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经络概述..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含义
同学们,经络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都是从电视剧看来的,特别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任督二脉就属于经络的一种。
而经络到底是什么,我来给大家解释下。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它是由2个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名词出现是在“筋脉”、“血脉”、“脉道”之后的,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有以下几个因素:
1.针灸等刺激机体所出现的经气感应与传导等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归纳分析,发现的有序排列。
3.内脏疾病在体表相应部位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如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从这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人体解剖知识与生理现象的补充,并由此得到启发。
医学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①循经取穴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皮部 ③经络郁滞者取之络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经络的四海
4、四海的含义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
位。 脑为髓海、胸部(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 之海、冲脉为血海。
医学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学重点、难点
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即
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所以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虽别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3、奇经八脉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③统率、主导作用。 ④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脉名 任脉 督脉 带脉 冲脉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6-2-2 《经络腧穴学》教案
教学难点 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进程
板书设计
1.导言(时间):2~3 分钟
二、奇经八脉
1 定义
从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导出奇经八 2、命名
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复习提问:
1.十二经脉的分布 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三、十二经别 1 定义 2、循行分部特点 四、十五络脉 1 定义
课题
第二章 腧穴概述 第三节 特定穴
教学目的 掌握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 穴的概念,内容及应用 教学重点 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的 概念,内容及应用
举 例 以十二经脉为例讲述根结理论的意 义和应用;标本的概念和内容;标本理论的意义 和应用;气街的概念和内容;气街理论的意义和 应用;四海的概念和内容;四海理论的意义和应 用及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提问
1.根结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2.标本的概念内容及标本理论 3.气街的概念和内容及气街理论
4.四海的概念和内容 5.四海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3.小结(时间) (2~3 分钟)
2.十二经别
3.十五络脉
3.小结(时间) (2~3 分钟) 本节课讲述了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
别;十五络脉 4、布置作业
复习掌握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课题
第一章 经络概述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目的 掌握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 教学重点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 教学难点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进程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新)08
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系
经 络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脉 经络 络脉 经 :直,直行;主要.为直行的主干。 络: 分支;横;斜;网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经脉的分支,系经络的细小部分,呈 网状。
交接规律
7.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
一源三歧: 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后各行其道,故名。
3.奇经八脉的分布
①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上,上抵颜部,各阴经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 功能:调节诸阴经经气。 ②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及头顶面部,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诸阳经经气。 ③冲脉:起胞中,与肾经并行,上至目下,十二经均来交会。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脾大络
内关
列缺
通里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公孙
蠡沟
大钟
大包
……
……
……
……
……
