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政治课程)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课坚持新发展理念说课稿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三课坚持新发展理念说课稿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新发展理念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我还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学术论文或报告,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网络资源。例如,通过播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新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成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讨论区、云端共享资料等,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这些资源和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来开始本节课。我会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近年来的重大发展成就的新闻短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我会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你们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然后,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让其他同学也能从中受益。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新闻视频、案例短片等,以生动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李江波(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610064)摘要:20世纪是人类历史沧桑巨变的世纪。

在它的上半部,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度里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震惊世界;在它的下半部,社会主义因其遭受挫折,特别是在前苏联、东欧的失败,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这种沧桑巨变,在人们面前提出了新世纪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产阶级领袖和思想家预言社会主义必胜而且速胜,资产阶级政客和学者则百次、千次地诅咒社会主义“死亡”。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首昨天,社会主义虽历经磨难,但并未消亡,而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但也毋庸讳言,社会主义不仅未能“速胜”,反而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2/3,社会主义运动又一次陷入低潮。

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不能不冷静地思考:新世纪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趋势自从在本世纪初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以后,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使资本主义世界寝食不安。

然而,到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执政党共产党相继丧失了政权。

这样,一方面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减少为5个,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为130多个,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为6000多万,统治的区域由占全球的24%缩为7%。

另一方面,前苏东国家剧变这股冲击波遍及世界各地。

尤其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冲击很大,有的党因经受不住打击,而自动解散停止了活动;有的党迫于压力或其它原因而改名易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处于低谷。

面对此情,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纷纷拍手称快,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

【新教材精创】3.1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新教材精创】3.1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一框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理解我国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

(3)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分析新发展理念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要认同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新发展理念的学习,了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导。

【法治意识】学习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明白发展要遵守相关的法律知识。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自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参与经济建设教学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我国我国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让人民的幸福感更强,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到底“新”在何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有什么要求?我们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明白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原来与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坚持新发展理念。

(二)讲授新课坚持新发展理念(板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上图,分享本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加以评价。

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

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

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它回答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如何创新与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为理论源泉和逻辑起点。

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并存,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展开的。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必要理论前提。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强烈地推动着生产关系的更新。

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改革与完善,使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基本框架内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繁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资本占有形式日趋多样化,资本的私人占有与资本的社会占有同时并存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样,资本主义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资本的私有性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

但是自18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不断推动着生产向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关系在其根本性质允许范围内,为了不断占有社会化发展的生产力而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论文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论文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论文1988年10月15日至20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钢厂在庐山联合举办“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对我的研究生导师董艾辉老师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现状分析研究的相关论文,对其论文的方向、观点进行一个总体介绍。

通过对导师论文的研究和学习,深入了解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情况,进一步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以及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与感想。

“社会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六十多年的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

但事实证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还是有教条、有误解、有空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要树立起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破除人们头脑中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旧观念。

一、对社会主义内涵新认识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是从天地境界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学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像数学家解方程式一样,只有在它本身包含着解题的条件和因素时,才能作出答案。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主要是一种社会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个现实的基础上的。

他不仅看到劳动积极的一面,还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即异化的、强制的一面,消极面是同社会的对抗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变成同资本对立的雇佣劳动。

交大mem政治真题

交大mem政治真题

交大mem政治真题1、第二课? 1单选题?近代中国的性质是(? )[单选题]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帝国主义殖民地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答案)2、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单选题] *A.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B.垄断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C.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正确答案)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单选题] *A.物质的B.实践的(正确答案)C.相互联系的D.发展变化的4、10.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一下,对探索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学习马克思主义B.学习苏联模式C.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答案)D.另起炉灶,独树一帜5、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单选题]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正确答案)D.1956年6、2.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

这充分说明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单选题] *A、加强领导B、保持稳定C、政治参与(正确答案)D、改善民生7、认识的基础是()。

[单选题] *A.经验B.科学理论C.实践(正确答案)D.学习书本知识8、19. 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主要有():(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单选题] *A、(1)(2)B、(1)(2)(3)C、(1)(2)(3)(4)(正确答案)D、(2)(3)9、?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单选题]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是()[单选题] *A.“四个全面”(正确答案)B.“八个明确”C.“十四个坚持”D.“五位一体”11、3. 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赜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赜

