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之后,巴西的国际地位曾

合集下载

巴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巴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区间发展失衡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拉美国家自不例外。

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制约拉美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作为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区发展失衡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给其它国家提供了启示。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最为发达、中西部地区次之、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最不发达。

由此导致巴西出现了所谓的“发达的巴西”和“落后的巴西”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巴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困扰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地区之间财富分布不均;各地区在中央财政收支中比重差异显著;人类发展指数(HDI)水平虽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标差距依然明显;人口的地区分布也相差悬殊,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居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紧密相连,并且相互作用。

巴西不同地区不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种族分布也不平衡。

由于巴西的不发达地区聚集了比重较大的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直接表现为这些群体的贫困问题。

巴西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成了人的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

有统计显示,不同的种族贫困状况大相径庭,其中混血人种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贫困的代名词,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体。

如,非洲后裔、混血人种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远低于白种人和亚裔巴西人。

此外,巴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于超大城市。

据统计,1989年巴西东北部和北部、东南部以及南部地区的9个城市的人口为4060万,占全国人口的近1/3。

其中,仅东南部地区的三大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万人,占全国全部城市人口的%、占全国人口的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巴西经济学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即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水平,分为五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47—196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为特征。

其中,1947—195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1955—1962年期间为7.1%。

第二个周期(1962—196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3.2%。

第三个周期(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2%。

第四个周期(1974—198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1947-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及平减指数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西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48-1962年,除了1951年(4.9%)、1953年(4.7%)、1956年(2.9%)低于5%以外,其余年份经济增速都在5%以上,其中1958年达到10.8%,为这一时期的最高增速。

这一阶段,巴西年平均增速在7.6%。

经过1963年(0.6%)、1964年(3.4%)、1965年(2.4%)、1966年(6.7%)、1967年(4.2%)5年左右的经济低迷期后,巴西经济再次步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史称“巴西奇迹”。

1968年,巴西经济增速达到9.8%,此后连续6年经济增速保持在9%以上,其中1973年甚至达到14%!此后,除了1976年曾经达到过10.3%外,迄今为止,巴西经济增速再也没有达到过两位数。

“巴西奇迹”阶段(1968-1974年),巴西经济增速年均达到10.7%,为巴西战后经济发展最快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巴西经济开始出现战后以来的负增长,至2009年,一共出现过6次负增长,分别是1981年(-4.3%)、1983年(-2.9%)、1988年(-0.1%)、1990年(-4.3%)、1992年(-0.5%)、2009年(-0.2%)。

增速在0-5%之间的有16年。

巴西经济发展起落及其经济改革的启示

巴西经济发展起落及其经济改革的启示

巴西经济发展起落及其经济改革的启示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n 14 22:14:33 2010), 站内巴西从1822年9月7日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以种植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

巴西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但真正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在战后,特别是60~70年代。

其中1968~1973年巴西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被誉为“巴西奇迹”。

然而,奇迹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巨变及国内政策的接连失误,巴西经济便陷入长期停滞之中,进而在90年代初期陷入严重衰退,货币体系崩溃,不得不发行新的货币。

与中国比较,巴西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五个优势:(1)巨大的资源优势。

巴西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0倍,而且拥有名列世界前茅的铁矿、锰矿、铝矾土,以及及其丰富的森林资源。

(2)人口较少,人均经济指标具有优势,但优势逐年缩小。

199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高于中国,人均GDP3200美元,远远高于中国的358美元,相当于中国的8.9倍;但到了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5769.48亿美元,已经大大落后于中国的49092.80亿美元,人均GDP巴西为8237美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3倍左右。

(3)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巴西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9.1%,第二产业为34.0%,第三产业为46.9%,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6.1%、25.4%、68.5%。

(4)汽车普及率及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水平高于中国。

(5)城市化水平高。

巴西的城市化率接近80%,远远高于中国。

一、巴西奇迹巴西经济奇迹主要表现在:(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

在1968~1973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历年分别增长11.4%、9.7%、8.8%、11.3%、12.1%、14.0%。

这期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巴西1957~1961年库比契克时期的年平均增长8.7%的历史记录。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增长,巴西经济由年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十五位跃居第八位;(2)通货膨胀大幅度下降。

分享巴西官方语言

分享巴西官方语言

巴西官方语言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南美巨人——巴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1.概况她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五,面积居世界第五。

她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境内的热带雨林占亚马逊热带雨林总面积60%,而亚马逊雨林占到世界热带雨林的50%,重要性可想而知。

