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摘要:氟哇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新颖、抗菌谱广、作用强的化学合成药物。本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达到甚至超过现今临床应用的其它新型抗菌药物。不仅对解决临床上常见的敏感菌感染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目前正在不断增加的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亦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抗菌药;眼科;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治疗对象系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急性及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睑腺炎及泪囊炎患者318例,并经细菌学检查证实。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29例;年龄15~67岁,平均37.8岁。治疗组中急性结膜炎及亚急性结膜炎152例、角膜炎43例、急性睑腺炎2例、泪囊炎3例、合计200例。对照组中急性及亚急性结膜炎80例、角膜炎34例、泪囊炎2例、急性睑腺炎2例,合计118例。两组病情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确定治疗对象后,随机选择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以0.3%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98 );对照组给以诺氟沙星滴眼液(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099)。给药方法均为每天6~10次点眼,每次1~2滴,泪囊炎患者配合泪道冲洗。疗程7~15天。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生素局部和全身给药。

1.3临床检查

用药前检查包括用药及眼病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眼部感染症状及体征(充血、分泌物、角膜浸润、角膜溃疡大小、荧光素染色、眼疼、畏光等);获取结膜囊或角膜溃疡处标本作细菌学检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并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4临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疗程不宜过长,特别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做到及时停换药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2)如病情许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宜饭后或睡前进行,静脉给药滴速不要过快。(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因此,老年人应慎用并减量使用。(4)因软骨毒性孕妇及小儿禁用, 16岁以下患者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如必须应用宜暂停哺乳。(5)为避免光毒性,用药期间应告之病人尽量避开阳光的直接照射或人工紫外线的照射。(6)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有抽搐或癫痫病史、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应慎用。

1.5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眼疼消失、充血及分泌物消退、细菌培养转阴。显效:病情显著改善、细菌培养转阴,但临床体征尚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眼疼减轻或充血、分泌物减少,细菌培养未转阴。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恶化。

1.6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氧氟沙星组痊愈16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12例,有效率为94.0%;诺氟沙星组痊愈7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20例,有效率83.1%。临床验证结果氧氟沙星滴眼液较诺氟沙星眼药水为优(P<0.05)。

不良反应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有8例点眼后瞬间不适,可耐受,继续点用未再觉不适,未

影响治疗。文献报告有过敏反应病例,本组病例未发生。

3讨论

1962年美国Leoher等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抗菌药萘啶酸从此开辟了抗感染化疗药物的新领域。由子它其有新颖的化学结构、抗菌谱广以及与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引起了对这类药物的重视,发展迅速。近10余年来的研究出现了新一代氟化取代物——氟喹诺酮类。它们包括:氟哌酸、甲氟哌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双氟哌酸。这些新品种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更明显,并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类型抗菌药物,包括半合成新青霉素和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第三代头抱菌素的抗菌作用。由于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比新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简单,更易合成生产、推广应用,所以愈来愈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引入,已经明显改变了眼部感染的治疗。研究人员仍在继续寻找具有广谱活性和低耐药可能性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单独使用已能够有效治疗溃疡细菌性角膜眼(除疑为链球菌或甲氧西林耐药性葡萄球菌性的一些病例外,其可能需要另外的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眼内炎治疗中的使用已得到很好确定。可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作进一步修改,将增强眼部渗透,特别是在全身给药后。在停用抗菌药以后,获得性氟喹诺酮耐药性不会消失,建议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不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应低于治疗剂量使用。

临床还观察到用其它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性结膜炎及角膜炎,改用氧氟沙星滴眼液亦收到良好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本组10例绿脓杆菌性角膜炎,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感染均得以控制,其中6例为戴用角膜接触镜诱发。当前由于角膜接触镜的广泛戴用以及挑取角膜异物后导致,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有增多趋势,发病急、致盲率高。本组分离的绿脓杆菌对氧氟沙星的MIC90值为2.48ug/mL,表明为高度敏感株;临床疗效良好,显示氧氟沙星滴眼液是治疗和预防这一凶险细菌感染性角膜疾患的有效滴眼剂,这在眼科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治疗过程中,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未发现过敏反应病例,多数病例反映点眼后无不适,未观察到全身系统发生不良反应。这与氧氟沙星滴眼液系局部用药,且几无刺激性有关。临床观察表明国产氧氟沙星滴眼液具有优良的临床效果、安全及无明显不适。局部点用该制剂可为眼科临床治疗外眼细菌感染性疾患,提供一新的有效药物,尤其是对目前使用的一般性抗生素耐药而难以治疗的眼病患者。在眼科临床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金英; 周国威.抗菌药物在眼科的合理应用 [J]. 中国药业. 2011(06)