第4期2023年7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4Jul.2023[收稿日期]2023-03-25[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际传承的陕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A23);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陕西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大中小学全贯通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SZD005)。

[作者简介]王秀(1995-),女,辽宁大连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赜王 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国家安全是兴国安邦的关键基础,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维护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有序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是一项具有基础性与必要性、目标性与导向性的重要任务。

但目前,国家安全教育还面临着教材建构不健全、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教学评价不完善性等现实困境。

应从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入手,以“大教材观”为现实统领、以“大平台观”为育人媒介、以“大评价观”为逻辑起点,促进国家安全教育与“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互融共通。

[关键词]国家安全教育;“大思政课”;大教材观;大平台观;大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82-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4 013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1]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从“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2],到“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3],再到“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4],最后发展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5],党中央与行政部门对思政课的发展作出了更为准确、清晰的指示。

“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

“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李田甜1,杨良伟2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摘要:“西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新内容,内在蕴含的“爱国奋斗”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相契合,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以学武装思想、以讲促进弘扬、以研挖掘价值、以文传递精神、以典凝结力量”五个方面创新提出弘扬“西迁精神”的实施路径,为新时代将“西迁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西迁精神”;本质内涵;弘扬路径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9-0039-0002从南洋公学发展到交通大学、再从交通大学发展到西安交通大学,不变的是深深嵌刻于一代代骄子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奋斗拼搏和开拓进取。

本文将“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简短地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奉献、奋斗、创新。

一、“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爱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955年,经过慎重地多方考虑,党中央最终决定交大西迁。

“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时任校长的彭康在谈到西迁时这样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1]。

自此,6000余名师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向西筑梦之行,在大西北的一片黄土地上抛洒青春与热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学习和践行“党让去哪里,背上行囊就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奉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 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 • 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 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而且,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 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国家。 • 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 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 的发展过程。
和实现大众福利为目标的集体管理制度,它在批判和对抗
以资本为本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由于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获得现实力
量的支持。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1/4土地 上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 社会主义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初步改变
了这些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既有深刻的历 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 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存在僵化,推进改 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错误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上的错 误诱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 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 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 。 • 从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 和平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 诱压; • 从内部原因来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缺 乏有效的对策,结果被逐步分化瓦解。深入研究并汲取苏东剧变的教 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章测试1.红船精神是党的哪位领导人总结凝练出来的?参考答案:习近平2.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

参考答案:灵魂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的第七次会议是1921年7月()日。

参考答案:314.自我标榜为“自强新政”的运动,是谁提出来的?参考答案:洋务运动派5.在新时代,党面临“四大考验”。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四大考验”?参考答案:能力不足第二章测试1.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参考答案:毛泽东2.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有()。

参考答案: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最终落脚是()。

参考答案:无私奉献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参考答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5.井冈山精神是()。

参考答案:依靠群众求胜利;艰苦奋斗攻难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第三章测试1.名列世界革命战争史上有4大传奇的中国革命传奇是()。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2.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总共多少人?参考答案:8.6万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参考答案: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4.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考答案:陕北吴起镇5.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参观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 )、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修订版)(课后习题答案)模板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修订版)(课后习题答案)模板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3年修订版)(课后习题答案)导论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在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个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国际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行为严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从国内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题不断凸显。

股市之跌宕,楼市之起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通货膨胀的隐患以及贸易摩擦的激烈,既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有不断出现的新课题,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

从哲学角度看,“机遇”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出现,但一经出现就可能改变事物现存状态的事件和条件,一般包含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

马克思曾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

所谓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所谓挑战,也往往是“历史环境”催生的现实问题。

纵观历史兴衰,我们会发现,机遇不仅是“时机”,更要能“遇合”,把握和运用机遇的能力决定着机遇的价值。

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以“变革”乘势而上,将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兑现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挑战来自全球经济的深度变革和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

