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褶皱、断层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机制和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深邃的峡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

2、讲授新课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结合图片和地图,介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地形类型的地区。

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通过动画演示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介绍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表形态。

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通过图片和实例,如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等,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强调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的强度和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导致地表形态的差异。

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介绍褶皱的概念和类型(背斜、向斜),通过模型演示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青藏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5、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六)、综合分析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 球仪有哪些异同?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1、海洋 2、岩石 土壤3、平原(二)、判断题1、× 2、√ 3、√ 4、× 5、× 6、√ (三)、选择题1、C 2、C 3、B 4、C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 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视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 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 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 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 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 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 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行地表模型展,请同 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地和森林。( )5、海底的地形比较平坦。( )6、使用旧衣服做地形的立体模型
可以降低成本,勤俭资源。(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2、(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散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3、右图反应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A.西部多 高山,东部多平原 B.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C.以平原为主4、地球上的海 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 B.50% C.71%

教科版《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1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

地理ⅰ湘教版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7)学案+练习

地理ⅰ湘教版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7)学案+练习

地理ⅰ湘教版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7)学案+练习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知识回顾]〔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较的地带,世界火山、地震多分布在地带。

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板块、其它板块既有陆地,也有海洋部分。

印度洋板块的陆地部分是:大陆、、。

板块边界类型有边界〔海岭、断层〕和边界〔海沟、造山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 、火山地震带〔如台湾、日本〕为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带B 、地震2、板块张裂常形成,如;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在大洋板块上常形成,大陆板块上常形成;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如3、火山和地震都是的强烈释放形式。

火山喷发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往往造成。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典型例题]读“世界板块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2〕红海是图中的板块和板块〔填字母〕相互〔运动方式〕形成的。

〔3〕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在图中用字母表示。

〔4〕在AD 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常常形成〔多项选择〕:〔〕A 、高大的山脉B 、巨大的高原C 、深邃的海沟D 岛弧〔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是,向斜是。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向斜成。

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分析背斜成谷的原因: 向斜成山的原因:褶皱断层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以免诱发,产生等不良后果。

[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课方案跟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停深入展开,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新课改的教课理念要求我们把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发散性思想放在重要地位。

教师除了在讲堂教课中创建适合的问题情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地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外,还应在讲堂教课中实时、适合地增补必需的课外资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发散思想。

从中激发学生研究知识神秘的兴趣,培育学生创建性思想的能力。

下边,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球表面形态》一节教课为实例,说说“增补资料”在地理讲堂教课中运用必需性。

第一部分讲堂实录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认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课要点、难点:1.以流水微风为例剖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两重性三、教课方法:指引- 研究式教课法四、教课过程[导入 ] 经过前方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开释是直接有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单遇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生:(答后师增补: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经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经过图片赏识加深认知水平)生:(答后师增补:经过地表及其之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企图:经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贮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在知识系统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成竹在胸】问题一:对于黄土地貌[环节一:创建问题情形]情形一:(P PT播放)黄土地貌景观图情形对话: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散布在哪里?生:(读图回答:在黄土地域发育的黄土地貌,散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域。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散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生:(学生答不上来在情理之中)【设计企图:经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贮备,激发学生求索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将“黄土高原”的增补资料表此刻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的率领下,游览知识的大海】情形二:(P PT播放)我国沙漠散布图情形对话:师:我们不如剖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增补资料:我国北方沙漠地域的散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说明风力堆积是“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以及黄土的特征等知识】情形三:(P PT播放并解说)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设计企图:经过图片惹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有关知识,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发散】情形对话: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生:流水的侵害作用所致。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类型;2.掌握地球表面形态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3.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首先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地貌和地势。

然后详细介绍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同时,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对各种地貌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地貌类型,如沙漠、森林、珊瑚礁等,让学生探讨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了解更多有关地球表面形态的知识。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同时,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短文,或者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并撰写简介等。

6.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更多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书籍和文章,或者参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点,以增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理解程度;2.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的效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状的变化的缘故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状。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地表形状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状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状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状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状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明白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宏观地势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状。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状”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势形成的阻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差不多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状和地貌特点。

关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定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看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现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阻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期差不多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把握。