[2]赵冰,宋超. 眼局部应用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和使用方法[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21)

[3]文玉琴,龚珊,董薪. 眼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04)

[4]郭桂芬. 抗菌药物在眼科的给药方法及合理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2)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抗菌效力临床效应 自1962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吡酮酸类(也称喹诺酮类)抗菌剂萘啶酸以来,已合成了不少相关类似物。然而,只是在发现氟哌酸及其细菌靶酶DNA旋转酶后,对这类药物的兴趣才明显增加,成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活跃领域,并取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许多氟代化合物(统称氟喹诺酮类),相继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药理研究,其中常用的有: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等。它们都具有1-取代-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部分与第二芳环或芳杂环稠合的结构特点。 这类药物是在结构基本骨架的1,3,4,6,7及8位上引入侧链而加以改良的。但共有取代基为3位取代的羧基和4位取代的羰基,这些取代基是发挥抗菌作用必须的基团。由于分子中有亲水性哌嗪环与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具有恰当的油/水分配系数,提高了对细菌外膜的渗透性,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效力,且有 助于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上述4种药物的抗菌作用如表1所示,对G -及G+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G+菌的超过NA、PPA(吡哌酸Pipernidie Acid)等一、二代老品种,尤其对绝大多数G菌包括绿脓杆菌、多级耐药株有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抗菌药物,特别是以质粒为中介的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DNA复制所必须的DNAgyrase(旋转酶,又称Topolsomerase-II拓扑异构酶)的亚基A(Subumit)结合,抑制DNA合成复制化,从而使细菌不能增殖,达到杀菌作用。 本类药物口服后迅速地吸收,尿药浓度超过临床上所有尿道细菌病原菌的MIC,血清和组织浓度高于大多数G -和G+菌的MIC,有相当长的半衰期 (T1/2),在某些情况下允许8~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投药间隔。成人每次给予氟喹诺酮200mg,空腹口服时的药动学指标如表2所示。上述4种药物的Tmax 为1~1.5小时,与T1/2约3~6小时近似。Cmax约1~2μg/ml,ACU约5~17gμg ﹒h/ml。其中OFLX吸收最佳,ENX半衰期最长。且由于分子量小、蛋白结合率低(15%~30%),在液体组织中分布良好。本类药物主要经过肾及肝排泄,尿和胆汁中浓度高。NFLX、OFLX、ENX、CPFX的胆汁浓度分别是血浓度的3~10、2~4、5、8~10倍,对慢性呼吸道感染,每次0.2g,每日3~4次,连服数日,NFLX、OFLX、ENX、CPFX的痰浓度分别为0.05~0.5μg/ml、0.5~1μg /ml、0.2~0.6μg/ml。向前列腺、扁桃腺组织及皮肤的运转也良好。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很广泛,疗效突出,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自然耐药频率低,毒副反应小,临床上广泛用于对包

