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史

合集下载

新中国60年能源发展

新中国60年能源发展

新中国60年能源发展能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

作为经济发展血液的重要基础产业,能源生产一直得到高度重视,60年的建国史同时也是能源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年均增长8.3%,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扩大到2008年的27.93亿吨,增长86倍。

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扩大到2008年的1.90亿吨,增长1580倍。

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2008年末达到7亿多千瓦,发电量由1949年的4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34669亿千瓦小时,增长805倍。

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1954年至2008年,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0945亿元,年平均增长14.7%。

其中电力投资年平均增长15.8%。

通过大规模的投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迅速增强。

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27.88亿吨,是1949年的87.1倍。

1995年组建的神华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生产企业。

2008年,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583倍;天然气产量为789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1276倍。

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石油工业,随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成立,获得了高速发展,海洋油气产量从1982年的9万吨迅速升至2008年的4293万吨油当量。

2008年,电力生产量达34669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的806倍。

到2008年底,发电装机达79273万千瓦,是1978年的13.5倍。

其中火电60286万千瓦,水电17260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15.1倍和10倍。

自1985年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以来,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到2008年,已形成885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

dianli60年光辉历程

dianli60年光辉历程

历程发展创新辉煌新中国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新中国电力伴随共和国共同成长,一路风雨兼程,光耀历史的天空。

历史延绵不绝,却总有为天下人所铭记的伟大转折点。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源源不断的电力,带动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时,电,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开始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向着全新的未来前进。

60年过去了。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随手打开电灯、电视、空调的生活;闲暇之余,也习惯了乘坐快捷的电气化列车轻松快乐地旅行,更会经常在斑斓的夜色中尽情欣赏现代都市的璀璨霓虹……人们在享用充足电力的惬意中,在几乎感觉不到电力存在的意识里,谁能想到,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3.5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450多倍和800多倍;谁能想到,我国输送电力的最高电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千伏,历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已发展到世界最高并首先实现商业运营的1000千伏,输电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并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谁能想到,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向好性变化,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已经在规划实施之中。

60年过去了。

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康,无不有赖于电力的持续增长及电气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60年间,我国GDP增长77倍,人口由近5亿增长到13.3亿,全国已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城市、农村、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铁路、矿山、航天发射场、专业养鱼塘……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电力普惠各行各业,照亮了城市乡村,也照进了百姓的心田。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电,何以在新中国,由一点微光终于扩展为灯火绚丽的海洋,由一粒火种终于燎原为璀璨耀眼的光芒?百年大潮,波涛汹涌,滚滚向前。

多难的中国错失了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时代,但新生的共和国以电气化为载体,追寻到了曾经失落半个世纪的现代文明。

六十年沧桑 六十年巨变

六十年沧桑     六十年巨变

六十年沧桑六十年巨变-——记蓬勃发展的织金电力事业黄德智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隆隆炮声和胜利号角中,新中国诞生。

1950年元月8日,织金和平解放。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织金县在解放初期其丰富的水力资源(据测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6.2万千瓦)未得到有效的开发,长期属于无电县。

曾严重地阻碍了织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1957年10月,织金县榨油厂(织金县粮食局粮油加工厂前身)以一台柴油机带动12千瓦的发电机发电,点亮了我县第一盏电灯,现代文明的光芒,首次在西南一隅的崇山峻岭中初现。

时隔52年,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国家电网已覆盖织金全境2868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电而生的现代化文明在平远大地上处处呈现。

52年(1957年起)的织金电力发展史,是一轴色彩斑斓的画卷,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

它为我们传承历史、把握现在、再创家乡电力辉煌的明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织金电力6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1958年5月,织金县农水局在牛场区牛昌桥修建红旗电站,但由于供电功率小(仅18千瓦),仅能供当时的牛场区政府及附近村寨少部份群众使用。

为解决县城的供电问题,1965年8月,织金县水电局自行设计、修建装机容量250/2千瓦的平桥水电站。

至此,县城群众开始用上电。

隋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几年后,又出现了电力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隋后,1977年6月修建落水洞电站、1987年12月修建白泥塘电站等一系列电站。

到1992年末,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7座,但装机容量才1117千瓦。

其发电量始终无法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对电能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织金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临毕节地区和我县调研,毕节实验区经济开始起步,织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改变我县电力长期落后的面貌,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贵州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织金电力公司超前思考、多方求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87年动工,1990年5月修建成一条110KV普(定)织(金)输电线路和110KV织金变电站。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改革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几乎处于零起点。

1902年,中国的第一座电站——河南洛阳电厂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此后,中国陆续建成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和煤电站,但电力供应仍然非常有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阶段(1950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经济和集中投资来推动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发展了一些大型水电站,如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继续发展,建设了一些大型煤电站和核电站。

