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劳动经济学中的刘易斯二元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结构。
该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分析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移过程。
在刘易斯二元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代表着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低。
而现代工业部门代表着城市地区的工人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高。
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剩,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不足。
这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吸纳全部农民劳动力。
因此,农民劳动力会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
这种劳动力转移现象被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增加,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使得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对于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刘易斯二元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
首先,该模型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提升和现代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部门的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城市工业部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挑战。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特点和结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合理的就业和社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元经济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名词解释
"二元" 这个词在经济领域中通常指的是两个或由两个组成的。
以下是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二元名词及其解释:
1.二元市场:指一个市场中存在两个主要参与者或两个主要的市
场力量。
例如,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市场关系,或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市
场力量。
2.二元货币制度: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货
币。
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或经济原因,导致两种货币在同一
地区同时存在和流通。
3.二元经济体系: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的情况。
在这种体系中,部分经济活动受到中央计划或政府干预,
而另一部分则由市场力量决定。
4.二元利率体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利率水
平。
这可能是由于政府设定的官方利率和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之间存在
差异。
5.二元劳动市场:指一个劳动市场中存在两类或两种性质的工
作,可能是正式就业和非正式就业,或者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之间
的差异。
6.二元税制: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税收水平或
税收制度。
这可能包括不同的税率、税收政策或税收优惠。
请注意,具体的解释可能根据上下文而有所不同。
这些术语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国家和行业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涵义。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W. Arthur 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一个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农村部门和一个需要劳动力的工业部门,通过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模型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劳动力转移: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城市化进程转移到工业部门。
2.工资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低。
3.基础设施:为了吸引劳动力流入城市,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住房等。
模型框架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农业阶段和工业阶段。
农业阶段在农业阶段,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
工业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转向从事工业生产。
这些农民工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高,但仍然低于其边际生产率水平。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
模型应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发展政策制定:政府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如促进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等。
2.劳动力市场分析: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3.经济增长预测: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框架,可以预测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模型评价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1.基础设施建设:该模型假设了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
