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自恋是一种特征明显的人格障碍,自恋者常常高度自负、自爱、缺乏同理心,他们总是渴望被人所关注和赞美。
然而,自恋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对于理解自恋者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恋行为的背后动机。
一、自卑感的掩饰虽然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事实上自卑感往往是自恋背后的真实情感。
自恋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采取了自我吹嘘、出众表现与自我陶醉等行为来寻求外部肯定。
他们试图通过扬长避短、夸大个人优点和成就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感,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安全的追求自恋者往往在情感上难以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在关系中,他们往往更注重对方对自己的关注、赞美和崇拜,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和支持。
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情感安全的追求。
自恋者渴望被他人所崇拜、喜欢和爱护,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和连接给予了他们情感安全感,弥补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三、自我肯定的需求自恋者对于自己的成就和品质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陶醉。
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独一无二、无比成功的人。
这种自我肯定的需求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自恋者试图建立起对自己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以应对内心可能存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四、控制欲望与安全感的追求自恋者通常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行为。
这种控制欲望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而是对于安全感的渴望。
自恋者往往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绝对的掌控和优势地位,以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或失去自信。
这种追求安全感的需求在自恋者的行为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们常常批评他人、争斗利益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自恋者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背后隐藏着对安全感、情感连接和自我肯定的深层需求。
了解这些心理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自恋者,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更加理解和宽容。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自恋者,是指自我中心、过度自负并追求自身重要性和优越感的人。
他们对自己持有极高的评价,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常常排在其他人之前。
虽然自恋者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但是理解他们的自我中心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和应对他们的行为尤为重要。
关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他们常常隐藏内在深处的自卑情感,通过追求表面上的自身优越感来掩盖这种不安全感。
在自恋者看来,只有将自己置于所有人之上,别人才能够认同和尊重自己。
这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次,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对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一定影响。
现代社会追求个人主义和竞争,给予了自恋者实现他们自我优越感的机会。
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也进一步鼓励了自我吹捧和展示。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自恋者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此外,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往往也伴随着对他人关系的困扰。
他们难以真正关心他人,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常常导致他们被认为是自私和不懂得关心他人。
然而,我们在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自我中心并不一定代表自恋者毫无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改变。
虽然自恋者对他人的感受缺乏敏锐度,但是他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积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与自恋者沟通,或许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性。
最后,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其相处。
相比于批判和指责,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探究自恋者内心的需求和动机,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关注他们内心的动机和需求。
依恋模式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模式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是指人类在早期生活中建立起的一种情感联系和依附行为模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模式包括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对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一、安全型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的依恋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尊重和保护,并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情感基础。
这种依恋模式的人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
他们通常能够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表达有着良好的回应能力,能够处理冲突和困难。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平衡,能够在互相依存和个人独立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他们不过度依赖或回避他人,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因此,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拥有更加稳定和满意的人际关系,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实质性支持和情感满足。
二、回避型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的依恋经历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情感支持,或者经历了与主要依恋对象的重大冲突和伤害。
这种依恋模式的人对他人抱有不信任和回避的态度,往往避免建立过于亲密的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常常会保持一种独立和冷漠的态度,不愿意与他人过多地交流和接近。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拒绝承认情感需求、对他人关心和支持的回应能力不足等行为。
这种依恋模式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亲密和支持,容易让他人感到被冷漠和排斥。
三、焦虑型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的依恋经历中,经历了与主要依恋对象的反复失去和失望,并且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