她的国土面积几乎占到整个南美面积的一半。

国土大部分位于热带,其气候非常适宜种植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

在历史上她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在拉美国家中显得“独特”。

她就是巴西——南美的巨人。

巴西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圣保罗是巴西乃至南半球最大的都市。

据2011年数据,包含近郊,全城人口超过2000万。

但是,人口过多,一些“城市病”凸显——诸如大量的贫困人口。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的前首都,也是仅次于圣保罗的巴西第二大城市,著名的基督像就是该市的标志。

里约热内卢还将于2016年举办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中部的高原,是1956年由当时的巴西总统主张为带动内陆地区发展而耗费巨资修建,仅用41个月的时间建成的现代化新城市。

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

城里不见古迹遗址,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其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这座新都蜚声世界。

1987年12月7日,巴西利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众多璀璨辉煌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一个。

2.历史自1500年巴西被葡萄牙发现后,其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

在1888年,巴西帝国又废除了奴隶制,第二年,爆发军事政变,巴西推翻了帝国,由君主立宪政体转为共和政体至今。

巴西从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种植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

巴西咖啡因优、味浓而驰名全球;而巴西橡胶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经济寿命长、采胶容易、胶乳再生快等优点,橡胶业为巴西的重要产业。

巴西经济奇迹的前世今生(来自经济参考报)

巴西经济奇迹的前世今生(来自经济参考报)

巴西经济奇迹的前世今生巴西最近很忙:2012年联合国(微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这里召开;2014年和2016还将先后主办世界杯和奥运会两大最具国际影响的体育赛事……巴西能获得这些重大活动的主办权,得益于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11年巴西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

20多年前,巴西通货膨胀率曾接近2500%,迫使巴西连续几届政府都把反通胀作为首要任务。

1993年底,面对通胀一筹莫展的佛朗哥总统选择才出任外交部长不久的社会学家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担任财政部长。

卡多佐大刀阔斧实行“雷亚尔计划”,把巴西从恶性通货膨胀泥潭中拉了出来,为日后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1995年,卡多佐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当选巴西总统。

1995年至2003年担任总统期内,卡多佐一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着手进行多项重要社会改革,为巴西成为金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卡多佐总统受巴西最大银行集团亿达富邀请来到中国,《经济参考报》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创造巴西经济奇迹的改革者。

“雷亚尔计划”遏制通胀立功《经济参考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过,没有卡多佐,就没有今天的巴西奇迹。

这说明您对巴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卓越贡献。

您担任巴西总统期间,在国内进行了多项改革,启动巴西迈向经济强国的步伐,为巴西成为金砖国家之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您领导下开展的“雷亚尔计划”,遏制了巴西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

请您谈谈“雷亚尔计划”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台的,都有哪些内容,对今天巴西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卡多佐: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的恶性通胀像滚雪球一样急速膨胀。

1990年开始连续三年以月率80%的速度飙升。

80年代末,政府在五年间引入三种新币,全部失败。

1992年,佛朗哥总统在半年之内换掉三个财政部长,仍然无法有效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最后只好把我挪到财政部。

我本是个勉强就任的财政部长,不是经济学家,所以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我决定从大局着手。

巴西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巴西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巴西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作者:高京平齐佳楠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9期【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巴西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模式低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等原因,使前期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导致巴西经济增长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突破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系列根本性桎梏,选择适合自己的良性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巴西现代化“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从现代化历史上看,后发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在实际发展中都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发展挑战。

巴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性典型,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命题。

“中等收入陷阱”是现代化道路中的“发展病”“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迈向人均GDP 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时,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长期集聚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且难以协调,最终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徘徊停滞期。

从现代化发展角度看,就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进程受阻,前期经济发展弊病凸显,经济徘徊停滞,社会问题严重。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量的后进发展中国家开始跟进发展现代化。

但是,这些国家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跟进,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背负着殖民主义留下的后患,国家贫穷,农业发展水平低下,有些国家甚至是被迫推行的“依附性发展”。

巴西在20世纪中期曾经出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10%的“巴西奇迹”,70年代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却一直没能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即便在2011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首次突破10000美元到超过12000美元,它距离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依然遥渺。