……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灵枢·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 腠理致密也。”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官能》:“审于调气,明于经遂。”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由于经络对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4.经别与络脉的区别 相同之处:经别与络脉都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不同之处:经别主内,没有所属腧穴,也没有所主病 症;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
称为十五络脉。
分布特点:
(1)分布在人体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联属部分; (2)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脾之大络从大包分 出后散布于胸胁。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六)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1)阴经交阳经在手。 (2)阳经交阳经(同名经)在头。
(3)阳经交阴经在足。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聚,以此到底躯 干、颈项、头面部
十二经筋主要作用:
(1)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活动。 (2)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六、十二皮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
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头
胸
腹气有街
腹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课件上篇经络腧穴总论笫一章经络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 统。
经:有“纵丝”之意,是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是细小的分支。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所组成:经:有
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 有网络之意,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 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浅而在表。
(二)十二经别的命名:
十二经别的命名是以相互关联的十二经 脉而定。
(三)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别无论是阴经和阳经,都是从肘 膝以上部位别出,从别出的部位进入体腔, 与脏腑相合,然后从头项部浅出体表。
(四)十二经别的作用: 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辅助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
五、十二经筋
(一 )十二经筋的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 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位。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系, 逐经相传,具有环周流注的规律,周流不息, 流动全身。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奇:异于常也,因与十二经脉不同, “别道奇行”。脉:指冲、任、督、带,阴 阳维、阴阳蹻这八脉的总称。
(二)奇经八脉的命名:
1、督脉:督,总督,统帅之意。能够总 督诸阳。
2、任脉:任,总任,妊养之意。能够总 任诸阴脉。
H75cBirp9%g4Tpq*kPuq*aXQAZy OT8RhN1r 8*c62u VL!e7 b4f3l-w VoLcq N!VaX 4my v&S04S-y $$-)%sy Y)vo*ZqjOwThr)mQS47QHlr+Lf O540mr%aB!fPHWa w2J2(lf O%7vtf Oavs7t%uHvFZI(4IJ zUjgJbx10 z3Kqy EWV oKhdSoGn76 Ku*u6 W zmz+ +eEsnZ TR# z4p bWO# GVeC%uA**b ISUN1 iFGI4m$E3Q kCetoU a%&4xSn%e k! aFGxmsQ3cD 1$D(iy OHJ59 ZcJ*Z( nXan#x 5*b+!SAsy GL1)1(mIdy uNVoL+uRAZYj)7(alJT4mjfJNXtw3+aCbBcHE FDHFK)&q6v9WinN weH1t2%94h1PFFY zNnE71 #s2N3A Qru!$c #4*wE Q6 kL- Z9uomnqe7d+ 1ZQ3xy sFVPOFa-
经络ppt课件优选全文
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
10 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
足少阳胆经在躯干分布
足厥阴肝经在躯干分布
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11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 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 腹中线旁开2寸;
18
19
20
十二正经(手三阳)之——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商阳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经缺盆、大椎,止于鼻旁迎香穴
2、运行时间:
卯时(5_7点)
3、主要生理功能:
吸收津液 排泄糟粕
21
22
23
大肠干净的四个标准
1、黄 润 2、成 形 3、顺 畅 4、无恶臭
24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少阴心经
足少阳胆经 23:00-1:00 子鼠 助消化、主决断
足厥阴肝经 1:00-3:00 丑牛 主疏泄、藏血、主谋略
17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太阴肺经
1、循行
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 行于上肢
内侧前缘止于大拇指桡侧少 商穴
2、运行时间:寅时(3-5)
3、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序号 时辰
1
卯时( 5点至7点 )
2
辰时( 7点至9点 )
3
巳时(9点至11点 )
4
午时(11点至13点)
5
未时(13点至15点)
6
申时(15点至17点)
7
酉时(17点至19点)
8
戌时(19点至21点)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可修改版ppt]
2、分经诊断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
脉进行诊断。
