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自然环境 学案
5.1植被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
![5.1植被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2094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e.png)
5.1 植被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天然植被:天然形成,如 、 、 等。
从高到低分三层: 、 、 ,影响因素是 。
气温越 ,降水量越 ,垂直结构越丰富。
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
1 、 自地面到顶部依次可见( )A .乔木、灌木、草本B .草本、灌木、乔木C .灌木、草本、乔木D .乔木、草本、灌木 2 、森林中形成明显垂直分层结构的主导因素是(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如 、 等。
A .地形B .光照C .水分D .土壤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被示意图。
读图,回答3—4 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 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4. 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 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5~7 题。
5.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A. 耐寒B.耐旱C.耐风D. 耐渍6.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旱灾B.水源C.大风D. 障碍物7.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 )A. 环境污染B. 土地退化C. 生物入侵D. 生物多样性增多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600~4300m 的阳坡、半阳坡地带。
祁连圆柏树干笔直或略扭,叶子为刺叶或鳞叶,根系发达。
但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
据此完成 8~9 题。
8.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 )A .喜热B .喜湿C .耐盐碱D .耐寒旱、耐贫瘠9.柴达木盆地中很多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分布且周边被荒漠包围,说明了( )A .植被破坏严重B .气候干旱,降水少C .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D .人类保护某地理小组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图1),而背海一侧的植被则高大而茂密(图2)。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5abe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8.png)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生产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图片的方式,呈现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20分钟)(1)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说明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
(2)植物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功能对环境的重要性。
3.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0分钟)(1)植物种植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植物种植对水资源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3)植物种植对大气的影响。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4.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20分钟)(1)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文献资料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产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植物生产中实现环境保护。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等方式深入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第2课时植被与环境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第2课时植被与环境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2bbe0fd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6.png)
第2课时植被与环境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植被与环境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物的① 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1)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② 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受气候的影响,植被形成③ 带状分布。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④ 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
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⑤ 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⑥ 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自我诊断1.下列有关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B.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C.水湿环境植被具有发达的根系D.碱蓬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答案:B解析:植被与环境关系密切,植被的生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土壤的肥沃程度和土壤的类型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类型;干旱环境的植被具有发达的根系;碱蓬指示碱性土壤,而红壤是酸性土壤。
2.陆地地表自然景观从赤道到极地产生明显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 )A.热量B.水分C.地形D.植被答案:A解析:陆地地表自然景观从赤道到极地产生明显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
3.山东多杨树、柳树等落叶阔叶树,福建多樟树、榕树等常绿阔叶树。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0c7de1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4.png)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课题名称《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单元章节第五章第一节二、教学目标1 核心素养角度(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植被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森林破坏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地图将主要植被类型进行归位,并解释原因;画出校园平面图,将校园典型植被的位置在地图上画出来。
综合思维根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探究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外观察,了解校园植被的类型、群落构成、季相变化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在纸上画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植被的特征和形成的环境特点教学难点世界植被分布;分析陆地植被景观分布与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
四、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投影】苍南县、南宋村、灵溪镇地图【视频】苍南县南宋村古树视频【提问】为什么“苍南树王”能够历经900年之久却仍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师生总结】主要与自然环境有关。
【转承】那么植被的生长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主要植被和自然环境。
课标要求: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认识主要植被,从而揭示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回答苍南县地图、答出苍南树王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关。
苍南县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南宋村的这颗古树同学们也有一定的了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用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推进【投影】【概念介绍】植被、群落和种群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举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例如校园里的所有樟树是一个种群、所有桂花树又是另外一种种群,那么校园里所有的植被种群就构成了群落)植被的分类(校园里自由生长的野草→自然植被;校园里被裁剪的整整齐齐的树木→人工植被)【转承】了解了有关概念之后,就要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场植物的旅行,走进植物的世界。
新湘教版必修一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设计
![新湘教版必修一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bf75dbad02de80d5d84084.png)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世界美丽多彩,从这些植被上可见一斑。你们见过这样的植物么?
观看植被图片
多样的植物反映的是植物各有各的特点,隐含的是与植物特点相对应的多样的环境特点
PPT
1'00''
温故知新
新课讲解
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发放小组学习的学案。
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结合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①这些植被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怎么命名他们所属的类型呢?