巴西2010年经济增速为7.5%,2014年为0.2%,2015年为2.26%,2016年经济持续萎缩,同时国家债务高达GDP的7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试卷(一)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A.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原则B.按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决定的原则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D.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2.“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A.杜勒斯B.肯尼迪C.尼克松D.杜鲁门3.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B.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C.调解同中东国家的关系D.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4.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是在()A.50年代B.战后初期C.70年代初D.80年代中期5.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A.西方国家的发展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C.东方国家的发展D.发达国家的发展6.提出以美、欧、日三极主导建立“新秩序”的是()A.田中角荣 B.中曾根C.桥本龙太郎 D.海部俊树7.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A.和平问题 B.发展问题C.安全问题 D.裁军问题8.被称为“议会之母”的国家是()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9.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战略是()A.新东方政策 B.遏制战略C.“两个半战争”战略D.缓和战略10.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B.推动经济全球化C.促进各国经济合作D.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西化、分化。

11.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不断扩大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12.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著名原则是()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C.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13.77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A.叶利钦B.普京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15.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是()A.中国B.南斯拉夫C.捷克斯洛伐克D.匈牙利16.下面列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哪个是依靠自己力量取得政权的()A.波兰 B.罗马尼亚 C.中国 D.民主德国17.1991年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决定成立独联体,所签署的重要文件是():A.阿拉木图宣言B.明斯克协议C.俄白联盟宣言D.新联盟条约18.在欧洲地区,美国使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中东欧、独联体、波罗的海等地的20多个国家成为北约的()A.“和平伙伴关系”国B.“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C.“战略同盟”D.“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B.西藏问题C.台湾问题D.知识产权问题20.中国同当时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六国全部实现了建交和复交是在()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3年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意图是()A.通过援助西欧,加强反共的力量B.试图控制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的经济C.为美国的过剩产品和资本寻找国外市场D.加强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2.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是()A.确立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原则B.决定组建联合国C.讨论关于波兰边界的划分问题,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D.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E.讨论有关对日作战的问题3.两极格局的重要特点有()A.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B.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C.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对抗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D.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4.联合国的主要作用表现在()A.推动核军控和裁军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C.建立世界政府D.推动非殖民化5.当前建立国际新秩序应当强调()A.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B.和平解决国际争端C.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安理会的权威D.树立新安全观E.改革现有的国际经济体制 F.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较为快速、平稳发展的原因包括()A.科技革命的作用B.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C.殖民剥削D.和平的国际环境E.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料和能源供应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七十七国集团D.世界贸易组织E.八国集团8.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里程碑是()A.万隆会议B.不结盟运动的诞生C.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D.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召开E.产油国拿起石油武器进行斗争9.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是()A.西哈努克B.铁托C.尼赫鲁D.纳赛尔10.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向解体的原因是()A.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B.对外长期搞霸权主义C.车臣分裂主义活动D.总统与议会的尖锐矛盾E.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路线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发展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近代巴西经济发展史

近代巴西经济发展史

近代巴西经济发展史殖民地时期的巴西经济1500年,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卡布拉尔到达巴西沿海登陆,将登陆地命名为“真十字地”,并宣布该地为葡萄牙王国的属地。

随后他又将“真十字地”更名为“圣十字地”。

后来,“圣十字地”被巴西这个名称取而代之。

1530年,葡萄牙国王派大贵族马丁·阿方索·德索萨率领400多名移民到巴西,建立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

从此,巴西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在殖民地时期,巴西的经济发展有以下特征。

①实行土地分封制,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巴西后,为了加强对巴西的统治和掠夺,广泛地推行分封制,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所谓分封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将巴西分成若干管区,委派大贵族官吏进行统治的总称。

1534年,葡萄牙将巴西的领土划分为13个管区,由国王任命葡萄牙的大贵族负责统治。

每个管区所辖的土地,都作为国王的领地授予葡萄牙大封建主及贵族出身的人。

各个管区的封建主和大贵族享有行政、立法、司法、征税、募兵、铸币、建立城市、经营庄园、奴役印第安人等特权。

大封建主和贵族统治者“每年除将收入的20%上交国王外”,其余中饱私襄。

1549年,葡萄牙王室为了加强对巴西的统治和奴役,在萨尔瓦多(即巴伊亚)建立总督府,委派托梅·德索萨为首任总督,负责管理巴西殖民事务。

在总督府下建立8个都督府作为地区行政机构,分别管理本地区的殖民事务。

②推行大庄园奴隶制。

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后,宣布全部土地归王室所有,并将土地作为国王领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和贵族,建立大庄园,推行种植园奴隶制。

所谓种植园奴隶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的土地上利用奴隶劳动进行种植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作物,剥削和奴役印第安人的一种制度。

