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小编整理了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1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的功绩1、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于全国。

2、军事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3、经济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1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

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

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

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

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

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

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

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

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

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

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

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

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

历史趣谈: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历史趣谈: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

导语: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

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

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

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

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

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今将浅见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有人认为此话是老生常谈。

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就认为是人云亦云,其实是各有见解的。

如一位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

但请一位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

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

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

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
生活常识分享。

浅议秦始皇的功与过

浅议秦始皇的功与过

浅议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名政,赢姓,赵氏,又名赵正。

生于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朝的建立首先就展现了秦始皇过人的谋略和作为帝王的雄才大略。

并且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

首先在制度方面,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又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巩固了统一帝国。

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了国内交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驰道,开凿灵渠,首创驿站制度,便利了国内交通,亦方便了信息交流。

这些措施大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也为秦国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秦始皇继承了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这个传统,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制定了一系列律法制度。

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创建了大一统的秦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

然而,尽管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进行评价。

一、秦始皇的功绩1. 统一六国:秦始皇通过征服其他六个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此举消除了封建割据和分裂,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确立了一套严密的行政体系。

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朝代提供了范本。

3. 统一货币和文字: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文字规范,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修订工作。

这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4. 建设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线。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实行法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律统一、轻刑重赏、刑法严明等,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二、秦始皇的过失1. 暴政和残酷手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极端的统治手段,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严禁异议等,对付异己者残酷无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传统和人权。

2. 建造规模过大的工程:秦始皇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工程项目,如大型宫殿、陵墓和道路。

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对国家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

3. 推行中央集权过度:秦始皇推崇中央集权,压制地方豪强,取消了封建制度。

虽然这一举措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也导致了地方豪强的矛盾与不满,为日后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4. 没有良好的储君制度: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储君制度,导致他的死后,嘉靖年间的内乱,削弱了秦朝的统治。

三、对秦始皇的综合评价秦始皇以他创造的统一国家的伟大成就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专制暴政和残酷手段也给中国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是非如何评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是非如何评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是非如何评“千古一帝”是后来的政论家对秦始皇的一种评价。

秦始皇实现了统一,在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新的创制,或者说有很多新的发明。

我们在这一节中来谈谈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政治创造和他的行政风格,以及后世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

影响秦始皇的两个人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应该说受到过一些思想学派的影响。

韩非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秦始皇读《韩非子》里的篇章,感叹说如果能和这个人相识,即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于是李斯就告诉秦始皇,这是他的同学韩非写的书,秦始皇就派兵攻打韩国,要求韩非到秦国来。

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韩非留在了秦国,最终韩非死在了秦国。

还有一个人对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产生过影响,就是吕不韦。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嬴氏并六合,所来因不韦。

”嬴秦兼并了天下,创立了秦帝国,对这个历史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一个人物就是吕不韦。

应当说,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以个人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第一人。

中国历史上,在吕不韦之前有一个人叫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主要助手,帮助越王勾践实现了复国计划,击败了吴国。

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政治旋涡的中心,隐身到齐国去经商,据说曾经“三致千金”,后来在陶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附近定居,成为一位富商。

范蠡是先从政后经商的一个人物,而吕不韦是先经商后从政的一个成功人物,他以富商的身份参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吕不韦的出身也是他后来受到一些非议、批评、毁谤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古代很少有走这种由经商而从政道路的人,他对政治文化风貌的影响还是有特殊意义的。

吕不韦的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涉及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有孕之后,归于他的父亲子楚,这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有记载。

但是,司马迁同时又澄清了这种说法,他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就是秦始皇的母亲到了“大期”才生了秦始皇,就是说是足月生的。

在明代,已经有人说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崇西中学黄德飞一、研究背景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篇1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位最著名的皇帝,他就是秦始皇。

在这里说一下,此帝王名叫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其母是赵姬。

他的父亲,一说是子楚,又说是吕不韦。

事实上,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子楚。

嬴政是公元前年继位的。

他这个皇帝当的十分霸气。

当年,秦朝人对他无不闻风丧胆,毕恭毕敬。

可是,也有不怕他的。

如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就刺杀过秦始皇。

还有音乐家高渐离也刺过秦。

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可见,秦始皇是最不好对付的古代皇帝。

不是明君,而是暴君。

常言道:人都有一死。

这个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死药的秦始皇,最终,在第五次出巡途中,驾崩于沙丘,时年49岁。

