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研究在当今社会,地域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地域歧视也存在着长期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对于解决地域歧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中国地域歧视问题展开研究,力图探讨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来解决中国地域歧视问题。

一、地域歧视的概念和表现地域歧视是指对于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或者事物进行一种歧视和偏见的行为。

在中国,地域歧视表现为对某些地区的人或文化的歧视和排斥。

一些人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有偏见或歧视,对其言语、行为、习俗进行嘲笑、讽刺甚至侮辱,甚至在工作、生活中加以排斥、歧视。

地域歧视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域歧视问题不仅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且还会影响到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严重时还会破坏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解决地域歧视问题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其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谐是指矛盾的统一和矛盾的有序发展,它不是单纯的平衡状态,而是在矛盾运动发展中的内在统一和有序发展。

和谐观强调了各种矛盾的辩证统一,认为社会的和谐是矛盾的辩证统一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对于解决地域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和谐观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统一,因此地域歧视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矛盾。

和谐观强调了不同因素的有序发展,要求在解决地域歧视问题时要尊重各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中国,地域歧视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地域歧视问题的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对解决中国地域歧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要倡导地域间的合作与共赢。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强调了各种矛盾的内在统一和有序发展,提倡合作与共赢。

地域歧视现象研究

地域歧视现象研究

地域歧视浅谈地域歧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视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

地域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的社会心理基础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

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

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落后地区人群的羞辱感。

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地域歧视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被信息所包围。

但是,在信息时代,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

前些时候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对待。

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地域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

因为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国目前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

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变得难以跨越。

地域歧视:消解国家认同的隐忧

地域歧视:消解国家认同的隐忧

在中国,地域歧视是“外地人”的切肤之痛。

其表现形式非常多:“外地人”被规定不得从事某些工作;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只能“借读”;“外地人”在大城市无法参加高考;农民工被要求办“暂住证”。

至于网络“地域帖”上爆发的骂战,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外地人”和某一省人的污名化,更是家常便饭。

其实,地域歧视并非中国特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人类有一种劣根性,喜欢根据地域、宗教、语言、文化、民族、族群等来划分“我们”和“他们”,然后歧视、贬损“他们”。

这轻则让被歧视一方感到不愉快,重则造成社会排斥,最坏的结果,就是影响国家认同。

语言魔咒《圣经·旧约》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

它是人类历史,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深刻寓言。

这个故事大致是:从前,人类认为自己很牛,以为自己是上帝,于是联合起来建造了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

由于语言相通,分工协作,塔一天天地造起来了,确实雄伟。

上帝一看,人类太狂妄了,居然要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使他们分散在各处。

这样,人类的语言相互不相通,而且居住分散,塔就造不成了。

不仅如此,人类的分裂和冲突的种子由此种下。

地域歧视背后有太多的东西,但一定有语言的影子。

这有两个意思,一是我们使用的日常语言,常常容易导致歧视和冲突;另一个意思是,语言成为一种群体认同、划分“我们—他们”的方式,一不小心就会把一个大的共同体(比如一个国家的国民)撕裂成很多小的共同体(比如某省、某地区的人)。

先说语言导致的歧视和冲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用的是“日常语言”,而不是什么学术语言、逻辑语言。

日常语言注重的是形象、简单、易懂,既减少人际交流成本,同时也表情达意。

因为如此,这种语言有着先天性的缺陷:指涉混乱,不讲逻辑,容易以情绪化的描述替代事实。

以在社会生活和网络中被妖魔化的X省人来说,我们发现,最开始的妖魔化过程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位X省籍的男人,在和另一省的一个男人做生意时,骗了后者一把,然后,后者在心理非常不爽的情况下逢人就说“X省人信誉太差了”。

地域歧视为什么存在?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同胞,为何会如此?

地域歧视为什么存在?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同胞,为何会如此?

