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方向
东南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通信与信息系统
东南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通信与信息系统一、学科简介通信与信息系统:培养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学术、技术骨干,掌握通信科学、信息科学方面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
熟练掌握相关分析软、硬件。
在本研究方向上具有系统和较深入的专门知识与实验技术,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能胜任科研、科技开发及教学工作。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1)宽带无线传输理论与多址技术;(2)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3)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4)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泛在网络;(5)信息理论与编码。
四、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最长可延至4年。
五、学位论文文献阅读(仅供参考,下同)在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阅读文献20篇,其中外文文献10篇,完成一篇综述。
论文撰写除符合学校规定外,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且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标清晰。
论文学术水平学位论文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学术价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意义的课题。
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
六、培养课程组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授课方式备注A 公共基础课S000101 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60 2.0 秋季面授讲课S000105 学位英语60 3.0 面授讲课S004999 专业外语18 1.0 面授讲课B 专业基础课S000111 工程矩阵理论54 3.0 面授讲课必修S004101 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54 3.0 面授讲课选1-2门S004103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54 3.0 面授讲课S004201 随机过程54 3.0 面授讲课S004202 数字通信54 3.0 面授讲课C 专业必修课S004102 模式识别36 2.0 面授讲课选1-2门S004106 数字图象与视频处理54 3.0 面授讲课S004203 信息论与编码54 3.0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简介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从1864年麦克斯韦在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到1888年赫兹实验验证电磁场理论,再到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人类进入了电信时代。
从20世纪上半叶人类发明电子管、晶体管、雷达、广播、电视等,到20世纪中叶香农提出信息论、维纳提出控制论,再到20世纪后期以来的集成电路、移动通信、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推动了世界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社会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广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各个研究分支呈现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沿着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向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的方向拓展。
另一方面,信息与通信科学技术正向生物、纳米、认知等其它传统及新兴学科和领域渗透,成为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纽带,必将促进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孕育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原理性的突破,并且将引发新的信息科技革命。
二、学科内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一个涉及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完整,关联工业、农业、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应用领域广泛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一方面以信息传输和交换研究为主体,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应用的电信、广播、电视、声纳、导航、遥感、遥测遥控、互联网等领域,研究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及系统的组成原理、体系构架、功能关联、应用协议、性能评估等内容;另一方面以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为核心,研究各类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包括各种形式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算法与体制、物理实现、性能评估、系统应用等内容。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
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一级学科,其涵盖的二级学科方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信息的传输、交换、处理和网络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
该学科方向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信号处理、通信协议、网络架构、通信安全等方面。
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信号的获取、处理、传输和识别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包括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视频处理、模式识别等。
该学科方向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信号的建模、分析、变换、滤波、压缩等方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对于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同高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你可以查阅具体高校的官方网站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 081001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航空电子信息技术081020探测与成像081021集成电路设计081022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 0810 一、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研究内容1 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通信网,扩频通信和各种多址技术,软件无线电,调制理论,通信信号检测,无线定位,无线通信网信源编码理论,信道编码理论,语音信号压缩与处理,图像2 编码理论及其应用信号压缩与处理, TURBO 码,LDPC 码,MIMO 编码与检测,网络编码3 探测与成像雷达系统理论与技术,智能天线,电磁兼容4 电子智能电子侦察系统理论与技术5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与控制雷达目标特征分析,雷达目标特征控制6 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7 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8 统计信号处理信号检测、参数估计、滤波、识别技术9 数字视频处理数字视频描述,运动估计和分割,视频滤波、压缩与传输等多径衰落信道模型, MIMO ,空时编码与空间复用,波束形成10 通信信号处理技术,多用户 MIMO 信号检测,无线资源管理与调试,合作通信二、学分要求课程类别博士公共学位课博士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总计(B 类)(D类)(E 类)(F 类)学分要求10 3 1 6 2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三、学位课程类别B类学位课程D类课程编号B000001B000003B000006B000007B000008D042001D042002D042003D042004D042005课程名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外国语(英语)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引论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高等工程应用数学现代信号处理雷达专题通信信号处理现代数字通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与可测性设计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 3 秋80 4 春,秋54 3 春54 3 春54 3 春,秋36 2 秋36 2 春36 2 春36 2 春45 2.5 春授课单位备注105081选081一081042042042042042。
通信工程研究生课程
通信工程研究生课程
通信工程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 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主要学习信号与信息处理、通讯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工程技术。
2. 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主要学习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及信息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
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学习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
4. 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学习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如高数、线代、概率论、大物、数理方程等,以及一些专业课程如工程电磁场与波、计算方法、电机学、控制理论等。