据说,他的死也是个谜。

古代的帝王,在一生中都有他最大的历史事件。

如北宋皇帝赵匡胤的事件是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周朝的周武王是牧野之战。

那么,秦始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呢?就是统一六国。

他做的事还有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都是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秦始皇死后葬在哪里呢?后人都知道,在临潼的秦始皇陵里。

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是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的`,动用了许多物力、人力、财力。

相信,你们都听说过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事,死了好多人,真的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个人的能力是很大的。

在皇帝中无人可比,我称他为“皇帝之王”,就是在所有皇帝中他是王。

我曾想认秦始皇当我的祖先,却没有那样做。

看来,我不是背叛之人。

而是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是一个笔写秦始皇的民间历史爱好者。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篇2持续了一千的年的战争,都因他的出现而结束,那些曾经誓死的顽强抵抗都在铁蹄的践踏之下化作了尘埃,他就是历史上被后人称为暴君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然而,这个被人们所景仰的的高位却不是那么好坐的。

他为了结束各国的分割局面,而统一了全国,然而就应为这样一个举动,百姓们恨他,各方人士向要杀他……可是有谁知道他的无可奈何。

秦始皇功过——个人观点

秦始皇功过——个人观点

至于万里长城,后人总是一边为拥有如此雄伟的长城自豪,一边却在骂秦始皇建长城的无道,真是让人好笑。既然认为建长城是劳民伤财,动摇国本的事,又怎么会把它当做民族的象征,人民的自豪呢?秦始皇建长城,也是迫不得已,他一面要治理统一后千仓百孔的国家,一面又要防着匈奴的不断侵略,为了能阻止匈奴的入侵,只能建长城。有人说秦朝为何不能直接打垮匈奴,如何能打?秦人本就不多,还要在原六国驻军把守,哪还有能力去打匈奴,即使汉武帝、唐太宗,哪个又不是在国家休养生息多年、国家强盛后才去解决边患,只可惜六国没给秦始皇休养生息的机会。就当今三峡工程来说,难道没有劳民伤财?三峡工程建了那么多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迁徙了几十万的人民,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和抱怨,先不说它的弊处,建成后在发电方面肯定可以带来很多益处,至少出于官方的说法它是益处多多的。秦始皇没有现代的机械化设备,只能动用更多的民力,长城的建成也确实在防御外族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后面的各个朝代。同样的还有隋炀帝建京杭大运河,也是动用了大量的民力物力,人们总是说他是为了自己下江南游玩才开通运河,有这可能吗?隋炀帝不是秦二世,可以说是真的英明神武,建运河是为了打通南北漕运,他是利用已有资源满足自己的游玩兴致,至于他游玩花费的多少,这根本与建运河无关。历代粮运都是朝廷的重大事情,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因此隋炀帝建的大运河也是利在千年。
我认为张良就属于这类人,博浪沙刺秦皇,时人都赞他勇士。此时秦始皇仍在,国家还是比较稳定的,不像后期赵高乱权。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五世相韩,可以说韩国几乎就是他家的,韩国被灭后他也就无家可归了,与平民无异,国仇家恨,则刺杀秦皇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人可能说他的行为与岳飞类似,属于当时的民族正义,但是岳飞抗金,金当时属于外族,岳飞那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但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周的诸侯国,本是一体,只是各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互相攻伐,所以彼时战争根本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之说。张良后来坚决抗秦,到处联络抗秦人士, 其实根本也是出于心中私仇。张良奇谋之人,足智多谋,好为人算,乃不知为天下苍生考虑,如果他刺杀秦皇成功,那又将导致天下纷乱,苍生涂炭,而后来他辅佐刘邦,攻城略地,也可说杀人无算。如果他不是出于私仇,为天下谋,他应该做的是入朝堂,对大殿,为民谋福祉,即使他不能阻止后来战争的发生,但也可为民献一份力。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千古一帝,功过是非两千年嬴政,名政,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以其残酷的统治和高压政策而闻名于世。