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推行种植园奴隶制,允许农场主或大业主任意鞭笞、虐待、甚至杀害黑奴。

同时,葡萄牙殖民当局还命令禁止农民生产小麦、葡萄酒、植物油和可以从宗主国进口的其他农产品和商品。

尼罗河

尼罗河

尼罗河添加义项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1.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2.牧友皮业的主打裘皮品牌牧友皮业的主打裘皮品牌1.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尼罗河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尼罗河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

尼罗河长6,670km ,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得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

中文名: 尼罗河 外文名: N ile River 发源地: 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部 长度: 6670km 目录词源简介流域水文水系组成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主要支流地貌气候水资源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埃塞俄比亚高原季节丰水区苏丹中部和南苏丹沼泽失水区尼罗河干流沙漠失水区开发利用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纪20年代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60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水资源之争尼罗河和古埃及景点旅游提示关于最长的河流的争议展开词源简介流域水文水系组成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主要支流地貌气候水资源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埃塞俄比亚高原季节丰水区苏丹中部和南苏丹沼泽失水区尼罗河干流沙漠失水区开发利用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纪20年代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60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水资源之争尼罗河和古埃及景点旅游提示关于最长的河流的争议展开词源尼罗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约在6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河道曾发生多次变迁,但它总是向北流。

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间曾是一个大湖,湖水由当时已经存在的青、白尼罗河补给。

后来,湖水高出盆地边缘,通过喀土穆以北的峡谷,向北沿着古尼罗河流入地中海,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尼罗河水系。

巴西两极分化

巴西两极分化
贫富悬殊之下的“两个世界”
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巴西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 个截然对立的阶层 —— 高收入的富有阶层和低收 入的贫困阶层, 这两个阶层犹如两个截然不同的 世界。 正如一位巴西学者所说:“巴西实际上可以 划分为两个世界 —— 不仅是富裕与贫困的两个世 界, 而且是内部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βλ
国际上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的贫富 差距, 该系数处于 0~ 1 之间, 0 表示绝对平均, 1 表示绝对不平均; 按照通常标准, 基尼系数在 0. 3 以下为“最佳平均状态”, 在 0. 3~ 0. 4 之间为“正 常状态”, 以 0. 4 为“警戒线”, 超过 0. 4 就算“警戒 状态”, 达到 0. 6 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 状态”。 1960~ 1985 年巴西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是: 1960 年为 0. 5, 1970 年为 0. 608, 1980 年 为 0. 588, 1981 年为 0. 584, 1982 年为 0. 587, 1983 年为 0. 589, 1984 年为 0. 588, 1985 年为 0. 592。④ 可见, 巴西的基尼系数从一开始就超过了“警戒 线”, 而且从总体而言, 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 而同 期, 巴西经济一直在增长, 尤其是 1968~ 1974 年 间 还出现过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年均经济增 长率超过 10% )。这充分表明, 随着巴西经济的发 展, 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也在加剧, 无论是经济高 速 增长时期, 还是经济低迷时期 (20 世纪 80 年 代) 都是如此。 近 10 年来的情况是: 1989 年巴西 的基尼系数高达 0. 634, 1995 年虽然有所下降, 但 仍维持在 0. 601 的水平上。⑤ 从巴西与世界其他 国家或地区简单对比来看, 就能反映出巴西社会 所形成的贫富鸿沟有多么巨大。据世界银行估算,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 南亚和东亚国家的基 尼系数分别为 0. 35 和 0. 39, 与巴西处于同一档 次的“新 兴 工 业 化 国 家”的 平 均 基 尼 系 数 仅 为 0134。从拉美来看, 拉美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 收入差距确实有加大的趋势, 但还没有哪一个国 家的贫富差距能像巴西那样大。20 世纪 90 年代, 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 墨西哥和巴拿马的平均基尼系数只有 0. 42, 远远 低于巴西的水平。⑥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

1964--1985年的巴西,军人掌权,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债务危机。

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赤字一直反复出现在巴西军人政府统治时期。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经验。

【关键词】巴西;经济历程;问题;启示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历程概述巴西经济在威权体制下增长并创造“奇迹”,但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

根据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的不同问题,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1964-1967年:经济紧缩这段宪制制度中断的时期,以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为特点。

为整顿经济秩序,政府首先建立中央银行,1947年成立的负责协调货币政策的货币和信贷委员会(SUMOC)经政府改建为巴西中央银行。

紧接着政府又开始着手整顿国有企业。

政府决定提高铁路、航运等部门的服务价格,希望通过创收来扩大投资。

政府还加强税收征管的强制性并使所有未缴纳的收税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重新计算。