2.2《地球表面形态》课时练(湘教版必修1)1.docx

2.2《地球表面形态》课时练(湘教版必修1)1.docx

2.2《地球表面形态》课时练(湘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一、单项选择题1. 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2.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3. 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7.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 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 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8. 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9. 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C.风化作用D.变质作用A.内力作用B.搬运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A.①②⑤ B.①③④ 4.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 地球内部的热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5.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 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6.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A. 阿巴拉契亚山脉C. ②⑤③D.①④⑤B. 太阳辐射能D. 大气运动的风能B. 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B. 安第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A.海沟B,孤岛 C.海岭D,海岸山脉1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1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1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1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C.泰山的块状山地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16,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是A.褶皱成山B.地垒成山C.断层成山D.地堑成山二、双项选择题17,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18下列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A.华山B.汾河谷地C.庐山D.渭河平原19..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是()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B,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C.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D.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20.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看正确的是()A.稳如泰山B.坚如磐石C,沧海桑田 D.水滴石穿三、综合题21.读图回答:A⑴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o(3)找油气应在图中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__ 处。

第一册5、3地球表面的形态教案

第一册5、3地球表面的形态教案

第一册 5、3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的形态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

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

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2.“地貌类型”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新课开始前,先播放“地球表面形态”教学录像或投影片,如无条件,可用“地形地球仪”替代。

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固体外壳,称为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有答案)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有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1、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自然地理要素—地貌的关注,其重心放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地貌)”本身。

而研究变化则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从内力作用的层面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内力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4、“结合实例加以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应列举典型的地貌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1、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等。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能,表现为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和。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主要观点:(1)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分割成___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____ 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六大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

(3)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和巨大的。

如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以及与之相伴的或。

如美洲西岸的和亚洲东部的。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的形成)或海洋(如海的形成)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由运动留下的“痕迹”。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课时【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2.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河流峡谷,花岗岩地貌3.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A.华山B.泰山C.冲积平原D.东非大裂谷4.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戈壁B.裸岩荒漠C.风蚀洼地D.沙丘5.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山前往往形成()A.冲积平原B.河口三角洲C.山麓冲积扇D.沙丘6.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化、风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7.关于地貌或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A.喜马拉雅山、华山西峰、泰山等都是内力作用使岩层褶皱隆起形成的B.流水的沉积作用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广大C.岩石断裂形成的地堑构造有利于存储地下水D.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图2-2-6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读后完成8~10题。

8.甲河段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9.丙河段的地形类型有()A.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冲积扇C.冲积平原D.河口三角洲10.如果该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则最富航运价值的河段在()A.甲段和丙段B.乙段和丙段C.甲段和乙段D.甲、乙、丙三段均有二、非选择题11.图2-2-7反映了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的情况,读后完成有关要求。

(1)图中各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在外力作用下,不同的动力可产生不同的地形。

试举例比较流水、风力和冰川等三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类型。

【活动探究】读地貌景观图2-2-8,回答。

(1) A 所示地貌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B 所示的地貌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D 所示地貌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和随堂案[1]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和随堂案[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1、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 ) A.地质作用B.地壳运动C.地质构造D.变质作用2、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3、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4、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B.泰山、庐山C.渭河平原、汾河谷地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5、下图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是( )6、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A.东非大裂谷B.冲积扇C.秦岭D.阿尔卑斯山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8、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9、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化和风蚀D.水的溶蚀10、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11、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地质作用D.变质作用12、石油形成于下列哪一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C.断层D.海沟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②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③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因而易被侵蚀成谷地④背斜常形成储油构造,向斜常形成储水构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③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④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②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探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③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情态目标: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点拨】比较法理论联系实际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C.④ D.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岛弧 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沉积岩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 D.③⑤①②④(2013年潍坊三县市期中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8~9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9.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
11.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B.台湾岛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12.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字母m、n依次分别表示
()
A.洋壳和陆壳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C.陆壳和洋壳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14.按照发生时间由早到晚的排序是
()
A.Ⅰ-Ⅱ-ⅢB.Ⅱ-Ⅲ-ⅠC.Ⅲ-Ⅰ-Ⅱ D.Ⅲ-Ⅱ-Ⅰ15.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性质最可能与下图相一致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2013·江苏地理)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6~17题。

16.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17.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下面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19.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20.(2013·山东日照模拟)读某海岛“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属于向斜成谷 B.砂岩形成年龄早于沉积物
C.图示大陆架上钻探可发现石油D.大坝建成将加剧河流下游的泥沙堆积
(2013·江苏地理)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21~22题。

2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2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B.②C.③
D.④
(2013·河北保定模拟)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等高线图。

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

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10孔的孔深可能是
()
A.245米B.300米C.345米D.355米24.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
()
A.12-11-6 B.10-9-7 C.12-10-9 D.11-9-7
25.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背斜构造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A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已知岩层③为石灰岩,图中斜线区域很可能会形成________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地区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最好选择B处还是A处?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