推动变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讨论题(供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用)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讨论题(供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用)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讨论题每个小组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并制作PPT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小组发言时间25—30分钟;安排在第四次、第七次课两次课上进行讨论,望提早准备(有些班级可能时间要调整,以教师提前通知为准)。

-----------------------------------------------------------------------------第一部分:导论1、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制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有利支撑。

也有国外政治家认为:“经济不能代表一切,中国没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世界提供伟大的思想。

中国的现代化除了经济,其余是零。

”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有什么问题?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对此国际上既有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称赞,也有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非议。

请谈谈如何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地看待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3、为什么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机遇和挑战的?4、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分析并列举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有哪些?----------------------------------------------------------------------第二部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1、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以谁为主导?对市场,政府该起多大作用?找一些成功和失误的例子。

对中国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彼此是什么关系?哪个更迫切?为什么?2、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进大量外资。

西安交大马原模拟题带答案

西安交大马原模拟题带答案

目录绪论 (1)第一章考试模拟题 (2)第二章考试模拟题 (3)第三章考试模拟题 (5)第四章考试模拟题 (6)第五章考试模拟题 (8)第六章考试模拟题 (9)第七章考试模拟题 (12)绪论(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 a )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A.理论的实践的统一 B. 实践性 C. 真理性 D. 意识形态性2. 用( b )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A. 革命B. 科学C. 创新D. 分析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 d )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A.批判 B. 继承 C. 吸收 D. 批判地继承4. 马克思主义是( c )的产物,( c )孕育了马克思主义A.革命 B. 实践 C. 时代 D. 科学(二)不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E.毛泽东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辩证法E.机械的唯物主义思想3.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 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人本主义思想E.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五)分析论述题1.试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绪论考试模拟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2. B 3. D(二)不定项选择题1. A B 2. A B C 3. A B C (三)辨析题1.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与观点,还包括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纲要(博士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纲要(博士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纲要(博士课程)导论一、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一方面享有以前各个历史时代特别是20世纪积累和创造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面临长期遗留的和现实中不断产生的诸多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

人类社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

1.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

五是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2.20世纪人类社会遗留的主要问题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繁重。

二是发展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仍然严重。

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五是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挑战仍然严峻。

3.2l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局势。

随着许多国家特别是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各国自身的问题总在不同程度上与全球问题交织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深入,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给人类社会带不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

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

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绿色通道政治必修四哲学第11课时的答案

绿色通道政治必修四哲学第11课时的答案

绿色通道政治必修四哲学第11课时的答案1、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其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 ?)[单选题] *A.从2020年-2035年(正确答案)B.从现在到2020年C.从2035年-2050年D.从2020年-2050年2、2.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

这充分说明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单选题] *A、加强领导B、保持稳定C、政治参与(正确答案)D、改善民生3、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 )[单选题] *A.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正确答案)4、4. 过去,我国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日益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

* [单选题] *A、再引进来B、招商引资C、走出去(正确答案)D、全方位开放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单选题]*A.经济(正确答案)B.政治C.文化D.生态6、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说明()。

[单选题] *A.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答案)B.必须把握矛盾的次要方面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的D.必须把握主要矛盾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体现在()[单选题]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B.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成为主导C.我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护稳定D.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答案)8、对经济危急中生产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指绝对过剩,即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

西迁精神时代价值探析

西迁精神时代价值探析

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1期理论探讨丨Theoretical Discussion统筹,毅然迁往中国西部,在相当艰苦的环境里依靠自身努力建起了教育高楼,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区域平衡和国家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新时期的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扎根祖国西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和规划,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支撑,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力量。

[3]西迁精神的内在本质任何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定社会现实条件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是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内在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呈现和升华总结。

[4]这就决定了某一时期精神的形成一定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则和内在本质,西迁精神也不例外。

它的内在本质就包含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炼出来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观念是无产阶级重要的世界观,也是处理个体和集体利益的基本取向之一,它是指个体的一切言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还是我们一直坚持和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遵循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无论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家族、中央集权制下的古代中国,还是我们努力追求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当代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贯穿其中。