d s
:
qc
由式 ( 5)和式 ( 6)可知 ,企业 和员 工签订 的
劳动合同期限越长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最优匹配程 度越高。也就是说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稳 定性越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另 外可以看到 ,员工拥有 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水 平越 高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这是 由于专 用性人力资本为企业内的相应工作所专有 ,员工积
出一 种流 动 的瓶 颈状态 。于是 ,在企 业 的内部 劳动 力 市场 中便形成 了 ‘ 心— 外 围”的二元结 构 。 核 二 、内部劳 动力 市场二 元结构 模型
那 么企 业 和员 工 之 间最 优 匹配 可 以 由 ( 4)式
因此 ,企业和员工的最优匹配受到专用性人力 资本水平s 和企业与员工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T 的影 响可 以分别 由式 ( 5)和式 ( 决 定 。 6)
e T T o
般作用 的人员 。理论 上 ,核心层 和外 围层员 工的
界 定实 际上是一 个动 态 的过 程 ,外 围员工 通过 努力
1 6 6 R()d 6tc 0 0 T 0I :I 8 t q )d () d 卜l 6 ( 0 dJ 2
令 q 0 => ,则 企 业 的利 润 可 以 简 化 为 式 ( )q 0
:
d工 q c
设企业 与员工之间的匹配程度为 0, 0∈ 0 『,
01 。匹 配程 度 越 高则 表示 员 工 与 企业 之 间 的共生 关 系越 密切 。假设 企业 和员工签 订 的劳动合 同期 限
> 0
> 0
( 5)
() 6
为T ,设t 时刻员工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水平 为s , 则员工的生产 率为R ( )+ ,其 中W s w 为员工 的工 资 , R () S 为专用性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提高生产 率所获得的准租 ,满足R 0 , 0 > ,R ,< 。由于专用 性人力资本既具有企业垄断的性质 ,同时也需要员 工的参与,相当于投资成本 由双方共同承担 ,因此 其收益需要在企业和员工之间进行分配。令企业获 得 的准租的比例为 ∈ 0 ] 『,1,则企业 的利润可表
大学组织行政人员的二元劳动力市场
事 的工作经 常是 体力 劳 动, 较少 的脑 力 劳 动 。主 要
劳动力市 场上 的工 资增 长 与工 作 年 限 、 普遍 的生 活 费用上涨 以及激 励 机 制等 相 关 , 次 要 劳 动 力市 场 而 工资只是 劳动 力市场 供 给与需求 的反 映。
尽 管本文 所描述 的 次要劳 动力 市场不 完全 符合
摘
要 : 于对 国 内某些研 究型 大学行政 人 员雇 佣 市场 的考 察, 文提 出, 大 学组 织 中存 在 行政 人 员 基 论 在
的二 元 劳动 力市场 。具有 大 学正式编 制 的行 政人 员组成 主要 劳动力市 场, 没有 大学正 式编制 的行政 人 员, 即
聘 用制雇 员构 成次要 劳 动力 市场。 两类人群 面 临着不 同的工作 条件及 发展前 景 。研 究继 而考 察 了二元 劳 动 力市场形 成 的原 因, 为劳动 力市场 中供 求关 系发 生 变化 为这 种二元 劳动 力市场 的存在提 供 了社 会 大背景 , 认 二 元 劳动 力市场 的存在 同时也是 大学确定 组织 边界的理 性选择 。
学正式 编 制 的行政 人员没 有这 部分 收入 ; 又如 , 同样
维普资讯
辽宁教育研究 ・0 6年第 9期 20
大 学 组 织行 政 人 员 的 二元 劳 动 力市 场
李 莹 邢延龄 , ‘
(. 1 北京 大学 , 北京 10 7 ;. 0 8 12 内蒙古 民族 大学, 内蒙古 通 辽 0 84 ) 203
程度 的。
人员 与没 有大 学正 式编制 的行 政人 员所得 到 的工资 不 同。两 个群 体工 作生产 率是 类似 的或 者后者 的工 作生产 率 更高 , 所 得 报酬 有 很 大 的差 别 。例 如 有 而 大 学正 式编 制 的行 政 人 员享 受 岗位 津贴 , 没 有 大 而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受到制度的限制,劳动者无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流动,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均衡工资的形成,引起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韩东,2019)。
克拉克·科尔(1954)年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一文中首次提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多林格和皮奥里(1971)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中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为两大块,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方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制度管理实施有程序和规则和晋升机会多等特点,次要市场则表现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要求苛刻、管理不规范以及晋升机会小等特点,同时在该理论下,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偏好”,使得穷人往往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很难进入到主要市场,造成持续贫困(赖德胜,1996)。
皮里奥进一步将主要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层部门和低层部门。
高层部门的工作特点表现为工资高、工资确定的方式可以通过私下谈判议价,员工流动性强,但是,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高流动性有着显著差异,即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属于较高级的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做出的迁移选择。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高层部门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低层部门,工资较高、工资确定的方式是通过集体协商来实现,员工的流动性低,这主要是因为低层部门的工作,强调专业技能培训,专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强化了员工和工作的关系,员工为了规避更换工作引起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损失而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孟凡强和王松涛等,2017)。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传统体制的产物。