这些电厂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持。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供需矛盾、技术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电力工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力工业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和国际化。

1997年,中国电力工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电网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主要由外国资本主导,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国内电力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然而,这一时期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重点是电力工业的国有化和电网的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电力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和电力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四、未来趋势中国电力工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电力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电力工业将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

总结: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起源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向清洁能源转型,并推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电能发展史

中国电能发展史

中国电能发展史引言电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电能发展的历史概述,重点探讨了中国电能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1. 初创阶段(20世纪初)中国电能产业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工商业电力需求。

当时,外国电力公司先后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了电厂,供应电力给工厂和企业使用。

此时期中国的电力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

2. 外国援助期(1949 - 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外国援助的支持和帮助。

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援助和设备引进,帮助中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电力系统。

这一时期,中国电能发展开始扩大到农村和西部地区。

3. 自力更生发展期(1979 - 2000)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鼓励国内企业独立开展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

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迅速增加,重点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电站和输电线路。

4. 高速发展期(2001 - 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大了电网建设的力度。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产业链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5. 可持续发展期(未来展望)当前,中国电力工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政府提出了清洁能源和能源转型的目标,推动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同时,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结论中国电能发展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电力工业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努力推动电力工业的创新和发展,以实现绿色低碳电力体系的建设。

以上就是中国电能发展史的简要概述,希望对读者了解中国电能发展历程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1] 中国电力工业协会. (2020). 中国电力工业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力出版社.[2] 丁洪德, 王建芳. (2006).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电力, 23(7), 2-5.。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教学文案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教学文案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作者:孙嘉平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表时间:2009-09-28 打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在不断探索中奋进并获得发展的30年(1949~1978),经历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

60年来,中国广大电业职工和电力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中国电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使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步入了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大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一、电力工业加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力工业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973亿千瓦时;(注)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200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3685亿千瓦时;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24975亿千瓦时;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34510亿千瓦时。

(注:统计数字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8亿千瓦,全国日平均发电量是1949年全年发电量的2.2倍,是建国初期1952年全年发电量的1.3倍。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国人均占有电量突破2000千瓦时反映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占有电量。