地域歧视为什么存在?都是中国⼈、⾃⼰的同胞,为何会如此?
地域歧视为什么存在?
说起地域歧视,也就是地域⿊,相信⼤家都不陌⽣,可以说是很常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多数是个⼈间的⽭盾,然后进⾏地域攻击,⽽这时看到有⼈攻击⾃⼰的家乡时,谁能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

举⼀个最简单的例⼦,若是外国⼈说中国的不好,歧视中国,那么我想⽆⼈不愤怒,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园,不允许任何⼈诋毁。

见过许多地域歧视,⽐如说咱们江苏吧,因为经常贴吧微博这些社交软件,我发现苏南和苏北杠上了,某市和某市杠上了,⽽细⼼的⽹友则会发现有⼏个⼈⼀会是苏南⼈⼀会是苏北⼈,不停地挑起双⽅的怒⽕。

还有⼀些⼈则是在某⼈那⾥受了委屈,然后开贴辱骂对⽅的家乡,这种⼈不在少数,因为地域⿊⽽被拘留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说对⽅的家乡贫穷,每个地⽅都有贫富的。

地域歧视都是些什么⼈?
⼀个⼈的格局有多⼤,那么他的舞台就有多⼤,⼀个成年⼈,会因为⼀个糖果⽽与⼩孩⼦争抢吗?⽉薪⼗万的摊煎饼⼤妈会因为多赚你⼀块钱⽽少给你⼀个鸡蛋吗?
他们在⽹络上随意的谩骂,⼜找不到他,所以他⽆所畏惧,不过经过各个平台都开始实名制,这种现象也少了不少,最主要的还是⼤家的素质在不停地提升,地域歧视,需要我们⼤家共同抵制,我们都是中国⼈,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国家。

地域歧视的例子

地域歧视的例子

地域歧视的例子地域歧视指的是因为某个地区的人或者文化习惯不同而对其产生歧视现象。

下面就来一些具体的地域歧视的例子。

一、对待地方口音在中国,各地方言有其独特的韵味,而部分人因为听不懂某些方言,就对该地区的人产生歧视。

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果说地方方言,可能会被其他人指责不尊重他人或者不尊重公共场所规定。

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生活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

但有的人却认为自己的文化地位更高,对其他地区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屑和嘲笑。

例如,北方人会觉得南方人太懒,南方人会觉得北方人太鲁莽。

这种对差异文化的轻视也是地域歧视的一种表现。

三、对旅游景区的地域歧视旅游景区是各地区的宝贵资源,但是有的人对本地景区爱之深恨之切,对其他地区的景区冷嘲热讽,产生了地域歧视。

有些景区宣传上强调的都是自己的特色和美,却将其他地区视为不值一提的地方,这种偏见也极易激化地域歧视。

四、体育比赛中的地域歧视在体育比赛中,常常出现地域歧视这种反社会现象。

不同地区的球迷会为了一支球队而争吵和打斗,有时甚至出现不正当手段的作弊现象。

这种看起来只是为娱乐而比赛,却暴露出了地域歧视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

五、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地域歧视的一个重要体现。

有时,在北方城市工作的人会驾到南方城市找工作,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南方公司不愿意招聘北方人。

更甚的是,同样是非本地户口的外地人,有的公司会更愿意招聘某一地域的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

这种地域歧视甚至表现在了职业机会上。

这些都是地域歧视的典型例子,地域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各地文化差异较大,这种歧视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解决地域歧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平等对待的社会环境。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空间,然而,社会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偏见和歧视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源于文化、种族、性别、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进行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社会偏见的成因与表现社会偏见往往源于片面和不公正的观念、态度以及价值观。

他人的不同之处使人们误认为他们与自己不同,从而形成偏见。

常见的社会偏见表现为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

比如,对于某些国家的人民普遍认为他们懒惰或者不可靠;对于某些职业的人群普遍认为他们缺乏能力或者素质低下。

二、社会歧视的成因与影响社会歧视是在社会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行为。

它常常会在各个领域内体现出来,如教育、就业、婚姻等。

歧视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拒绝提供公正的就业机会,根据肤色或者性别进行薪酬差异待遇。

这些行为会对个体造成伤害,剥夺他们的平等权利,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偏见与歧视的后果与反思偏见和歧视的后果是深远的。

对于个体而言,他们受到的伤害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心理上的打击。

被冠以负面标签会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偏见和歧视影响了社会的团结和发展。

当某些群体受到歧视时,整个社会的资源和才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在面对社会偏见和歧视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思和反思。