这种依恋模式的人对他人表达出过度的情感需求和依赖,他们常常担心被抛弃,害怕被忽视或被遗忘。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常常会过度关注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对人际关系中的小事过于敏感和紧张。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执着追求爱和关注、误解和放大他人言行、过度依赖他人等行为。
这种依恋模式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频繁体验焦虑和不安,容易导致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的产生。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人格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心理疾病。
小明,28岁,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他拥有一家小型公司,业绩不错,生活看似幸福美满。
然而,他的家人、朋友和员工都感受到了他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明总是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他轻视他人的意见,只听从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他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甚至会对员工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在家庭中,他对配偶和孩子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总是以自己的需求为重。
这种行为让他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配偶和孩子都感到受到了伤害。
小明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不仅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他总是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过分自豪,而且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他无法接受他人对他的批评和指责,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种心态让他变得孤立和焦虑,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他的自尊心过高,自我评价过高,但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针对小明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患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
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常常带有傲慢和自负的色彩,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
在工作和家庭中,他们的自我中心和不合作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同时,患者自己也会因为自我评价过高而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导致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接受自己并非完美的事实。
同时,患者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和工作中,也需要周围的人给予支持和理解,共同帮助患者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困境。
总的来说,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自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夸大、对他人缺乏关注和理解的心理疾病。
这种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索自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法。
首先,自恋人格使得自恋者非常需要关注和赞誉。
他们需要不断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否则就会感到自卑和不安。
这种强烈的自我关注让他们往往忽视了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例如,自恋人格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只听从自己的意见和决定。
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破坏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其次,自恋人格使自恋者对他人的利用和操纵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自恋人格的人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他人没有真正的关心和关爱,只是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例如,他们可能利用他人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或者利用他人的弱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和信任,使别人感到被利用和伤害。
第三,自恋人格导致自恋者对他人的缺乏理解和同理心。
自恋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别人的情感和感受,无法理解他人的需求和难处。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别人的困境无动于衷。
这种缺乏同理心往往导致他们与他人的疏远和矛盾,并阻碍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和互相理解。
最后,自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还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傲慢和轻视。
自恋者往往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秀,更有能力和地位。
他们看不起他人的努力和成就,对别人的意见和贡献持冷漠和轻视的态度。
这种傲慢和轻视会引发与他人的争吵和冲突,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为了处理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2.加强自恋者的人际技巧培训。
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自恋者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倾听、尊重、沟通等。
这有助于自恋者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3.提供支持和理解。
自恋者往往有着深层次的自卑和自我不安,因此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亲朋好友可以表达对自恋者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和自恋的困境。
自恋人格在情绪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自恋人格在情绪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摘要:自恋人格目前受到广泛研究,本文梳理了自恋人格的特点以及在情绪领域的研究,总结了自恋人格的在情绪不同方面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未来自恋人格在情绪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恋,情绪,心理健康引言自恋人格是个体将自己的自我价值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比较,认为自己更优越、更有价值的一种人格状态。
学者们陆续对自恋人格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尤其在针对自恋人格不同类型的研究上,表明了不同自恋类型在对情绪、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其中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最受到关注的。
有研究发现,自恋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另外,相较于低水平自恋者,高病态性自恋水平者有更大的概率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对心理健康有巨大影响。
由于情绪会广泛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目前自恋人格与情绪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个体的人格特质影响情绪的各个方面,而情绪的各个方面又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相应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探讨自恋在情绪维度上的特点以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自恋人格类型对情绪不同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其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自恋人格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增强个体生活的幸福感。
