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浅析

合集下载

关于李约瑟难题个人分析

关于李约瑟难题个人分析

关于李约瑟难题个人分析国贸1101 王炽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李约瑟难题,该难题主要有两个:一为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二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众所周知,这两个疑问也是一直以来各历史学家等共同探究的课题之一,中国在历史上发展的确经历了不少时期,但以近代的几个时期发展变化尤为重大。

以下是我对该难题的个人探究,若有片面请多指教。

以下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1.中国在公元前具备了较早且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

从春秋末期开始,道家和儒家便开始发表了各自的学说,分别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人物,至今还受到全球人士的尊敬和追崇。

到了战国时期,历史上出现了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术流派,以至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虽然仅仅只有部分被统治者采纳,但这样的局势给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加之当时的秦朝全国统一,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秦朝采用了法家的建议,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措施使全国在货币、语言等多方面进行统一。

在千年后,立法在全球推广,可见其前瞻性和优越性。

而儒家虽然在秦朝遭受了焚书坑儒这一重大事件,却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当时董仲舒等人主导。

自此,儒家的礼义廉耻及其丰匀文化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沿袭至今,博大精深。

而这些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仅仅是开始萌芽而已,而中国却提早了千年便开始成型,早已步入成熟的中年。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2.中国在历史上出现了几个繁荣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至唐太宗时期开始出现大繁荣的景象,到唐玄宗时期为最,史称“开元盛世”,文化和手工业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歌发展至此也到达了鼎盛。

科技史考题一——《浅析“李约瑟难题”》

科技史考题一——《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1954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首次提出一个难题: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可以概述为: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对于这个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系统、深入、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从民主制度、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谈谈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从这一观点看“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没能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孕育出来,肯定是缺乏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我认为主要应该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也就是主要从内因来分析。

思想上,为了实现皇权的永固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视为正统,因为其核心就是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并论证这种秩序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封建统治加强对民众政治思想控制的需要,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使广大民众不敢动、不敢说、甚至不敢想,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尤其是宋明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中庸之道”和“三纲五常”,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以至于鲁迅在其《狂人日记》中说到总是能在那些所谓的儒家经典的字里行间中看到“杀人”二字。

封建社会所推崇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使得近代科学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因为以农为本的政策能将人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以便于统治,而且工商业内含的平等意识和契约精神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专制是相悖的。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

那就是如何解释,在人类历史漫漫5000年中,古代的中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科学技术史,可是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给我们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发展的难题。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李约瑟难题的见解。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

明前期,关口仍然对外开放,因此东西方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频繁,但明朝经济上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也就是自然经济。

而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与扩张成为西方各个大国的目标与理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到满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雍正帝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打击商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1840年后,经济体制就变成小农经济和初期资本主义。

1.海上贸易的衰落。

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减少海上贸易。

明世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鼎盛时期划上句号。

从此中国的海航开始衰落。

到清朝时,每年海上只有200来艘渔船。

唐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与国外的交流甚多,经济文化发达。

而明清时期则因为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在世界之后。

2.生产力的压抑。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出现雇佣的形式。

然而在明末,郑成功起义,加上清兵入关,战争迅速打压了资本主义萌芽。

雍正时期采取重重措施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生产力受挫,生产关系也得不到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也没有能迅速从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而科技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1.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取得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这个问题得名于美籍华裔学者李约瑟,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李约瑟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古代实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突破,但却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过工业革命,这成为了“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这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与之相对,欧洲发达国家相对较早地形成了较为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经济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李约瑟难题”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地位低下,社会流动性有限。

相比之下,欧洲的经济更加多样化和商业化,经济上的自由度更强。

这使得欧洲更容易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不完全缺乏对农业和工艺生产的关注。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引入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工艺生产方面,中国古代的陶瓷、纺织和造船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并没有转化为工业化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有关。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多个因素,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对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科技创新本身,还需要有适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来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整合中,中国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1. 引言1.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这一问题涉及到科技史领域的重要议题,探讨了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在当时,西方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东方科技被认为是相对落后的。