每组资料内容:
第1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的图片;
第2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图片;
第3组: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图片;
第4组: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的图片。
承转过渡呈现空白世界区域图组织学生把自己组的植被可能分布的区域画在图上适时指导学生的画图和回答学生问题各组派代表画图并说出自己组的判断理由其他组提出质疑进一步铺垫植被与环境的关系ppt500实践操作分享交流结合学生在实际画图中出现的问题过渡到案例1奇怪的巧克力山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提出问题
课题名称: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适时指导学生的画图和回答学生问题
各组派代表画图,并说出自己组的判断理由
其他组提出质疑
进一步铺垫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PPT
5'00''
实践操作
分享交流
结合学生在实际画图中出现的问题,过渡到案例1 “奇怪的巧克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②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③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6be04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在环境中的生长与适应特点,促进学生对植物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设计内容:1. 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所适应的生长环境,比较不同植物在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下的生长情况。
2. 植物的适应特点: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其根、茎、叶等器官结构,分析植物在环境适应上的特点,并设计实验验证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 植物的生态功能:让学生研究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通过实验考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三、设计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确定实验方案和观察指标。
2. 实地考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记录光照、温度、湿度等相关数据。
3. 对所选植物进行器官结构分析,比较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4. 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5. 讨论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四、设计要求:1.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
2. 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3. 实验操作要符合安全规范,保证实验室和野外实地的安全。
4. 学生需要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分析总结等内容。
五、作业评价:1. 实地考察和实验设计能力(30%):包括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观察、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2. 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30%):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合理解释。
3. 讨论交流能力(20%):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实验心得。
4. 实验报告书写(20%):报告内容清晰完整,表达准确规范。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大班教案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大班教案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fdcd3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5.png)
大班教案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与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文将就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探讨。
首先,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其生存与繁衍的基础。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特征和机制。
例如,沙漠植物通常具有深根系和多毛表面,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吸收水分的能力,从而适应干旱环境。
而高山植物则具有更加发达的细胞壁和气孔,以适应低温和高辐射的环境。
植物通过不断地适应环境,不断地进化和演化,从而在各种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其次,植物对环境的积极作用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自身提供能量和物质来源,同时也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氧气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植物在地球上扮演着类似于“自净作用”的重要角色,通过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大大减轻了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和状况,提高了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
另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还体现在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调节上。
植物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
例如,在干旱季节,植物会减少气孔开放,降低水分蒸腾,以减少水分流失。
在寒冷季节,植物会逐渐减少生长活动,以适应低温环境。
植物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响应,使自身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生长和繁衍,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再者,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还体现在植物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上。
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可以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结构、水分渗透、气候温度等。
例如,森林中的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影响气候和下雨的情况。
植物的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植物通过其生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所处环境的条件,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7ffc9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d.png)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与生长因素。
2. 掌握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生长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与因素、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分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因素。
3. 讲解植物与光的关系:介绍光合作用及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讲解植物与水的关系:讨论水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植物调节水分的能力。
5. 讲解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性。
6. 讲解植物与空气、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7. 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展示讨论结果。
8.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讨论实验结果。
9. 总结:梳理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度。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植物生长及环境因素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身边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阅读相关文章,扩展对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了解。
备注: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幼儿园生态环境:植物观察实验教案
![幼儿园生态环境:植物观察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e1b9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2.png)
【幼儿园生态环境:植物观察实验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实践,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植物观察实验是生态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将共享一份完整的植物观察实验教案。
二、教案内容1. 实验目的:通过植物观察实验,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实验材料:- 小花盆或透明塑料袋- 土壤- 种子或幼苗- 水壶- 记录表格3. 实验步骤:- 辅导幼儿将土壤装入小花盆或透明塑料袋中,并在其中种植一颗种子或放入一株幼苗。
- 每日固定时间给植物浇水,并让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根部情况等。
- 每周对植物进行一次观察总结,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浇水和光照等因素。
4. 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带领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总体生长情况,对比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引导幼儿分析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三、实验导入在进行植物观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或图片,让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次户外的植物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自接触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植物是怎样摄取水分和养分的?植物在不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差异?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实验指导1.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鼓励他们在记录表格上勇敢地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 针对不同芳龄和能力的幼儿,可以设置不同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芳龄较小的幼儿,可以要求他们简单记录植物每天的变化;对于芳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察假设,并进行小组讨论。
3.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教案植物环境范文
![教案植物环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affa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3.png)