“政府开支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使财政赤字从196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降低到1964年的3.2%、1965年的1.6%”。

[1](二)1967-1974年:经济“奇迹”1967年3月,席尔瓦就任军政府第二任总统后,德尔芬·内托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德尔芬主张通过放宽信贷刺激需求。

“1967年,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扩大了57%,经济增长4.8%,通货膨胀率只有24%”。

[2]而在汇率政策上,新政府抛弃旧有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1970年,巴西的出口值达到前所未有的27亿美元,是60年代初的两倍,比1964--1967年间的任何一年都高出60%。

巴西这一时期创造的经济“奇迹”,领先的是工业部门,增长率为12.6%,通货膨胀率仅为17%,外汇储备从1969年的6.56亿美元上升到1973年的64.17亿美元。

知识拓展: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

知识拓展: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

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次于西方七大国,人均2680美元,按世界银行分类属中上等收入国家,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长久以来,巴西的财富基本上皆来自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可以栽种大量咖啡和甘蔗的肥沃耕地,和富藏黄金、矿石、铁、锰与其它无数矿物的良矿。

数百年来,这些资源一直是巴西经济的骨干。

19世纪初,在葡萄牙人统治期告终后,制造业才开始兴起,并在两次大战期间获得大力推展。

在二次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很快,开始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国,1953~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仅次于日本(同期为8.1%),继联邦德国和日本首创“经济奇迹”之后,创造了“巴西奇迹”。

20世纪80年代因受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的影响,年均增长仅为2.7%。

20世纪90年代又复加快增长速度。

如今更名列世界第十大经济体。

1990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39%和51%。

它已从一个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国逐步转变的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工农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世界第八位经济大国,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生产力布局已从沿海向中西部(戈亚斯州、巴西利亚)和西部(马瑙斯特区)推进。

以出口为主的农业尽管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但仍是吸收劳力最多的部门。

1990年,巴西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口占全国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24.3%,其中从事出口农业的劳力又占全部农业劳力的20%。

巴西政府对农业一向比较重视。

除了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外,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是其特点,“把科技当作通往现代农业的快车”。

巴西绝大部分土地地处热带,不适宜种植小麦,居民又以小麦为主食,1980年进口小麦花去外汇9亿美元。

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改良品种,使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72%,1991年净进口粮食花去外汇不到2亿美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为2分)1.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是:A. 跨国公司B. 主权国家C. 国际组织D. 国家政府答案:B2、1996 年 11 月 13 日 186 个国家云集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世界首脑会议关注的是:A. 粮食匮乏问题B. 资源短缺问题C. 环境恶化问题D. 人口增长问题答案:A3、1972 年的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A. 关于经济发展的B.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C. 关于人口增长的D. 关于气候变化的答案:B4、世界上层次最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A. 北美自由贸易区B. 亚太经合组织C. 欧洲联盟D.东南亚联盟答案:C5、1991 年 12 月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A. 《罗马条约》B.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 《布鲁塞尔条约》答案:C6、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答案:B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A. B.77 国集团C. D.答案:D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A.B.C.D.答案:C9、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A. B.C. D.答案:A1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出现的最新动向是:A.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 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C. 欧洲联盟经济快速发展D. 俄罗斯经济经济停止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为3分)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这一合作方式A. 承认多样性B. 强调协商一致C. 强调自主自愿D. 强调灵活渐进E 它是一个经济论坛性质的组织答案:ABCDE2、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下列内容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E.《欧洲复兴方案》答案:ABCD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C.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D.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E.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答案:ABCDE4、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是A.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优势地位的下降B.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C.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E.美国一家独霸世界经济答案:ABCD5、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决定建立的B.都是国际金融机构C.在表决制度上,都实行一国一票制D.都是联合国的机构,每年都须向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工作E.总部都设在美国纽约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 1.5分)1、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一单元单元综合提升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一单元单元综合提升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

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普遍衰落。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美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波动。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深化理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专题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殖民扩张专题三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参与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2016·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巴西"经济奇迹"为何中断