要理解秦始皇,就必须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从多方面审视其功过是非。

一、出身与崛起:乱世中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出身并不显赫。

幼年时期,嬴政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目睹了权力更迭的阴险。

这或许塑造了他日后强硬、果决的性格。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王。

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作为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操控。

但年轻的嬴政并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他逐渐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并开始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铲除了吕不韦,并对朝中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他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如李斯、尉缭、王翦等,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

战国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嬴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险阻。

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军事征服,也有政治策略,甚至还有经济手段。

•军事征服:秦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王翦、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军的军事实力,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保障。

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政策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的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关于秦始皇一生的功与过有哪些

关于秦始皇一生的功与过有哪些

关于秦始皇一生的功与过有哪些秦始皇为中国首位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出色的改革家。

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秦始皇的功和过有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吧!下面是有秦始皇一生简介,欢迎参阅。

秦始皇一生简介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邯郸,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便被拥立为秦王,而因年幼朝政由当朝宰相吕不韦辅佐,在秦始皇二十一岁的是便亲自执政,由此掀起一番激烈的政治斗争。

其“假父”嫪毐于后宫中建立其庞大势力被秦始皇剿灭施以车裂,将其母关押,摔死其母两个私生子,还将掌权一方的吕不韦罢黜,分配蜀地,至此使用尉缭、李斯等人稳固了朝政。

遂之后开始了十年的征讨周边国家的时期,统一兼并了六国,结束了王侯专政时代,开始了君主专制时期。

秦始皇便开始改善帝制,因“三皇五帝”遂以“皇帝”来彰显自己崇高地位,以此便有一连串的帝制改革。

为有效管理便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管理和权力,不仅如此秦始皇不满足于六国统一还因此制定计划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等扩张策略,对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和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加强国家势力,修建长城、改币制、统一度量制度、整顿交通、统一文字等策略对中国文化制度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惜还未完成他的大业,秦始皇便于公元前210年逝世,享年49岁。

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各方面的举措均对后世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且秦始皇为人暴戾残酷,后人对于他的评价普遍褒贬参半,但总体上功大于过。

政治上,他开创了皇帝一称的新观念,神话了君权,突出了天子的尊位,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加强专制统治。

军事方面,他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并且不断向外开拓疆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格局。

此后,秦始皇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促进了贸易与货币的流通,整改交通,修渠道,统一车轨,以方便物资的运送与供应。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及评价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及评价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及评价秦始皇的重要功绩及评价最新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下面给大家共享关于秦始皇的重要功绩及评价最新,欢迎阅读!秦始皇的重要功绩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绝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自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防御秦军的攻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连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阔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范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

战国末年,他们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绝南下。

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常常遭到破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

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

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

秦始皇又征发农夫,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防御匈奴。

这就是举世驰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

如何评价秦始皇

如何评价秦始皇

如何评价秦始皇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统治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始皇的评价:1. 政治上: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他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2. 经济上: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修建水利工程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他重视农业,推行耕战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同时,他还修建了长城、灌溉系统等大型工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 文化上: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他还修建了华清池、兴办了太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 军事上: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包括修筑长城、南征百越等,扩大了中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他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同时,他还平定了百越之乱,扩大了中国的南方领土。

5. 缺点和错误:然而,秦始皇的统治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过于严厉,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同时,他还实行了残酷的刑罚制度,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他还焚书坑儒、强迫百姓修建工程等,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

我们应该客观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的功和过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又称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被尊为“皇帝”的称号也是由他首创。

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他的统治也存在着很多争议和批评。

本文将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秦始皇的功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七雄之势,此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争,终于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进程。

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为后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首先体现了他的强大军事实力。

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统一的尝试,例如商汤、周武王等,但这些统一都是依靠政治手段实现的。