首先,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完善相关机制,可以减少社会偏见和歧视的产生。

此外,媒体也有责任传递多元化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强化刻板印象。

总结而言,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了解其产生的成因、后果和解决办法对于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教育、法律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和歧视现象的发生,创造一个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

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相信人类社会将越来越公平和包容。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

虽然这些现象存在已久,但它们仍然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对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社会偏见。

社会偏见是指对某个群体的先入为主的负面刻板印象和偏见。

这些偏见往往源于特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和个人经验。

例如,在一些传统观念里,女性被视为弱者和家庭的依靠,而男性则被期望充当家庭的经济支柱。

这样的偏见导致了对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参与度较低的现象。

而歧视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实施不公正对待的行为。

歧视可以基于个人的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因素。

例如,在某些国家,仍存在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他们往往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受到不公平对待。

而在其他地方,女性可能因性别而在职场面临歧视和不同待遇。

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对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它们剥夺了受害者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例如,一名受到性别歧视的女性在职场可能面临晋升困难,工资不平等等问题。

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伤害,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此外,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不公平的待遇和对特定群体的偏见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紧张情绪。

加强对歧视现象的抵制和打击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

同时,减少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加强对多元文化和平等观念的教育,我们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认知。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课程,培养人们的多元意识和平等观念。

其次,重视法律保障也是必要的。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惩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同时,为受歧视和偏见影响的个人提供法律援助,保护他们的权益。

此外,媒体的宣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应该致力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和负面报道。

社会歧视与就业歧视现象

社会歧视与就业歧视现象

社会歧视与就业歧视现象在当今社会,社会和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且有所增加。

无论是因为性别、种族、宗教、年龄还是身体状况,这些歧视现象都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和剥夺。

本文将探讨社会歧视与就业歧视现象的现状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社会歧视的现状社会对于性别、种族、宗教和性倾向等因素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

女性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面临性别歧视。

她们可能收到更低的薪资,也很难晋升到高级职位。

同样,少数族裔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人往往面临着种族和宗教歧视,受到排斥和不公平待遇。

这些社会歧视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带来痛苦和不公平,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当一些人因为身份上的特质而受到歧视时,他们可能感到自卑和无力。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无法发挥其潜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限制。

此外,社会歧视还加剧了不平等和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2. 就业歧视的现状就业歧视是指在招聘、晋升和薪酬等方面,基于个人特征而非能力和素质评估的不公平对待。

年龄歧视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情况。

年长者常因为担心技术更新速度和缺乏灵活性而受到排斥。

此外,年轻人也可能受到就业歧视,因为他们被认为经验不足或者不可靠。

性别歧视也普遍存在于就业市场中。

女性面临职位晋升上的障碍和薪资差距。

同样,种族和宗教因素也可能成为就业歧视的原因。

某些人因为种族或宗教背景而受限制在特定行业或职位中,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潜力。

就业歧视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就业歧视剥夺了个体的平等机会,导致了失去经济独立和社会认可的风险。

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个体可能感到挫败和无望,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交和谐也会受到影响。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就业歧视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影响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3. 对策和解决方案解决社会歧视和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支持。

教育是改变歧视现象的关键。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增加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政府和组织应该采取行动来推动公平就业机会和平等薪酬,并对侵犯平等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

地域歧视相关问题辨析

地域歧视相关问题辨析

地域歧视相关问题辨析地域歧视是指针对特定地区或地域人群的偏见、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这种歧视往往以地域、地方口音、地方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为标准,对某个地区或地域人群进行贬低、嘲笑或不公平对待。

地域歧视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并对个人和社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地域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常见的形式包括:嘲笑特定地区的口音和方言、贬低特定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对某个地区的人以偏概全、对特定地区的人进行歧视性称呼、拒绝某个地区的人进入特定场所或从事特定职业等。

这些表现形式让受到地域歧视的人感到受伤、羞辱和排斥,严重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参与。

其次,地域歧视的原因是复杂的。

它可能与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有关。

历史上的地域分割和争斗可能导致人们形成对其他地区的偏见和敌意。

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可能引发地域歧视,富裕地区可能对贫穷地区的人产生优越感和傲慢态度。