一、自恋人格概述自恋作为一种存在于正常人群中的普遍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复杂且多维的心理结构。
自恋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专注、权利感和利用他人的意愿等(Twenge & Campbell, 2008)。
关于如何将自恋概念化仍然存在争议,但似乎关于自恋的两个基本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个自信/外向的方面(一种以自我提升为特征的自大的自恋表达),一个脆弱/神经质的方面(一种以消极情感和痛苦为特征的脆弱的自恋表达)。
目前也有学者将其概念化区分为浮夸型和脆弱型,浮夸自恋个体傲慢、缺乏同理心且积极寻求外在关注;脆弱自恋个体具有薄弱的自信心,对他人的意见极度敏感。
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理障碍,它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并分析其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一、人格障碍的症状1.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表现出自我矫正、夸大自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赞扬的行为。
他们追求权力和成功,但缺乏对他人感情的关心。
这种症状会导致患者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甚至破裂。
2.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冲动和自我伤害行为。
他们对他人的看法极端不稳定,经常出现过分依恋或者过度保护的情况。
这种症状给予患者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增加了明显的困难。
3. 避症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避症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他们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拒绝,因此常常回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症状使得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二、人格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缺乏情感共鸣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其症状的影响,常常缺乏对他人的情感共鸣能力。
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会导致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困难。
2. 倾向于控制和操控他人一些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具有控制和操控他人的倾向。
他们无视他人的意愿和需求,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这种行为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冲突,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3. 容易产生冲突和激烈争吵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性较高,他们经常出现情绪爆发和冲动行为。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冲突和激烈争吵,使得与他人的交往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
4. 困难的依恋和亲密关系人格障碍常常影响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患者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也可能过度回避他人的亲密关系。
自恋型人格
虽然彻头彻尾的自恋型人格较为罕见,但我们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健康的自恋所带来的影响。
当你同自恋者交往时,他们不切实际地看待现实会让你对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产生疑问。
他们毫无羞耻心,傲慢自大,认为自己理应享受特权,令你愤愤不平。
他们贬低你,让你感觉自己一文不值。
他们脾气糟糕、自私霸道,让你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受到侵犯。
有时我们会被他们的自大感和优越感吸进去,自恋者通过我们身上自恋的弱点抓住我们。
如果我们的自尊心稍有不坚定,如果我们人格当中缺少一点什么,自恋者就会趁机上位。
假如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你觉得更充实更有意思,你也许会选择付出代价实现它。
可这样一来,结果往往是你牺牲了自我只换来镜花水月和满身伤痕。
一旦走进自恋者的世界,你必将失去自我。
自恋者是从来没有过充实感的个体,除了对完美的幻想、对他人的嫉妒,以及害怕羞耻感以外,他们内心空空。
他们的家门口挂着这样的条幅:放弃自己都可进入。
自恋者只利用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能吹捧他们的人,另一种是他们能将之比下去的人。
正常的互惠关系在他们看来好像是被侵犯和利用一样,他们会用甜言蜜语诱骗你、用小恩小惠勾引你、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操纵你、用怒火冲天的架势恐吓你。
唯一的目的就是抹去他人的独立性,从而继续自己融合的错觉。
但没有界限一切将变成混乱一片,毫无现实意义。
对自恋者来说,选择那些高看他们、认可他们有特别之处,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的人是很重要的。
自恋者往往偏好那些有身心缺陷或没有权力的人,因为便于操纵控制。
要把奴隶当成体面的人来看待是件很难的事。
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期待完美,不期待需要的彻底满足和愿望的彻底实现。
好朋友让我们内心更丰富、更坚强,让我们敞开内心但不会抛弃自我。
但自恋者认为自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然而这种极端自私的付出完全不考虑别人是否需要,这其实是变相的索取,只是他们自我欺骗、自我膨胀的做法罢了。
除受虐狂外,没有人愿意和自恋者交朋友,他们贬低别人、侮辱别人,甚至把别人当做替罪羊。
人格测试题最可怕性格(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格测试逐渐成为了解自己、他人以及职场合作伙伴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众多人格测试中,有些性格特征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为“最可怕”。
本文将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常见的人格测试结果,解析这些可能被认为最可怕的几种性格特征。
一、极度自私在MBTI职业人格测试中,有研究表明,ISTJ(内向、感觉、思考和判断)类型的人被认为是最自私的。
这类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规则和秩序,有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测试问题】1. 当你面对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时,你会:A. 首先考虑如何实现个人目标B. 关注团队的整体利益,兼顾个人发展【解析】选择A的人可能表现出较高的自私倾向。
二、偏执狂偏执狂在九型人格测试中被归类为类型5(观察者)。
这类人通常对周围的世界持有怀疑态度,对他人保持距离,容易产生偏见和敌意。
【测试问题】1. 当你遇到一个新朋友时,你会:A. 尽快建立信任关系B. 保持警惕,观察对方行为【解析】选择B的人可能具有偏执狂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漠视情感漠视在情感漠视测试中被称为“情感漠视者”。
这类人可能对周围人的情感需求缺乏关注,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人的感受。
【测试问题】1.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烦恼时,你会:A. 全力支持,给予关心B. 保持沉默,假装不在意【解析】选择B的人可能具有情感漠视的性格特征。
四、过度控制在MBTI职业人格测试中,ESTJ(外向、感觉、思考和判断)类型的人被认为具有过度控制的倾向。
这类人注重秩序和效率,有时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测试问题】1. 当你的朋友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会:A. 直接给出答案,解决问题B. 让朋友自己思考,给出建议【解析】选择A的人可能具有过度控制的性格特征。
五、冷漠无情冷漠无情在九型人格测试中被归类为类型8(领导者)。
这类人通常自信、果断,但在面对他人痛苦时可能显得冷漠无情。
