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什么时候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什么时候文字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从早期文字的发现至今已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那么您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发现的时间,历史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历史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中考历史专题01_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原始农业无关。
2.(15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并相互交流,交相辉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
材料一
6 刻有文字的甲骨 7 后世流传的一种 8 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局部)
《论语》版本(书影)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片编号即可)(2分)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4分)
故选:B。
2.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尚父于齐,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这一记载反映西周实行了
A.井田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解答】据“周武王封尚父于齐,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载反映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B符合题意。
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良渚王城的史实。
歇后语谜语
歇后语1皇帝的脑壳---芋头[御头]2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3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
(想入飞飞)。
4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
(咸得没事做)。
5老太婆上鸡窝——笨蛋。
(奔蛋)6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
(挺而走险)。
7和尚的房子----------庙。
(妙)。
8蜘蛛拉网------------自私。
(自丝)。
9癞虾蟆跳水井--------不懂。
(噗咚)。
10吃饺子不吃馅--------调皮。
(挑皮)。
11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
(皮太后)。
12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
(郑何氏)。
字谜1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2旭日东升,猜一字答案是:九3有两个动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猜一个字答案是:鲜4正月无初一,猜一字答案是:肯5左有十八,右有十八,二四得八,一八得八,猜一个字答案是:樊6半个月亮,猜一个字答案是:胖7文武两全,猜一字答案是:斌8日复一日,猜一字答案是:昌9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头上,猜一个字答案是:碧10太阳西边下,月儿东边挂,猜一字答案是:明11中心一点口不见,猜一个字答案是:卜12十一个读书人,猜一个字答案是:仕笑话1一个方言土音很重的外地人,在市区迷了路,见一个斯文的小姐走过来,便迎上去问:"兔子(同志),亲吻(请问)一下......"话还没说完,小姐便气得满脸通红。
2《防止人口普查误差》“请问您家里是几口人?” “是一口人” “十一口?”“不是十一,而是一口人。
” “二十一口?” “ 不是二十一口,其实一口人。
”“七十一口?不会吧?” “ 不是七十一口,就是一口人!”“九十一口?” “ 对了,就是一口人。
”3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
男方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
”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
”他把“顿”写成“吨”。
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齐。
水书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
水书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三都县档案馆馆藏水书(资料图片)水书流传在黔南桂北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的水族聚居区,水族语言称其为“le sui”,音译为“泐睢”,文字符号类似于甲骨文,也有汉字古体字。
“水书”指用水族文字写的书籍,也指书中的文字。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常将三者加以区别,把水书文字符号称为“水字”。
从目前发现的水书典籍来看,水字不像方块壮字、侗字那样用于记录民歌、民谣等,几乎不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趋吉避凶条目信息。
水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巫术用书,被称为“水家人的易经”,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
有人说水书就是上古失传的《连山易》,有人提出它与东巴文是世界上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有人认为它比甲骨文更古老,当它与中原古文化联系在一起时,更增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咸丰十年(1860),水书因西南巨儒莫友芝在《红崖古刻歌》中的关注,第一次进入学者视野,为世人所知,其文字、典籍、口诀和习俗构成了神秘的水书文化,令国内外学者惊叹。
由于水书历来是通过水书先生不断抄写和秘密口授的形式传承,所以保留下来的水书典籍最早是明清时期的手抄本,明以前的历史便不得而知。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文化密码的起源时间、内涵、流传等问题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水书?水书到底有多少个字?水书与甲骨文孰早?作为占卜用书,水书与“易”有什么关系?水书在水族文化生活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记者近日奔赴贵州省黔南州,寻访水书先生,探寻水书文字背后的神秘文化。
1 水书或为失传的《连山易》水族村寨散落在大山深处,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土地。
水族人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农闲时围山打猎、下河捕鱼、织布刺绣,自酿“九阡酒”,竹木建造干栏楼……长期以来,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信仰。
据同行的水族学者、贵州民族大学水书文化研究院教授潘朝霖介绍,水族崇信多鬼神,据不完全统计,其崇信的鬼神多达七八百个,草、木、鱼、山、石等,都被看做神。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字的起与发展两河流域的泥板书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人类的语言大约起于10万-5万年前,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只能追溯到7千年前。
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不走样地流传下去。
所以文字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很早就有文字了。
当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城邦的时代,他们就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的是象形文字,后来为了书写方便而演化成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使用了几千年。
他们用湿软的泥板为文字载体,用一根小木棒或芦苇杆在上面斜压上一些笔划组成文字,因为这些笔划都带有小小的倒三角形,故称楔形文字。
泥板晒干或烘干后能长期保存。
那时的官府和寺庙都藏有很多泥板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大约还有3万多块。
如谷和牛字:古埃及人的纸草书古埃及人的书写技术与两河流域不同。
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形似芦苇的植物,叫沙纸草。
人们把沙纸草切成长度适宜的小段,将其剖开压平,排列整齐,连结成片,晒干后即成草纸。
他们用芦苇杆作笔,蘸上由菜汁和黑烟灰调制而成的炭墨,就可以在纸草书上面写字了。
由于纸草书容易长霉变质,要想经历数千年岁月,保存不变性,没有极特殊的封存环境是不可能残留下来的,所以纸草书成为当今世界极稀罕之文物。
例如有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博物馆,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博物馆。
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其中埃伯斯纸草书很出名,它是一部宽30厘米,长20.23米的鸿篇巨著,记载着多种病症和治疗方法。
古埃及也有把象形文字写在羊皮上,或者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殷墟遗址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清末光绪25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他无意中看到一味叫作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甲骨文至楷书的演变过程
从陶文、刻符到甲骨文,从小篆、隶书到楷书,简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从陶文、刻符到甲骨文,从小篆、隶书到楷书,简述汉字的发展史:“文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一种文字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极为漫长的时间来不断演化和完善。
