法上的异同一、修辞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如:1.比喻:《白杨礼赞》: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海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拟人:《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海燕》: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反复:《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接下来4、6、8、9段都反复出现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海燕》: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二)不同点:《白杨礼赞》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连用四个“难道”开头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

《海燕》没有运用排比。

二、表现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如:1.象征:《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是本体,北方农民、哨兵就是象征体,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北方军民身上体现出来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就是本文的象征意义.《海燕》中的海燕象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革命队伍中的胆小鬼,乌云、狂风则象征了当时的反动势力.2.托物言志:《白杨礼赞》中,茅盾借对白杨树的歌颂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歌颂。

《海燕》中,作者通过写海燕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

3.对比烘托:《海燕》中,作者为了突出海燕的勇敢无畏,用海鸥、海鸭、企鹅等害怕革命的表现来对比。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

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讲解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讲解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多用修辞描写精彩-—《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修辞学 白杨礼赞

修辞学 白杨礼赞

原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 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 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 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 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 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
原文
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 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 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 子。 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 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 也可以是否定的,但是两者语意的 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 。
句 式 的 转 换
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 丰富的感情。
原文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 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 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两丈,参天耸立,不最常 见最基本的词汇,但是却生动形象的 描绘出了一种白杨傲然耸立,用坚韧 的精神与西北风抗衡的形象,使得读 者在读进这段文字时,白杨那种不畏 恶劣环境依然挺立的状态跃然纸上, 生动、有力。
分析
茅盾落笔赞美白杨树,由 物及人,哨兵之喻,精神 意志之比,收到了使人耳 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作者 并没用华丽词藻,而是用 了质朴的语言,与其所描 写的对象、所象征的精神、 所寄托的感情融为一体, 毫不牵强,更有质朴浑厚 的文色美。
语 言
锤 炼
语言的锤炼,首先要锤炼思想。一般 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 面着手,语言的锤炼关键在于“炼” 字而锤炼的目的,在与寻求恰当的词, 使作者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美贴切。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作者:李环宇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期《白杨礼赞》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茅盾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最早源自《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象征手法在诸多文章中都得到了运用,而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各种佳作不断,《白杨礼赞》就是其中一篇。

下文将概述象征手法,并重新解读其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一、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运用分析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在形、情、礼三个方面高度统一,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与作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富有深意。

具体来说,《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不能只是形似象征对象,更不是代替象征对象。

运用象征手法只是为了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在“神”的方面与象征对象相似,《白杨礼赞》中的象征在这方面的运用非常恰当。

从全文来看,读者所能看到的是非常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又是不普通的。

虽然它普遍存在,不被人们重视,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能生存下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借用白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农民,以白杨百折不挠的强大生命力来表现北方农民的斗争性格是非常贴切的。

分析这些需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反对全民族抗战。

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高潮,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

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区的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渐发展成抗日的主要力量。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1)文章用 ) 力争上游” “力争上游”来 概括白杨的形象 特征。 特征。 (2)外在形态 ) (3)性格特征 )
倔强挺立 笔直, 干:笔直,绝无旁枝 不折不挠 笔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光滑、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拟人) (拟人) 总的概括: 总的概括: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 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方法, 就篇章而言的 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拟人与比 则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 不在篇章上。 上,不在篇章上。 例如: 山也笑来水也笑” 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 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 物欢悦的心情, 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 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 寓别的更深的意义, 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 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 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
散文的写作特点
结 内 构 容
中 主 心 题
白杨
北方的天很蓝,每当秋天来临, 北方的天很蓝,每当秋天来临,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 秋高气爽” 在基础实验楼前,曾经有参天的白杨。 “秋高气爽”。在基础实验楼前,曾经有参天的白杨。 秋天里,白杨的叶子黄得金灿灿的, 秋天里,白杨的叶子黄得金灿灿的,背景是瓦蓝瓦蓝的 天空,别提多美了! 天空,别提多美了! 闲暇时,常沿着那条美丽的路散步,这就是我的大学, 闲暇时,常沿着那条美丽的路散步,这就是我的大学, 一个让我成熟起来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辈子怀念的地方, 一个让我成熟起来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辈子怀念的地方, 虽然我曾匆忙的离开了它,但它永远在我的心中, 虽然我曾匆忙的离开了它,但它永远在我的心中,就像那美 丽的白杨一样,在我的心中光亮如鲜! 丽的白杨一样,在我的心中光亮如鲜!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作者:金胜贵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7期《白杨礼赞》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名篇。

对此文的教授也有好几个轮回了,多遍阅读与反思之后,笔者对《白杨礼赞》一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现罗列如下,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白杨礼赞》一文中的修辞运用1.比喻。