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均占有电量不足10千瓦时;2000年人均占有电量达1081千瓦时;2006年人均占有电量达2168千瓦时;2008年人均占有电量则为2598.6千瓦时。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电力60年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赵文图159,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核工业部,水电部,成立能源部.4月13日,七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关于各部部长的任命,任命黄毅诚为能源部部长.同年7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正式成立.12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立.160,1988年12月6日,葛洲坝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运.至此,21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271.5万千瓦.葛洲坝工程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1981年12月27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91年11月27日,二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工程全部竣工.葛洲坝17万千瓦机组为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大低水头轴流式发电机组.161,1989年2月27日至3月7日,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稿).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第一次论证产生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重新论证.14个专家组的412位专家和顾问参加论证.这个研究报告是根据重新论证的意见编制的.162,1989年9月18日,我国第一条_+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入运行,首次在华中,华东两大电网间实现了非同期联网.葛上线全长1052千米,双极送电能力120万千瓦.1985年10月25日开工,1990年8月20日双极投入运行.163,1990年6月,全国有109个县(市)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超额完成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计划.从1982年起,随着”自建,自管,自用”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的实施,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1983年,1990年,1996年,国家先后组织了三批共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164,1991年2月,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74号令,发布《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1991年3月,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77号令,发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1月,电力工业部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办法》.. 165,1991年7月,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1988年,能源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及粤桂黔滇4省(区),曾就合作开发红水河,澜沧江的水能资源向华南送电签订协议.1999年l2月18日,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改组为国家电力公司南方公司.166,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82年11月,秦山核电站批准建设.该核电站位于浙江海盐,容量30万千瓦,压水堆型.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1994年4月1日投入商业运行.167,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大坝长2335米,坝高185米,正常蓄3电力60年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224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168,1992年12月22日,能源部党组作出《关于加速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把多种经营摆到与能源生产,能源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超常规加速发展多种经营.1994年6月,在山东临沂召开的全国电力多种经营会议又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多种经营企业转换机制,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169,1993年1月,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宣告五大电力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五大集团公司连同华能集团公司,均列在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55个大型集团公司之中.同年6月,财政部下发关于这五大集团公司实行财务计划单列和税利分流办法的通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五大集团公司陆续改组为国家电力公司的分公司.170,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任命史大桢为电力工业部部长.5月28日,在电力部成立大会上,史大桢称电力工业部面临两大任务:改革与发展.171,1993年6月3El,电力部发布《关于表彰电力”三为”达标单位的决定》,授予山东青州供电局等102个县局为电力”三为”服务首批达标单位.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农电系统开展的”三为”(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活动,在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解决无电农户用电,保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172,1993年6月29日,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115号令,正式颁布《电网调度管理条例》.该条例共8章33条,自1993年l1月1日施行.1994年1O月11日,电力工业部发出第3号令,发布《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73,1993年8月28日,电力部党组发出《关于立即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通知》.9月,电力部召开全国电力系统反腐败工作电话会议.9月13日,电力部发出《关于清理整顿乱收费的通知》,10月8日,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用电乱收费的通知》.10月15日,电力部党组又发布《关于在全国电力系统开展以电谋私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174,1993年9月25日,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电力部,国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通知,正式颁发《全民所有制电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共38条.此前的9月22日,电力部印发了《电力行业股份制企业试点暂行规定》的通知.175,1994年3月12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竣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分一二期建设,各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蓄能机组.一期工程1989年5月开工,首台机组于1993年6月投运.二期工程首台机组1998年12月21日投产,2000年3月14日最后一台机组建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176,1994年5月6日,广东大亚湾核电厂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至此,大亚湾核电厂全部建成投产.此前的2月1日,大亚湾核电厂1号机组投产.1985年1月18日,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大亚湾核电站合营合同.该核电站安装两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引进法国技术,1987年8月7日开工建设.177,1994年5月25日,”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启动.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电力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共同召开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提出”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两年之后,全国有14个省(市,4电力60年区)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大电网区域内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也取得成效,400多个县达到电气化标准.178,1994年6月28日,华能大连电厂被电力部命名为一流火电厂,是全国首家一流发电企业.1995年9月,山东德州电厂4号30万千瓦机组,被命名为全国首台基建移交生产达标投产机组.1997年3月,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一流水电站.1998年7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成为全国首家一流管理的省电力公司.179,1994年8月4日,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在纽约上市最早的国内企业.1993年l2月,国务院证券委批复电力部,同意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外融资.1994年10月,华能国际电力的股票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着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在香港,2001年在上海上市,该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内外三地上市的发电公司.180,1994年9月12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装机6x30万千瓦.经过漫长的勘测工作,主体工程前期准备工程于1991年9月开工.工程采用新的管理模式,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发电,2001年底基本建成.181,1995年7月,电力部发布《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规定》(试行),《电力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火电,送变电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1993年7月,电力部曾发布相应的暂行规定,试行办法.1995年9月,电力工业部又印发了《电力工程设备招投标管理办法》.182,1995年l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同Et,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60号主席令,公布了《电力法》.《电力法》共10章75条,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183,1996年4月11日,四川省内江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工程并网发电.该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能源环保科研项目,我国第一座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1994年8月开工建设.184,1996年4月17日,李鹏总理签署第196号国务院令,发布《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该《条例》共9章45条,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电力部以第4号,第5号令发布《供用电监督管理办法》和《供电营业区划分及管理办法》,白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同年10月,电力部以第8号令发布《供电营业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85,1996年8月,广东省沙角C电厂3x66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沙角C电厂当时是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燃煤发电厂.该厂1993年1月开工兴建,建设采用总承包交钥匙方式,全套设备从英,法,美三国引进.186,1996年12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1996148号文,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的通知》.《通知》明确,该公司由国务院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600亿元,是国务院界定的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和国务院授权的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是经营跨区送电的经济实体和统一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法人.1997年1月16日,国电公司成立大会在人大会堂举行,史大桢部长兼任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187,1996年l2月7日,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7台机组全部投产.该电站位于闽江干流,装机7x20万千瓦,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大型水电站土建工程首次全部实行国际招投标的项目,华田联营公司以5.5亿元人民币标价中标.1987年3月,主体土建工程开工.1993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88,1997年5月,广东岭澳核电厂一期工程主体工程举行开工典礼.一期建设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2002年5月28日,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05年12月15日,岭澳二期工程开工.该工程是”十5电力60年五”期间惟一开工建设的核电工程,总投资2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建设比例达到70%.189,1997年5月,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1.9亿股股票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我国水电施工企业第一支股票.2000年3月,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主要从事水电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上市公司.190,1997年12月,全国电力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到会.李鹏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今后电力发展要坚持优化火电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新能源发电,切实加强电网建设,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191,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电力行业已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工业部撤销,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并人国家经贸委.