巴西"经济奇迹"为何中断
增长的年份就 占到了 1 1年。往昔成绩骄人的巴西, 其人均收入在 1 9 9 0年被香港、韩 国、新加坡以及 中 国台湾地区超过。
其次 ,奥尔森 ( M a n c u r O l s o n )指 出,若一个 国 家承平 日 久 ,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 国和 日 本的经济绩效要好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因为
二战结束以后 ,巴西经济表现不俗 ,尤其是在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举世瞩 目的 “ 经济奇迹” 。在
没能继续下去呢?探讨 巴西 “ 经济奇迹” 中断和经
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 , 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巴西 “ 经 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 类似结构的其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回答这一问题,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 了 有益的借鉴。首先 ,克 鲁格曼 ( P a u l K r u g m a n )指 出:东亚的经济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 ,技术进步 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 ,因此,亚洲 的 “ 经济奇 迹”是难以持续 的。 但是 问题在于:从 1 9 6 0年到
德国和 日 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被打破,因此它


巴西 “ 经济奇迹” 为何 中断?
为什么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 “ 经济奇迹”
[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2 8
们经济政策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 但是,这一逻辑
[ 基金项 目】 上海市晨光计划 “ 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 新绩效 的政 治经济分 析” ( 1 0 C G 1 4 ) 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社科规 划 青年课题 “ 全球化 、国际危机与 中国的产业安全 ”( 2 0 1 1 E G J 0 0 1 ) 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黄琪轩 ( 1 9 8 1 一 ) ,男,四川 泸州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 事务学 院讲师 .

雷亚尔计划

雷亚尔计划

雷亚尔计划简介雷亚尔计划在巴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在拉美地区,也因其取得的明显成效而受到广泛重视。

雷亚尔计划正式出台于1994年7月,但实际上1993年底以卡多佐为首的巴西经济专家已着手制定。

卡多佐因制定该计划而被称为“雷亚尔计划之父”。

具体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60年代未、70年代初,巴西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1%,被誉为“巴西奇迹”,但进入80年代后,巴西发展缓慢,90年代初则陷入衰退。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巴西居高不下的通货膨服率。

1985年以来,巴西曾推行过六个以消除通般为目的经济调整计划,但收效甚微。

1993年,巴西的通胀率达到创记录的高达2567%。

当时卡多佐临危受命,于1993年底推出了一套在短期内制服通胀户恢复国家货币信誉的经济稳定计划,并取名为“雷亚尔计划”。

该计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底开始,主要任务是平衡国家预算,消除赤字;第二阶段从1394年3月1日起,时间为4个月,是新货币雷亚尔出台前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政府在国家货币体系内引入一个新指数URV(意为“实际货币单位”);第三阶段从1994年7月1日起,新货币雷亚尔正式取代旧货币克粤塞罗,雷亚尔与美元等值,但美元仍不能自由兑换或在流通中使用。

雷亚尔计划给巴西经济带来了转机,它有效地遏制了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出台背景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整个拉美32个独立国家总和的1/3。

巴西曾在70年代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但80年代以后逐渐失去强劲势头,90年代初陷入谷底。

1992年12月,巴西前总统科洛尔因受贿案被国会弹劫后,副总统佛朗哥继任总统。

佛朗哥接手的是一大堆难题:月通胀率达20%,工业衰退,失业大军达850万之众。

1993年5月,佛朗哥任命著名社会学家卡多佐为财政部长。

一个月后,卡多佐拿出了一项“近期行动计划”:1993年削减联邦赤字60亿美元;联邦人员开支控制在联邦收人的60%以内;1994年收支平衡;强化税收;加速私有化进程;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负担。

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

城市道路交通与绿化
巴西利亚的交通完全是现代化、立体化的。城市道路 网以高速道路为主要骨架,汽车是交通系统的主体, 其他道路把城市用地再分为专用街区和建筑区。 巴西利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绿地面积最多的首都,整 个城区绿化面积占60%,人均绿地达到100平方米。 大部分城区被湖水拥抱。
卫星城建设
为了控制人口和 城市规模,巴西 利亚在兴建之初 就同步建设了八 座卫星城市。这 些卫星城市距离 市区都不太远, 每座卫星城建设 都按其功能侧重 来分别布局和建 设。
飞翔在美洲上空的
巴西利亚
背景介绍——巴西的首都迁移
巴西的第一个首都是萨尔瓦多(1549年—1763年), 1763年迁都里约热内卢。两百年来,由于不加控制过度开发, 城市急剧发展。不仅是巴西的政治、行政管理中心,而且成 了经济、文化中心。工厂林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 增,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增加,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环境 恶化,使里约热内卢在人口、交通、能源、环境污染等方面 不胜其负,难以履行首都作为政治、行政管理中心这一真正 职能。
卢西奥· 科斯塔
巴西利亚的主要规划设计者 是科斯塔(L.Costa)与尼迈 耶(O.Niemeyer)。这个城 市规划人口50万,用地约150 平方公里,两条相互垂直的 主轴线在城市中心交叉,形 成传统的“十”字型空间结 构。一条轴线由火车站起, 自西向东长达8.8km,通过林 荫大道把公共建筑串联起来; 另一条轴线长13.5km,由北 向南呈弓形,作为居住用地 的结构轴线。
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 和建筑布局完全从政 府机关办公和居民生 活方便出发,强化了 首都政治、行政管理 中心的职能。城市的 整体造型宛如一架凌 空欲飞的巨型飞机, 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 发展、高速起飞的发 展中国家飞机之外的 地方是它的卫星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综述2005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举行。