【测试问题】1. 当你的朋友遭遇困境时,你会:A. 立即提供帮助,解决问题B. 保持冷静,观察情况【解析】选择B的人可能具有冷漠无情的性格特征。
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人格障碍是指一种长期存在、固定的、刻板化的人格模式,导致个体与社会产生冲突,并对人际关系、工作及其他重要领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常见的两种人格障碍类型,本文将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探讨。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对自己过高估价、自恋和需要别人持续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自恋型个体往往自视甚高,自吹自擂,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分夸大。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因此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行为。
此外,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往往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物,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另一方面,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过分关注细节、固执己见、猜疑他人意图的人格障碍。
偏执型个体倾向于过分强调完美主义和秩序,追求绝对的正确性,并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严格的要求。
他们常常怀疑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对待别人不信任,并将自己的猜疑视为真实情况。
此外,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其他观点和建议,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往往会给个体和他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需要特殊待遇和礼遇,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建立和保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的自大和自负也常常导致他人对他们的厌恶和疏远。
而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来说,他们的过分固执和猜疑容易引发冲突,并可能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们的深深的不信任感也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和不安。
为了帮助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改善他们的情况,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学习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被用于一些严重症状的管理,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结而言,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两种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这些人格障碍者的互动。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或者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并非简单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可能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
了解并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具有过度的自我重要感,他们渴望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认为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与尊重。
这种障碍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个人的经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差。
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现实,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实现。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患者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恋,并引导他们以更加客观和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
同时,自我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自己在取得一点小成就时就过度炫耀,或者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切入点。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人际关系调整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
由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很容易导致他人的反感和疏远。
要改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
并且要真正用心去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此外,学会换位思考也是关键。
人格障碍认识常见人格障碍及其影响
人格障碍认识常见人格障碍及其影响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使患者在社交、情感和行为方面出现持续的、不适应的模式。
人格障碍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使其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本文将对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主要特征是情感不稳定、行为冲动和自我认同困惑。
患者常常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喜怒无常,容易产生情绪爆发和自残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社交功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孤独型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SPD)孤独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被动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出对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极度冷漠和缺乏兴趣。
他们通常更喜欢独处,对与他人互动缺乏兴趣。
孤独型人格障碍使患者在社交活动和情感交流方面存在困难,导致其与他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三、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DPD)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对自己能力的低估。
患者通常具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需要他人的指导和支持才能应对日常生活。
依赖型人格障碍对患者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在决策和独立性方面存在困难。
四、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对自己的过度夸大和对他人的轻视。
患者常常自视甚高,追求权力和成功,极度需要他人的赞扬和崇拜。
自恋型人格障碍使患者对他人缺乏关心和同情心,常常陷入冲突和争议中。
五、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OCPD)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注重秩序、规则和完美主义。
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长期以来在心理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与此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也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心理现象。