此前的1月17日,国务院曾召开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了”两步走”的改革思路.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经贸委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其中明确了国家经贸委电力司的职能与机构设置.192,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以国发[1998]32号文,下发《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等有关规定意见的通知》,决定停止执行若干限制用电的规定,包括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的规定,停止控制非生产用电的规定,停止超计划用电加价收费的规定.193,1998年1O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8]134号文,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要求在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村供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年时间,统一城乡用电价格,实现同网同价.此前,国务院已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加上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全国共投入3700亿元资金.194,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8]146号文,发出《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该意见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坚持政企分开,省为实体的方针,深化省级电力公司的改革;加快实施全国联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力Ⅱ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195,1999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发[199912号文,下发《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1月22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话会议,部署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同年4月13日,国家经贸委印发《关于加快乡(镇)电管站改革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9月18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用电同价工作的通知》.196,1999年3月10日,我国首条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该线路自北京昌平500千伏变电站至房山500千伏变电站,全长82.5千米.1994年12月,首条22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北京安定门一河北廊坊)建成投产.197,1999年5月18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关于做好电力工业政企分开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下发.次年6月,中编办和国家经贸委又联合提出《关于调整电力行政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2000年继续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逐步撤销大区电业管理局和省级电力工业局.198,1999年9月7日,广东沙角B电厂在深圳举行移交典礼.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成功移交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项目.沙角B电厂1985年7月1日开工,两台35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87年4月和7月并网发电.由深能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兴建,合同期为10年.1999年8月1日正式移交.6电力60年199,1999年12月4El,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成为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该电站位于雅砻江上,抛物线双曲拱坝坝高240米,装机6台,总容量330万千瓦.1991年9月14日,二滩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2亿美元,工程建设体制与国际全面接轨,促进了我国水电管理体制改革.200,2000年1月1Et,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全国电力系统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领导小组组长陆延昌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电力系统顺利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顺利进入新千年. 201,20O0年7月,美国出版的《财富》杂志公布了2000年度全球企业500强,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在500强中列83位,在我国入选的1O家企业中列第2位,在人选的全球电力企业中列第3位.在2000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最大的10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公司营业收入排名第1位,利润总额排名第4位.202,2000年9月28日,浙江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北仑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于1994年9月建成,二期工程3台60万千瓦1996年6月开工.两期工程动态总投资177.5亿元,其中利用世行及联合融资银团贷款8.48亿元.203,2000年10月9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当发展核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204,2000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的单位组成和牵头单位,对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做了调整,对政企分开,竞价上网及省为实体试点范围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12月12日,朱镕基总理在浙江考察”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试点情况.205,2000年10月19日,绥中发电厂一期工程2x8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投产.两台机组全套设备从俄罗斯等国引进,是当时我国最大的超临界机组.该电厂1993年5月9日开工,因苏联解体导致设备供应严重拖期和大量设备缺陷.施工队伍加强管理,精心施工,弥补了缺陷.1号机组于1999年12月13日并网发电,次年6月22日移交生产.206,2000年11月8日,全国瞩目的”西电东送”首批工程一——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等七项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朱镕基总理对此批示:”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部地区大开发拉开序幕,我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2001年11月23日,”西电东送”第二批9个项目同时开工.2002年8月20日,”西电东送”北通道7个项目正式开工.207,2000年12月26日,天生桥至广州北郊的天广正负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运,次年6月26日双极投运.该工程全长980千米,双极输送容量180万千瓦,是2O世纪我国投产的最大的直流输电项目.双极投运后使南网西电东送能力由120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208,2001年1月17日,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公司系统2001年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的活动,并公布了公司党组《关于向社会公开2001年供电服务承诺的决定》,向社会公开作出供电服务八项承诺.209,2001年3月12日,广西龙滩水电站197.58亿元银团贷款协议在京签署.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国内银团贷款融资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是红水河流域最大水电站.同年7电力60年7月1日,龙滩水电站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截流,2006年9月30日下闸蓄水,2007年12月26日,首批3台机组正式发电.210,2001年5月13日,华北电网与东北电网联网启动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华北与东北两大电网通过500千伏姜(家营)-_绥(中)线联网运行,联络线全长167千米,交换容量为60万千瓦,是我国第一次以交流方式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211,2001年6月,广东省决定实行电力体制厂网分开改革.8月8日,原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广电集团公司和粤电集团公司,分别负责电网和电厂的经营管理.这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厂网分开改革.212,2001年10月1日,青海拉西瓦水电站前期工程开工.该电站装机420万千瓦,是黄河流域梯级开发中最大的水电站.2002年l1月8日,贵州构皮滩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300万千瓦,是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最大的水电站.213,2001年12月28日,500千伏万县变电站建成,陈家桥一长寿一万县500千伏线路全部投运.1997年3月,三峡输变电工程的第一个单项工程500千伏长万线及万县变电站正式开工.2002年5月25日,万县一龙泉500千伏线路正式与华中电网联网.一个东联三峡,华中,西接二滩,四川的川电东送中枢通道形成.214,2002年1月20日,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420万千瓦,是澜沧江中下游八个梯级的第二级,但具有龙头电站地位.2006年1月,云南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585万千瓦,为澜沧江中下游八个梯级的第五级.215,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中国电力体制将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直接供电的试点;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216,2002年4月,柬埔寨基里隆一级水电站修复及基里隆~金边115千伏送变电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根据中柬协议,中电技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用两年时间投产12兆瓦的水电站,同时建造从基里隆到金边约120千米长的输电线路.这是我国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第一个BOT项目,由中电技公司独立运营,商业运营期为30年.217,2002年4月27日,国家经贸委批准《高压电缆选用导则》等58项电力行业标准,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为强制性电力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将于2002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218,2002年6月,国家经贸委批复国家电力公司,同意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华中电业管理局,这是我国最后一个跨省电业管理局被撤销,它标志着在我国多年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219,2002年7月27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山西阳城电厂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该厂6~35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投运.1996年8月,山西阳城电厂一期工程设备进口合同签订,1997年1月28日,工程正式开工.该电厂是中国第一座跨省区,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的大型坑口电厂,所发电量全部送往江苏省.220,2002年12月29日,在北京人大会堂召开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成立大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8电力60年洲坝集团公司正式宣布成立.221,2003年3月20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挂牌,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柴松岳出任电监会主席.2003年2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电监会是我国基础产业领域首家政府监管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监管的重大转变.222,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电力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峰谷电价,错峰用电,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力供应.2003年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电紧张,少数地区持续限电.全国用电量总计达到189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23,2003年6月12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东北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05年11月21日,南方电力市场模拟运行正式启动.224,2003年7月9日,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方案明确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方案提出,在进一步改革电力体制的基础上,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225,2003年9月14日,由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结果揭晓,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1.71亿美元的国外营业额首次进入100强,位居第89位,2008年首次进人50强,位列第50位,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中国水电第一品牌”的形象.226,2003年11月8日,华j电网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至此,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全部组建完毕.227,2003年12月16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27亿美元,成功竞标收购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发电厂权益的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新的一步.2005年7月28日,该集团公司又出资2942.3万澳元,收购了在澳大利亚蒙托煤矿项目25.5%的权益. 228,2004年3月30日,大渡河四川瀑布沟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330万千瓦,是大渡河22。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电力
发展的主要历程:
1. 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电力的发展非常有限。

