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混龄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力图从混龄教育的内涵出发,探析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亲社会行为技能,情感能力等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
动物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无论哪个生物类种都是在与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生物界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也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好群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孩子渴望与同伴在一起也是本能,是先天存在的。然而,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了同伴群体缺失的问题。于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特有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①研究也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交往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如今,我国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是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的,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②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孩子也是在一起的,也是集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与同伴和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同伴群体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的混合显得过于单薄、牵强,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国际知名幼儿教育家柯蒂斯女士访问中国时,就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很多幼儿园中开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中进行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混龄编班或者让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开展一些混龄活动。
一、混龄教育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的是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群体教育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教育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幼儿在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从而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和平等,强调群体和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混龄编班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蕴涵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交往是一
“就人的社会群体来说,种自然现象,也属于人的天性,即交往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需要。
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相处。”③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交往的对象肯定不局限于处于同一年龄的人,个体在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关系中才可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这是人的发展,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必需。幼儿也是如此。
1、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它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它以人和人的活动为对象,是对人和人行为的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证明,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会出现许多阻碍沟通交流的行为。而混龄群体教育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一方面年幼幼儿有强烈
的与年长同伴交往的愿望,他们对年长同伴的观点、意愿、情感表现的非常敏感,他们能听从年长幼儿在交往过程对交往情景及规则的认识与判断 ;另一方面年长幼儿也很希望能与年幼同伴交往,因为他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强烈的“成人感”,满足自己被人肯定、被人承认的愿望,他们喜欢同伴的赞扬和追随。因此,在混龄同伴群体中,双方都能从积极快乐的角度认识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探究积极有效的交往方式。混龄群体教育中的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只属于他们的社会,让幼儿能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某些问题,这些都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供了契机。
2、混龄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对他人负责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心理具有由被动向主动发展的特点,使得其亲社会行为的技能发展是一个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过程。“儿童约有60%的亲社会性行为是来自同伴。”④因此,混龄同伴群体作为其生活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因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在一个有机会和被希望去帮助、照顾年幼儿童的文化环境里,孩子的亲社会性行为更容易获得发展和提高。
具体地讲,混龄编班教育首先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的发展。幼儿异龄同伴群体间,由于天然的年龄差异,年幼儿童更容易诱发年长儿童的友好意向。年长儿童在指导、帮助年幼同伴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他们帮助了别人,既得到年幼儿童的认同、羡慕和崇拜,又得到成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会更加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而年幼幼儿在与年长同伴一起游戏与生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得到了照顾和帮助,减少竞争压力给心理形成的冲击等。
其次,混龄编班教育还有利于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具有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幼儿的混龄同伴群体如同社会的雏形,幼儿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着,这无形间便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角色体验的机会,使其角色承担能力和角色定位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3、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
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对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和调控的能力。人类社会学表明,智力和情感是人特有的两项能力。而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社会个体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其它社会个体或团体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地,社会个体对情感体验、交流与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交流中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现代社会,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带给人们的冲击性也更强烈,这就使得情感能力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混龄群体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他们在交往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得不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角色的变化,这就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因此,混龄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幼儿情感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的、内在的契合性,它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与现实社会相似的但又与幼儿的承担能力相匹配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首先,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其它感情能力的基础,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感受各种情感的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其它的情感能力才有行为的对象。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在混龄群体交往中,幼儿除了能感受到自由的交往氛围外,较同龄群体交往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如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嫉妒;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怀、爱护、轻视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冲击,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