赖德胜(1996)指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即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分析
1 劳动力市场分 为主要市 场 L . 和次要 市场 L , 高校毕 。对
业 生 的 需求 分 别 为 L 和 L ; z
在 国内外文献研究 中, 内文 献认为 当前 中国的劳动力 市 国
场存在二元分割 , 而这 种 市 场 分 割 是 造 成 当 前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难 的主 要 原 因 ( 德胜 ,0 12 0 ; 秋 明 ,0 7 。劳 动 力 市 场 赖 2 0 ;0 5钟 20)
2 在主要市场 L 上 , . , 工资 高 , 工作稳定 , 各项 福利待遇
好 , 校 毕 业 生 在 主 要 市 场 就 业 的预 期 效 用 为 E ; 高
分割阻碍 了劳动力的流动 , 不仅造 成 了高校 毕业 生对主要市 场 就业 的强烈偏好 , 导致就业压力 , 而且增加 了高校毕业生 的工作
达 率相 关 的 求职 策 略 , 次要 市 场 上 则 采取 保 留 工 资 策 略 ; 要 在 主 市 场 对聘 约到 达 率 的 限制 和 次要 市场 的低 工 资特 征 直接 导 致 了 当前 高校 毕 业 生就 业 难 问题 。打 破 二 元 分 割 、 加 个 人 工 作 搜 增 寻 努 力将 有 利 于促 进 高校 毕 业 生就 业 。
能专门化 、 在职培训和 习惯是导致 主要市场产生 的主要原因 , 并
且主要市场一旦形成 , 十分稳定 , 将 外部 求 职 者很 难 进 入 。许 多
国 内文献认 为 , 中国经济 处于从计划 经济 向市场经 济转轨过程 中, 国内劳动力市场也 由于制度 因素 和市场 不完善 等原因而处
于 一个 二 元 甚 至 多 元 分 割 中 。 因 此 , 文 对 二 元 劳 动 力 市 场 提 本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索罗金认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率就越高。高的社会流动率可以作为 一种安全阀,释放较低阶级的不满 。
二、地位实现模型理论
布劳与邓肯于1967年出版了《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系 统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职业地位和职业流动。
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该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 (2)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和雇员持续的劳 动关系。 (3)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的流动的影响。
四、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y)是研究流动人口、 移民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推拉理论认为:
在市场经济、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之所以迁移、移民 之所以搬迁,是因为人们通过搬迁可以改善生活条件。
2) 二元经济理论 以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为起点,由乔根森和费景汉与拉尼斯进一步 修正发展。
二元经济理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条件 下,将农业剩余劳动向现代的非农业部门的 转移看成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惯例 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 织内雇员由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 劳动合同等构成的运动系统。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父亲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同时影响儿子的教 育和第一职业。
——布劳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主要是指个人社会位置的变化及个人社会属性的变化。 职业地位改变成为社会流动的标志。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二)根据参数基点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洛伦兹分析
Du l — o o y Th o isa d P l isf r t eRu a —Ur a b rM a k t a —Ec n m e re n o i e o h r l — b n La o c re:
A r nz An l ss o n e r tn Lo e a y i fI t g a i g Rur la ba v l p e t a nd Ur n De e o m n
从新 中国经济发展 历程来看 , 城乡差距始 于
城 乡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行 政 分 割 。 在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收入 ,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城乡差距和不平等 , 因为
劳动力资源 的流动会迫使 各地收入 趋于一致 , 于 是, 全面控制劳动 者的 自由迁移 和 自由择业 成为
一
期, 城乡差距不 明显 , 大跃进” 在“ 时期 , 中央政府 为“ 赶英超美” 目标而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和偏袒城市的发展政策 , 以农产 品“ 低价” 支持 来 工业品“ 高价” 导致 城市工业 部门收入 高于农业 ,
收 稿 日期 :05—1 O 修 回 日期 :0 6— 2— 0 20 2一 8 20 0 2
件顺理成章的事。15 年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通 98
过 了《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户 口登记 条例》 使城 乡劳 ,
H rs oao 型的思想 , ar —T dr 模 i 可以建 立一个更为简化 的二元 经济模 型 , 农 民工进城 、 市失业 、 乡收入 差距、 使 城 城 社会不平等 ( 尼 系数 ) 问题 能够综合起 来加 以分析讨 论。利 用洛伦兹 分析 方法 , 基 等 政府 统筹城 乡发展 的各种
L h n—h a,L U S —w i IC e u I i e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社会流动
五、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垄断资本主义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市场
二者之间流动有限 2、二元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过程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流动 “X二代”现象:富二代、官二代
、贫二代……
代际之间的阶层有何联系? 阶层“固化”了吗?