许多城市和工业区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

2. 1949年至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这一时期,
电力工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中国开始建设大型水电站,如黄河、长江和珠江等。

此外,还建设了一些煤炭发电厂。

3. 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电力工业
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引进了国外的电力设备和技术,并开始开展与国际电力企业的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 199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中国电力经历了快速增长的
阶段。

国内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需求,中国加大了电力设施的建设投资。

此外,中国还开始进行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5. 2000年至今:中国电力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国内
电力需求增长迅速,中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和开发。

此外,中国还着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电力市场开放和竞争的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应充足,中国电力已经成为全球电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未来,中国电力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大对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的力度。

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

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

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

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

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

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

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

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20XX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

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

电力六十年

电力六十年

《中国电力六十年》编辑说明电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特殊地位,它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政治责任;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

做好电力系统各项工作,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

60年沧海桑田,新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正逐步变成世界的一个重心。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其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力发展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电力建设,分步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电力六十年》画册正是应时所著的宏幅巨篇,不仅是为回顾六十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辉煌发展历程,而且将是一部向党和人民汇报成绩、总结经验、展示成果的业界史册,同时,在未来的一段任务艰巨而宏伟的电力建设中能成为指导我国电力发展的一部指南,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改革电力体制、完善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加速我国电力融入全球电力,逐步与国际接轨提供参鉴。

《中国电力六十年》是为配合建国六十周年向党中央、国务院献礼,其编辑出版工作具有非凡的意义,弘扬电力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宣传无畏的创业精神、先进的科技、重大的工程及科学的管理。

通过编辑出版本书介绍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引导产业进行科学理性的发展。

本着求真、务实的宗旨,立足广大产业精英提供的优秀篇章及精美图稿,以点概面地反映广大电力工作者跌宕起伏的光辉历程,以他们不怕艰辛,排除万难的精神风貌,激励开创电力行业新篇章。

热忱期待行业内各企事业单位踊跃投稿,共同做好《中国电力六十年》画册编辑工作。

1、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出版社2、承办单位:北京金能文化发展中心3、支持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公司大唐集团公司华电集团公司国电集团公司中电投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国华电力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4、编辑目的:⑴汇集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就,宣传提升中国电力工业整体形象,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⑵扩大我国重点电力企业影响力,推动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交流与合作;5、参编范围: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概况简介(各支持单位负责提供);⑵中国电力企业图文征集:电力供应卷、发电卷、科研院所卷、电建企业卷、电力物资卷、电力设备卷、电力院校卷6、编辑内容:⑴参编企业需要提供反映本企业发展现状、前景或发展历程的文字和图片;⑵重点参编企业可提供领导介绍和贺词。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1. 开创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各地的电力企业开始陆续成立。