具体课程设置还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而定。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810)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解析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810)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专业: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一、学科专业培养目标
应掌握通信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并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技术。
具有从事通信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道德,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光通信系统理论与无线通信技术
2、信号检测与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3、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
4、数字视频与图像处理技术
三、课程设置
四、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
1、参与科研,具有根据研究课题总体方案确定子系统的研究方案的能力。
2、参与课题系统实验,具有设计局部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参与承担的研究课题能够取得阶段性结果,成为整个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4、具有独立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和科技论文的能力。
学位论文经改写后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五、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
六、其他要求
1、同等学历和跨专业考生需补修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补修课程不单独设课,不计学分,在第二学期末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者不允许进行硕士论文开题。
2、可根据导师具体的研究方向自行设定补修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研究与通信和信息相关的技术,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应用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接下来,我将基于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进行介绍。
一、专业核心课程1. 通信原理:主要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了调制解调技术、资料编码、调制译码、通信信道等等,这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类的基础课程。
2. 数字信号处理:此课程是在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重点研究数字信号的相关技术,包括信号采集、数字信号处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器等等。
3. 通信网技术:课程主要涵盖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和关键技术,如网络拓扑、数据通信协议、路由协议、交换设备等等。
二、专业选修课程1. 无线通信技术:重点研究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移动通信、接入技术、无线信道传输等等。
2. 通信系统设计: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与调试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光纤通信技术:专注于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光纤通信系统、无源光器件与有源光器件、光纤互连等等。
三、课程设置意义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就业前景展望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通信、电信、互联网、制造、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就业,如移动通信、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IT技术服务、金融技术等。
未来,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将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将会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才能与能力。
北京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6
移动通信系统
研究蜂窝移动通信和卫星移动通信中的新体制、信号处理和系统设计,包括TDMA通信、CDMA通信、OFDM通信、MIMO和多天线通信、深空通信等体制和系统的研究,研究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信号处理技术,注重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结合
三、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学分
开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期
任课教师
(职称)
适用专业
(本专业及其它专业)
1
30810150
自然辩证法(硕士)
必修
1
2
308101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
必修
2
3
30810030
第一外国语(硕士)
必修
4
4
04811070
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成果。
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点;在实现方法上有新技术,而不仅仅是新芯片的应用;虽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没有明显创新,但在应用领域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具有应用价值。论文具有上述三条之一者,即可认为具有创造性。论文工作量可由论文难度和研究工作的复杂性来估计,要求中等水平学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四、对科研能力和学位论文的要求
(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通信与信息系统”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986年本学科点即被批准为博士点。
也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硕士等实力雄厚,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学科点学术梯队是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基础,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优势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相互支撑,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教学和科研具有不竭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通过“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实力又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军事电子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科研经费充足,军事电子研究的规模和水平处于国内高校前列,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军事电子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培养目标本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通信科学、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巧以及掌握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从事通信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1.通信网络技术2.光纤通信与传感3.无线与移动通信4.多媒体通信5.卫星通信技术6.通信抗干扰技术7.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8.通信专用IC技术9.图象传输与处理10.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11.物联网器件与系统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个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
二级学科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代码 081001
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信源编码理论,信道编码理论,语音信号压缩与处理,图像信号压缩与处理,TURBO码,LDPC码,MIMO编码与检测,网络编码
3
探测与成像
雷达系统理论与技术,智能天线,电磁兼容
4
电子智能
电子侦察系统理论与技术
5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与控制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雷达目标特征控制
6
集成电路设计
电子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航空电子信息技术081020
探测与成像081021
集成电路设计081022
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0810
一、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数字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通信网,扩频通信和各种多址技术,软件无线电,调制理论,通信信号检测,无线定位,无线通信网
45
2.5
春
042
博士公共学位课(B类)
博士专业学位课(D类)
公共选修课
(E类)
专业选修课
(F类)
总计
学分要求
10
3
1
6
20
三、学位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程
B类
B000001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003
第一外国语(英语)
80
4
春,秋
B000006
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引论
7
信息获取与处理
雷达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
8
统计信号处理
天津大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天津大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基本概况天津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立通信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
本学科初创可以追溯到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电机系电信组。