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率 社会价值观:
家庭、乡土、成功、职业、地位等价值评判体系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等: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二、个人因素
1、个人受教育状况 2、家庭背景 3、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4、个人的主观选择:爱好、价值
观
三、自然环境因素
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增加活力。
负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索罗金的社会流动理论: 1972《社会流动》:
1、关于流动的原因: 2、社会不平等是必然的: 3、社会流动率理论:
社会流动率与社会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达,流动率越高 4、代际流动的研究:父子职业流动 5、工业社会中流动的特点:
开放型——阶级或阶层体系:分层有弹性、自由流 动,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依靠自身的努力。
混合型:兼具开放、封闭两方面的特征
思考: 流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流水不腐、 流动是一把双刃剑? “度”如何把握?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流动的可能性条件: 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没有法律、政策、制
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 2、流动的动力条件: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解释1陈广汉李军曾奕2(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内容提要:中国的民工迁移过程时至今日有许多现象以现有理论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
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原因及其产业基础,但是却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分化的原因。
本文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民工市场明显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和熟练劳动力(或技术工人)市场。
这两种市场有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供给曲线,前者正是刘易斯理论所说的无限劳动供给的市场;后者则是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市场。
本文运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决定的机制。
关键字:民工潮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民工潮”现象——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刘易斯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的最好印证。
然而,劳动力迁移过程发展到今天,有许多重要的现象是现有理论模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
比如说,有调查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民工的月工资只增加了68元(《廉价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珠三角民工荒真相调查》,中华工商时报,2004.10.20);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说明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
”这就是说自出现民工潮以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4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资助(批准号:01JAZJDGAT004),是“中国二元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与收入分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Email: **************.cn;曾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李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 *********************.cn。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2.规范分析 P32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⒉无差异曲线P49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图)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它是每增加一单位(小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数量,它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一句话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概念和背景
2.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应用
4.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正文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 W.Arthur Lewis 在 1954 年提出。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特别是在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地区的现代部门,主要指的是非农业部门,如工业和服务业等,其特点是生产效率高、工资水平较高;二是农村地区的传统部门,主要指的是农业,其特点是生产效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模型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即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低,而现代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导致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高。
该模型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还可以预测和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劳动力价格下降,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然而,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假设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不变,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的
供需关系是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因素,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劳动力的素质等。
论二元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制度困境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5 X( 0 7) 10 8 - 3 0 3 8 4 20 0 - 04 0 的 技 术 水 平 或 生 产 力 。 区 别 劳 动 市 场 的结 构 因 素 远 比说 明 劳 动 结果 的 个 别 工 人 的 特 性 重 要 。 这 也 为 本 文 预 设 制 度 环境 的 改 善 远 比农 民 工 个 体 人 力 资 本 的改 善 更 为 重 要 提 供 了理 论 支 撑 。 在 劳动 力 市 场 分 割 理 论 中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是 二 元 劳 动 力 市 场 分 割 理 论 。 它 认 为 ,劳 动 力 市 场 存 在 着 主 要 和 次 要 的 分 割 ;主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收 入 高 、工 作 稳 定 、工 作 条 件 好 、培 训 机 会 多 、具 有 良好 的晋 升 机 制 ;而 次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收 入 低 、工 作 不 稳 定 、工 作 条 件 差 、培 训 机 会 少 、缺 乏 晋 升 机 制 。 对 于 主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劳 动 者 而 言 , 教 育 和 培 训 能 够 提 高其 收 入 , 而对 次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劳 动 者 而 言 ,接 受 教 育 和 培 训 对 于 提 高 其 收 入 没 有 作 用 。 另 外 ,主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和 次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之 间 的 流 动 较
除 “ 力 资 本 理 论 ” 以外 。 “ 份 达 成 理 论 ” 认 为 人 身 个 人 的家 庭 背 景 ( 父 亲 的教 育 和 工 作 )和 社 会 经 济 资 如 本 ( 本 身 的教 育水 平 或 第 一 份 工 作 )是 决 定 个 人 当前 如 职 业 地 位 的 最 重 要 因 素 。 “ 会 资 本 理 论 ”则 提 出 除 了 社 人 力 资 本 外 ,个 人 的 社 会 网络 , 即其 社 会 资本 ,亦 是 决 定 劳 工 劳 动 结 果 的重 要 因 素 。但 是 ,这 些 微 观 理 论 都 不
体制转型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理性思考