本文首先将对自恋、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在个体心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自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对自恋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产生反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理解自恋、共情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恋及相关心理问题,促进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提升。
二、自恋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自恋,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他因爱上自己的倒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痴迷。
在心理学领域,自恋被定义为一种过度关注自我,过度夸大自我价值,以及对他人情感缺乏共鸣的心理现象。
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视过高,以及对他人的需求和情感缺乏理解和关心。
自恋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自恋被视为一种自我中心的病态心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自恋并非全然负面,适度的自恋可以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自恋的概念逐渐被拓宽,从病态自恋发展到健康自恋,即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
近年来,自恋的研究逐渐关注其与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自恋者常常被认为缺乏共情能力,难以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研究结果显示,自恋与共情并非完全对立。
一些自恋者虽然表现出自我中心,但他们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展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可能与自恋者的类型和程度有关,如病态自恋者可能更缺乏共情能力,而健康自恋者则可能具备较好的共情能力。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引言人际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社交适应能力和情感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如同纽带,将个体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探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对于人们改善社交技巧、增进人际互动以及建立长久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下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几个主要因素: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意识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反应和接受程度。
高度自我意识的人可能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感到不安和自卑,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良好互动。
相反,低度自我意识的人通常更专注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回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情绪智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冲突、培养同理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
3. 沟通能力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并且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有效地沟通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并且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
4.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能力和行为。
良好的社交技巧可以帮助个人轻松地与他人相处,增进亲和力,并建立起深入的人际关系。
社交技巧包括倾听技巧、表达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5.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
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而另一些则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外向性格倾向的人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内向性格倾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独处。
自恋型人格对他人的危害
虽然过去对自恋型人格有所了解,但并不认识它的危害程度,肤浅的认为“有病可以治疗,以后会好的!”。
错了!大错特错!任何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宽容、迁就、帮助,换来的是自恋狂变本加厉的对待!在专家眼里他们是“爬行动物”------冷血!自恋型人格对他人的危害↘自恋型人格的特征:自我为中心。
自恋不同于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一种令人钦佩的精神力量,而自恋型人格的自信只是狂妄自大。
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只会结出两种恶果:一是自以为是的想法,二是对私欲的狂热追求。
而不论是哪种结果,都需要别人为之付出代价。
↘自恋型人格眼里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需求,什么好事都得把他们排在首位。
大家都喜欢被人关注,但自恋者对关注的渴望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甚至通过摆布他人、操纵局势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常人都是通过刻苦努力来获取成功,而自恋者的成功都见不得光,为了取得成功,他们不惜欺骗、撒谎、歪曲事实、投机取巧,毫不关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那时的我们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任意求取,为所欲为。
从本质上来讲,自恋型人格似乎从未从这个时期“脱壳而出”变为成年人。
他们仍具有这种儿童一般的索取欲望,为了身处关注的中心而做出荒诞不经、不可理喻的事。
↘这种人喜欢在会议、聚会、社交活动等场合迟到,任凭大家牺牲时间精力等着他们的到来。
接着,他们会旋风般闪亮登场,只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在跟别人说话时,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明示或暗示“我就是这里最聪明的人”。
有些自恋者喜欢厚颜无耻地自抬身价,习惯性地向你提起他们认识什么什么人、跟什么什么人共进过午餐……只为让你明白他们有多么厉害。
↘自恋者有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他们能捕捉到别人的弱点和短处并加以利用,借此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这种事他们往往做得非常狡猾隐秘,比如:看到你买了新手机后,立刻设法把话题转移到其它更为昂贵的手机上去,其声音之大足以使在场客人全都听到……他们才不关心你有什么感受,踩着你才能站得更高,好让别人看到自己。
自恋的我作文范文
自恋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过度自信或过度自我欣赏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社会中,很多人会表现出自恋的行为,这不仅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还有可能会对人的社会交往造成不良的影响。
自恋者通常表现出一种极度自负和自大的情况,他们会对自己过度自信,一切事情都会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
自恋者还喜欢在社交场合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以求得他人的赞赏和关注。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过度自信,会对自己进行美化和强调,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有些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打扮自己,进行各种美容和塑身,以求得外界的赞誉和赞许。
自恋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他们常常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并且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这样的行为会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孤立和被排挤。
