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运用实验探究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有: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观察与讲授,自学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引导与点拨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上内容。
消化系统组成主要让学生自学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掌握其组成,老师对照模式图点拨消化道与消化腺之间的关系,为食物的消化过程做好铺垫。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结合实验,通过观察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对照实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能力。
食物的消化过程主要利用了动画视频,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理解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本节内容整体上较为抽象,通过老师的步步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1、2、3号三只试管,分别装入:1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2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3号中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并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今天大家吃的早餐午餐有各种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对,主要有六种营养物质,其中有些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直接被吸收,而有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够被吸收进入人体细胞,那么它们是如何消化的呢?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消化和吸收。
人教初中生物七下《消化和吸收》教案_14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三、小结、课后练习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精品教案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唾液的验装置维生素则不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一.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进行设计。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八大系统的知识。而本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了解消化的概念、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人体生理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知识。
4.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享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4.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2.2《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的过程。
2.通过做探究实验,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在口腔中的变化。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进行探究实验,能够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所用材料,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肉有怎样的作用?引导学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系统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唾液
消化腺小消化腺:胃腺、肠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有大量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绒毛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最新人教版七下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下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食物的消化——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小肠的结构域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应,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可根据上节所学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教师设立的导学内容,填充好实验报告册。
四、教学准备新鲜馒头切成碎片,试管若干,温度计、碘液、暖水瓶(盛装热水)等,多媒体课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把学生分成九组来实验。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学内容一、据生活经验回答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淀粉有甜味吗?3、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二、探究实验:1、问题: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 作出假设。
3据设计的实验过程完成表格得出结论。
三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仔细阅读29页,思考:(1)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各起始哪部分?(2)它们分别被消化成什么物质?四、总结收获师生共同总结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六‘板书设计食物的消化: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
4.2.2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消化和吸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器官中的消化过程,讲解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举例说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如营养物质的吸收、废物的排出等。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饮食现象,如饮食习惯、饮食卫生等,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4.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Fra bibliotek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片面包,提问:“大家知道这片面包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消化过程。
2.提问:“在我们的身体里,这片面包是如何被消化的呢?”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好奇心。
3.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注重饮食卫生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明白健康饮食对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们将不仅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与过程详实: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提问和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讲授新知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总结归纳环节,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知识点丰富,有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一节课授课任务量多,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全面知识,掌握困难,所以本节主要突破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实验课,模拟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课深入人体器官,从直观到具体化,学生不能看见或触摸到具体结构,常规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片展示,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基于教材构建消化系统概念。
2.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情景化,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应用问题。
3.尝试运用大单元教学思路,运用问题串串联人体各器官功能,培养物质能量观。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5.培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6.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7.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1.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特别是小肠的结构与食物吸收之间的联系。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实验课,问题串导入新课,什么是消化?什么器官可以分泌消化液?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食物的酶。
二、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三、消化腺外腺(有专门导管):唾液腺、肝脏、胰腺。
七年级生物下册 2.2《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消化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观看、思考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实验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启发、诱导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
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倾听讲授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
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可通过模型,学生角色扮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相关要求通过实验等相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结合图片、文字、模型,能够知道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部位;2、运用类比法(小肠和球场、教室比),及图文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能够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学会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重点、难点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掌握消化器官的位置及作用。
(四)学习评价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了交流式评价,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设计调查表,培养学生合理实验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文字、模型,采用类比的方法及实验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部位。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具体了解牙齿,舌和唾液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1)A试管内的浆糊(淀粉),未加唾液,淀粉未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所以淀粉遇碘呈蓝色。
(2)B试管内因为加了唾液,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中不是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特点的是( )A.小肠内壁有小肠绒毛B.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C.小肠上端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通D.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的壁仅是一层上皮细胞2.既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A.肠液B.唾液C.胃液D.胆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2.2《消化和吸收》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人体生理过程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基本途径。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培养其健康生活的意识。
2. 科学思维: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3. 实践应用: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他们能够观察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的食物摄入和消化情况,并根据个人的消化能力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5.讲解与解答
针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我来给大家进行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和切割,如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转化为氨基酸,脂肪被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绒毛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够被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3.探究活动
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每组选定一种食物(如馒头、鸡蛋或牛奶),通过实验观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来进行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哪个系统?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它负责为人体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个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
3.教师出示一张消化系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系统吗?它包括哪些器官?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爱身体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尊重和敬畏。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降低学习难度。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关注消化和吸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消化和吸收”为主题,结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教材,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的。以下为具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2.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以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
4.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和吸收量;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消化和吸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还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和能力发展,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全面的教学评价: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和能力发展,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及重要性;
3.教师强调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消化系统的组成图,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吃饭时,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细嚼慢咽。
你们认为哪种吃饭习惯好呢?(学生思考)由问题引出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讲授
(一)食物的消化
1.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学习食物的消化。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内呢?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由人体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并参照教材第29页“肝、胆、胰、十二指肠
0 / 4
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1)消化道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2)消化腺
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会变甜)
为什么会变甜呢?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淀粉没发生变化。
我们怎么知道呢?
(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取一块馒头放到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地你能感觉到甜味。
(1)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如果是这样,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
(2)探究计划: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块不做处理。
②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③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
①唾液最好是纯净的,否则很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效果。
②避免碎屑粘在试管壁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滴管。
④用量筒、滴管测量及用竹签或筷子进行搅拌时,要防止唾液对2号试管的污染。
如果按照顺序进行操作,则1号试管操作完成后,要将用具进行清洗,再操作2号试管;
1 / 4
也可以先操作2号试管,再进行1、3号试管的实验,最后对用具进行清洗。
(4)讨论
学生实验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②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三、课堂小结
总结实验得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探究实验,导入对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食物的消化
上面的探究实验表明,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馒头中的淀粉才能与唾液充分混匀,唾液中的淀粉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食物是怎样消化的,它的消化是在哪里完成的。
学生阅读后回答:口腔里的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道,再到胃里。
胃里有胃腺分泌的大量胃液。
随着胃的蠕动,食糜下行,分批进入小肠。
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食物的消化是在消化系统中逐渐完成的。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二是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二)吸收
设疑: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
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
1.资料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30页资料,通过分析,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
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
2.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是人体
2 / 4
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被构成小肠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所吸收,然后转运到小肠绒毛腔内的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那些未被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物质下行到大肠,其中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被大肠吸收,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3. 技能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图文资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3)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图中Y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三、课堂小结
复习新授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练习”第1、2、3题。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