而秦始皇则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战胜其他六国,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也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统治能力。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推行法律制度、设置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使得六国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贵族的权力,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此外,秦始皇的统一六国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六国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而在秦始皇的统一下,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速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同时,秦始皇的建筑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而秦始皇的政绩、作为对於后世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一)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同时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1)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1)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1)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摘要: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人物. 13岁就继承王位,22岁便亲临朝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封建王朝制度。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

下面是我对秦始皇功过的一些看法,希望对秦始皇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秦始皇功过评价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一秦始皇的功(1)建立政体嬴政吸取历史教训,废除分封,防止诸侯割据,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央,皇帝以下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除分封,设立郡县,所有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在郡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对于促进全国大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2)善于用人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国所有的一流军事家和政治家。

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

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

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听从他们的劝谏。

(3)统一文字货币秦中央集权的建立,只是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还极为不便,影响到国家政治统一的巩固。

秦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法令;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

评秦始皇的功与过

评秦始皇的功与过

评秦始皇的功与过摘要: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

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

本文将对他的功过简要评价。

关键词:秦始皇功绩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

人称秦王赢政,史称秦始皇。

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47-公元前210年)。

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

对于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历代世人,早有评说,但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将其功与过作如下简评。

一,秦始皇的功秦始皇十三岁继承其父秦庄襄王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功高盖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功:平息嫪毐叛乱,巩固秦国统治。

公元前238年(赢政纪年),宦官嫪毐任长信侯,专权用事,企图夺取秦国政权,在雍蕲年宫加冕,嫪毐竞“矫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兵作乱,欲改雍蕲年宫。

秦王赢政派兵镇压,一举粉碎了嫪毐叛乱,平夷嫪毐三族,巩固了统治。

接着又罢免相国吕不韦。

坚持客卿制,任用尉缭和李斯,积极营造统一六国气氛,“奋六世之余列”,准备统一中国的战争。

第二功: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王赢政抓住平息嫪毐叛乱后的有利时机,十年(公元前230-前221年)实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胜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派内吏腾率兵攻克韩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亡,建颖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攻赵国杀赵葱,破邯郸,俘赵王迁,赵国亡设邯郸郡。

公元前225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贵率兵攻打魏国,以黄河水淹大梁三月,魏国亡,置砀郡。

公元前224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六十万攻打楚于次年(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赵王负刍。

楚国亡。

公元前222年王剪又率兵渡长江,平定楚国以南地区,降服了越军后,设三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贲率兵攻占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玫派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占齐国都城临淄,俘虏齐王建,齐国亡,设齐郡和琅玡郡。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诗句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诗句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诗句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三十条关于历史上对秦始皇评价的诗句及相应例子:1. 秦始皇功过几人知?他一统六国,霸气凌然,岂不是千古一帝?就好比那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例子:“想想看,六国纷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挺身而出,一举结束战乱,让天下归一,这是何等的壮举!”2.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伟人?他修筑长城,抵御外敌,难道不是为了子孙后代?这恰似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家园。

例子:“有人说他劳民伤财修长城,可若没有长城,外敌入侵时,又有多少百姓要遭殃?”3. 秦始皇的是非谁能断?他统一文字货币,功绩赫赫,怎不令人赞叹!好比一场变革的春风吹遍大地。

例子:“大家想想,以前各国文字不同,交流多困难,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是不是方便太多了?”4. 秦始皇,是恶魔还是英雄?他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难道不是英明之举?仿佛一把利剑斩断了混乱的根源。

例子:“要是没有郡县制,地方各自为政,国家还能稳定吗?”5. 秦始皇的作为究竟如何评?他焚书坑儒,令人悲愤,难道不是文化的浩劫?犹如一场黑暗的风暴席卷了知识的殿堂。

例子:“那些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学者含冤而死,这难道不可悲吗?”6. 秦始皇,是开拓者还是破坏者?他建造阿房宫,奢华无比,难道不是百姓的灾难?好似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民众身上。

例子:“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地交税,钱却都被拿去建阿房宫,这能不让人愤怒吗?”7. 秦始皇的功过谁能说得清?他南征百越,扩大疆土,难道不是伟大的征服?好比勇猛的战士开疆拓土。