自恋者还会产生一些偏执和妄想,他们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而不是因为努力和机会。
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误解和不愉快,引发矛盾和纷争。
当然,自恋也并非一无是处。
适度的自信和自尊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它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但是,过度的自恋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
突,所以我们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自恋行为,避免对周围的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自恋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会影响到人的社交交往和情感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恋的危害,控制好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和心态。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科学,对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包括家庭关系、友情、爱情关系等。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一、人格理论与人际关系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个体的个性和特质。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例如,外向性格的人更善于社交和建立友谊,与人沟通交流更加得心应手;内向性格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较难主动与他人交往。
此外,人格理论还对人际冲突和相互依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扰和挑战。
二、情绪与人际关系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也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因素。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好。
相反,消极情绪如愤怒、嫉妒等往往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争吵和冲突。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适当回应,能够促进互动和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人际认知与人际关系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和能力。
它包括对他人的观察、理解、推断和评价等。
人际关系中的合作、沟通和冲突都离不开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认知。
人际认知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和误解,启示我们如何减少误解、改善沟通和解决冲突。
其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偏见和刻板印象则会对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四、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理解和关注的程度。
社会支持对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获得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个体的压力和情绪困扰,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
对他人的支持和关心,能够建立起互惠和信任的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降低人际关系的质量。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
然而,人际关系的发展往往受到个体内心依恋模式的影响。
依恋模式指的是人际关系中个体对他人依赖和亲密关系的期待和认知方式。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依恋模式的分类依恋模式通常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模式:安全型的个体通常具有自尊心较强、自立性高,并且能够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对他人的需求有适度的期待,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能够理解和满足他人的需求。
2. 回避型依恋模式: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并表现出独立和冷漠的行为。
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较低,害怕依赖他人,可能更多地选择独自解决问题,不愿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3. 焦虑型依恋模式:焦虑型的个体常常对他人过分依赖,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合理的担忧和焦虑。
他们对他人的需求有较高的期待,担心被他人拒绝或抛弃,对他人的关注和接受有强烈的渴望。
二、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影响信任和亲密度:依恋模式对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容易建立稳定、互信的人际关系,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者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存在信任障碍,难以真正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2. 影响情绪调节能力:依恋模式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并通过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获得情感支持。
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者则常常面临情绪的不稳定和难以独立调节的挑战。
3. 影响冲突处理方式:依恋模式还会对个体处理冲突的方式产生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能够以积极、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焦虑型依恋者往往对冲突感到不安和恐惧,容易陷入攻击或回避的态度。
三、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的依恋模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改善人际关系。
1. 安全型依恋者:安全型依恋者应继续保持对他人的适度依赖和信任,但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以对自我价值的夸大、需要他人钦佩及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一、自恋型人格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久的、自我中心化的模式。
这一障碍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对自我重要性夸大的表现,例如夸耀成就或能力。
强烈需要他人的钦佩和认可。
对批评或拒绝的强烈反应(例如生气或沮丧)。
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的需要或感受。
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将自己视为特殊或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特殊人物理解。
这些特征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评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显著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初步判断。
1. 夸大自我形象自恋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就、才能、外貌等进行夸大。
他们希望他人能够始终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常常以“我是最好的”或“只有我最懂这个”为表现。
2. 渴望关注与钦佩自恋者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试图成为焦点,过度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3. 缺乏同理心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疏远。
4. 极度敏感于批评尽管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对负面反馈极为敏感。