小儿氟喹诺酮类药物

儿童一定禁用喹诺酮类药物? 一、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是非非 1. 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儿童的缘由? 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均有活性,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组织渗透性高、消除半衰期长、且与许多抗菌药物不具交叉耐药性等忧点,在防治成人多种细菌感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幼年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关节和软骨损伤的问题,因此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2. CFDA发出限制使用氟喹诺酮的安全警告! 2017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7年第79号),增加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黑框警告,当全身用药时,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引起肌腱炎、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和重症肌无力加剧。也修改了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适应证:对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和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氟喹诺酮类! 3.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3.1 反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临床用药须知》阐明喹诺酮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新编药物学》认为: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且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3.2 支持意见: 《实用儿科学》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10~15 mg/(kg?d),疗程不要超过7天。且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清单》中包括了可用于儿童结核病治疗的氧氟沙星、及治疗儿童志贺菌感染的环丙沙星。 3.3 争论: 虽然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软骨细胞损伤,但是动物试验的剂量远高于儿童常规使用剂量,且在临床中,人类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软骨病变的几率很低,因此喹诺酮药物还是经常超说明书用于儿童,特别是治疗一些重症细菌感染。 二、全身用喹诺酮药物用于儿童的适应证 到底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儿童哪些疾病?以下结合药品说明书、MICROMEDEX、英国儿童处方集和指南、专家共识,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用于儿科的一些适应证(见表1),希望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畜禽粪污中四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畜禽粪污中四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测定畜禽粪污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残留的分析方法,将畜禽粪便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再经正己烷液-液萃取,并经氮吹浓缩,乙腈与水混合溶解残渣,过微孔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以0.01 mol/L四丁基溴化胺(pH 3.0)/乙腈(94/6,V/V)为流动相,于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480 nm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畜禽粪污样品中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7.8%~98.2%,相对标准偏差为 3.5%~7.2%,检测限为0.005~0.010 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可满足畜禽粪污中4种喹诺酮类兽药残留量的同时检测? 关键词:畜禽粪污;喹诺酮类抗生素;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 Determination of Four Kinds of 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Residues in Livesotck Fec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ion Abstract:A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fluoroquinolones antimicrobial residues in livesotck feces. The samples were ultrasonically extracted by acetonitrile, followed by a double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with n-hexane. After the solvent was vaporized by nitrogen stream, four analytes were analys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imetric detection with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 of 280 nm and 480 nm, respectively, using 0.01 mol/L tetrabutyl ammonium bromide(pH 3.0)/acetonitrile (94/6,V/V) as the mobile phase.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the four fluoroquinolones in livesotck feces ranged from 77.8% to 98.2%, 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ere 3.5%~7.2%. The detective limit for four quinolones were from 0.005 to 0.010 μg/k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ed multiresidues method were easy and fast. It ha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kinds of 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in livestock feces. Key words: livestock feces; 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luorescence detect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畜牧业以及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等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兽用药物在保障动物健康?提高畜禽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兽用药物的种类及用量与日俱增,尽管抗生素作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疾病防治和生长促进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然而,抗生素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进入动物体内后,仅少量被内脏器官吸收利用,约30%~90%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经动物的粪便和尿液进入生态环境中,给环境土壤?表层水体等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1]?目前,畜禽养殖粪便及其施肥土壤中的兽用抗生素污染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2]?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临床上常用者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近年来研制的新品种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亦有增强,已用于临床者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一、适应证 1.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本类药物可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以及宫颈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但应注意,目前国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株已达半数以上。 2. 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可用于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中耳