文化差异和地方习俗的不同也可能成为地域歧视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误解和偏见。

此外,媒体的不负责任报道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也可能加剧地域歧视问题。

地域歧视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社会团结和凝聚力,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

当人们对不同地区的人产生偏见和敌意时,社会的和谐和互信关系将受到威胁。

其次,地域歧视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机会。

当某个地区的人受到歧视时,他们可能面临就业机会的限制、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社会参与的障碍,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

最后,地域歧视还对受到歧视的个人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包括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面对地域歧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应对。

首先,宣传教育是关键。

通过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我们可以加强对地域歧视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理解,促进尊重和包容。

其次,建立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禁止和打击地域歧视行为。

歧视现象分析报告

歧视现象分析报告

歧视现象分析报告引言歧视是指基于个人或群体对某些人的偏见和偏爱,常常导致对其不公平的对待。

歧视现象在社会中时有发生,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歧视现象的类型1.种族歧视:基于人种差异,对某些人或群体进行偏见和区别对待。

2.性别歧视:基于性别差异,对某些人或群体进行偏见和区别对待。

3.年龄歧视:基于年龄差异,对某些人或群体进行偏见和区别对待。

4.宗教歧视:基于宗教信仰差异,对某些人或群体进行偏见和区别对待。

5.社会阶层歧视:基于社会阶层差异,对某些人或群体进行偏见和区别对待。

歧视现象的原因1.无知和误解:对不同群体的无知和误解导致对其产生歧视,缺乏对其他文化、性别、宗教的了解和尊重。

2.社会因素: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使得一些人对其他群体产生偏见和歧视。

3.文化和教育影响:某些文化和教育体系强调特定价值观和观念,导致对其他群体的歧视。

4.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导致对其进行歧视,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歧视现象的影响1.个人受伤:歧视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导致自尊心下降、自信心丧失等问题。

2.社会不和谐:歧视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和紧张加剧,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3.经济影响:歧视限制了个体和群体的发展机会,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4.伦理和道德问题:歧视是一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行为,违背了伦理和道德原则。

应对歧视的措施1.提高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歧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平等和尊重的观念。

2.促进多元化:鼓励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存在,消除对不同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3.加强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歧视行为,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和救济机制。

4.倡导包容性领导:鼓励领导者和决策者倡导包容、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树立榜样。

5.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歧视行为的监督和举报机制,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中国地域黑

中国地域黑
来定义某些省份或地区
这种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会伤 害到其他地区人民的感情和尊严。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和刻板印象, 以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地域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它基于偏见和刻板印象,对特定 地区或地方的人民进行贬低或歧 视。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常见, 而且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下面 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地域 黑的现象、原因和影响,并提出 一些应对建议
严,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地域黑也会影响 到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发
C展
如果一个地区的形象被普
D
遍贬低或歧视,那么外界
对该地区的投资、旅游等
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4
应对建议
应对建议
为了减少地域黑的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 们对地域黑的危害性的认识。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禁止地域歧视的行为,并对其采取严 厉的惩罚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地域平等的理念,消除人们的 偏见和刻板印象
1
现象
现象
1
在中国,地域黑的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有些人在网上发表言论,批评 某些地方的人缺乏诚信、文化落后、
素质低下等等
2
3
这些言论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只是一 些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偏见所做
的评价

2
原因
原因
1 中国地域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2 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容易导致
一些人对其他地区产生误解和偏见
其次,一些媒体和网络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和点 3 击率,会发布一些具有挑衅性和争议性的内容,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摘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

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键词】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1.现象简介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

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

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

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

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

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

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

中国地域歧视的例子

中国地域歧视的例子

中国地域歧视的例子中国地域歧视是指中国内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偏见、不公平对待或歧视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和地域差异的国家,地域歧视问题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对国家的团结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将列举一些中国地域歧视的例子。

1.北方对南方的歧视: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差异一直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人对南方人的歧视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

南方方言被视为不标准的语言,南方人的习俗被认为是陋习。

在一些北方地区,南方人往往被称为“乡巴佬”,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

2.城市对农村的歧视: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成为地域歧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居民往往看不起农村居民,认为他们没有文化、素质低下。