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或防御反应,甚至导致冲突。
5. 利用他人实现目标自恋者往往把周围的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他们可能会利用朋友、家人或同事来达成某种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需求。
【演讲稿】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1. 引言自恋是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精神病理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使用narcissism一词概括病理性的自恋, 弗洛伊德在其1914年出版的论文《论自恋》中则首次系统的论述了自恋这一概念。
临床领域, 自恋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
美国精神疾病分析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 中首次将自恋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
在非临床领域, 自恋则被看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 是个体长期将心理注意力倾注于自身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恋者具有高度自我关注、夸大的自我重要性, 优越感、特权感以及人际利用性等特点。
关于自恋的结构有两形式说和连续体说, 国内学者郑涌和黄黎的研究表明, 自恋存在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
显性自恋指渴望维持一个不平凡的自我形象, 有很强的表现欲, 强烈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钦羡。
显性自恋与高自尊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相联系。
相反, 隐形自恋将夸大感隐藏在潜意识中有自卑感, 隐性自恋者自信心脆弱, 外部表现为敏感、焦虑同时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
不管是哪种自恋形式, 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即都是将注意力专注于自身, 以自我为中心, 希望自己受到他人重视。
可见自恋者始终是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 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和虚荣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自恋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能为别人着想, 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因此自恋对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都会有一定影响。
人际关系是自恋的一个重要的因变量, 人际关系受自恋人格影响深远, 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结合中西方国家关于自恋与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 探析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涉及共情、自我建构、自我提升和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自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依恋模式、恋爱风格和恋爱满意度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1. 引言自恋是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精神病理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使用narcissism一词概括病理性的自恋, 弗洛伊德在其1914年出版的论文《论自恋》中则首次系统的论述了自恋这一概念。
临床领域, 自恋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
美国精神疾病分析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 中首次将自恋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
在非临床领域, 自恋则被看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 是个体长期将心理注意力倾注于自身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恋者具有高度自我关注、夸大的自我重要性, 优越感、特权感以及人际利用性等特点。
关于自恋的结构有两形式说和连续体说, 国内学者郑涌和黄黎的研究表明, 自恋存在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
显性自恋指渴望维持一个不平凡的自我形象, 有很强的表现欲, 强烈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钦羡。
显性自恋与高自尊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相联系。
相反, 隐形自恋将夸大感隐藏在潜意识中有自卑感, 隐性自恋者自信心脆弱, 外部表现为敏感、焦虑同时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
不管是哪种自恋形式, 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即都是将注意力专注于自身, 以自我为中心, 希望自己受到他人重视。
可见自恋者始终是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 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和虚荣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自恋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能为别人着想, 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因此自恋对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都会有一定影响。
人际关系是自恋的一个重要的因变量, 人际关系受自恋人格影响深远, 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结合中西方国家关于自恋与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 探析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涉及共情、自我建构、自我提升和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自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依恋模式、恋爱风格和恋爱满意度上。
2. 自恋与人际关系2.1 自恋与共情共情能够缩短人际距离, 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自恋者由于高度的自我关注, 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得自私、爱自我表现, 忽视他人需求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另外, 为了维持自身完美的形象, 他们通常不愿意自我暴露, 同时由于自恋者高度的自我关注, 从而没有将多余的注意力用来关心他人, 因此, 自恋者的人际关系大都处于浅层次的交流水平, 很少有能够深入交流的对象。
很难获得深入、亲密的人际关系。
自恋者无论在认知还是情感上都很难做到与他人真正共情。
例如, 周晖和张豹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自恋者的共情能力很弱。
该研究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高敏感性自恋量表和人际反应量表随机测查被试, 对被试的自恋水平和共情能力进行了评估。
研究表明, 显性自恋和隐形自恋都与观点采择显着负相关, 而观点采择体现的是共情的认知成分, 这即表明自恋者在认知上是不能与他人有效共情的。
该研究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显性自恋与共情关注无显着相关, 隐性自恋与个人忧伤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
个人忧伤体现的是自恋的情感成分, 这就是说, 是他人所处情境会引发隐性自恋者相关情感上的体验, 这可能是因为隐性自恋者对情绪体验高度敏感, 他人的情绪也能引发自身的深刻感受, 实际则可能是因他人处境而引发的一种自怜行为。
因此, 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在情感上对他人所处情境的反应虽有所不同, 但其本质仍然相似, 即并非真正关注别人和体验他人感受总之, 共情需要对他人密切的关注, 感受他人所处的情境, 从而真实体会他人的感受。
自恋的核心特征是高度的自我关注, 自恋者将注意力都倾注在自身, 很难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 真正去关心他人的情绪和处境。
因此, 自恋被描述为一种需要钦羡、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格特征(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DSM-5) 。
