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等报 人近年也 有相关研究 著述 出现 。比如 中华 书局 就出版了一套 三种研究 “ 报人 时代 ” 的丛 书 , 张季 即《 鸾与 <大公报 >》 《 、 邵飘萍 与 <京报 >》 《 、 陈铭德 与 < 民报 >》 新 。这不仅 丰富 了新 闻史料 , 有利 于探 更 讨新 闻界人物成 长 的道路 以及 借 鉴他 们在 业 务 、 思 想 、 品等方面 的经验 。应该 说 , 作 吕一 民、 尹韵公 、 刘 海贵等学者 的研 究都 是 先从 过世 的 名人 写起 , 由远 及近。但 是新 中国成 立前后 的名记 者——特别 是忠 于 中国共产 党新 闻事业 的一 代代 名 记者 , 些 人 的 这 研究则相对 匮乏 , 这就 导致 在教 学 活动 中缺少 比较 适用的教材 , 且部分 教材 的 内容 已经 显得 比较 陈 并
可以说《 记者研究》 一课程是 要通过全 面介 名 这
绍名记者( 编辑 、 名 名评论员 等 ) 的新 闻言论与 活动 , 综合讲述各历 史 时期 新 闻名家 的新 闻 思想 、 闻 学 新 说, 从而展示 中国新 闻名家 的人 生经历 和新 闻贡献 , 并着力勾画 中国名 记者 与 中国社 会变迁 的关 系。可 以说 这是从历 史角度考 察名记者这一群 体在社会 发
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展示其人文精神 , 通过鉴古 知今 , 最终见贤思齐 , 培养 与造就更 多的名记 者 , 动新 闻 推 事业 的新 发展并从而促进社 会更大进步。 目 国内对于《 前 名记者研 究》 的教学 大体可 以分 为两类 。 类 是只讲授 中国名记者尤 其是 以新 中 国成 立 前后的名记者为主 。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 他们 主要 是按照 中国新 闻事业 自身发展规 律作为历 史沿革 , 中选择优贡 献突 出的新 闻思 想家 、 闻言 从 新 论家 以及新 闻从 业者 作个 案分 析 , 研究 中国新 闻 传 播业历史人物 , 注重对新 闻界人 物作客 观公正 、 事 实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关 键 词 当代名记者 新 闻思想 研究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G 1 文献 标 识 码 A 20
’ eDi c l ndCo tr m e s e fCh n s ntm p r r mo sRe o t rRe e r h th f u a un e - a ur so i e eCo e o a yFa u p r e s a c i
Ke y wor o l mp r r a u e r r e d o o y e e r h me h d dsc n e o a y f mo sr po t 9年 , 泽 民 同 志 在 全 宣 传 部 长 会 议上 讲 话 太 “ 躁 ” 缺 少 大 抱 负 、 眼 光 、 表 于 一 些 小 事 、 利 、 江 浮 , 大 热 小 小 时 就 曾强 调 : 符 级 党 委 要 切 实 黾 视 宣 传 思 想 工 作 队伍 的 建 是 、 非 艾 丰 的 观 点 则 更 为 直 接 , 一 个 好 记 者 , 想 总 理 “ 小 “ 要 设 . 断 提 高 这 支 队伍 的 政 治 业 务水 平 , 力 培 养 一 批 全 面 想 的事 ”、他认 为 , 者 有 了个 任 务 , 是 报 道 , 是 解 释 , 不 努 记 一 二 掌握 建 设 有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 贯 中 四 、芙 实 际 的理 是 预 测 。 同 时 , 丰 还 有 新 闻 行 业 是 “ 说 ” 业 的 理 论 , 学 耳系 艾 五 行 即 最 说 公 迅 论家, 批坚持正确方向 、 入反映生活 、 到群众喜爱的名 一 深 受 要 “ 先 说 话 , 自己 不 甚 懂 的 事 情 的 话 , 开 晚 话 , 速 说 记 者 、 编样 、 主 持 人 ; 批 熟 悉 党 和 目 家 力’ 政 策 、 会 话 , 要 经 常 这 样 说话 。 这 些 具 有 时 代 气 息 的 新 鲜 观 点 , 名 名 一 针 社 还 ” 比 责任 感 强 、 通业 务诩I { 精 f 的 1 家 , 批 紧 跟 时 代 步 伐 、 f 版 一 热爱 起 黄 远 生 的 “ 能思 想 ” 疑 更 符 合 现 代 传 媒 的 规 律 、 具 町 四 无 更 祖 国 和人 民 、 术 水平 精 湛 的作 家 、 艺 艺术 . 。 然 而 时 至 今 口. 操 作 性 家 ” 不论 是 、 还 链 学 界 , 中 国 代 记 者 、 其 是 活 跃 在 新 界 对 尤 中 当 代 名 记 者 应 该 是 当 下 传 媒 业 中 的 楷 模 , 新 闻思 其 闻一 线 的 名 记 者 的 认 定 , m还 是很 难 形 成 共 识 。 恐 想应在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F 响同辈业者。 影 方 汉 奇 先 生 在 为 夏 林 根 主 编 的《 代 中 名 记 者 》 书 近 一 对 中吲 当 代 名 记 者 进 行 研 究 , 对 其 新 闻贡 献 的 肯 定 和 是 作 序 时 指 “ 史 是 由众 多 人物 扮 演 的 , 究 历 史 , 所 当然 尊 重 , 利 于推 动 其 新 闻思 想 的实 践 。对 于 其 他 新 闻J 作 者 历 研 理 有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理雅谷
•王韬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避难数月后, 逃到香港。 •1862年10月4日,王韬到达香港,结 识英国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谷, 帮助他翻译中国古典经籍。 •1867年底,随理雅谷到英国,1870年 回国。 •1874年1月5日,和黄胜创办《循环日 报》。 •1879年出游日本。 •1884年回上海,为《申报》的重要撰 稿人。 •此后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1897年因病去世。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 家庭 成员
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 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 母亲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能 诗会赋,知书识礼, 兄弟姐妹六人,三个哥哥都在刚刚 出生十日间“以痘疾早殇”。 弟弟王利贞因吸烟成瘾,二十七岁 谢世。 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
王韬 经历 简述
•1845年,王韬考中秀才。 •1846年,参加南京乡试,未中。后来, 王韬对科举考试产生厌倦,未再投考。 •1848年拜见墨海书馆负责人:传教士麦 都思。 •1849年秋,任墨海书馆中文编辑。 •任职期间,多次上书清政府当局,献 “御戎”、“和戎”、“平贼”之策,但 未受重视。 •1861年春,陪同外国传教士到太平天国 京城南京游历,结交太平天国领导人。 •此后上书给苏州地方长官刘肇军《上逢 天义刘大人禀》,后被清军缴获。清政府
课程内容简介
水门事件 西方名记者点评 王韬 邵飘萍与林白水 范长江 邹韬奋 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 (史沫特莱和斯特朗) 斯诺和《西行漫记》 邓拓 穆青
中国著名记者名录
田海歌—海明威 刘唐庆—李普曼 崔 亮—法拉奇 王祝平—王 韬 陈 凯—邹韬奋 郑 智—史量才 路晓萌—范长江 十八 喻 丹—黄远生 刘 韬—储安平 贺山秀—梁启超 齐 娟—邵飘萍 蒋 雯—胡政之 蔡 静—张季鸾 冯 艺—成舍我 朱 丹—林白水 贾 淋—王芸生 何云宝—瞿秋白 岳 念—徐铸成 陈 雪—廖承志 李万霞—子 冈 汪 玲—艾泼斯坦 王琬清—羊 枣 潘 虹—白修德 胡延娟—史沫特莱 邓 玲—韩 丁 刘珈岑—斯特朗 杨茂霞—杨 刚 黄玉兰—埃德加· 斯诺 欧 阳—约翰· 里德 吴宗晏—赵浩生 黄思逾—费彝民 余 娜—邓季惺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知。 范长江写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 一 举 成 名 时 是 1935-1936
答若干同志问》。 后者公布了毛主席、 周总理给范长江的
年,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谈不上关心谁成名不成名的
5 封信。 这两个材料, 使我对范长江的经历和人品有了一
问题。 读高中时, 开始关心时事了, 喜欢读报了, 特别喜