炎等,及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此外亦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 3. 伤寒沙门菌感染:在成人患者中本类药物可作为首选。 4. 志贺菌属肠道感染。 5. 腹腔、胆道感染及盆腔感染: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6. 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感染。本类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7. 部分品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 二、注意事项 1.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 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 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4.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已成为临床上的常用药但由于药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现象的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皮肤过敏及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软骨毒性、肝脏毒性、生殖毒性、跟腱炎和局部刺激症状等,对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及兽医工作者应熟练地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避免其造成的伤害,从而保障人与动物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毒性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或FQS)药物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在喹诺酮萘啶环的6位处引入了氟原子,7位上都连有哌嗪环,所以统称氟喹诺酮类,是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衍生物。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明显比第1代和第2代扩大,抗菌活性也显著增强,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等均有效,特别是对绿脓杆菌效果好,几乎适用于临床常见的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按国际非专用药名命名原则,对该类新药均采用“-oxacin”来定名,以表示它们在药理方面的相似性及组群关系。该构词成份在我国音译为“沙星”。 FQNS药物具有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等优点,已成为人医和兽医临床上的常用药品。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马波沙星(Mar bofloxacin)、奥比沙星(Orbifloxacin)和盐酸二氟沙星(Difloxacin hydrochloride)等,其中恩诺沙星、甲磺酸达氟沙星和盐酸沙拉沙星、盐酸二氟沙星为动物专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FQNS也不例外,而且由于FQNS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常常伴有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情况的发生,因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ADR)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人类,动物则反应不大,但动物用药后的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传播,同样会引起人类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影响人类健康,故仍应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FQNS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归纳如下。 1 皮肤过敏反应及光敏反应 使用FQNS药物后,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红斑、瘙痒、风疹和皮疹)的发生率较低(<1%),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发红、瘙痒、脱屑,严重者可有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此反应多在用药后3 d左右出现,多数在用药中自动消失,个别出血性皮疹或恶性皮炎,需及时停药治疗。 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暴露在太阳下的皮肤区域,临床表现范围从中度的红斑到大疱疹,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光毒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可诱导单纯态氧和原子团而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药效和临床应用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 1.1第一代喹诺酮类 1.1.1第一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奈啶酸、吡咯酸等,因其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具有抗菌作 也多在4mgL-1以上;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用,且作用弱,对敏感菌株的MIC 90 葡萄球菌属等均无抗菌作用。 1.1.2第一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常见品种有奈啶酸、噁喹酸及吡咯酸等,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目前此类药物已被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其他抗菌药物所替代。 1.2第二代喹诺酮类 1.2.1第二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二代喹诺酮类较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明显较第一代喹诺酮类少见。 1.2.2第二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二代喹诺酮类有新噁酸、噻喹酸、噁噻喹酸、吡喹酸、吡哌酸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治疗。 1.2.3典型药物实例:吡哌酸(吡卜酸,Pipemidic Acid,Dolcol,Pipram,PPA)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的抗菌作用比对奈啶酸、头孢氨苄及羧苄西林强;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吡哌酸一般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后部分吸收,成人单次口服0.5g和1.0g后,血药峰浓度为3.8mgL-1和5.4mgL-1,半衰期为3.1h;本品吸收后可分布于肾、肝等组织,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排泄,给药后24h58%~68%的药物从尿液中排出,部分自粪便排出。吡哌酸在临床主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摘要:氟哇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新颖、抗菌谱广、作用强的化学合成药物。本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达到甚至超过现今临床应用的其它新型抗菌药物。不仅对解决临床上常见的敏感菌感染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目前正在不断增加的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亦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抗菌药;眼科;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治疗对象系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急性及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睑腺炎及泪囊炎患者318例,并经细菌学检查证实。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29例;年龄15~67岁,平均37.8岁。治疗组中急性结膜炎及亚急性结膜炎152例、角膜炎43例、急性睑腺炎2例、泪囊炎3例、合计200例。对照组中急性及亚急性结膜炎80例、角膜炎34例、泪囊炎2例、急性睑腺炎2例,合计118例。两组病情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确定治疗对象后,随机选择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以0.3%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98 );对照组给以诺氟沙星滴眼液(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099)。给药方法均为每天6~10次点眼,每次1~2滴,泪囊炎患者配合泪道冲洗。疗程7~15天。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生素局部和全身给药。 1.3临床检查 用药前检查包括用药及眼病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眼部感染症状及体征(充血、分泌物、角膜浸润、角膜溃疡大小、荧光素染色、眼疼、畏光等);获取结膜囊或角膜溃疡处标本作细菌学检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并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4临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疗程不宜过长,特别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做到及时停换药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2)如病情许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宜饭后或睡前进行,静脉给药滴速不要过快。(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因此,老年人应慎用并减量使用。(4)因软骨毒性孕妇及小儿禁用, 16岁以下患者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如必须应用宜暂停哺乳。(5)为避免光毒性,用药期间应告之病人尽量避开阳光的直接照射或人工紫外线的照射。(6)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有抽搐或癫痫病史、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应慎用。 1.5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眼疼消失、充血及分泌物消退、细菌培养转阴。显效:病情显著改善、细菌培养转阴,但临床体征尚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眼疼减轻或充血、分泌物减少,细菌培养未转阴。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恶化。 1.6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氧氟沙星组痊愈16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12例,有效率为94.0%;诺氟沙星组痊愈7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20例,有效率83.1%。临床验证结果氧氟沙星滴眼液较诺氟沙星眼药水为优(P<0.05)。 不良反应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有8例点眼后瞬间不适,可耐受,继续点用未再觉不适,未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随着临床大量的应用,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报道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应用做一简要阐述,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1 氟喹诺酮类药物及临床应用状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等,近年开发的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及莫西沙星等提高了对革兰阳性菌及非典型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 2.1 消化系统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紊乱,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不适等,每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口服药居多,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2 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中枢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视物不清等。严重可引起妄想、昏迷、痉挛、震颤、惊厥发作或抑郁。侯爱东等[1]报道1例,女性,43岁,患者静滴0.2%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200ml,用药至90ml时出现胸闷、恶心、有便意、视物不清,继而出现黑蒙、面色苍白、抽搐、昏厥等症状。停药后经对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