例子:“以前百越地区不在华夏版图之中,秦始皇派兵征讨,让更多的土地纳入了我们的国家。

”8. 秦始皇,是独裁者还是改革家?他车同轨,道同距,难道不是巨大的进步?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通向未来。

例子:“以前路宽窄不一,车走起来多不方便,秦始皇统一之后,出行是不是顺畅多了?”9. 秦始皇的名声为何如此复杂?他严刑峻法,百姓畏惧,难道不是统治的失误?仿佛一张无情的大网束缚了人们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崇西中学黄德飞一、研究背景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

但是,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和直道、戍五岭等,征用数百万劳动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生4:我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秦始皇实施一系列暴政,沉重的赋役负担、严酷的刑罚已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5:我不同意以上两人的观点。

虽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征发数百万劳动力,大兴土木,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秦始皇修驰道、直道、筑长城、开边移民,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师:以上几位同学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作了一番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

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同时,秦始皇为推行其政策,达到其政治目的,采用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如“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违背了民意失去了民心。

今天,我们对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的问题讨论到此为止,以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时要注意,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族的融合。

要客观的全面地去分析历史人物。

三、教师说课这一节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师生间的讨论,同学们对秦始皇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

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欠缺的是学生讨论得不够充分和热烈。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堡镇中学杨云云一、研究背景本课专题出自2007年10月第一版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课本(实验本)第二分册第二单元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自称秦始皇。

建国之后的秦始皇为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同时,为了巩固这套新的体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因而一直有“秦皇汉武”的说法;但是同时,由于统治期间所采取的暴政,又使得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中学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专题研究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一方面,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客观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但是对长城、文字、兵马俑等等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并不陌生,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收集资料和进行思考,便于教师的引导。

二、研究过程师:通过对第6、7两课内容的学习,我们详细介绍了秦始皇其人其事。

究竟应如何评价秦始皇呢?大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是否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呢?下面,请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讨论结果。

A组:我用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表达我对秦始皇的看法。

我眼中的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就,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这是何等的气魄!秦始皇的功绩还体现在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套体制成了后世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

正因为有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我国一些大型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进行,才能屡次联合国家的力量抵御外辱、维护社会稳定,并进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

B组:我们小组非常同意A组的看法,并想做个补充。

秦始皇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这些措施,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统一文字,不仅利于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加强。

可以说,文字是凝聚中华文明的纽带与桥梁。

C组: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很深的苦难。

在统治期间,他不断征发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等,征用的劳动力以百万计;在男子不足的时候甚至征用妇女运输物资,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我们认为,贾谊在《过秦论》对秦始皇的责骂非常有道理:“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使得秦短命而亡。

D组:秦始皇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还销毁了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有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

”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咸阳将460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

这两个事件合称“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自由。

E组:我们小组跟其他小组的角度可能略有不同。

我们认为,不论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家天下”的帝王,他也不希望国家灭亡。

站在他的阶级立场,他有理由焚书坑儒;不能只看到他修建长城浪费了无数人力,修建长城,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正因为修建了长城才有利于抵挡外族入侵,保护群众的生活安宁;他征发兵力戍五岭,也是为了统一大业。

在征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通补给,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看来我们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得相当不错。

通过这节讨论课,我希望大家记住以下几点: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避免绝对化,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在以后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大家一定要记住你们在今天这节课中所学到的方法。

三、教师反思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

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习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区别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塑造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强调收集资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所掌握的历史材料的正确理解,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看法。

历史教学案例——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民本中学陈玉清案例背景:刚刚学习过《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对这节课我印象深刻,因为这是我的一节公开课,本来我胸有成竹的走进课堂,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充分的设计,也相信一定会受到我理想中的效果,但没想到发生了意外,在讲授新课以前我出示了几张图片给同学们,有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骊山陵墓以及阿房宫的复原图,然后让同学畅所欲言,谈看过图片后的感受,其目的是要让同学们由此得出结论——秦始皇时代,百姓沉重的负担(赋税和徭役),但是没有想到有一个同学果然“听”了我的话,他说在图片中他看到的是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的八大奇迹,由此,他的结论是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伟大,但我们更应该感谢秦始皇的英名,没有他,我们就看不到这些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