在城市中,农村来的人面临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此外,一些城市居民还对农村的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嘲笑和贬低。

3.大城市对小城市的歧视: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享有更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小城市则相对较弱。

大城市居民常常对小城市居民看不起,认为他们缺乏机会意识和进取心。

一些大城市居民对小城市的发展持有偏见,往往将小城市与落后、保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4.沿海地区对内地地区的歧视: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发达,而内地地区相对较落后。

沿海地区的人对内地地区的人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他们“土”的形象。

此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文历史遗迹较少,他们常常评论内地地区缺乏文化底蕴。

5.某些地方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一些地方的民族歧视主要体现在就业、教育、政治权益等方面,使他们难以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

民族歧视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以上只是中国地域歧视现象的一部分例子。

这些歧视现象直接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损害了国家的团结和和谐。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对地域歧视的打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这种歧视现象,例如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教育普惠、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逐渐壮大,但在城市居民中,对农民工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

这种社会歧视现象往往会让一部分农民工感受到被排斥和不公平待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农民工是城市拓展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其出身背景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作“低贱”的群体,遭受诸多种种不公正对待。

其次,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困难和就业状况也令人关注。

尽管为了能够在城市谋生,他们经常要面临暂时性的离家乡、远离家人的压力;同时,城市内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法招聘劳动力、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合理的工时安排等不合理现象。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度,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差距。

而正是这种差距让一些人群出于认知偏见而对农民工存有歧视,这是对一种人群的不正当评价和对其利益的排挤。

如此一来,歧视现象就既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与就业,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加剧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是,我们亦要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是复杂的、矛盾着的,不可能简单地给出一种解决方法。

为了切实改变农民工的困境,需要我国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每个个体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出台更多、更具体、更严格的劳动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利益,如切实执法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尽量减少来自城市的不良影响,鼓励更多的人群去了解和支持这个群体,为其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公平。

其次,社会上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尤其是社会媒体和网络媒体,应该对农民工这个群体进行更多的正面报道和宣传,让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了解更全面、更准确,尊重其付出和劳动。

最后,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理解和关心农民工这个群体,争取自己的支持与支持团体的力量支持农民工争取合法权益和利益。

地域歧视开题报告

地域歧视开题报告

地域歧视开题报告地域歧视开题报告一、引言地域歧视是指基于某个地区或地域的人们在思想、言语、行为上对其他地区或地域的人产生偏见和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相互交往和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歧视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二、原因分析1.历史和文化因素地域歧视的形成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其他地区产生固有的偏见。

例如,某些地区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冲突等原因,导致人们对该地区的人有负面印象,进而形成地域歧视。

2.经济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地域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富裕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对贫困地区的人产生歧视,认为他们是“落后”或“不努力”。

这种经济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地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进而加剧了地域歧视的存在。

三、影响分析1.社会和谐受损地域歧视对社会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人们对其他地区的人产生偏见和歧视时,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难以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种偏见和歧视会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个人心理受伤地域歧视对个人心理造成了伤害。

被歧视的人会感到自卑、无助和受伤,甚至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这种心理伤害会影响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参与。

四、应对之策1.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地域教育,向人们传递正确的地域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尊重、包容和理解的思想,可以有效减少地域歧视的发生。

同时,通过媒体和社会宣传,加强对地域歧视的批判和警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地域观念。

2.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均衡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均衡分配是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缩小地域之间的差距,减少地域歧视的出现。

3.加强法律保障加强法律保障是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重要手段。

社会歧视现象的根源与消除

社会歧视现象的根源与消除

社会歧视现象的根源与消除社会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和排斥。

本文将探讨社会歧视现象的根源,并提出消除歧视的措施。

一、社会歧视的根源1.历史遗留问题:许多社会歧视现象是由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

例如,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的人民相对贫困,他们往往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此外,一些人种、族裔或宗教群体的历史遭遇和歧视也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歧视现象。

2.社会经济不平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导致社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富裕和权力群体往往更容易受到尊重和认同,而贫穷和边缘化群体则经常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这种不平等还体现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机会分配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歧视现象。

3.文化观念:许多文化观念也助长了社会歧视现象。

例如,某些性别、种族、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在某些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二、消除社会歧视的措施1.倡导平等观念:教育和宣传是消除社会歧视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系统、媒体、社区组织等途径,推广平等、尊重和平等权利的观念,打破歧视观念的传播。

同时,我们也应该强调多样性,倡导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2.法律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消除社会歧视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反歧视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打击歧视行为。

同时,也应该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反歧视法得到有效执行。

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在消除社会歧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倡导平等权利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打破隔阂和偏见。

4.改变社会经济结构:消除社会歧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公平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权利。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看待地域歧视:谁的身边没几门“地图炮”?