2.3 过敏反应常见为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2.4 光敏反应、光毒性常为急性发病,以光敏性反应最受关注,皮炎最多,表现为红斑、水肿等。这种光敏感性反应具有结构相关性,临床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为了用药安全,用药期间保持避光状态有利于减少ADR发生。 2.5 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有少量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停药后症状均减退或消失。由于该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而慎用于孕妇、18岁以下青少年。 2.6 肝脏毒性少数患者表现为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如有一患者,男,76岁,因肺部感染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每日1次。第四天,患者出现左上腹疼痛,伴恶心纳差,乏力,尿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停用该药,改用其他抗生素,并用保肝降酶药,1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2]。 2.7 肾功能异常比较少见,一般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有些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尿pH>7.3)仅轻度可溶,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产生结晶尿,严重者引起输尿管梗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2.8 心血管系统反应 2.8.1 心脏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 间期延长[3],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这与药物阻滞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本结构为吡酮羧酸类衍生物,综合临床使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结构,归纳其基本结构通式如下: 12345678Y X N 1 COOH R 2 R 3R 4 5 O A B 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是在其基本母核结构上一般1位为取代的氮原子,3位为羧基,4位为酮羰基,5、7、8位可有不同的取代基,第三代、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6位为氟原子。 喹诺酮类药物按其母核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萘啶羧酸类(naphthyridinic acids ) N N 2CH 3 H 3C COOH O N N CH 2CH 3 N COOH O F HN 萘啶酸 依诺沙星 nalidixic acid enoxacin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pyridopyrimidinic acids ) N N N 2CH 3 COOH O N N N N 2CH 3 COOH O N HN 吡咯酸 吡哌酸 piromidic acid pipemidic acid (3)噌啉羧酸类(cinnolinic acids ) N N O O CH 2CH 3COOH O 西诺沙星 cinoxacin (4)喹啉羧酸类(quinolinic acids )