体制转型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上。
但是,当人们把这一传统的被抽象化的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就会感觉到传统范式所无法解释的现实问题,进而要求构建新的范式。
这就出现了从以往强调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歧视性。
当统一性的劳动力市场被转化为分割性的劳动力市场,即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市场机制所固有的平等性原则,就被不公平的歧视性规则所替代。
我国因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运作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从大类划分,表现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
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只要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瓦解,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就必然存在着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并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选择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或者在改革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不直接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
这是因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意味着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重新调整,必然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利益最多的那部分群体的强烈反对,改革的阻力是相当大的。
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体制外改革入手,或者说,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
目前,在体制外就业的劳动者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体制内劳动者的规模,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经从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为主向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为主转变。
只有当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就不会存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区分。
到了那个时候,政府主要是解决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主要是交给市场按照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去配置。
应当这样看,即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别,而是表现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制度性壁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解释1陈广汉李军曾奕2(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内容提要:中国的民工迁移过程时至今日有许多现象以现有理论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
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原因及其产业基础,但是却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分化的原因。
本文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民工市场明显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和熟练劳动力(或技术工人)市场。
这两种市场有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供给曲线,前者正是刘易斯理论所说的无限劳动供给的市场;后者则是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市场。
本文运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决定的机制。
关键字:民工潮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民工潮”现象——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刘易斯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的最好印证。
然而,劳动力迁移过程发展到今天,有许多重要的现象是现有理论模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
比如说,有调查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民工的月工资只增加了68元(《廉价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珠三角民工荒真相调查》,中华工商时报,2004.10.20);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说明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
”这就是说自出现民工潮以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4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资助(批准号:01JAZJDGAT004),是“中国二元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与收入分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Email: **************.cn;曾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李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 *********************.cn。
来,农民工的工资基本停留在不变的水平;另一方面,有经验的熟炼技术工人又严重短缺,并使其工资不断上升,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连续几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技工的平均月薪数次超过本科生,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甚至多次超过硕士研究生;广东普通一线工人的工资仍只是在六七百元上下浮动。
这些问题传统的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
而最近两年才出现的民工荒问题,虽然也有学者从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入手来解释(蔡昉,王美艳,2005),同样也无法在以上两个问题上得到合理解释。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问题。
以下先简述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然后建立我们的新理论模型,最后用这个框架来分析现实情况。
二、刘易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概括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3明确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模式,尝试运用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解决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积累和增长问题,其二元劳动力市场构成该模式的微观基础。
所谓二元经济是指不发达经济(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部门构成:一是大量的维持生计的经济部门,主要是乡村的传统农业;二是占极小比例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城市现代工业部门。
我们这里从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机制的角度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作出概括。
我们可以按下述三个标准来把握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一,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传统部门的技术基本不变,很少使用资本,生产率低下;而现代部门则技术进步很快,大量使用资本,生产率较高。
第二,生产目的和行为不同。
传统部门主要是小农经济,仅仅为了能够生存、自给自足;而现代部门则是受资本家追逐利润所驱使。
第三,分配原则不同。
由于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根据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是一种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享原则;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生产目的是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报酬是根据其边际生产力来决定的,这是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分配原则。
事实上,刘易斯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3Lewis,Arthur.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 The ManchesterSchool,vol.22,no.2(1954),pp.113-152。