李约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并非单纯的“一明一暗”,而是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认为东西方之间的科技互动更为复杂,不仅是单向的技术传播,还包括了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李约瑟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后来一系列关于东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讨论。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科技发展的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了东西方科技传统的交融和演化。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科技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科技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2. 正文2.1 科技史的重要性科技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的演进和创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研究科技史,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索科技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科技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通过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先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科技史也可以启示我们关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科技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2.2 李约瑟难题的背景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家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古代中国曾经发展出许多先进的科技成就,如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

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的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发展却逐渐停滞甚至倒退,导致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边缘化。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问题,即为何中国在古代曾有数十种发明,但未能实现科技革命。

这个问题由美国华裔学者李约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成为中国科技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下面我将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难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在当时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益处,并且有时也被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

这些发明并没有引起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规模变革,而是逐渐被其他地区所超越。

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发明无法实现科技革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对科技发明的态度和运用方式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往往是为满足具体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比如造纸术是为了纪录官方文件和出版书籍,印刷术是为了复制经典著作。

而西方则更注重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追求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科技发明往往只停留在实用的层面,没有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制度限制下,科技发明的传承和创新受到了阻碍。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们更看重文学才能而非科技才能,科技发明的创新和传承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兴趣或是官员升迁的手段,而非为整个社会所重视。

这就导致科技发明的研究和传承变得相对较少,并未形成科学研究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过于个体化,缺乏团队合作和科研环境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往往是由个体完成的,缺少集体的合作研究和实验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西方科技发展中,科学家们组成研究团队,通过讨论、合作和竞争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李约瑟难题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虽然独特且有益,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以及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真正的科技革命,无法引领社会的大规模变革。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科技史上的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中落后于欧洲。

这个问题首次由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并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技术》中详细探讨。

下面将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欧洲的科技发展的背景。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明之一,其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科技发展上渐渐落后于欧洲。

有一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科技发展中落后于欧洲。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思想观念对科技发展产生了限制。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对于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创新可能产生了阻碍。

科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低下劳动,被农业和手工业等实用技术所占据的地位较低。

相比之下,欧洲在科技发展上更加开放和自由,将科学研究视为一种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导致地主和农民之间严重的阶级矛盾,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贵族和官僚集团手中,对于科技发展的投资和支持有限。

而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相对较弱,农民和城市工人等劳动阶级的地位相对提高,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使得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与土地联系密切。

相比之下,欧洲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不同重点和发展方向。

科技发展还与历史事件和外部因素有关。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中国在明朝的扬州保卫战中失去了对外贸易港口,限制了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李约瑟难题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科技发展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缺失。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传统科技未能像欧洲科技一样在工业革命时期迎来大发展的问题。

这个难题得名于美籍华裔科学史学者李约瑟。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并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停滞不前。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些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等。

然而,这个难题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涉及到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以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李约瑟难题”。

文化和哲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和谐、和平和稳定。

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补充和修正,但在科技发展方面却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中国科技创新不像欧洲那样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和实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传统知识和技能,缺乏独立的研究和创新精神。

政治和经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中央集权的,而且对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不鼓励。

商人和工匠被视为低下阶层,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独立的商业和企业家文化,缺乏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资本和机构。

西方和东方西方和东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科技发展方面,西方支持个人创新和实验,中国则更注重传统学问和技能。

西方的科技进步受到商业和工业的推动,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科技发展模式,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结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突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瓶颈和缺陷,也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单一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功之处,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一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并且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科研的阻碍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智力上的差别这个就不存在了!至于说为什么到后来近代科学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我国一直比较稳定,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和这些息息相关,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规模化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相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

2.科举制度对创新的阻碍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李约瑟难题”辨析及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

“李约瑟难题”辨析及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

“李约瑟难题”辨析及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落后于欧洲,这一现象使得学术界和科技史学者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之中。