个新的了解。 范长江的高大形象一下在我的心中兀立起来
欢读重庆 《大公报》, 可那时范长江又早已离开大公报了。
了, 他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 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记
重庆的报纸, 除 《新华日报》 外, 难于看到范长江的文
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 又基于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必须
章。 而 《新华日报》, 由于国民党的政治控制和封锁等原
在
顺县川底村办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在 1952 年 3 月 21-22 日的 《人民日报》 上
的名字命名的。 他的 《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 等著作,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人。 学习范长江, 研究范长江, 是我们 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从 1984 年到 2001 年, 我陆续 写 了
研 究
连载。 当时, 我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当记 者, 主要任务是跑农村, 报道新区的互 助合作运动。 老区的经验对新区的工作 无疑有指导借鉴作用。 记得中央作为文 件转发了长江的文章, 我下乡采访, 随
序和跋
范长江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闻
的 《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篇文
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 是中国现代新
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调查报
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 是新中国新闻
告, 长约万字, 着重写老解放区山西平
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新闻界中 的最高奖 “范长江新闻奖”, 就是以他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名记者研究课程逐渐受到关注。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名记者的研究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成功的秘诀。
本文将探讨名记者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简介名记者研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涯。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和工作特点。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经验,学生可以了解名记者是如何成为顶尖新闻从业者的,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掌握名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
名记者独特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学生将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掌握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名记者研究课程将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学生将通过撰写研究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名记者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1.名记者的职业生涯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工作经历和成就,了解他们是如何成为名记者的,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2.名记者的报道作品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分析他们的报道风格、写作技巧和新闻价值。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学习到名记者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巧。
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在采访中的技巧和策略,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取信息、提问问题和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系的。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采访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
4.名记者的成功秘诀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成功秘诀,探讨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功因素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
四、课程实施方法1.案例研究。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6月30日考)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分两题:第一题:评述某一位记者讲(述该位记者的生平30’对其做出评价或自己的认识20’)一、普利策 (1847-1911)1874年出生于匈牙利的马科,父亲是犹太商人;1853年举家搬迁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开始接受最好的教育;1857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不能适应新家庭,由此形成了易怒、冲动的个性;1864年离家出走,最后被美国联邦军在欧洲招募为雇佣兵,秋天到达美国;1865年雇佣兵就地解散,到圣路易斯卖苦力谋生,坚持读书、投稿1865-1868年靠稿费养活自己1868年成为《西方邮报》的正式记者1870年成为圣路易斯的“头号记者”,成为州议会议员1872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业资产3万美元1878年与凯特·戴维斯闪婚,开始经营《邮讯报》;1883年以34.6万买下《纽约世界报》,5月1日出刊;《世界报》经营策略:1.发起社会运动:a.为自由女神像请命;b.拥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c.内莉·布莱环球之旅;2.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
1887年加创《晚报》和《星期刊》,到1889年三份报纸超过100万份1890年卸任,静养。
提出遗嘱:捐资建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捐资设立“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文学奖、音乐奖、研究人员奖)1911年10月30日逝世。
评论:普利策是美国新闻理论的开创者,被称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是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
在他一生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学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进步的影响。