1952年,天津大学成立电讯工程系,叶培大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为第一任系主任,下设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话与电报通信和长途电讯三个专业。
1952—1955年三年间,共有4届214名学生毕业,他们中许多人为新中国早期的邮电和通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按照国家院系调整的战略部署,本学科隶属的电讯工程系主体调往北京,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北京邮电学院。
本学科再建始于1958年天津大学重新创办的无线电技术专业,1978年通信与电子系统(后改为通信与信息系统)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
五年来,在学科和依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色明显。
本学科共有教师59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级特贴专家3人,天津市授衔专家3人。
龚克教授2001年获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在国内外通信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现设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1)现代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2)高速光纤通信理论与技术;(3)多媒体通信与信号处理;(4)隐蔽通信与信息对抗;(5)先进网络技术及应用。
本学科拥有天津市数字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等省部级基地。
本学科近年来经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三十余部;获得发明专利几十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863”等科研项目百余项。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本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首批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被批准为重点学科。
本学科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研究光纤通信、数字与数据通信、高清晰度电视、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无线通信与个人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信息通信、宽带网络技术、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等。
现已建立“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通信技术、远程协作、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等实验室;拥有光纤计算机通信与用户工作站、数据通信文电作业系统网点、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研究光电子器件与光电子集成工艺的设备等技术装备。
已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并被列入上海交通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本学科现有院士3人(其中兼职1人),教授25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6人。
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高清晰度电视、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无线通信与个人通信、卫星通信、图像通信、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通信、宽带网络技术、数字程控交换等课程设置自然辩证法概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矩阵理论、随机过程与排队论、通信理论与系统、离散随机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与分析、数字图象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践、电路最优化设计方法、语音处理与识别、图象通信、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理论、光纤区域网、微机系统与软件、光子交换与全光通信、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基础、高等电路设计技巧与实验、移动通信、宽带综合通信网的交换和业务量理论、时间时序分析、SOC设计方法、路由器技术及实践、数字电视工程、光子器件与工艺、量子保密通信、通信安全保密技术、PKI技术及其应用、病毒防范技术等等毕业研究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学位获得者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基础,了解国内外通信系统、设备、通讯网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熟练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够对与本学科研究方向有关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
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于通信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指一种将信息传递到远距离的技术,包括了电信、网络通信、卫星通信等等。
通信与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而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信号的传输来实现。
因此,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信号的传输、处理和解析展开的。
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信号的传输需要借助于传输介质,如电缆、光纤、空气等等。
不同的介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通信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
此外,通信与信息系统还需要对信号进行处理,以满足各种需求。
信号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对信号进行压缩、解码、加密等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通信与信息系统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因此加密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与信息处理是指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转换和提取等操作,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之一。
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信号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识别等方面。
在信号的采集方面,需要借助于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工具,将信号从物理世界中采集出来。
在信号的处理方面,主要是对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压缩等操作,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信号的分析方面,主要是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小波分析、时频分析等操作,以获得有关信号的各种信息。
在信号的识别方面,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
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了医学、环境监测、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
例如,在医学领域,信号与信息处理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doc
自适应滤波(C类双语)
36
2
秋
042
新增
C042006
编码理论
36
2
秋
042
原F042010
C042007A
信道编码理论与应用
36
2
秋
042
新增,开放国内学生选课
C153001
航天测控系统
45
2.5
秋
153
C153002
卫星、移动通信工程
45
2.5
秋
153
C153003
卫星遥感技术
45
矩阵论
60
3
秋
081
C类
CE042001
信号检测与估计(C类双语)
54
3
春
042
CE042002
Hale Waihona Puke 信息论(C类双语)362
秋
042
C042003
数字信号处理
54
3
春
042
CE042003
数字信号处理(C类双语)
54
3
春
042
CE042004A
数字通信
54
3
春
042
CE042004取消,CE042004A开放国内学生选课
8
航天器导航与测控
航天器导航定位与制导技术、航天器遥测遥控、组网测控技术、深空遥测遥控与通信
9
天基网络信息系统
网络控制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体制技术、星上交换技术、天基系统在C4ISR(指挥、计算机、通信、控制、情报侦察与监测)中应用
10
通信信号处理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MIMO,空时编码与空间复用,波束形成技术,多用户MIMO信号检测,无线资源管理与调试,合作通信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分析研发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本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进行建设;在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形成了扩频通信技术及应用、移动无线网络组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三个特色学科方向,而且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积极协作的基础上,成功申请了国家863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成为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扩频通信技术及应用扩频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采用了伪随机编码作为扩频调制的基本信号,其具有抗干扰性强、截获率低、码分多址、信号隐蔽、保密和易于组网等许多独特的优点,目前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电子对抗、导航及测量中,而且也愈发成为包含CDMA、微波通信、遥测遥控等民用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DS/FH通信机理及应用,PN码的产生及特性,信号的检测与估计,扩频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计算机仿真、基于FPGA/DSP的设计与实现等。