文中第二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在文章要赞美的主体对象——白杨树出现之前,先描写背景。

合格背景首先是地理环境的背景,是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

而“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颜色背景。

这两种背景一经作者描绘出来,就给人一种“雄壮”“伟大”的感觉,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文中第三段“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白杨树的美,不在于它外部形态的耸立,而在于它的精神,是一种像“哨兵似的”“傲然地耸立”的美。

虽然这种比喻在和平的年代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本文恰恰是写于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所以“哨兵”的比喻就有其特殊的隐喻作用了,而白杨树的这种美就是“不平凡”的了。

2.对比。

文中第七段“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但是”一词笔锋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白杨树的“好女子”的阴柔之美,但肯定的却是白杨树“伟丈夫”的阳刚之美。

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赞美了白杨树。

文中最后一段“让难写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作者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结构手法抑扬的文章赏析

结构手法抑扬的文章赏析

结构手法抑扬的文章赏析《白杨礼赞》文章赏析:这篇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

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

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

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

“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

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

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

白杨礼赞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表现手法
一、白杨礼赞的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呀,那表现手法可真是很有特色呢。

直接描写白杨。

茅盾先生对白杨的外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他把白杨写得那叫一个挺拔呀,就像一个个站岗的士兵。

像“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们能很直观地想象出白杨的样子,而且从这描写里就能感受到白杨那种积极向上、正直的品质。

然后就是象征手法啦。

白杨在文章里可不仅仅是树哦,它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作者写白杨的品质,其实就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一样的人,那些在艰苦环境里默默坚守、坚强奋斗的人们。

这种象征手法可真是妙极了,把抽象的精神通过具体的白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还有对比手法呢。

在文章里可能不是特别明显的对比,但是和那些“贵族化的楠木”之类的对比。

白杨是那么的普通但又那么的伟大,那些楠木可能看起来高贵,但是却没有白杨这样的精神内涵。

通过这种暗暗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白杨的可贵之处。

再有就是抒情的表现手法啦。

作者在描写白杨的过程中,字里
行间都充满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他不是干巴巴地在描述,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贯穿全文,让我们读着读着也被这种情感所感染,也对白杨充满了敬意。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1. 白杨礼赞有哪些比喻句1、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2、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5、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6、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白杨礼赞中的比喻句,并说出用什么比喻白杨礼赞中的比喻句有: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中,用“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比喻“未开垦的荒地”和“麦田”。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把白杨树比喻为人物------哨兵。

3. 白杨礼赞有哪些比喻句1、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2、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5、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6、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 白杨礼赞赏析白杨礼赞赏析:第一部分:1-4自然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14 白杨礼赞

14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国民党反动
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
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 荡。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 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茅盾深深 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 恐怖,用笔表达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 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白杨树
意蕴美 — 景 — 情 想象美 — 树 — 人 语言美 — 清新质朴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 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茅 盾
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3.作者是如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的?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它“算 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一连用了“伟 岸”“正直”“朴质”“严肃”等词语, 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4.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
⑴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与北方的农民相似。因为 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共同点,都是“在西北极普遍, 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 迫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 ⑵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与“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的品质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守 卫家乡的哨兵。 ⑶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与敌后抗日群众 的精神和意志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 意志”。
3.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 了一声的。 明确:一问一答的设问,使答句语气显得肯定、郑重。 “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 这种排列,从数量上看,是一种递减,而白杨树的形象从群像 到个别,却逐步清晰高大。数量上的收缩,又是为了放纵,当 我们读到“傲然地耸立”的时候,就有奇峰突起之感,加上 恰如其分的比喻,由表及里地显示了白杨树的勃勃英姿;再 用“恹恹欲睡的情绪”做反衬——所有这些,都突出了使人 “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原因。答句采用“是……的”句式, 完全是为了强调,句子里的“是”借用判断形式表示肯定, 加强语气,它并不和后面的“的”组成“的”字结构,而是 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不过,它更多地为人所知则是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

许多年来,这篇文章被当作范文来阐释和学习,它所运用的象征、借物言志等手法一直被视为散文写作的圭泉。

和许多经典作品一样,«白杨礼赞》的经典化使它脱离了最初产生的时空,从而迈入永恒,它的典范性的修辞价值冲淡了它所携带的历史意义。

现在看来,«白杨礼赞》的历史意义似乎更值得重视,因为要找出同样一篇借物言志的象征性抒情散文并不困难,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白杨礼赞》是独一无二的,它预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转折,并开启了后来的写作范式。