总而言之,普利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兴盛发展。
但是普利策,也没能逃脱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新闻业者的一般特征:大量刊登人情味新闻和煽情新闻乃至黄色新闻以吸引读者,获取利润。
贬低者甚至还认为他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他冠以“黄色新闻之父”的称号二、邵飘萍(1886-1926)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1902年 14岁中秀才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名记者研究——精选推荐

名记者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用更简明的结构,让语气和人物角色更具叙事的特征。
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
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创作表现出现代主义内向化的特征,重视人物内心对事件的感受,将作者的感受融于其中,重视细节描绘和气氛的渲染。
鲁豫的主持风格:鲁豫的形象定位是清新、时尚、知性的,她的主持风格亲和、自然而不失锋芒,处处表现出机敏和智慧,是“挖掘式的采访”。
这个特点在她的《鲁豫有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访谈中,她与嘉宾的谈话方式是聊天式,看似很平静却暗藏锋芒,引导性穿插其中,很自然地让嘉宾畅谈自己的故事。
她的采访嘉宾,主体为艺术家,作家、演艺明星、学者、体育人士基本持平。
这些采访对象多是能够见证历史舞台的群体,在他们身上都撰写着传奇色彩。
她通过展示这些嘉宾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善于在节目营造宽松真实的气氛并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甚至观众的心弦。
作品分析:《鲁豫有约》内容主题开放,以询问口气、平等视觉对事件进行立体展示,打捞事件的各个方面,让掩盖的事实真相浮出水面,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追踪社会热点,适时捕捉社会焦点满足当下受众的欲求心理,搜索最新最热最具争议的时间信息带来短肌的收拾狂潮,吸引新的受众群体的关注目光。
许戈辉的主持风格:(1)采访:通过委婉、迂回的提问方式挖掘名人内心的内心情怀,主要体现在:首先,旁敲侧击,委婉迂回的发问,自然地导入敏感话题,既避免冲突,又显示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其次及时抓住嘉宾情感波澜的刹那间调动嘉宾的情绪,对被访者的内心波动进行捕捉式提问。
(2)访谈:优雅庄重不失活泼。
她会在自己的访谈节目中针对不同的嘉宾增加新元素,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3)说话方式: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特性,重交流重分享,体现在:善于抓住“谈”的要点,善于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善于运用非语言符号,如嘉宾在说话的时候,她会做出倾听的姿态,吸引嘉宾说下去。
大学优品精编版PPT《中外名记者研究》之人物:李普曼

3、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 然书 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 想: 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 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 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 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 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 “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 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 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经典论著《舆论学》,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 述而经久不衰。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传播学的贡献 1、1922年写作《舆论学》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 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 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 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 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 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 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 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舆论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 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 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12.论“新闻审判”现象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14.论“网络暴力”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84.新闻真实性初探85.关于典型报道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100.广告的文化策略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106.手机报能走多远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115.新闻性与人性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中外名记者研究教科书评价语

中外名记者研究教科书评价语
以下是一些中外名记者研究教科书的评价语:
1. 《新闻学概论》 - 梁建章
这本书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教材,梁建章先生在书中阐述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的一面旗帜。
2. 《新闻理论》 - 柴静
柴静的这本《新闻理论》是一本入门级别的书,介绍了新闻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让读者对新闻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传媒经济学》 - 迈克尔·哈伯曼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学分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传媒经济的原理、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新闻产业的经济学原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国际新闻学》 - 罗杰·埃伯特
国际新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这本书全面介绍了国际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是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5. 《新闻报道与编辑》 - 雷蒙德·古斯特