2.移动无线网络组网技术近年来,由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组成的有中心结构网络和由Ad hoc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组成的无中心结构网络,以及基于综合体系的卫星网络已成为移动无线网络技术在民用通信和军事战场环境下的重要信息传输平台,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保证该类网络的可靠和有效运行,本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有:网络规划设计与互连,通信协议与接入技术,路由选择,QoS 保障机制,网络管理与重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逐渐成为高效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及应用的核心技术。
本方向的研究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随机数字信号分析、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图像信号处理与识别,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医学信号处理及电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等。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研究工作二年),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的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1. 数字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2. 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通信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3. 嵌入式通信系统(嵌入式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宽带传输技术)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指导方案及研究方向的需要为每个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总学分数不低于28学分,培养环节学分4学分。
其中学位课和专业课不低于15学分。
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齐相应的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至少三门,课程成绩要记录在案,不计学分。
教学方式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能力培养。
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按照学院和导师的安排,参加专题讨论,并至少提交一篇学术报告;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学术活动;必须助研,即参加导师组织领导的科研工作。
可以选择助教、和助管工作:助教即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助教其他教学环节;助管是协助学院研究生科、教学科等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硕士论文开题一般在研二的上学期进行,开题条件是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并且在导师指导下形成明确的论文题目,系统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
选题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据生产实际和科研任务提出。
研究生应先撰写出开题报告,再向学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开题申请。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优秀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并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同时还要求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注重能力的提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和论文撰写能力。
二、研究方向(1)深空通信(2)无线移动通信(3)卫星通信(4)智能交通(5)信息安全(6)云计算三、学制1、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5-6年;2、分阶段培养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四、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英语(4学分)(以上两门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以上三门任选一门)B类:电子信息前沿(2学分)(以上必修)产业发展前沿(1学分)科研素质先导课(2学分)工程素质先导课(3学分)C类:数字通信(3学分)成像原理与图像工程(3学分)矩阵论(3学分)自适应信号处理(3学分)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2学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D类:网络信息新技术(3学分)信号检测与估计(2学分)雷达原理与空时无线通信(2学分)医学物理(3学分)软件工程实践(3学分)高速数字电路设计(3学分)信息产业应用(华为)(1学分)(二)博士阶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注】:博士研究生不专门开设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选修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五、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针对每位博士生的培养设立专门的导师指导小组,“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001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术修养。
2.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使用和阅读本专业文献,进行学术交流;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某一方向上做深入的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空间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研究空间与多媒体信息包括语音、音频、图像及视频、空间遥感影像等信息的表示、编码、处理与集成融合的理论与方法。
2.空间与多媒体信息安全研究空间与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包括认证、加密、内容保护、安全策略以及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应用的各种主动被动信息安全的理论与方法。
3.空间与网络通信研究空间与多媒体信息的数据传输与网络通信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无线网、卫星网、传感网、物联网等复杂网络的组网融合与泛在通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在远程协作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存储与访问中的应用。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6年,最长学习年限8年。
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研究生不得申请提前毕业,申请延期毕业须按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一)课程设置参见《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
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学位课程填补。
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补修课程由导师根据需要规定,可纳入选修课学分,但不能顶替本学科的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本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进行建设;在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形成了扩频通信技术及应用、移动无线网络组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三个特色学科方向,而且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积极协作的基础上,成功申请了国家863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成为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扩频通信技术及应用扩频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采用了伪随机编码作为扩频调制的基本信号,其具有抗干扰性强、截获率低、码分多址、信号隐蔽、保密和易于组网等许多独特的优点,目前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电子对抗、导航及测量中,而且也愈发成为包含CDMA、微波通信、遥测遥控等民用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DS/FH通信机理及应用,PN码的产生及特性,信号的检测与估计,扩频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计算机仿真、基于FPGA/DSP的设计与实现等。
2.移动无线网络组网技术近年来,由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组成的有中心结构网络和由Ad hoc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组成的无中心结构网络,以及基于综合体系的卫星网络已成为移动无线网络技术在民用通信和军事战场环境下的重要信息传输平台,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保证该类网络的可靠和有效运行,本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有:网络规划设计与互连,通信协议与接入技术,路由选择,QoS 保障机制,网络管理与重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逐渐成为高效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及应用的核心技术。
本方向的研究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随机数字信号分析、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图像信号处理与识别,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医学信号处理及电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等。
课程设置说明: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补修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具体科目。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