N CH 2CH 3 COOH O N HN F N O F N HN COOH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norfloxacin ciprofloxacin N O CH 3 COOH F N N O H 3C N O F COOH OCH 3 H N N 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ofloxacin moxifloxacin N O F N HN COOH F 3 NH 2 H 3C N O F N HN COOH OCH 3 3 司帕沙星 加替沙星 sparfloxacin gatifloxacin 在这四类结构中,喹啉羧酸类药物最多,发展最快。 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的关系,将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1.吡啶酮酸的A 环是抗菌作用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其中3位-COOH 和4位C=O 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若被其他取代基取代则活性消失。 2.B 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苯环(X=CH ,Y=CH )、吡啶环(X=N ,Y=CH )、嘧啶环(X=N ,Y=N )等。 3.1位取代基为烃基或环烃基活性较佳,其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近的氟乙基或环丙基的取代活性较好。 4.5位可引入氨基,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选择性。 5.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菌活性增大。引入其他不同取代基对抗菌活性贡献的大小顺序为:-F >-Cl >-CN≥-NH 2≥-H 。 6.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均增加,以哌嗪基最好。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等优点[1]。氟喹诺酮类中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norfloxac in)、培氟沙星(pefloxac in)、依诺沙星(enox acin)、氧氟沙星(o floxacin)、环丙沙星(c ipro floxac in)、洛美沙星(lom eflox acin)等,第4代主要有司帕沙星(sparfloxac in)、妥舒沙星(to su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 in)等。由于其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在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中表现出来。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氟喹诺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42-01 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等优点[1]。氟喹诺酮类中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norfloxac in)、培氟沙星(pefloxac in)、依诺沙星(enox acin)、氧氟沙星(o floxacin)、环丙沙星(c ipro floxac in)、洛美沙星(lom eflox acin)等,第4代主要有司帕沙星(sparfloxac in)、妥舒沙星(to su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 in)等。由于其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在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中表现出来。现综述如下。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作者单位: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综述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陆宇 朱莉贞 段连山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需要抗结核新药迫在眉睫[1],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研究乃当务之急。 自第一个具有6 氟和7 哌嗪取代的诺氟沙星被开发进入新喹诺酮即氟喹诺酮阶段以来,喹诺酮类药物飞速发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C)、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左氟沙星(lev ofloxacin,LVFX)、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SPFX)、莫昔沙星(moxifloxacin,MXFX)等研究较多且已部分用于临床,现将它们的抗结核作用综述如下。 一、作用机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DNA拓扑异构酶是可通过所谓超螺旋,解旋,打结,连结等催化反应来改变DNA构型的一种酶。DNA旋转酶有2个由旋转酶A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A),它们能使双股DNA链在细菌染色体上断开,并在超螺旋后将染色体重新封接。此外还有2个由旋转酶B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B),它们在A亚单位将原来的DNA链重新封接后使DNA链形成负超螺旋。氟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达到抗菌目的。氟喹诺酮除直接作用于DNA旋转酶外,最近又发现拓扑异构酶!是它们的第二个作用靶位。 二、体外活性 1 抑菌活性: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 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1986~1992年许多研究者使用了相当数 量的菌株证明两者的体外活性大致相 同。在7H11琼脂培养基及7H12肉汤培 养基中对无论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支杆菌 还是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环丙沙星分别为0 125~2 g/ml、 0 25~2 g/ml;氧氟沙星分别为0 5~1 g/ml、0 25~2 g/ml[2]。在Ogawa鸡蛋 培养基上,环丙沙星的MIC是0 5~1 g/ml,氧氟沙星是0 63~1 25 g/ml[3]。 两者的MIC均远低于各自在血清及组织 中可获得的浓度,且均明显低于诺氟沙 星、二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 沙星、氨氟沙星,而它们对结核分支杆菌 的MIC都大于4 g/ml。 左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L型光学异 构体,其具有更宽的抗菌谱且对多种细 菌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在 7H11培养基中,左氟沙星抗结核分支杆 菌的MIC50、MIC90均为0 39 g/ml,氧氟 沙星的MIC50、MIC90均为0 78 g/ml。在 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左氟 沙星的MIC为0 25~1 g/ml,氧氟沙星 为0 5~2 g/ml;对巨噬细胞中的结核 分支杆菌,左氟沙星的MIC是0 5 g/ ml,氧氟沙星是1 g/ml,这两药均有在 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聚积能力无显 著差别,所以左氟沙星无论是对细胞内 或细胞外结核分支杆菌的抑菌活性均是 氧氟沙星的2倍[4]。Immamura等认为它 们抗微生物活性的差别在于两者抗DNA 旋转酶的活性不同。 1991年Rastoji等、Ji等分别发现司 帕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更高体外活 性。在7H11培养基中,司帕沙星对 H37R V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是0 25 g/ ml,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为1 g/ml;对18 株临床分离株的MIC50、MIC90,司帕沙星 分别为0 25 g/ml、0 5 g/ml;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为1 g/ml、2 g/ml;左氟沙 星为0 5 g/ml、1 g/ml[5]。可见司帕沙 星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低于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的2~4倍,低于左氟沙星 的1倍。 此外,新开发的氟喹诺酮有显示更 强大抗结核活性的品种。如Du 6859a 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为0 2 g/ml, 低于氧氟沙星的4~8倍,强于司帕沙 星;Bay y 3118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 为0 06~0 13 g/ml;莫昔沙星(Bay12 8039)的体外抗结核活性与司帕沙星相 当[6],均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2 杀菌活性: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支 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是MIC的2 倍时呈现杀菌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均为杀菌作用。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在7H12培养基上的 MBC是2 g/ml[2],左氟沙星在7H11培 养基上的MBC是1 g/ml,在巨噬细胞 中的MBC是2 g/ml,氧氟沙星在巨噬 细胞中的MBC是4 g/ml[4],司帕沙星 的MBC是0 5 g/ml。它们各自的MBC/ MIC均为2~4。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活性 比较见表1。 3 体外与其他抗结核药的相互作 用:环丙沙星在与标化抗结核治疗合用 的试管试验中发现,环丙沙星与链霉素 (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吡 嗪酰胺(PZA)等无关,与利福平(RFP)有 拮抗性。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并用 时,不提高其MIC,也不因合并应用其他 亚抑菌浓度的抗结核药而改变,即氧氟 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 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3]。左 氟沙星与一线或二线抗结核药2药或3