巴西驻华大使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内维斯作主题演讲。

来自外交部、中联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人民日报、大军观察中心、湖北大学、莱顿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所、日本所、拉美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半月谈》、《科学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黄平和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共同主持了开幕式。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后被国际社会誉为“潜力大国”。

80年代,巴西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称为“永远的潜力大国”。

近年来随着巴西经济重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外学术界对巴西的崛起展开了热烈讨论。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巴西将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世界排名仅次于中、美、印、日。

尤其在卢拉政府上台后,巴西积极推行大国外交战略,在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美洲区域一体化及南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突显其作为地区大国及发展中大国的地位。

本届论坛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在大使论坛开幕致辞中,黄平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首先对巴西大使以及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就设立中国社科院大使论坛的初衷和意义谈了几点看法,他说,本次论坛是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第一届大使论坛,是在以往举办大使讲座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建议与论证并获得政府支持、由中国社科院组办的重要学术活动,这不仅对于中国学者、学生了解或研究其他国家文化,而且对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国和拉丁美洲都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双边关系发展很快,与巴西关系发展也很好,希望通过举办这次论坛,对于加强中巴两国以及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黄平局长对拉美所举办第一届大使论坛表示大力支持和热烈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巴西驻华大使内维斯作了“巴西——发展中大国及其国际战略”的主题演讲。

大使先生首先对巴西的国际战略作了界定。

认为巴西的国际战略是与全球化世界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密切相关的。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任何国家在纳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其战略选择都应该寻求如何加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把这一战略界定为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

大使认为,巴西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民主和自由的框架下寻求经济和社会的最高程度发展。

他认为,与美国相比,巴西更是一个民族完全融合的移民国家,开放的、多样化的民族奠定了巴西社会的基础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巴西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还是经济实力上,都有着加入国际体系的渴望。

大使接着分析了全球化发展的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认为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种族冲突、前苏联的出现、冷战的形成以及恐怖主义的发生等。

其中既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别,也有对目前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的看法,认为在目前社会的过渡时期,如果以反恐作为界定新的社会标准的话,那将重回冷战前核威慑的状态。

随着电信时代的到来,快速的变化塑造着人们的思维,许多以前并不相融的事物现在都可以作为国际问题来讨论,如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以及人权等问题,并且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越来越国际化。

(2)全球化不对称问题。

发达国家更容易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益处,而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挑战更多,可以享受成功的机会很少。

全球化带来经济领域的挑战主要是竞争力的挑战,通常措施主要通过保护和大规模的补贴来增强竞争力,但是这往往会带来通货膨胀。

谈到拉美的合作与发展,大使认为,巴西处于拉美地区,这一地区的国家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但由于这些国家发展安排是如此众多和不同,强求一个统一和优先发展的日程是没有效率的。

具体到南美洲,由于南美洲国家有着共同的问题,应该优先确定南美洲国家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促进更广阔领域的一体化进程。

对于巴西的大国地位的涵义,大使先生认为,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巴西并不关心自己的地位,也没有一个如何成为大国的战略安排,它更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的高度发展。

巴西不追求大国是巴西不追求霸权,不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启示,巴西应当积极寻求大国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针对联合国改革与巴西“入常”问题,大使先生认为巴西希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希望国际事务能在最广泛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而现在国际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联合国需要改革,而安理会的改革应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并且应该首先进行,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现在的常任理事国只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平衡的,也是巴西寻求加入常任理事国的原因。

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点,通过投票达到合格的多数决定有利于达成更广泛共识,应该减少单边主义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共识,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合理的、正确的方法。