2.2 自恋与自我建构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 是指自己对自我形象的描述和说明。
目前关于自恋和人际关系的研究都比较重视自我构建, 并将其视为个体与他人关系研究的一般模式。
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的自我建构过程并不相同, 这是由他们的特征决定的。
显性自恋一般表现为夸大、自信和乐观, 显性自恋者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 与独立性自我表述一致, 例如, 国外研究者Markus指出独立性自我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及自我中心的态度倾向。
隐性自恋表现为脆弱、悲观, 及自我怀疑, 隐性自恋者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其自我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
因此, 隐性自恋者表现为依赖性的自我建构。
Elke Rohmann等人采用自我建构量表(self-construal scale) 对124名被试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显性自恋与独立感呈正相关, 倾向于高自尊;隐性自恋与独立感呈负相关, 倾向于低自尊。
进一步分析表明显性自恋与独立的自我构建正相关与依赖性自我构建负相关, 即在显性自恋量表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对自我形象的描述越独立, 不受他人影响;隐性自恋与依赖性自我构建正相关, 与独立性的自我形象零相关, 即在隐性自恋量表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对自我形象的描述越依赖他人, 易受他人评价影响。
该项研究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即隐性自恋对自我构建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通常认为在人际中的自我建构更倾向于隐性自恋, 这是因为人际间的自我建构暗示了心理脆弱和焦虑敏感, 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不得不担忧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意见, 从而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也部分依赖他人的评价。
综合研究者们在自恋与自我构建方面的研究, 不难看出自我构建对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 独立性的自我构建者一般有稳定的自我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得较自信、有主见, 行事独立, 在人际交往的初期阶段比较有吸引力。
但因其强烈的表现欲会令他人感到强大的压力, 同时显性自恋者的观点固执不易妥协, 易引发与不同观点者间的冲突。
依赖性的自我建构者其自我形象一般受到社会关系和谐, 人际交往适应和团体服从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妥协、服从, 自主性不强, 依附于群体或他人。
这样在团体中隐性自恋者通常扮演着和平者的角色, 较顺从团体意见, 对团体的依赖性强烈。
这也就是说, 依赖性的自我构建通常有利于团体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也说明隐性自恋在持续性的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自恋与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 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 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 具有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的功能。
刘肖岑, 王立花, 朱新筱认为自我提升是个体提高自我概念, 夸大自身品质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为使人际交往开展得更加和谐顺利, 人们会努力去证实原有的自我概念, 避免获得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反馈。
通常认为自恋者有很显着的自我提升倾向, 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在与同伴合作中自恋者倾向于把成功任务结果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却不归因于同伴的能力和努力。
高自恋者有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 在工作中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作用, 从而有意提高自我形象。
自恋者一般还用策略性的社会比较来实现自我提升。
自恋者通常选择下行社会比较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因为这样能让自己有更多的优越感。
Laura M.Bogart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自恋者从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体验到增强的积极情感, 而从向上的社会比较中体验到增强的敌对意识。
另外, 通常认为喜欢自己的人会给自己提供积极的人际反馈, 所以自恋者往往乐于选择和喜欢自己的人交朋友, 这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得到他人认可的需要。
这也就是说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 自恋者会选择与有益与提升自我形象的交往对象建立人际关联。
他们一般会选择比自己较差点的人做朋友, 这样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同时以己之长较彼之短能充分满足自恋者的虚荣心。
另外, 通过镜像自我人们也能实现自我提升, 因此自恋者喜欢选择和成就卓越的人建立某种程度的关联。
例如他们通常会说“我和某知名伟人是亲戚关系”, “某着名作家是我的校友”等等。
自恋者把自己和名人联系起来, 以此提高自我形象并获得来自他人的钦羡。
自恋者有强烈的自我提升需要, 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对象都是有利于表现其优越的自我形象, 或有利于提高自身地位。
这样他们通常喜欢和两种类型的人建立关联, 即综合条件差于自身的人和综合条件极其优越的人。
3. 自恋与亲密关系3.1 自恋与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的发展, 中自恋的影响主要涉及依恋模式和恋爱风格。
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与引起病理性自恋的一些外在环境因素间存在很大差异, 如儿童虐待、躯体忽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等。
有研究表明, 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不当教养方式呈较显着关联。
这样通过分析自恋者的形成因素, 人们可以预期自恋的两种形式在成人间的人际模式, 即依恋模式和恋爱风格。
依恋模式一般认为有两种, 即安全型的依恋和焦虑型的依恋。
安全型依恋表现为与亲密伴侣之间保持感情上的距离, 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焦虑型依恋表现为对恋爱关系终结的担心、忧虑, 害怕自己付出的情感得不到回报。
显性自恋倾向于安全型依恋模式;隐性自恋焦则倾向于焦虑型的依恋模式。
显性自恋者具有很高的自尊、比较自我钦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独立性强, 这些特征使得其在亲密关系中处于情感封闭状态, 要求保持很强的个体独立性, 不关心亲密伴侣的需求,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自恋者实质上仍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崇拜和关注。
显性自恋的个体不愿意卷入亲密关系的深度交流中, 或许这是由于他们害怕过多的自我暴露会让其失去在对方心中完美的形象。
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别人面前喜欢拥有优越感, 希望通过人际距离来维持自身高高在上的形象。
隐性自恋者的核心心理特征是缺乏自信心、脆弱敏感, 容易焦虑、自尊较低。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隐性自恋者极度缺乏安全感, 担心被拒绝, 同时对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及时回报感到愤怒。
所以, 隐性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倾向于索取, 只有对方的关心和呵护才能消除他的焦虑和敏感, 显得比较神经质。
自恋者的依恋模式很难是对等的, 他们对伴侣的关心都不够, 较为关注自己的心理需要, 这通常带给他们的伴侣很多困扰。
3.2 自恋与恋爱风格加拿大学者John Alan Lee区别了六种恋爱风格:浪漫式恋爱、游戏式恋爱、命令式恋爱、友谊式恋爱、狂热式恋爱和利他式恋爱。
不同水平的自恋其恋爱风格也有差异, 国外的研究者Elke Rohmann证实了自恋与游戏式恋爱显着关联。
Elke Rohmann等人通过对91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被试的研究证实, 显性自恋与游戏式恋爱、浪漫式恋爱和指令式恋爱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