该学科依托于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为从大学本科到硕士教育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逐步扩充,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是沈阳理工大学国家863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及创新团队的重要支撑学科,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移动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本方向主要针对空间卫星网络、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无中心自组网络等开展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互联互通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包括空间组网通信协议栈的研究,各种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的研究,网络信息交换、处理、分发以及安全防护的研究,移动网络管理体系、协议和管理功能的研究等内容,从而实现网络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可靠通信以及网络的自主运行和积极控制,提供一定的网络自愈和抗毁能力。
2.高动态超高速智能传输技术面向尖端和未来需要,采用智能信息处理手段,研究信源和信宿在高速动态情况下的可靠信息传输技术(包含天与地信息传输、天与临近空间信息传输、临近空间与地信息传输、天与作战平台信息传输、临近空间与作战平台信息传输技术),开发智能无线通信产品。
3.自适应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是现代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特征是各种优化算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从而使信号处理系统可以根据观测信号的统计特性,自适应地完成对信号的处理。
自适应滤波理论、盲信号处理理论(盲信号分离、盲解卷积)及神经网络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研究对象包括语音信号、通信信号、声纳雷达信号、生物医学信号,以及数字图像等。
课程设置说明: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补修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具体科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从大学本科到硕士教育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培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控制、进化计算和粗糙集的研究。
应用方面主要是将这些方法及这些方法的融合应用到复杂的现代工业系统中来,解决常规控制方法不能取得满意控制效果的问题。
2.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与监控技术随着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业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产品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系统故障的处理和质量监控变得越来越重要,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及时准确的确定系统的故障和进行质量监测。
基于数据和统计的故障检测和质量监控技术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解决复杂系统故障诊断和质量监控的一个新的探索途径。
3.先进控制在复杂系统控制中的应用在诸如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造纸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系统,这些系统共同的特点是很难建立数学模型,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很难实现这些复杂大系统的控制问题。
利用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的手段实现对这类系统的控制。
课程设置说明: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补修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具体科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现已发展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学科,成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科由4名教授、8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构成学科梯队,有2个学科研究综合实验室。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强流电子技术研究强流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军事新概念武器研究领域,目前该方向主要从事超宽带高功率电磁武器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主要开展的研究是:超宽带高功率短脉冲的脉冲源的研制、超宽带高功率短脉冲的传输特性的研究及高增益发射天线的设计。
同时,利用超宽带高功率短脉冲的脉冲源进行各种电子、电器设备与系统的防护及对于人体及动植物产生的伤害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运用电磁场的基础理论,对已有的超宽带高功率短脉冲源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将超宽带高功率短脉冲用于实践。
2.虚拟仪器与信息处理本研究方向将开展信息与信号检测、识别、处理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开展的研究是:人类语言信息处理、语声识别、综合合成、图文模式识别;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噪声抑制、滤波、信号压缩恢复、相干检测、虚拟仪器仪表,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稳定性研究、通信系统等应用课题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国民经济实际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上述方向应用项目研究。
3.智能仪表与控制装置本研究方向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开展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过程参数采集与检测、故障诊断与识别、智能控制仪表、网络化测控系统等方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有:网络化用电控制与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识别技术、混合气体的浓度检测与配比、微型无线网络传感器的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立足工业生产实际,研究开发出基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智能检测与控制装置或仪器仪表。
说明: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补修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具体科目。
系统工程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系统工程”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立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各类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面向系统、软硬结合、注重应用、强调集成的高级系统工程技术人才。
设立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理论及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多媒体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方向。
目前已完成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研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文章近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近20篇。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本研究方向以严密的数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针对复杂系统的特点,将建模与各种优化方法相结合,分析、描述和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
主要研究控制系统、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生产调度和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复杂系统问题。
2.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理论及应用生产计划与调度是制造过程的核心,也是整个先进生产制造系统实现管理技术、优化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
本方向研究生产计划与调度理论及如何应用有效的生产计划与调度方法和优化技术、实现先进制造并提高生产效益。
3.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本方向以电子商务、工作流分析、业务流程重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采用运筹学、统计学、控制理论及信息理论,系统分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规律、特点和管理模式,主要研究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的模型与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电子商务在线市场的运作等。
课程设置说明: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补修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具体科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沈阳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
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首届和第二届研究生已经全部顺利毕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目前具有硕士教育的完整学科体系,拥有微小型机器人和传感器网络两个实验室,以跟踪国内外先进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技术为主要目标,以军事、交通等军民应用为背景,将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广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足球机器人为平台,从事智能机器人的控制、路径规划、避障、交互、网络控制以及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队形保持、竞争与合作、信息感知与融合、自主导航与定位等方面的研究。
2.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的应用涉及机器人,复杂对象的工业视觉检测、图象序列建模及控制,目标检测、跟踪等军民技术的多个领域,其应用正在向着与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