那么,你知道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怎么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吗?大致可分为早期符号、原始文字、成熟文字和书法艺术四个阶段。
早期符号:陶文、刻符在人类出现的早期,当时的人们忙于为生存搏斗,自然也就无暇记事。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系统的不断完善,所需识记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而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便采用了最为简单有效的记事方式,即“结绳记事法”。
后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虽然古人对“结绳记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但这种记事方式仍然越来越难满足日常需求,于是早期的文字便开始出现,而相较于后世相对完善的文字系统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字”更像是一些符号。
我国境内便曾发现了大量的陶文和刻符,例如在山东诸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已经4500多年的“大汶口陶文”;又如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刻于陶盆内壁上的“高邮陶文”;再如在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钵口沿上,距今已经6000余年的“半坡陶符”;还有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4000多年的“贾湖契刻符号”。
除了以上这些外,诸如仰韶、良渚等文化遗址也均曾出土过单个或多个字节符号,这些均被认为是早期尚不完善的文字,只是由于数量太过稀少,目前尚无法判断其具体内容。
原始文字:骨刻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开始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力,从而使得原始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使得这些简单的符号也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更为复杂的早期文字开始出现,这便是“骨刻文”。
1、殷商以前:骨刻文。
这种文字最早由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集中发现于山东地区,后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一个汉字的来历故事
一个汉字的来历故事汉字的来历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篆→⾪书→楷书→⾏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篆⾪草楷⾏”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字——汉字的产⽣,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字,即甲⾻⽂。
甲⾻⽂既是象形字⼜是表⾳字,⾄今汉字中仍有⼀些和图画⼀样的象形⽂字,⼗分⽣动。
甲⾻⽂,是中国的⼀种古⽼⽂字,⼜称"契⽂"、"甲⾻⼘辞"、殷墟⽂字或"龟甲兽⾻⽂"。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的⼀种成熟⽂字,最早出⼟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chinese),⽽⾮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
甲⾻⽂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式来看,甲⾻⽂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字的痕迹还是⽐较明显。
甲⾻⽂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上⽽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纣王间⼆百七⼗年之⼘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特⾊,即信史、饮酒及敬⿁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成为研究中国⽂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锋的趣味。
⼤篆,字体名称,⼴义的⼤篆指⼩篆之前的⽂字,包括⾦⽂(或称"钟⿍⽂")与籀⽂(⾦⽂之繁化),⽽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篆狭义上指籀⽂、遗存⽯刻⽯⿎⽂。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了。
从 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
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 4500 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 10 多个单字。
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
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 1000 多年。
因此,“象形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象形法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 写成, “月” 写成, 水写成, 牛写成等等。
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
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
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
例:“明” 字写成,意为“日” 和“月” 带来光明。
“旦” 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声法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
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
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例:“爸” 字是表音的“巴” 字和表形的“父” 字的结合;“ 芭” 字是由“巴” 和“++” 搭配而成。
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 90%左右。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的由来小故事
汉字的由来小故事【篇一:汉字的由来小故事】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
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
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 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 ,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 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 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 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 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
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
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
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
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东夷骨刻文中国文字的主要源头
东夷骨刻文中国文字的主要源头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文字要数金文了。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始创文字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甲骨文不仅为研究考定古代史、语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贵文献,而且也为古文字书法艺术和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真迹资料。
那么甲骨文是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考古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甲骨文决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差不多已经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的谜底。
点点斑斑皆字符,肢肢胛胛尽文章。
几年前在山东省集中出土了数百块兽甲骨,刻着近千个图文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
这些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虽然尚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但是二者却具有十分明显的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文字起源的新依据。
这一发现引起刘凤君教授的高度关注,刘教授认为:这些骨刻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比安阳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
根据发现雕刻图文符号的兽骨研究,刘教授认为这些骨刻文是距今3600_14600年前的中国早期文字,应当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而其晚期与甲骨文形成的早期是交叉使用的。