并强调最好的状态并非是理想的状态,从全局利益出发更能解决问题。

最后,巴西大使就大家的提问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回答。

当问到巴西外长对中国有关“四国集团”“入常”的立场表示失望对中巴关系有何影响时,大使先生认为不会影响两国关系,这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在周边地区,而不是针对两国关系的,相反,这更有利于中巴两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求同存异,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共同立场,因为中巴关系是当今国际友好关系的一个典范。

另外关于中国在巴西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大使先生从两国的销售市场、贸易额的增长以及相互投资等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巴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对讲演作了小结发言,表达了两个“感想”和两个“宣布”,一个“感想”是中巴两个大国之间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由1974年建交时的不足2000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80亿美元;另一个“感想”是中巴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2004年中巴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互访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巴西政府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以及成为美洲国家组织常任观察员;中国则支持巴西加入亚洲开发银行。

同时,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拉美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将致力于巴西问题研究,致力于中巴文化的交流。

一个“宣布”是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与院国际合作局达成共识,“拉美形势论坛”将在“十一五计划”中正式固定下来,作为拉美所研究拉美问题为社科院创新体系的一个平台;另一个“宣布”是正式邀请巴西大使参加明年举行的第二届“拉美形势论坛”。

会议结束时黄平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向巴西大使赠送了礼物。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江时学、国际关系室主任贺双荣共同主持了下午的专题研讨会。

就论坛主题江所长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和思考,(1)如何定位巴西的大国地位;(2)巴西“入常”有利于南南合作吗?(3)巴西将采取何种方式或措施实现其大国战略;(4)在“入常”问题上,巴西与“四国联盟”其他成员有无分歧,能否利用巴西“入常”反击日本“入常”图谋;(5)美国在何种情况下能支持巴西“入常”?(6)巴西为何要和日本联合“入常”?随后,“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际关系室研究人员贺双荣、周志伟、谌园庭以及人民日报社编辑吴志华分别从联合国改革与巴西“入常”、巴西的“大国地位”(内部因素)、巴西的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

就论坛主题,综合与会学者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与巴西“入常”问题。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许多联合国成员国日益认识到目前的安理会已越来越不能反映当今现实。

安理会扩大作为联合国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已逐步提上日程。

在“入常”问题上,巴西与日本、德国、印度捆绑在一起,组成了“四国集团”。

依据联合国多数国家所认可的安理会扩大两原则——寻求区域平衡和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席位,巴西“入常”是“四国集团”中最符合安理会改革目标和条件的,巴西有大国的抱负,在拉美国家中最具实力和地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但由于“四国集团”的安理会改革提案缺少现实可能性,尤其是其中要求新当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与一些国家所要求的提高联合国效率的改革目标相左,尤其是不利于美国使联合国成为推行其国际战略的工具。

另外,在各国、各地区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有可能造成地区之间力量的不平衡以及造成地区内部新的力量不平衡。

加之美国及墨西哥、阿根廷等本地区国家的强烈反对,巴西“入常”的前景不十分明朗。

另有学者认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主要在解决国际争端、战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联合国还有诸如人权、发展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使巴西这次不能“入常”,对其大国战略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无太大影响。

(2)关于对巴西“大国地位”的看法与会学者认为,目前所说的大国,主要应从政治概念,即政治大国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大国通常具有相当高的国际能鉴度、有相对高的经济增长率、有较强的军事威慑力、有相当强的外交影响力以及相应的文化感召力。

巴西的“大国”含义主要源于对其自然和地理条件、经济规模、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判断:1、巴西的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

2、有自强不息的“强国梦”。

3、经济规模增大,经济结构较为完整。

4、军事实力在拉美首屈一指,是未来的军事强国。

5、科技水平日益成熟。

6、积极的多元化外交战略,等等。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1、经济对外依赖性仍然很强,经济自主性未有根本改善。

2、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社会分化严重。

3、巴西人文发展指标滞后。

4、国际贸易份额偏低。

5、外交“野心”引起周边国家的不满。

另外,与拉美其他国家基本同属西班牙语文化圈相比,巴西文化上的差异也对其具有一定的排斥力。

因此,依据目前实力与影响,巴西可以称为南美洲大国或者拉美地区大国,但还面临着本地区国家是否接受其为地区大国的疑问。

巴西能否崛起并成为成熟的、真正的地区乃至世界大国,取决于巴西能否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关键在于巴西是否能克服自身的制约因素,但同时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关于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与会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冷战后出现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巴西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巴西在继续稳定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拉美邻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以便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体现和发挥巴西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为巴西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