氟喹诺酮类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1-02-15 3通讯联系人 Tel :(0371)7763952 E 2mail :Qulingbo @https://www.360docs.net/doc/407904016.html,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13) 文章编号:1005-0108(2001)04-0241-04 氟喹诺酮类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屈凌波13,刘艳1,郭宗儒2 (11郑州大学化学系,郑州450052;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对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开 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氟喹诺酮;构效关系;综述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 起来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它们的问世,开创了全合成抗感染药物的新篇章。该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优势,无论是在研究开发还是临床应用方面均备受重视。目前已有60多个品种经过临床验证或正在临床试用中,其中诺氟沙星(氟派酸)、依诺沙星(氟啶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培氟沙型(甲氟派酸)和环丙沙星(环丙氟派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另外还有洛美沙星、托氟沙星(tosufloxacin )、氟罗沙星、芦氟沙星(rufloxacin )、那氟沙星(nadi 2floxacin )、斯帕沙星(sparfloxacin )和左氟沙星(levofloxacin ),也已批准上市。 但是,目前这些临床药物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对G +菌和厌氧菌作用较弱,作用时间不够持久(目前市售喹诺酮类药物中芦氟沙星(rufloxacin )具有同类药物中最长的半衰期36h [1]),具有中枢视神经系统及光敏等不良作用,与某些药物(如茶碱类及非类固醇类药物)有相互作用。因而继续开发新的喹诺酮类药物,通过结构改造改善以上局限性成为这类药物研究的重点。目前, 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研究结果必将对指导这类药物定向合成,加快新药开发进程起到重要意义。 1 氟喹诺酮类构效关系研究 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111 N 1位构效关系 N 1位取代基在寻找高效、广谱喹诺酮类化合 物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在N 1位定性与定量构效 Fig 11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fluoroquinolones 关系的研究中有两种观点:古贺弘等提出的由立体效应决定的观点,Domagala [2]等主张立体与电子效应共同起作用;朱龙观等用3D 2QSAR 中CoMFA 方法在Indigo 工作站上进行喹诺酮类N 1 位定量构效关系研究[3]。结果表明:从立体与静电作用分数比可看出,N 1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立体效应起主要作用,但静电效应亦不容忽视。李江波等人以取代基的表面积和分子体积为参数,进一步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N 1位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4];孙 卫国等人应用循环子空间(CSR )方法为氟喹诺酮N 1位抗菌构效关系建模,选择氢骨架中母核原子 到最远的核加上最远原子的范德华半径值(x 1)、R 1上氢原子的静电荷之和(x 2)、取代基上氧、氮 和氟原子静电荷之和(x 3)、模型分子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空轨道能量差(x 4)、取代基上氢原子数之和(x 5)、取代基上氢原子数之和与氧、氮和氟三者原子数之和的差(x 6)以上6个参数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该模型全面考虑了结构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及可能存在的复共线关系的影响[5]。 112 C 22构效关系 俞庆森等人利用CNDO/2(全略微分重叠半 第11卷 第4期 2001年8月 总42期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Vol 111No 14p.241Aug 12001 Sum 42

抗菌药最难小节,氟喹诺酮类药物知识点总结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抗菌药最难小节,氟喹诺酮类药物知识点总结 (润德景超老师整理) 大家好,我是景超老师。 第十章抗菌药物中,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第二节(头孢类抗菌药物)和第十节(氟喹诺酮类药物)当中。头孢类抗菌药物章节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了,这里是文章链接,没看的同学可以点进去复习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氟喹诺酮类药物,复习好了,拿满3分绝对不是问题。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 我们了解一种药物,无非是从药物的使用范围还有药物的禁忌证两个方面去了解。在氟喹诺酮类药物章节中,不良反应是每年考核的重点。既然是这样,我们先来看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吧! 1.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Ⅳ,干扰DNA复制、转录、充足,导致细菌死亡。 2.抗菌谱: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非常广阔,对G+、G-菌都有效。尤其是G-菌,特别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 3.多属于浓度依赖型,需要集中一次性给药。 4.由于药效明显,除了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重点) 1.可以导致肌肉疼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症和跟腱断裂。 2.服用某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司帕沙星)后,患者在日光下暴晒会产生中等程度的光敏反应。 3.大环内脂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具有心脏毒性。 4.加替沙星可致严重的、致死性、双相性血糖紊乱(低血糖或高血糖)。 用药监护 避免跟腱炎和跟腱断裂 1.患者应用后若出现跟腱疼痛、肿胀、炎症或者是跟腱断裂,立即停止用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者风险更大。 规避光毒性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1.服药期间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2.晚间服药 警惕心脏毒性 上面就说到大环内脂抗菌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心脏毒性,可引起心电图Q-T间隙延长和室性心率失常。 知识点并不多,大家可以先复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部分,之后再将剩余部分补上。 景超老师往后会将药二的知识点给大家总结归纳的,想掌握好知识点的学员要紧跟老师的节奏了!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说明书修订总体要求 1.本次说明书修订只针对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进行,具体修订意见适用于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下的每一个具体品种。 2.本次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说明书修订主要针对【黑框警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三部分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如本次修订内容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更严格、全面的,说明书应按本次修订意见修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原则上不得删减,如原批准内容较本次修订意见更全面或更严格的,应保留原批准内容。 二、增加黑框警告