新闻报道与编辑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技能,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新闻报道的流程、技巧和注意事项,是一本实用的新闻写作指南。
以上这些教科书都是国际著名的新闻学专业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对于从事新闻工作或有志于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人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外名记者研究.共25页文档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k you
中外名记者研究.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邵飘萍的采访功夫看如何做新闻
新闻081 武玉振0820200172 引言:在近代中国,那个东西方文明激烈冲突,势力混战,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特殊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报业巨擘,新闻奇才。
他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创造了一个个新闻传奇,他们的努力不仅对社会时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代新闻事业的星空上,就曾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邵飘萍。
关键字:邵飘萍采访功夫
正文: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但有一个人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他曾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
他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他思想自由激进,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
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就是被人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
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之所以声名远扬要归功于其出色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其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与他15年的记者生涯中。
邵飘萍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
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1、巧做戏。
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具体说明了“做戏”方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暗访。
记者掩盖身份装扮成另一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暗中调查。
这种方式使事件本身更接近真实。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于暗访这种采访形式产生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使新闻获得的手段不够真实,因此也有损于新闻界的可信度。
邵飘萍对此提出过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正当之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二是事后一定要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原委。
否则的话,将会授人以话柄,有作伪、说谎、假扮之嫌。
由此可见,邵飘萍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邵飘萍本人正直的个性。
这只是一种迂回的技巧,而不是欺骗的手段。
在现在的许多采访中,许多记者为了从新闻来源中得到更多内幕线索,独家资料,常常会采用暗访的形式展开新闻活动,这的确也是一种有效获得新闻内幕的好方法,但是为了保证新闻的可信度,在采取暗访之前,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暗访的理由是不是正当,事后会不会与当事人讲清楚原委。
2、查心意。
说到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和控制,应该算是邵飘萍新闻采写艺术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邵飘萍非常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访问顺利进行的目的。
我觉得做好一名记者是有难度的,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旁击侧敲,要与人沟通无碍,无论各行各业,只要一打交道就能有办法问出想要得到的信息。
邵飘萍的查心意是教导我们做新闻采访要学会问问题,如何问问题才能让受采访者愿意作答。
3、广交友。
邵飘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邵飘萍就是凭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凭着自己与各层人士多年的交情,挖到自己想要的新闻的。
这主要源于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
但是,这样一种没有是非的交友标准,会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人是个圆滑而没有原则性的人呢?实际上,邵飘萍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虽然与各阶层的人都来往,但是他认为应该保持思想、品德的独立,使人人视为可亲,而又视为不可侵犯,他很懂得把握分寸。
据说邵飘萍也接受权贵的“馈赠”,只不过他拿了人家的却并不手短,他只是把这些视为私交,而与报纸无关,因此在报纸上仍然辛辣的揭露各种丑恶现象。
正如他自己在临死前的那篇文章中写的,他的一生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连毛泽东都说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作为记者所应该坚持的最高贵的品格。
邵飘萍的这一点我想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有人脉才有更多的新闻源更多的新闻资料,但是交友多了收受贿赂,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极容易就偏袒被报道者,隐瞒不报或者造成新闻失事,虚假新闻等,严重损害者新闻的可信度。
邵飘萍为了追求新闻自由不懈奋斗并因此得罪军阀势力,最终被杀害,但也正是对新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使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学习邵飘萍的新闻采访手段,更重要的是体会其手段中所蕴含的记者的职业信仰和操守。
这是邵飘萍新闻采访技巧的魂魄。
只有学习到这种精神,才能用好他的技巧。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在行使社会监督权和舆论导向权的同时,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
从业人员内部也不断被曝光出诸如“封口费”、假新闻、新闻炒作等丑闻。
因此,掌握报纸一定发言权的新闻记者应该在岗位上保持独立自由的新闻人格,坚定立场,抵制利益诱惑,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如实报道新闻,做时代的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