如何看待地域歧视:谁的身边没几门“地图炮”?

如何看待地域歧视:谁的身边没几门“地图炮”?【本文根据“财经有话说”视频录音整理,对自己的形象没信心,就不上视频了】最近一位叫“田源”的同学火了。

这位美团的前员工(应该算是一个小负责人),让朋友在微信中转发的招聘启事,其中有赤裸裸的地域歧视,比如明确说不要东北人和黄泛区的人。

此事经过社交媒体发酵,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美团正走在创业的康庄大道上,当然不想就此惹了众怒,马上切割,辞退了田源。

田源觉得委屈,在其新浪微博上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并不是地域歧视。

于是,引来了更多的舆论炮火。

当然,说话是有具体语境的,但参详那则简短的招聘启事,公众普遍认为有严重的地域歧视之嫌,我觉得没什么不对。

一则信息发布,大众解读一定基于信息的本身,至于发布者本人究竟本意如何,公众无法评判。

对此事我认为最可忧虑的不是地域歧视,而是一个人发表公共领域表达地域歧视的言论后,浑然不当回事。

可见地域歧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处处可碰到的现象。

对某地域居民有歧视的人,在网络上被称为“地域黑”,或者是“地图炮”。

我们随便留心一下谁的身边没有几个“地域黑”,没有几门“地图炮”呢?那么,“地域歧视”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我觉得应该做一个简单的厘清和梳理。

我认为地域歧视是一种基于某个人或某群人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种偏见,对某个特定地区的人进行以偏概全式的贬损性评价。

这种经验有可能是个体得来,譬如在生活中和某个地域的人打交道,吃了几次亏,便迁怒于所有这个地域的人。

但更多是一种来自于其他人特别是与自己亲近的人的间接经验。

比如说小时候少年时父母告诉他某某地方的人不可交,云云。

这种顽固性的认知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地理原因,但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数据支持。

可以说地域歧视历史悠久,范围甚广,几乎是随处可见,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就有。

楚国是后来崛起的强国,在中原诸国人的眼里,就是不守礼法的蛮子,楚王自己干脆承认“吾蛮夷也”。

说南方话的人被孟子讥笑为“南美鴃舌之人”,至今还有北方人说广东人福建人讲话像“鸟语”。

18966674_“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

18966674_“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

本期关注一、“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发展现状当今社会,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俨然使得我国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微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映入我们眼中并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响,地域歧视现象就位列其中。

我们经常会在微博、微信平台中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深圳某公司招聘时公然贴出不要河南籍应聘者”“十个河南九个骗”“东北人广西偷香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等。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我国地域歧视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九牛一毛而已。

从这些经典地域歧视案例中可以看到,我国是一个地域歧视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中国的地域歧视从先秦就已经出现,先秦之后,直到北宋,中国的地域歧视才发展到一个高潮,尤其是南北方的互相歧视。

而到了现代社会,中国已经成为地域歧视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30.6%的人认为身边存在着地域歧视。

同时,中国的地域歧视也存在着明显的“歧视链”。

在当下,最明显的歧视链是“城市歧视农村”。

这种歧视源自城乡二元体制,城市人是吃“商品粮”的高等人,这种不平等也由此延续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显著的歧视链是“本地人歧视外地人”,这种歧视是伴随着近30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产生的。

相关地域歧视现象的研究,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早已给出了一定的回应与启发。

张伟平(2017)在其论文中主要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利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偏差地图理论来研究外地人对东北人的地域刻板印象。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界对东北人产生了复杂的情绪和行为唤醒,一方面是幽默助人引起的喜欢情绪和主动帮助行为,另一方面是暴力和欺骗引起的警惕情绪和被动伤害行为,而这主要取决于双方人际交往的互动。

