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中的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之中的人文精神

前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儒家的“礼乐传统”,道家的“无为而尊”或是佛家的“静”“忍”,其最高境界都是平淡天真、清淡为宗。中国画中坦荡、洒脱、旷达、的气息,不但体现出画家的主观情感也契合了传统中国画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画家并不着眼于观形写照而是“知其神情寄寓于物”来抒发真情。这才有“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感叹。(唐志契:《绘事微言》)一、画家的心境之源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它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老子提出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十四章)和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些观念影响着文人画写意和气韵的内涵表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神情。”许多文人、画家向往山林,寄情于景,抒发情怀。到了唐宋时期,绘画不在满足于再现客观景物,而是主张表现主观精神的迁想妙得。当“画工画”与“士夫画”相对应出现时,“逸品”成为品评作品高低的标准。“逸”就是不拘常法、自然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