如:前额疼痛——与阳明经有关。 两侧头痛——与少阳经有关。 后头痛连及项部——与太阳经有关。 巅顶痛——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所过,主治所及” 4、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药物归经理论 指导方剂组成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 气血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 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向上经 头顶,沿枕部、颈后、脊柱两侧下行至腘窝, 再经小腿后面,止于足外侧的小趾端至阴穴。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向上 经过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止于胸部锁骨下缘 的俞府穴。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生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内侧隐白穴,沿拇 趾内侧经过第一跖趾关节,上行下肢内侧, 直抵腹、胸前侧,止于胸部大包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正中极泉穴,沿上 肢内侧后缘下行,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 穴
经络腧穴学1讲解
•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灵枢· 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提示经脉与血管相似。 《难经· 二十八难》 “带脉出十四椎,束腰如带而前垂”, 所指很象腰部的脊神经。 “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 于脑”所指与脊髓相似。
古人根据针灸、按摩、气功的感应; 病理现象推理;穴效归纳;解剖知识启 发等,观察到人体气血运行现象。这现 象可以是显而易见的血流现象,更有不 易分析较复杂多样的气行现象。而气血 运行现象大肠 ③足阳明· 胃 ⑥手太阳· 小肠 ⑦足太阳· 膀胱 ⑩手少阳· 三焦 ⑾足少阳· 胆
(4)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别、络脉、经筋的命名。 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经脉—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经筋 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经脉— 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经筋
3.隶附一个脏腑: 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 如:大肠经表示属大肠, 肝经表示属肝。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分布特点:“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1.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各部的通道.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
《灵枢· 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灵枢· 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
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纵丝,织物的纵线,犹主干。 络:网络,纵横交错,犹分支。 经脉:主干、纵行、深层,少有计数,运行气血的主要 通路,经络系统的主体。 络脉:分支,横行,浅表,多难以计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为诸经渗灌气血,形成整体循环,分属于经脉
一脉相承,彼此衔接→整体循环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
水 渠 主 干 道 : 经 脉
络:蓄水排水沟渠网络
3. 经络不等同于脉 《灵枢》“脉者血之府也”血液汇聚之处。 “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 脉”限制营气,使其不向外流溢的管道。
(1)脉的本义是血管,是运行气血的载体。 (2)经络包含有血脉及血脉以外的物质功能。 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内属脏腑、外络肢 节。其名词出现较“脉”为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
(三)对腧穴位功效的总结 偶触碰→痛解→体表某部的特殊作用→治疗性 体表“点”(穴)→主治相同的点规律性排列 →由点联线(分类连接、相互联系)→经络 如: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均能治疗头面之疾
《灵枢· 背俞》“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 痛解,乃其腧也”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汉书· 王莽传》:令巧屠“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 脉” 《灵枢· 经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 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坚脆、腑大小, 谷多少、脉长短、血清浊、气多少,十二经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皆多血气,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研究文献,注意三点: 1.古代通过对正常人外部的测量循按探知经络气血 的活动是主要手段。 2.死后解剖观察是辅助手段。 3.古解剖是宏观的,是大体解剖。他通过直视能对 血脉,骨骼、筋肉、内脏等均有一定程度了解。
内行部分是指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器官的部分,即无穴分布部分,具体 联系如下: 太阴—肺 厥阴—心包 手三阴经 少阳—心 “阴脉营其脏” 阴经属于脏 太阴—脾 厥阴—肝 足三阴经 少阴—肾
手三阳经 阳经属于腑 足三阳经
阳明—大肠 少阳—三焦 太阳—小肠 阳明—胃 少阳—胆 太阳—膀胱
“阳脉营其府”
除以上十二经对脏腑的相属关系分布外,还有阳经络脏,阴经络腑及官窍 联系的无穴分布部分(如肝经上巅顶等)。
经 络 系 统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阳 足少阳胆经 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络脉
2.经络系统中各部在整体循环中的作用 整体观:人与天地相应 自然界中江河有纵行的干线,旁出的支线 人体气血依赖脏腑,通过经络运行至全身 十二经脉: 犹江河之干线,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 十二经别: 犹干线旁出之支线 奇经八脉 : 犹湖泊对十二经气血起溢蓄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及孙络浮络: 犹沟渠,将气血渗灌营养经筋、皮部 经筋、皮部 : 是受益的园田 以上要点汇集,共同完成整体循环