教案植物环境范文教案标题:植物环境学科:生物学年级:初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2.掌握植物对光、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的认识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难点:1.植物适应各种环境的特殊机制;2.掌握植物环境的保护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以实际环境为例,提问学生:你们见过哪些植物?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探究(25分钟):2.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研究观察。
观察以下问题并记录:植物的外观特征是什么?生长在什么环境中?喜欢阳光还是喜欢阴暗的地方?需不需要大量水分?3.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自己观察的结果,并进行讨论:为什么这种植物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它们有什么特殊的适应机制吗?4.师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不同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光、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有什么要求?总结(10分钟):5.教师总结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并强调植物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
巩固(15分钟):6.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班级周围的植物,设计一个环保计划,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要求包括保护植物所需的光、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
7.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环保计划,并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和评价。
教学资源:1.班级周围的各种植物;2.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板书和投影。
评价:1.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笔记;2.小组环保计划的设计和展示。
拓展:1.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观察更多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加深对植物适应性的理解;。
学案6:5.1植被(课时1)
![学案6:5.1植被(课时1)](https://img.taocdn.com/s3/m/3069ec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第一节植被(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视频、图像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森林类型,掌握主要森林类型的分布和生长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4.结合案例,说明森林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植被概念2.植被分类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①植被改造环境②植被适应环境——植被的垂直结构4.森林的分布地区5.森林差异性的表现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
平均海拔1 500米,林区夏季温暖湿润,高温期短,冬季干燥,寒冷期长,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
塞罕坝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1681年,清康熙大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目前,这里的森林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形成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1.塞罕坝林场的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这两种植被有什么特征?与当地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森林类型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点环境适应性亚寒带针叶林乔木树叶为乔木叶片,落叶阔叶林发叶, 落叶2.根据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和特征,你认为它们适合用于塞罕坝的环境恢复吗?为什么?典型特征:研读教材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结合生活体验,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植被自上而下分几层?2.图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变化有什么规律?3.各层植被高度和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材料二历史上,塞罕坝曾遭遇毁灭性打击。
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后又遭掠夺式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里呈现着“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连百里之外的北京也失去天然屏障,冬春季节饱受沙尘暴侵扰。
1962年,国家在此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塞罕坝几代人的接续努力,目前在此营造起万亩林海,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798ec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3.png)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野外实践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植被类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识别并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植被概述1.植物种群: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个体集群。
2.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种群,称为植物群落。
3.植被: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4.植被分类: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热带雨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
②特征: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
③作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系统,影响全球环境。
(2)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征:散生在草原中的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
典型植物为猴面包树。
2.亚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等类型。
(1)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亚热带地区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森林植被。
(2)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3)亚热带荒漠草原:主要由旱生灌木和禾草组成。
3.温带植被:典型植被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1)落叶阔叶林:春夏季长叶、冬季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针叶林(泰加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通常由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3)温带草原: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由低矮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组成。
学案6:5.1植被(课时2)
![学案6:5.1植被(课时2)](https://img.taocdn.com/s3/m/ba25f4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d.png)
第一节植被(课时2)学习目标1.运用视频、图像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草原与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区和生长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草原和荒漠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草原、荒漠植被的分布地区2.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差异性的表现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1.观察图片描述草原带与森林带的景观差异,并思考其原因。
【总结】差异:原因:2.草原与荒漠的形成在热带与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1)热带草原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2)温带草原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3)荒漠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总结:草原、荒漠植被特点及环境特征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1.1979年,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湿地对环境的作用:(1)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
(2)调节气候。
(3)净化天然水体。
(4)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
(5)保护生物多样性。
2.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草原的作用:草原具有防止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作用。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精品公园“精”在何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7页,谈一谈皇城根遗址公园“精”在何处。
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核心素养专练2019年2~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导学案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e8be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e.png)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1. 什么是生态环境?
2.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3. 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和特点不同?
二、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 高海拔地区的植物:
- 高山植物的特点是什么?
- 世界著名的高山植物有哪些?
- 高山植物是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的?
2. 沙漠地区的植物:
- 沙漠植物的特点是什么?
- 沙漠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的?
- 沙漠中常见的植物有哪些?
3. 水生环境中的植物:
- 水生植物有哪些适应水中生长的特殊结构?
- 水生植物对水质有什么作用?
- 世界上著名的水生植物有哪些?
4. 寒冷地区的植物:
- 寒冷地区的植物适应低温环境的方法有哪些?
- 寒冷地区的植物有哪些特点?
- 世界上著名的寒冷地区植物有哪些?
三、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1. 为什么要保护植物?
2. 如何合理利用植物资源?
3. 怎样保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繁衍?