这个难题之所以被命名为李约瑟难题,是因为20世纪初期,美籍华人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首先提出了这个难题,并尝试寻找其中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完全厘清李约瑟难题,需要对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李约瑟难题的存在可以归结于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缺少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因此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不同的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的不断战争和领土扩张,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此外,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限制,也使得科技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其次,中断历史的影响也是导致李约瑟难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其中有一些时期遭受了战争、灾难等民族危机。

这些危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基础的中断,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遭受严重的破坏。

此外,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知识传承的方式对科技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中国古代缺乏高新技术和设备,相应的技术知识的采纳和传承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发明在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出现了被“遗失”的情况。

但是,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因素,中国在古代也是一个前沿的文明,并不是没有过先进的发明和技术。

例如中国发明的四大发明,都长期在世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局限和落后,无疑给自身的国力和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总之,“李约瑟难题”从历史上分析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和科技史学家不断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和历史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2010年6月14日目录一、李约瑟难题概述 (3)二、李约瑟难题在中国的新进展 (3)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4)1、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4)2、从经济制度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5)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5)4、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6)四、小结 (7)一、李约瑟难题概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化时代。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论李约瑟难题

论李约瑟难题

论李约瑟难题前言1.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含义有社会科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又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就被看做“李约瑟难题”。

学术界认为这一难题的规范表述源自李约瑟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也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转而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人把他的工作誉为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李约瑟难题浅析

李约瑟难题浅析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近现代史资料题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又名:李约瑟难题(资料从此入手容易查)关键字:近代科学,中国与欧洲,十七世纪,文艺复兴一.中欧 概括性 对比: 从中国的角度:①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思想文化的专制,压制了人的思想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从欧洲的角度: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海外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

二.多方面解析 1中国方面:(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

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对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讲究讲究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之尽理的伦理文化,走入了“泛道德主义”的极端。

(2).科举制度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史资料
题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又名:李约瑟难题(资料从此入手容易查)
关键字:近代科学,中国与欧洲,十七世纪,文艺复兴
一.中欧概括性对比:
从中国的角度:①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思想文化的专制,压制了人的思想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入
从欧洲的角度: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海外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

二.多方面解析
1中国方面:
(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

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讲究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之尽理的伦理文化,走入了“泛道德主义”的极端。

(2).科举制度
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举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科学技术创新。

(3).传统重实用轻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文化对经验的偏重和对实用技术的研究导致了中国传统科学具有很强的实性。

在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却被忽视了。

如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历法的推算占了很大比重,观测资料主要是用来编制日、月和五星的回合周期;地理学的研究是为了满足战争、生产和生
活之需;农学的研究是为了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医学的研究则是为了祛病强体;数学研究如《九章算术》中数学计算虽然很出色,但只是有关数学运算的经验总结,没有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定理定律来,只能算作经验,不能称作是定理定律,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认识主体没有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等各种思维过程把经验提炼成科学。

中国传统科学的研究并不像古希腊人那样是以定理、公理为基础建立理论,缺乏理性意识,缺乏理论性创新,实用性限制了科学理性的形成。

实用理性只关心表象化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关系,不关心背后的支配原因,更不关心体系理论的形成。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

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在自己的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曾经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欧洲像一个群岛,四周有波罗的海、北海、爱尔兰海峡、地中海、爱情海和黑海,而在直布罗陀海峡外则是浩瀚的大西洋,所以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

”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千百万农民从事耕种活动,由此产生的文明会如此的不同,这几乎并不使人感到惊奇。


他从经济和制度角度解答: “无论是谁,要阐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近代科学,最好是从说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商业的和工业的资本主义的原因着手”和“主要是中国的亚细亚官僚制度的封建社会以及商人阶级未兴起所致。

针对从制度角度的解答,他的论点是,过去2000年中国存在着一个封建官僚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是: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发展科技。

在这方面,中国比罗马帝国衰亡后直至近代的欧洲具有明显优势。

负面效应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再加上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技术开发领域存在着较强的竟争。

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由于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竟争,使得整个中国产生了大量智力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