西迁精神中的胸怀大局正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当时以交通大学为代表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所属的众多知识分子正是坚持国家民族至上,在中华传统家国观念和社会主义集体观的共同影响下,他们放弃了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优渥条件,举家搬迁和扎根至西安等西部地区,毫不犹豫地接下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投身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建设,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所以西迁精神的提出及基本内涵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中华民族复兴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58年“左”倾错误的泛滥
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的高速度;受苏联影响;缺乏建设经验。 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中 心: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一大二公”)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大跃进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 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 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 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 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 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 斤。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其次,在进行社会主义的自我再确证时,首要的 任务就是剔除过去附加在社会主义名下的东西, 即进行自我批判和否定。 最后,这种自我评判和否定是通过一些列的否定 判断来完成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 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 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 断,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 坚持下去。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阶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是立足 于现实实践而大胆探索的产物,而不是任何理论与教条的逻辑 演绎的结果。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与兼容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基本上能够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这 个“天敌”,开始更多地从共性方面看待对方,强调剥离资本 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强调全球化背景下两 种主义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和平共存、合作交流与和平竞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是社 会主义实践的新探索,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阐发,凸显了当代 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认识阶段: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 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的自我界定 逐渐由“他指”转向“自指”,即社会主义在进行自我确证 的过程中,首先不再以对“它者”即资本主义的否定的形式 出现,而是以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 过去,社会主义的自我确证不过是资本主义批判和否定形态 的延伸;而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则是社会主义自 我肯定形式的逻辑推衍。社会主义不再为批判资本主义而存 在,相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是为了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
周延云
主要内容

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多维视角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本讲大纲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教学大纲P153-17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3修订版)
大纲P153

价值理想与现实运动的统一: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 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不仅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追求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还是一种以否 定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现实运动。

第三个阶段

于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开始 迸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目 前这一认识尚未完成,探索仍在进行中。 当我们经过理性的思考,能够形成一个周延的关 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而不再是有关社会主义 的一大堆描述,甚至是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模糊描 述的时候,这个认识阶段才算基本完成。


第三个阶段


“中国特色论”在两个层面上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在 空间上的理论定位: 其一,以“中国特色”所内涵的具体的实践与抽象的 原则脱钩,也就是完成了哲学上所说的特殊与一般、 个性与共性的区别。

其二,以“中国特色”所内涵的独特意蕴与其他国家 独特的理论与实践脱钩,也就是完成了哲学上所说的 特殊与特殊、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区别。这里的关键是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我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认识中界定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自 我界定与自我实现过程,是一个指向其对立一方资本主义 的否定性判断。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自我肯定是以对“它者”即资本主 义的否定形式出现的,社会主义的自我确证不过是资本主 义批判形态的自然延伸。社会主义似乎不是为其自身而存 在,而只是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是 什么?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不是的那个东西。
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出现了诸如“宁要社会主义的 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 本主义的正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 本主义” 。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1956中共八大 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基本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57)的许多重 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 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 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内主要矛盾:从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转向 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落后的农业国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

1、中国人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人最初接受社会主义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寻 找一个工具,也即毛泽东所说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对 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中国人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既有历史必然,也有历史偶然性的一面。 中国人最初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把它作为一 种革命理论即夺取政权的工具接受的,对社会主义的真义 并没有特别深刻的了解。这恰如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所 说,“社会主义讨论,常常引起我们的无限的兴味,然而 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 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 分清晰的。”

1956年八大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 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年八大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 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 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社会主义词源

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 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 学。
梁启超从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 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 过来。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书刊中逐步 得到使用。 梁启超是最先把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 国来的人,李大钊是第一位在中国传播科学社会主 义学说的人。

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 社会制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了重大挫折, 但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前进。
社会主义词源/view/8059.htm
度娘语

“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 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 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 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集体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 〈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 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 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 格斯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你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 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1978—)。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一个在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中重新梳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阶 段(30年建设探索之后) 首先,我们坦然承,“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还在摸索之中”“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 清醒的。”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怎样搞社会主义, 它也吹不起牛皮。” 也就是说,中国人长期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没弄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