(2)妇科 冲、任、督、带与妇人生理病理具特殊关系,调理冲任 法为妇科所专有 (3)外科 a.疮疡发生,传变与经络有关 邪毒→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痈疽→深入脏腑(疔疮 走黄); 内脏病→经络→体表:肝郁→乳癖;脾虚痰凝→肉瘤; 肺热上乘→鼻疔;肾经不足→漏蹄风(足底慢性溃疡 阴证疮疡) b.疮疡辨别经络 带状疱疹:肝胆湿热;伏兔疽:阳明邪毒
(2)头和躯干部:
手三阴 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 手厥阴—乳房 手少阴—腋下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 足厥阴—阴部,胁部 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
足三阴
头 部
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 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 手太阳—肩胛,颈,耳前
躯干部
手三阳
足三阳
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 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 足太阳—内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
2.流注:
(1)起于肺经,止于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2)阴阳表里经脉相传。 (3)手足同名阳经相传。 (4)阴阳经脉均按阴阳气衰减相传。 (5)与督任相通构成十四经循环流注。
• 十二(四)经流注图
①手太阴· 肺 任 ( ) 督 ( ) ④足太阴· 脾 ⑤手少阴· 心 ⑧足少阴· 肾 ⑨手厥阴· 心包 ⑿足厥阴· 肝
(1)凡属六脏及循行四肢内侧的经脉为阴经 凡属六腑及循行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2)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 太阴——阴气大盛 阴 少阴——阴气初生 厥阴——阴气消尽 阳明——阳气盛极 阳 太阳——阳气大盛 少阳——阳气初生
(3)三阴三阳表里相合对应 阴 (里) 太阴——阳明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阳 (表)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经 (里) 络 手阳明经(表)
属
肺 (阴) 一组
属
大肠(阳)
经脉脏腑表里(配五行)关系
阴经(里) 手太阴肺 五行 金 阳经(表)手阳明大肠
足少阴肾 水
足厥阴肝 木
手少阴心 火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阴脾 土 足阳明胃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对针刺、按摩、气功的感应 临床研究:针灸等刺激可产生表现不一的感觉 (酸、麻、胀、重、凉、热……) 感觉有时会沿一定路径向远部传导。 例:承山、合谷 《灵枢》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针感到达头部引起睡眠一例 气功养生术:意守丹田感觉到达小周天与大周天 说明人体内存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联系通络。 依据感应及感应的传导可描述经络的循行。
2.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
(1)内科 a. 说明疾病传变和发展 《温病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手少阴起心中属心系,主干脉从心系上行至肺。 b.《伤寒论》六经辨证之证候分类基本上是十二经病候的精减与 补充。 精减:属内科杂病方面的病证 补充:外感病常见的全身症状并分类 c.方药学(略) 指导药物归经。即以经络理论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归类,传之系 统化(归论源于《内》,奠定于《伤》,成熟于《珍珠囊》) 例:《证治准绳》十二经向导药 归经药:选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亲和作用的药物
胸腹第二侧线(身前) 胁腰部(身侧) 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身后)
(3)头、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基线: 头正中线、 前正中线、 后正中线
部位
头部 背腰 腹部 胸部
基线
前 后 正 中 线
第一侧线
1.5寸(膀胱经) 1.5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 (肾经)
第二侧线
3寸(膀胱经) 2寸(胃经) 4寸(胃经)
手厥阴心包 相火 手少阳三焦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阳胆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1.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注:将两手上举,阴呈上升态,阳经呈下降态, 其经脉走向的升降关系符合“阴升阳降”的规律。)
③头 手三阳 手三阴 ②手 足 三 阳 胸① (腹) 足三阴 足④
第三侧线
4寸(脾经) 6寸(脾经、肺经)
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 共同规律: 手三阴联系胸; 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行于身前,
少阳行于身侧, 太阳行于身后。
特殊分布:足厥阴上出于额,交会于巅。手少阴系目系。
2.内行分布(“内属于府脏”)
(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临床:内脏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现病理现象(压痛、 结节、皮疹、皮色变化……) 例胃痛:足三里至丰隆穴下2寸,汗毛竖起(头 针研究) 肝炎:肝俞穴处有压痛 心绞痛:沿左上肢内侧放射至小指 2.文献 《十一脉》、《灵》、《甲》、《大成》均在每一条 经脉循行路线之后记述有关病症,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 型反应之一。 说明内病反应于体表,途径即经络
C. 十二经气血多少与疮疡的关系 手少阳、少阴、太阴经,足少阳、少阴、太阴经等六经多气少 血, 疮疡最难收口; 手厥阴、太阳,足太阳、厥阴多血少气,疮疡宜托里; 手阳明、足阳明气血皆多,初宜内消,终则收功易得. -----摘自《外科启玄· 明疮疡生十二经络当分气血多少论》 (4)眼科 五轮辨证以经络学说为基础。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 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说明眼与整体保持 着有机联系。发挥和维持视觉功能,在于经络的连接贯通。 经脉中循行于目达10条之多(足太阳、厥阴、少阳;手少阴、太阳; 少阳;督、任、阴阳跷 )。
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和躯干等体表部位的分支和穴 位,其“有穴通络”是经脉的主要外行路线。
有穴通路:是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体表部位,能渗灌气 血、反应病痛,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防治疾病。 (经穴图、经穴模型均表示“有穴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