1902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电力公司——上海电灯公司。

此后,电力工业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

1921年,北洋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电力管理的机构——北洋电机公司。

它在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3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了电机监察局,进一步加强并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2. 发展壮大(1949年至1980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力行业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在这一时期,大型的水电站和火电厂相继建设起来,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电力工业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壮大。

3. 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1980年至今)198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并引入了市场机制。

这为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力工业逐渐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

在技术上,研发和应用了新的电力科技,提高了电力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体制上,推行了电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鼓励了多元化经营和市场竞争。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也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电力工业还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和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4. 未来展望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电力工业在承担供电任务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电力装备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和交流,为世界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张三,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电力出版社,2010年- 李四,中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产业之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力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时期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电力工业基础薄弱,电力供应不足。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农村电气化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水电站和火力发电厂,如白鹤滩水电站和大唐火力发电厂。

这些电力工程的建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电力工业总公司成立,对电力行业进行整合和管理。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电源结构调整、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等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发展水电、火电、核电等各种能源形式,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市场化运作打下了基础。

三、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中国电力工业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同时,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电力市场化和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

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参与了许多国际电力工程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将成为关键。

同时,电力工业还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回复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回复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回复中国电力发展历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这一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时期,而电力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自那时起,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中国电力发展历史的问题。

第一步:中国电力行业的起步和初期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力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创立和初期的发展。

为了克服城乡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电力建设和改造工作。

这期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单位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电力供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步: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开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力行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此时,中国政府鼓励外资进入电力行业,希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力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形成了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导的电力供应体系。

第三步:中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力行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投向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以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电力科研和创新的投入,促进了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升。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的电力装备制造能力逐渐赶超了发达国家,成为了电力设备出口大国。

第四步:中国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电力行业再次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行业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大规模建设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项目,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第五步: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力提升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逐渐与世界电力行业融为一体。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力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电力市场之一。

以下是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历程:第一步: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电力行业完全由国家控制。

电力行业的发展和建设都是根据国家的规划和计划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对于电力行业的投资非常大,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电站和电网,为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2)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这启动了中国电力市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

首先,国家开始引入了外国的电力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国家还开始鼓励私营企业进入电力市场。

这些私营企业通常在城市中兴建小型的电站和电网,主要为工业和商业服务。

第三步:电力市场改革(1993-2002)在19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的电力市场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鼓励竞争,提高电力行业的效率,并降低电价。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了电力市场化体系。

这个体系允许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参与电力市场竞争。

同时,国家开始解决电网的运营和维护问题,建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运营中国的电网。

第四步:独立发电与发电权的分离(2003-2007)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进行了第二轮电力市场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发电权与电网运营权分离。

在原来的体制中,电网和电力生产均归属于国家电力公司。

而在新的体制中,独立发电企业可以独立运营自己的发电设施,并将电力输送到电网。

这个体系极大地鼓励了竞争,使中国的电力市场更加成熟。

第五步: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2008至今)在2008年以后,中国电力市场进行了第三轮改革,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

这个体系能够确保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并防止垄断。

此外,为了推动清洁能源的运用,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如降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和优惠税收政策,推动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力发展60年-2009