这一点,语文教学似乎不能忽略。

一、旅行与文学:西北的发现1938年12月,应新疆文化名流杜重远的邀请,茅盾开始了他的新疆之行,途径昆明、兰州|等地。

1939年3月,茅盾到达乌鲁木齐,1940年5月,因为新疆形势恶化,茅盾离开新疆来到延安。

同年10月,原本打算留在延安的茅盾由于工作需要,又离开延安来到重庆。

这样,茅盾的西北之行历时两年才告结束。

一路上,茅盾仍然勤于笔耕,写下了大量文章,事后编成了《见闻杂记»«时间的纪录»«白杨礼赞》等集子。

就数量而言,这一阶段肯定不是茅盾创作的丰收期,而且由于战时旅行,所带书籍不是很多,茅盾常常感到“学殖之荒芜”。

然而,西北之行带给茅盾的,更多的是发现的喜悦。

解放以前,西北是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计困顿,文化上更无足观。

总之,在当时国人的心中,那里断不是民族希望的所在。

然而,抗战烽烟燃起,风物繁华的东南很快落入敌手,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广袤的西北却活跃着一股力量,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也有西北大开发的倡议。

因为从战略角度而言,西北幅员辽阔,适合于战略纵深,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地。

西北虽然向称贫瘠,但地下资源异常丰富,特别是矿产石油等动力资源已经引起世界的注意。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教时安排:2 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茅盾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散文,作者茅盾通过描绘西北的白杨树,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人民。

文章中,白杨树被赋予了高大的形象和坚韧的品质,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果将《白杨礼赞》与另一篇经典散文进行对比阅读,例如《落花生》,可以发现两篇文章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落花生》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强调了朴实无华、不求浮华的品质。

文章风格平实,语言简洁明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比之下,《白杨礼赞》在风格和主题上更为宏大。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也更为深刻,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传递出对整个民族精神的颂扬。

在对比阅读中,可以深入探讨两篇文章在主题选择、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不同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深刻的主题和思想。

总之,通过对比阅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句式辞格锤炼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向我根据地疯狂“扫荡”的时候。

其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立场造就了它不同于其他歌颂类作品的独特气质,另外作为一篇散文,在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之外,本文的修辞运用也比较独到,尤其是句式选择上体现了作者写作水平的独到与高深之处,下面我们主要就本文主要修辞形式作出分析。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说明了形式对于内容的重要性,但修辞并不是咬文嚼字,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其原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跟内容要统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下简要的分析。

一、句式的选择方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
的,但是两者语意的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相互衬托,使得白杨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单重否定句同肯定句并用或者用否定句来衬托,作者的意思更加鲜明。

2、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的句式多种多样,它表达的内容是散而不乱,比较灵活,有活泼生动的效果,一个段落中集合整句与散句,行文层次感更强,收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这段话中,整散句交错使用,使得多种同句式并列出现,从而收到表意深刻、语势连贯的效果,这段话总的结构使用了整句,但是具体内容却用散句来表达,显得整齐和谐,既整齐又不呆板,体现了整句散句交错运用的好处。

二、语言的锤炼方面
语言的锤炼,首先要锤炼思想。

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语言的锤炼关键在于“炼”字而锤炼的目的,在与寻求恰当的词,使作者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美贴切,比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独”字如果换做“很”或者“最”,那么其表达出来的意思和“独”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有所不同了,其力度和侧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我们写作及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锤炼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方面,在《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运用的很好,例如:
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在这段的描写中作者只是运用了最常见最基本的词汇,但是却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种白杨傲然耸立,用坚韧的精神与西北风抗衡的形象,使得读者在读进这段文字时,白杨那种不畏恶劣环境依然挺立的状态跃然纸上,生动、有力。

三、辞格运用方面
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中国修辞学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分歧很多,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就有38种,每种修辞格各有特色,也有共同之处,并且不同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

这里只说《白杨礼赞》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格式。

1、排比和层递
④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这段话中不单用了排比句式,更以层递的话语形式对白杨树“内美”进行赞扬。

这四句在意义上环环相连,紧凑有力。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

层递的运用使得句子的意思层层逼近。

2、比喻和象征
⑤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茅盾落笔赞美白杨树,由物及人,哨兵之喻,精神意志之比,收到了使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作者并没用华丽词藻,而是用了质朴的语言,与其所描写的对象、所象征的精神、所寄托的感情融为一体,毫不牵强,更有质朴浑厚的文色美。

总之,《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品中修辞方式独特,而本文正是用所学理论知识详细考察了语言材料,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深刻体会真正好的作品是各种辞格相互联系,并非孤立无缘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2]张建民朝东而望不见西墙——对新人教版教参关于《白杨礼赞》中一处修辞技巧评价的再评修辞学习 2001年第6期
[3]黄美芬张建国唐弢浅谈《白眼礼赞》和《荷塘月色》的文色之美南通师专学报 1994年9月第十卷第3期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