四、实践活动
1. 参观当地植物园或植物展览馆,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特点。
2. 根据自己所在地的环境,制定保护当地植物和环境的方案。
3. 种植一些适应自己家庭环境的植物,关心植物的生长和保护。
通过以上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培养对植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意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健康成长和环境保护水平。
愿我们的学生在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案5:5.1植被(课时2)
![学案5:5.1植被(课时2)](https://img.taocdn.com/s3/m/1f1d38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f.png)
第一节植被(课时2)学习目标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我的疑问】自主预习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等相关知识积累,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任务一根据学习目标的提示,通读教材第84~87页,初步感知。
任务二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
1.组织形式①领队:教师②两个大队长:森林组长,草原与荒漠组长③各组分别设4个小分队,分别为:1.1热带雨林 1.2常绿阔叶林 1.3落叶阔叶林 1.4 亚寒带针叶林;2.1热带草原 2.2热带荒漠 2.3温带草原 2.4温带荒漠2.查阅内容8个小分队分别查阅本分队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布地区、生态特点(文字+图片) 课堂探究活动一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精读教材第84~87页,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交流展示汇总各小分队的研究成果。
一、森林组1.交流分享(1)识别森林类型:①分布地区②气候类型及特征③植被生长特征(根茎叶花、垂直结构及多样性、生长季节等)(2)领会环境特征(如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影响不同森林的分布和生长特征。
2.成果汇总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区垂直结构年均温年降水量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雨林复杂简单高低多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二、草原与荒漠组1.交流分享(1)识别草原与荒漠类型:①分布地区②气候类型及特征③植被生长特征(耐旱特征:根茎叶等)(2)领会环境特征(如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影响不同草原与荒漠的分布和生长特征。
2.成果展示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区气候特点植被特征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荒漠活动二思维探究,拓宽视野精读教材第86页材料和图片,探究以下问题。
1.说出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特征。
2.说出红树林植物的特点。
3.针对上述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4.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关爱家乡我为社区“精品公园”献言。
核心素养专练【基础巩固】板根亦称“板状根”,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
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进土壤,执行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撑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与自然环境》学案
教学目标:
1、以三明格氏栲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究天然林的形成成因、开发保护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并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1、植物生长或植被形成的成因、植被破坏或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多角度设问的试题解答。
教学难点: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多角度设问的试题解答。
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后野外观察活动参与去化解难点;
2、通过有效利用交互式班班通课件,将思维导图展现。
新课
复习导入
气候类型与自然景观(植被)
一、植物生长或植被形成的自然因素
1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在三明市西南26公里的莘口乡楼源、曹源两村和永安市贡川乡境内,距市区仅二十余公里。
中心坐标为26°10′N,117°27′E 。
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钩栲,俗称“红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其独特的原始森林的雄浑美、质朴美和自然美令人流连忘返。
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年平均气温为19.9℃,平均年降水量为1564.1毫米;景区所在的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和广西的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受地势影响,多强对流天气,暴雨过程多。
格氏栲天然林属于什么自然植被?简述其形成的气候条件?
2、植物生长或植被形成的其他因素:地形、土壤、水文等
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和广西的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天然格氏栲林下土壤的质地大都为重壤土至轻粘土,其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林分的土壤。
格氏栲天然林形成还有什么自然条件?说明植物生长或植被形成的其他自然因素还有哪些?课堂检测
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行“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的说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半边房“高墙窄院”的民居特色主要考虑到当地
A.全年降雨充沛
B.土质疏松
C.雾霾频发
D.冬寒夏热
2、半边房门前适宜种植什么树,其作用是
A.常绿阔叶树,春季防风固沙
B.落叶阔叶树,夏季遮阴纳凉
C.常绿阔叶树,秋季载水增湿
D.落叶阔叶树,冬季挡风避雨
二、植物或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植物促使自然地理环境良性循环
案例分析
天然格氏栲林下土壤进入红壤土壤成土过程的最高阶段,形成具有较高肥力的土壤。
简述森林对土壤的作用。
2、植物的破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恶性循环
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凤毛麟角"、"绿色明珠"、"世界之最" ,200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森林公园。
景区内还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多种树木;樟、楠、木荷、建柏、黄杞、山肉桂等木本植物,麦冬、砂仁、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材上百种。
经济菌内40种,鸟兽内100多种,昆虫两爬类近2000种,比如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鹇、足鸡等飞禽走兽。
林中还栖息着小鹿、黑熊、果子狸、飞鼠、白鹇、长尾雉、足鸡等珍禽异兽。
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如果未建设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遭到严重砍伐,则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变化?
课堂检测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如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0-12题。
3、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4、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5、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思维导图总结
课后探究——研学旅行
请在家长的陪同、教师的指导下,周末前往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研学旅行。
野外观察验证以下具体内容:格氏栲树冠、花蕊、树叶、树干、根系;中草药材、其他树种(结合“形色”手机软件);经济菌、昆虫两爬类、鸟兽、水资源、林下土壤等;回校后结合实地研学成果,小组探究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授课教师:将乐县水南中学陈祝清
指导教师:三明市第一中学聂国先
授课地点: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
授课时间: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