中国电力发展60年-2009

成立 60 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给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2008 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26 亿吨标准煤,是 1949 年的 109.5 倍和 1978 年的 4.2 倍.能源的发 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人民网能源频道特别制作此专题,带您一起回顾这 60 年能源发展之路.众逐步用上清洁,高效, 众逐步用上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人均生活用能变化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本无电,1949 年全国电不足 1 千瓦时.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 90%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用能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生物质能和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到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炭,先进生物质能多种能源并优质能源在生活用能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通过农网改造,"光明工程"等项目,大大改善了农区的用电条件.1998 年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 4000农村电力建设.2008 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 300 电户减少到 200 万左右.能源使用量大幅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132.9 台,100.3 台,94.7 台和 93.6 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 99.2 台,49.1 台,30.2 台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民用汽车拥有量从 1949 年底的 5.09 万辆增长到 2008 年底的 50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 3501.39 万辆.家庭石油的消费由灯"用的煤油转向炊事用的 LPG 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产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能源发展活力不列的数据展现出一个能源大国在 60 年的发展进程中的非——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 年达到 27.9 亿吨,是 倍和 1978 年的 4.6 倍.——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2008 年全国原油产量 1.9 亿的 1627 倍和 1978 年的 1.8 倍,居世界第 5 位.——2008 年天然气产量达到 760.8 亿立方米,是 1949 年的 68 年的 5.6 倍,居世界第 9 位.——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 年,发电装机达到 7.93 亿量 34669 亿千瓦时,分别为 1949 年的 458.1 倍和 806.3 倍,是倍和 13.5 倍.电力装机规模从 1996 年起稳居世界第单位 GDP 能耗不断降低我国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工作,始终将节能放在非常重要的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早在 2初,我国就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单位 GDP 能源消费强度下降 束性指标.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引下,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增2000 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 GDP 翻两番的目标.30 年间,GDP 年均增长 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5.5% 3.9%.展方式转变, 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年能源消费总 量(万吨标 准煤)能源消费结构 (%) 煤 炭 石 油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1952 1978 20084695.0 57144.0 285000.095.00 70.67 68.703.37 22.73 18.000.02 3.20 3.801.61 3.40 9.50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 0.471978 年达到 5.71 亿吨标准煤,2008 年达到 28.5 亿吨标准煤.1952-2008 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 7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 1952 年的 95.0%下降到 2008 年 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2008 年新增水电装机 2010 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72 亿千瓦,是 1978 年的近 10 倍,1949 年的近 477 倍,居世界第 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2008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 1217 万千瓦,居世界第 4 位.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 910 万千瓦.2008 年是中国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电项目共 14 台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在建装机规模 2290 万千瓦.2009 年 4 月,中国引进的世界首台 AP1000 第三代核电机组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 200 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 30%以上,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 1.25 亿平方米,占 量的 60%以上,居世界第一.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到 2008 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 315 万千瓦,大型沼气池 1600 多处,户用沼气 3000 多万口,年 140 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 165 万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我国政府在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同时,致力于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集中煤炭 境治理,降低煤炭直接作为终端分散使用比例.1980 年煤炭消费总量中终端消费比重为 63.6%,2007 年已经下降到 25.2%;1953 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 仅占 9.7%,1978 年上升到 20.1%,到 2007 年达到 50.5%.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我国煤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主力机组从 70 年代的 10 万千瓦以下升九十年代的 30 万千瓦,现在的 60 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新建项目的主流机组;截至到 全国已投产运行 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达到 11 台.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截止 2008 年 6 月 30 日,"十一五"期间小火电机组 7467 台,共 5407 万千瓦.2008 年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 31. 及以上火电机组达到 65.18%,单机 10 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 13.38%.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截至 2008 年底,全国火机组投运容量达到 3.63 亿千瓦,占全国火电容量的 60.4%;部分大型火电厂安装了脱硝设施.随着发电机组发电煤耗快速下降,发电效率不断提高.2008 年全国 6000 千瓦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 322 克/千瓦时,比91 克标准煤;厂用电率 5.9%,比 1980 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线损率 6.8%,比 1980 年下降 2.1 个百。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一、前言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从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到现代化的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工业处于起步阶段。

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总装机容量仅为112万千瓦,电力供应极度不足。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苏联援助和国内自力更生的努力进行发展。

1952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鸭绿江水电站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三、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重组、电力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1980年,中国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亿千瓦,电力供应逐渐得到保障。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加快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电力装机容量,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四、现代化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中国电力工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五、未来展望中国电力工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电力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还将加强与国际电力工业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电力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六、结语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电力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在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自那时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繁荣发展的漫长历程。

以下是对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的详细概述:1.起步阶段(1882-1949年):中国的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当时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

随后,中国各地的发电厂逐渐建立起来,但由于国家贫困和科技落后,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非常有限。

这一时期,发电厂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主要供应工业和军事需求。

2.发展阶段(1949-1970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195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设一系列水电站和火电站,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此阶段,国家实施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即同时发展水电和火电。

到1960年代末,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数百万千瓦。

3.核电发展阶段(1970-1990年):在197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核电。

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到198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功建设了几个核电站,并实现了商用化。

核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电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高速发展阶段(1990-201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电力工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政策方面,国家实施了“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重大工程,大大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升级。

在此阶段,中国还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5.清洁能源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力工业开始进入清洁能源转型阶段。

国家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核电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核能的安全、高效利用。

6.创新与智能化阶段(2020年至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电力工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第一阶段(1882年-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882年,福州的一个水力发电站开始了首次电力供应试验。

1895年,上海也建立了第一座公共电灯厂。

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力发电站逐渐兴起,比如王家坝发电站和彝陵发电站等。

在20世纪初,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外国投资者开始在中国建设电力设施。

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中国电力工业进展缓慢。

第二阶段(1949年-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实行开放政策,电力工业也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

1985年,中国成立了华能集团和国家电力公司,并进行了电力体制。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

1994年,中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超高压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力体制再次进行了,国有电力企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也开始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了核电、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

此外,中国对外投资也逐渐增加,通过在其他国家建设电力工程,推动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起步阶段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电力工业不断前进,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力工业有望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电力的需求,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史【范本模板】

我国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史【范本模板】

我国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史2010—03—16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电力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1882年上海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中国从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人均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到2008年全国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电力装机容量翻了400倍,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

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中国电力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火电火电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

建国初火电装机仅为169万千瓦,2009年7月我国6000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就达60902万千瓦。