因此,定名为“骨刻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属于当时比较成熟的文字,之前还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
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推测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其后的一系列考古证明,郭沫若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
骨刻文在山东昌乐、寿光、桓台、章丘、邹平、淄博、青州和诸城等地比较集中,内蒙赤峰、关中等地多处也都有少量的发现。
在山东莒县与陕西I临潼等多处还发现比骨刻文还早的陶刻文。
岩石是古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天然载体,在岩石上作画,也可以抽象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且能长期保存,因此,岩石画的遗存分布地区更广,其中有些岩画的创作时间可能比陶文更早。
可以说在东夷民族的活动中心山东,遍地皆有骨刻、陶刻和岩石画。
关于汉字的来历的小故事【4篇】
关于汉字的来历的小故事【4篇】《施氏食狮史》是一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
《施氏食狮史》这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这篇文章是中文中最难阅读的文章之一。
如果你想试试,请先准备一杯水和一根棍子,以免伤到舌头和牙齿。
《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在他试图吃掉十只狮子之前,石室是干的。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背景话说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
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
这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
赵元任希望通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汉字来历的故事篇二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案
最佳答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来历和演变
答案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 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 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 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 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 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 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 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 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 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 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 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 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 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 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 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 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 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 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 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 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 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 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 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 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 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 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
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宜昌杨家湾遗址
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宜昌杨家湾遗址
象形文字又叫“表形文字”,最初阶段的文字。
以物体的形象为基础,每一个字都摹拟物体的形象,以此来代表这个物体,也就是它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一般认为古埃及的文字和中国的古文字就是这种文字。
“一片甲骨惊世界”,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大事之一,这片土地连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起闻名世界。
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在殷墟博物苑仿殷大殿中,陈列有名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又有仿刻甲骨艺术品。
而座落在博物苑东侧洹河岸边的甲骨文碑林是由专家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字甲骨30片,放大至高2米左右,依原龟甲牛骨式样造型。
碑的正面精摹放大的原甲骨文字,背面镌刻相应的现代汉字。
1994年8月14日,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把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到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还早 2000多年。
杨家湾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大溪文化中期。
考古队员发现了170余种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些符号记录当时人们对生活中事物的复述和描绘,代表固定的含义,有一定的规则。
专家们认定,这些符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商王朝的存在。
发现甲骨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当时有个卖中药的,收集了很多的“龙骨”,其实就是龟壳、动物骨头之类的,然后这个商人将龙骨卖给了一个学者,这个学者无意中发现,这龙骨上,居然有字。
于是,甲骨文就被发现了,之后人们就开始大力的研究甲骨文,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之后便是甲骨文了。
但是山东大学的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却在山东集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早1000年的文字——骨刻文。
这个骨刻文,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但是西方学者却说:绝不可能。
为什么西方学者这样否定呢?骨刻文和甲骨文不一样,但是也很相似,骨刻文是更为简单的记事文字,形成于4600年前,骨刻文是实实在在的比甲骨文还“大”了1000岁。
骨刻文的形成,由于比甲骨文早,骨刻文的形状是更为接近于文字实物的,考古学家们费了很大的心思,才将骨刻文解读出来。
但是西方学者却认为这不是文字,因为看起来只是像在涂涂画画。
甲骨文何尝不是呢?但是骨刻文才是汉字的起源,也是甲骨文的前辈,骨刻文和甲骨文也是比较接近的。
当时也有考古学家怀疑,这个可能是另一种甲骨文,于是就开始对骨刻文进行了年代鉴定。
但是无论他们怎么鉴定,骨刻文的年代,确实比甲骨文多了一千年。
骨刻文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楔形文字的年代是比甲骨文早了一点,但是骨刻文的年代,是比楔形文字还要早的。
这就基本确定了,当时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最古老的一个国家,就是古中国。
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又被提早了一千年。
考古学家的发现,又悄悄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深深地证明了中国的远古帝王传说,并不是虚构的。
夏朝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古时期,这个时期有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上古时期被披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夏朝的记载是很少的,这个朝代大多是出现在神话故事里,而考古学家又从未找到夏朝的遗址,最早只寻找到了商朝的遗址,所以夏朝这个时代,被外国的学者认为是一个架空的时代,虚假的时代。
外国人是不相信中国的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对我国的这个朝代产生了深深的质疑,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又缺乏能够证明一个夏朝存在的证据。
而骨刻文却推翻了他们的想法,证明了夏朝是真实存在的文明。
夏朝已经是4000多年前的朝代了,现在骨刻文的出现,证明了我国4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文字文明,这不仅进一步印证了夏朝的存在,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