注:1.对于上述的适应症,根据药品说明书仅列出批准的相关适应症。 2.“XXXX”为对应药品通用名称,下同。 三、【适应症】项增加内容 如已批准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含“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需在相应的适应症后分别增加限制使用的提示,具体内容为:“由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XXXX)已

有报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对于一些患者,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有自限性,应在没有其他药物治疗时方可使用XXXX。” 四、【不良反应】项应增加以下内容 严重和其他重要的不良反应 ●致残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肌腱病和肌腱断裂 ●QT间期延长 ●过敏反应 ●其他严重并且有时致命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周围神经病变 ●对血糖的干扰 ●光敏感性/光毒性 在【注意事项】下对以上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说明。 心血管系统: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 中枢神经系统:惊厥、中毒性精神病、震颤、躁动、焦虑、头晕、意识模糊、幻觉、妄想、抑郁、恶梦、失眠、癫痫发作、极少数情况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动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建议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建议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常用的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等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①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体内分布广,在多数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或杀灭细菌。 ③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某些严重的感染性脑膜炎时可发挥作用。 ④血浆半衰期较长,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 ⑤多数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可集中一日剂量分为1~2次给药。 ⑥给药途径多样,有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可供患者选用。 正是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得此类药物的应用率

比较高。也正因为此,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些典型不良反应,在用药时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不良反应及用药建议 不良反应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实验时发现可引起幼龄动物软骨关节损伤和 水疱。 用药建议: 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注射、外用制剂)不宜用于18岁以下儿童,因其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不良反应二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肌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和跟腱断裂。其原因与肌腱的胶原组织缺乏和缺血性坏死、年龄、性别、体重有关。 用药建议: 使用药物后,如果出现跟腱疼痛、肿胀、炎症或跟腱断裂等情况,应

立即停药,及时就诊,同时避免运动。 不良反应三 对血糖的影响: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可导致血糖紊乱,特别是加替沙星可致严重的、致死性、双相性血糖紊乱,而引起低血糖或高血糖。 ①发生低血糖的表现症状为多汗、无力、心悸、震颤、意识模糊。 处理方法: 首先立即停药,然后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予以治疗。 用药建议: 患者用药前先进食避免空腹,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②发生高血糖的表现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疲劳无力等。 处理方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摘要:目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对肠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厌氧菌、分支杆菌等的抗菌作用。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可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 关键词氟喹诺酮药物抗菌药物拮抗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普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疗效价格比高等优势,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在喹诺酮类药物的主环6或8位碳引入氟原子,使得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则进一步加强[1]。由于对细菌与组织穿透力增强,因此有些品种生物利用度增高。将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试图克服其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如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菌(如类细菌属及梭菌属)抗菌谱不够广和活性不够强的特点。 研究发现,将氟喹诺酮类药物分别与抗厌氧菌和β-内酰胺抗生素联用,用于治疗混合感染和威胁生命的免疫损伤的患者,但对其联合其他类型抗生素不常呈现协同或拮抗作用。现将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厌氧菌、分支杆菌等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所呈现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做一综述: 1 肠道杆菌 由于已用于临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极低浓度下均可抑制肠道杆菌的各种菌种株,因此与抗生素联用仅对MIC>2mg/L的分离菌才有效。如环丙沙星与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萘替米星、和妥布霉素联用对11种肠道杆菌无协同作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对肠杆菌无协同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氯霉素联用对大肠杆菌呈拮抗作用;氟罗沙星与利福平联用对肠杆菌无拮抗作用;甲硝唑、奥硝唑不能改变氟罗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活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咪唑类药物、克林霉素联用在临床治疗混合感染未见有拮抗作用的报道;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有相加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