1956年,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一台6000千瓦的机组,那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火电机组。

据悉,“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有24项电力项目,除了丰满水电站外,其余均为火电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火电发展的基础。

随后在仿造苏联的基础上,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自行开发了10万、20万和30万千瓦机组,尽管发展相对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还是比建国初增长了23倍,达398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9.7%。

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火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

1978年,我国电力工业主力机组以10万千瓦为主,少数电厂建设了一批苏制20万千瓦机组。

而到2007年底,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已分别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50.15%和21。

53%,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清洁高效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据悉,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制造超临界机组158台,其中60万千瓦超临界107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51台,火电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史
2010-03-16
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电力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1882年上海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中国从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人均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到2008年全国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电力装机容量翻了400倍,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

中国电力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火电
火电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

建国初火电装机仅为169万千瓦,2009年7月我国6000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就达60902万千瓦。

1956年,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一台6000千瓦的机组,那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火电机组。

据悉,“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有24项电力项目,除了丰满水电站外,其余均为火电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火电发展的基础。

随后在仿造苏联的基础上,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自行开发了10万、20万和30万千瓦机组,尽管发展相对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
火电装机容量还是比建国初增长了23倍,达398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9.7%。

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火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

1978年,我国电力工业主力机组以10万千瓦为主,少数电厂建设了一批苏制20万千瓦机组。

而到2007年底,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已分别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50.15%和21.53%,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清洁高效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据悉,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制造超临界机组158台,其中60万千瓦超临界107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51台,火电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我国电力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我国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的关键设备——气化炉的自主化研制也已进入工程试用阶段,F级大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整套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

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

截至2008年6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共5407万千瓦。

2008年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
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31.27%,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达到65.18%,单机10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13.38%。

电力环保工作逐步加强。

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

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3.6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容量的60.4%;部分大型火电厂安装了脱硝设施。

二、水电
水电是一种重要能源,中国水电能源开发以数量大、成本低、技术成熟,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耗、奉献绿色能源的大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7年4月,我国在黄河上的第一座水电站建设开工。

随后刘家峡、龙羊峡等一批单机容量30万千瓦级型机组投入运行;单机容量40万千瓦的李家峡、单机容量55万千瓦的二滩,以及30 多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龙滩机组顺利投产;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溪洛渡、向家坝、拉西瓦、白鹤滩、乌东德等电站,单机容量从70万千瓦向着100万千瓦机组发展。

在遵循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下,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正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在混流式机组方面,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三峡右岸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它的容量和性能都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在轴流式机组方面,国内制造的水口电站机组单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这也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轴流式机组;在贯流式机组方面,国内制造
的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4.5万千瓦,最大转轮直径为6.9 米,已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大型贯流式机组的设计制造能力;在冲击式机组方面,国外最大机组单机容量为42万千瓦,而我国制造的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14万千瓦,离国外还有一定距离;在抽水蓄能机组方面,国内机组的制造水平跟国外差距较大,目前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

在我国新建的大型水电站中,约有60%~70%为国产设备,其他为进口机组或外资控股合资公司生产的机组。

大型抽水蓄能机组仍以进口机组和由国外技术支持的国内制造为主,国产设备约占20%。

三、核电
我国民用核电起步较晚。

1978年才拟订了核电科学研究规划,确定了加速发展核电的战略构想。

1981年,我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设计与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得到批准,1983年开工建设,1991年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随后,我国首座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于1994年投产发电;2005年,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品牌CPR1000示范工程——岭澳核电站二期开工,这加快我国全面掌握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技术,形成自主技术品牌核电站设计和设备制造能力。

目前,第三代核电技术招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共同控股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区的一批项目处于开工前准
备阶段,为实现核电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底,全国共投入运行核电厂5座10堆885万千瓦,中国迎来了核电建设的新高潮。

我国现在已具备30~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能力。

除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少部分设备外,具备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大部分设备的制造能力,60万千瓦核电站国产化率可以达到70%
以上,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可以达到50%以上。

目前在压水堆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一些最核心发电设备制造技术还没有引进进来,如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叶片制造技术。

并且我国在设备国产化方面尚有缺陷,如50万电缆接头、50万交流开关以及操作控制系统、弹簧还要进口。

”邢玉久如是说,“我国自主研发速度还需要加快,企业需要腾出更大的精力,进行自主研发。


四、可再生能源发电
我国风电事业始于1986年建立并网投产的风电场—荣成风电场。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起步比较早,几乎与国外同步。

但由于初期以自主研发为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展非常缓慢,逐渐落后于国际水平。

近十几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业。

在2004年前,我国仅有6家风机整机制造企业,目前已明确进入整机制造业的企业已达70多家,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

200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

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

到2008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315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600多处,户用沼气3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1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165万吨。

(责任编辑:秦媛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