岳伍东(2010)在其论文中主要以报纸新闻报道地域歧视为分析对象,对妖魔化河南现象进行了研究。

该文追溯了河南形象问题的发生及其恶化为妖魔化河南的历程,同时检视河南党政、媒体、个体的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摘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

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键词】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
1.现象简介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

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

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

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

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

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

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

这是地域性歧视扩大方面的一个现象。

反过来,我们再把地域性缩小,从省份的地域性降到县城,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同一个省份,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会因为县城这个原因呈现出地域性歧视的特点。

到镇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个村子里人家与人家之间也是会一样的,我们家比他们家如何如何,他们家又怎么样怎么样。

总之也还是免除不了有
色眼镜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视不单存在于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区别,那么这种歧视是存在于各个角落的。

那么没有地域性区别,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歧视的存在呢?也不是。

比方说,我们时常见着很多大学生嘴里动不动就是:“我们清华怎么样怎么样。

”“我们北大怎么样怎么样。

”“他们那个学校怎么样怎么样。

”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员工也会这么说:“我们公司如何如何。

”竞争对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说,于中国人来说,只要有分类属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与分类属性相配的范围类的歧视存在。

从这个结论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各类这样的现象了。

诸如过去文学界的“海派”和“京派”之争,今日的“80年代后”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争,又如历史上的各种党派学派之战,无非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这种特性。

2.社会危害
地域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

以河南为例,地域歧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而且还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从而对社会构成新的危害。

流言飞语,重于利剑。

如果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大国,有一亿人口被不公平对待,这些人被激怒之后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对于地域歧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

任何一个社会,不要说发展,就稳定来讲也是起码的基础。

一个公平的社会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公平: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

如果一个人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会给个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个人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

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地域歧视会孕育一些潜在社会矛盾,很容易给和谐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义的。

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

第二,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

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地相处。

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第三,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地域歧视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的”断裂社会”。

“断裂社会”绝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3.原因初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由小而大的方式过程。

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很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但是,这过程里却隐含着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这种矛盾体现在道德的个体性和思想的群体性上,儒家思想很着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思想标准的完人,你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存在最为体现的是道德上的个体性,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什么才不算随波逐流呢?自然,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你得思考辨别它们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标准。

作为个体性修养来说,儒家思想要求你学会思考学会辨别。

但是从大的层面,群体性即国家天下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又是抹杀了个体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统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这时又必须是抹杀了个体思考的。

这样的一种矛盾性造就了中国人的另外一种特性,传统文化思想个体的修身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个体性的自我特征,而传统文化一统的思想对思考的抹杀又造就了中国人自卑的特征。

自我和自卑这两个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国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因为自我的特性,对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也就不足为怪了。

几千年的文化优越感和闭关守国其实都是这一自我特性的表现,历史上,无论中国的文化对外来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绝,不都是建立在我们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这一心态的基础上吗?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国几千来只有那么三两个的思想家哲学家,因为群体性思考的丧失的环境下又怎么能有新的思想出现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视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视其实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优秀,那么别人的自然就差了。

同时,因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这些地域性歧视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视的时候都绝对不会是以个体的方式个体的思想存在的。

所以,王朔在骂80年后的时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这是骨子里思想自卑的自然反应,同样80年后回应也是要以80年后这个群体作为思想的支撑的。

所以,骂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东人的人,同样也是要拉上一个自己省份的人的。

所以学派之间的论战拉上同样级别的学派也就正常了,自然当男人说女人怎么样的时候会加上句:”我们男人”,女人反驳也是会带上“我们女人”这样的话语的。

至于那些动不动就“我代表多少什么人”都无非是思想自卑的一个反衬。

也就是说,这种地域性歧视的真正根源并不在地域性,而在于这个自我的范围,以地域性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地域性歧视,以年代自我为范围属性就有年代属性,以学术观点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学术性歧视。

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自我和自卑的体现而已,而这自我和自卑都是独立思考的丧失。

这真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刘易斯.科赛等.《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页.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