实质是,传统部门是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而现代部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而竞争的市场是传统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共同特征。
除了对二元经济结构作了明确的划分以外,刘易斯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区别是对劳动力供给条件的设定,其目的在于解释英国等国家工业化初期高速的资本积累,其分析建立在下述几个假设前提之上。
第一,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底下,其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等于零或负数,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刘易斯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因此农村和城市部门的工资差距不可能维持很大的数额。
他认为城市工资水平只能高出30%,这30%的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费用,即农村收入水平加上转移成本等于城市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工农业之间贸易条件也会影响工人工资,即若工业对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会使得工业成本上升,从而城市物价上涨使得城市生活费用上升,导致生存工资上升。
第三,只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完全转移到城市现代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就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具有无穷大的劳动供给弹性。
第四,城市现代部门的扩张过程中要素比例不变(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经济学假定),即资本积累和就业创造同比例增长。
最后,刘易斯假定只有农村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现代部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的中心是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其前提条件是来自于传统部门的劳动无限供给。
在刘易斯模式中,二元经济的转型和经济增长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无限供给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传统部门逐渐转移到城市现代部门的过程,劳动的无限供给条件、现代部门中性技术创新特征和竞争的劳动市场,保证了现代部门超常的资本积累,决定二元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成败。
第二阶段,劳动成为稀缺性生产要素的阶段。
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之后,劳动成为了稀缺性生产要素,现代部门要继续获得劳动力供给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
从此,劳动和资本开始共同分配增长的利益,资本积累回顾正常水平,劳动力市场成为统一的新古典世界。
这两个阶段交接的交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标志着二元经济转变的完成。
如图2.1,横轴表示现代部门的雇佣劳动量,纵轴代表工资和劳动的边际产品,SW为生存工资,等于传统部门的人均产出水平。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收益递减可知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下甚至有可能等于零,这意味着从该部门抽出劳动力将不会减少其产出,相应地,其工资水平也不能按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原则决定,只能达到生存工资。
这使得现代部门只要能提供略高于SW 的工资则可以获得部门扩张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劳动供给弹性是无限的。
现代部门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向劳动力支付工资,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到达MPL=W 为止。
因此,初始阶段的均衡点为F ,总产出为OD 1FL 1,劳动雇佣量为OL 1,支付工资为OWFL 1,利润为WFD 1。
现代部门将利润用于投资则MPL 右移,就业上升到L 2,利润提高到D 2GW 。
利润再用于投资,不断循环,“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到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也就是说到S 点(即刘易斯转折点)后,剩余劳动力用尽,劳动力变为稀缺要素,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则需要提高工资,劳动供给开始进入缺乏弹性的阶段,如虚线SS 1所示。
上述分析表明,在刘易斯模式中,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完之前,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不会上升;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中,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条件和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条件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过程,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的状态。
这一结论显然不能充分的解释中国以及当代大多数劳动剩余型经济的经济发展过程。
三、二元劳动市场理论模型的重建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条件和水平劳动供给曲线的假说是否符合发展中国DL L 1 L 2 L 3WSW 1D 3D 2D 1图2.1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O家的实际,在发展经济学中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一些学者利用南亚劳动剩余型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水平上升的事例,认为刘易斯意义上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在当今发展中国家不能成立。
4但事实表明,我国过去近二十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资水平是不变的,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劳动无限供给。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一些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岗位,劳动力的工资处于上升趋势。
为了使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现实,我们首先必须放弃劳动力同质性假设,考虑学习和教育对劳动供给的作用。
其次,改变刘易斯模式中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一元的、线性的新古典特征,承认后发性国家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二元性特点及其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从主要供给的角度,在学习和教育影响劳动供给弹性和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无限供给弹性和缺乏供给弹性的两种劳动力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的二元劳动市场模型。
对于学习对劳动供给弹性的作用和后发性国家现代部门技术进步的二元性特征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另文分析。
(一)、无限供给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这种劳动力市场实质上是非熟练劳动力的市场,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与工业部门或经济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技术方式相匹配。
在这种市场中,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由于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得工资率W 不断下降到工人的生存工资率SW (见图3.1)。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这种市场的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即取决于劳动力雇佣者。
我们由以下动态控制模型来说明。
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谈判中,由于这种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者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完全由劳动力需求者控制。
劳动力需求者的最优控制问题是:Max u⎰+-T u 01([2)1/2]du s.t. u dt dw w =/=。
w(0)=w 0 w(T)自由解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最优解为W (t )= W 0,如图3.1所示,工资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4 Griffin, Keith Broadwell, Underdevelopment in Spanish America, MIT Press,1969.W 0图3.1模型含义:1、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