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講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和古埃及文字、古蘇末文字和古巴比倫文字,都在四千 年以上,但是漢字使用的歷史卻是世界上最長久的:漢字從產生到現在,一直被使用著,從 未間斷;而其他的古老文字,都在兩千多年前就不使用了。所以從現在使用的文字來看,漢 字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字。
但是漢字從發生到現在,曾經有許多演變。到底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其演變情形又如 何?這是本講要討論的重點。
第一節 漢字起源的傳說
以文字代替語言,其間必然經過相當長的蘊育過程。根據許慎《說文解字‧敘》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 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 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 品以察,蓋取諸夬。
許慎認為庖犧氏統治天下的時代,曾經創作「八卦」,用來反應各種客觀的世界;後來 神農氏曾經用「結繩」記事,但由於事物繁多,結繩記事的方法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而萌 生許多巧飾詐偽的事情。到了黃帝時代,他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這才使百官得以 治理,萬民得以督察。這裡列舉的八卦、結繩、書契,似乎都暗示它與文字的起源有關。
(一)八卦
《易經》〈繫辭〉下篇曾提到:「古者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 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似乎這就是前面所引許慎那段話的來源。所謂八卦,即乾≣、坤 、震 、 艮 、離 、坎 、兌 、巽 。《易乾鑿度》說:
≣,古文天字, ,古文地字, ,古文火字, ,古文水字, ,古文風字, , 古文雷字, ,古文山字, ,古文澤字。
其實八卦所代表的只是自然界的八個現象,其符號是由陽爻「-」與陰爻「--」的排列 組合,八個卦重疊組合,可得六十四卦,古人用以占測吉凶禍福。過去有人認為坎卦 就是
篆文的「水」字( ),乾卦≣就是草書的「天」字(寫作三橫連筆 ),但一般認為這僅 是一種附會。不過從甲骨文字的數字看來,多數是由一根根的算籌 (竹木棍或蓍草等做材料) 所拼成,如:
- = ≣ × ^ (介) + 八
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
此外,如「爻」字甲骨文作「 」,「教學」二字甲骨文也有「爻」的成分。由此看來, 可能有些與占筮有關的文字,採用了八卦符號,但不能說是漢字起源於八卦。
(二)結繩
《易經》〈繫辭〉下篇又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老子》第八 十章也提到:「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的話。又《莊子‧胠篋篇》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 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都認為古時有結繩而用的世代。以結繩來記事,是原始民族普 遍採用的記事法,現代仍然有些少數民族採用。嚴如煜 《苗疆風土考》,林勝邦 《涉史餘錄》, 記載苗人、琉球人都有這種習俗,南美洲的秘魯也有結繩記事的情形。
結繩記事似乎只能記錄簡單的數字,用以幫助回憶,而不能記錄完整完整的事情,更不 能表示固定的讀音,所以只能算是一種原始記事法,尚不具備文字的性質。不過有些文字也 可以採用結繩符號作為構字符號,如數目字中十、廿(音「念」)、卅(音「薩」)、卌(音 「夕」),在商周金文中分別寫作 、 、 、 ,都像是結繩的形象。三十年為一世的世 字,小篆的寫法也與卅字很類似,這些都是十的倍數,可以推想結繩記事對漢字的產生具有 一定的影響。基本上,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構成的文字,結繩是諸多形體中的一種,自然可 以採用來做構字的符號。
(三)契刻
書契的契字,許慎解為「大約也」,就是大的契約,字形結構是 大 。《說文》
另有栔字,解為「刻也, 木」。依此,則契是名詞,栔是動詞,但契字也可以解作
「刻」,如《詩‧公劉》:「爰契我龜」,契龜就是在龜甲上刻契文字。契字所 的丰, 像用刀刻畫的契約,中間一豎,表示契約刻成後要在刻畫的中間剖開,雙方各持一半,以便 將來核對,核對完全吻合叫做合契或合符。字也可以作鍥,《荀子、勸學》所說的「鍥而不 捨,金石可鏤」,表示刻鏤金石叫鍥,則刻畫木頭為栔,其實都與「刻」有關。劉熙《釋名》 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木契上刻上一條條的刻痕,只是用來幫助記憶,當然不能 算是文字,不過今傳文字中記數之字像一二三之類,可能是由契刻發展而成的。
此外,契刻的形式,是古代文字書寫形式之一,既可以刻在龜甲獸骨上,也可以刻在竹 木上。西周〈師同鼎〉銘文把「冊告」寫作「 告」,似乎透露出竹木冊也有用刻的,所 以契刻之法對文字的產生應具有更積極的條件。
《易‧繫辭》和《說文解字‧敘》都把「書契」連稱,契用刀刻,書是用筆寫的。出土 的甲骨,有些是書寫而沒有刻的,在銅器文字裡也有「聿」字,就是古代的「筆」,可見書 寫也是古代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
(四)圖畫
契起源於記號,書則起源於圖畫。《呂氏春秋‧勿躬》說「史皇作圖」,同書〈君守〉 篇又說「倉頡作書」,《世本‧作》則稱「史皇作圖,倉頡作書」,二書都以圖和書並舉, 暗示文字與圖畫的密切關係。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 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從「依類象形」的敘述,也說明了文字與圖畫的直接 關係。
倉頡造字之說,盛行於戰國到兩漢。從《易‧繫辭》、《呂氏春秋》、《說文解字》到 孔安國《尚書、敘》都提到倉頡作「書」或「書契」的話,根據許慎「依類象形」和「形聲 相益」的詮釋,就是指的文字。司馬遷和許慎諸家都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然而文字是否 一人之力所能獨造的呢?從文字數量的古少今多,和戰國時期秦系文字與六國文字形體的差 異看來,顯然不是一時一地的人所造,更不是一人之力所獨創,創造文字的歷史條件應該是 由全體人民共同形成的。這個條件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點:首先,利用各種簡單的抽象符號 或象形符號來幫助記憶的作法,已經成為習俗,從而要求更精確的記事符號,於是刺激文字 的產生。其次,當部族與部族之間,因為商業或政治需要,往來頻繁,為了溝通、結盟、或 行政統治的目的,文字便成為迫切的交流手段。於是由少數的人蒐集當時通行的符號,整理 成初期的文字,在情理上這是有可能的。
《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 壹也。」荀子認為倉頡之前已有造書的人,就像后稷之前已有人從事稼穡。只是倉頡之前所 作的表意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可能是第一位把文字作統一的人。章太炎〈造字緣起說〉云: 「一二三諸文,橫之縱之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鱗羽 毛鬣,皆可增減之;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 率爾著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認為倉頡對文字作了「整齊畫一」的整理。他的 學生黃季剛在〈論文字初起之時代〉中說:「竊意邃古之初,已有文字,時代綿邈,屢經變 更;壤地 離,復難齊一。至黃帝代炎,始一方夏;史官制定文字,亦如周之有史籀,秦 之有李斯。然則倉頡作書云者,宜同鯀作城郭之例,非必前之所無,忽然刱造,乃名作也。」 認為倉頡是史官,有統一文字之職,「非必前之所無」,則其重點在於統一整理。二氏對「倉 頡作書」的舊說,都作了很合理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