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复习资料
一、绪论1、生态学:a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美,生态学家,E。
P。
Odum1956) b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俊)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7、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8、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资料汇总
一、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即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在各种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他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在耐受性限制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钟的遗传特性。
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个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应用于稳态条件下)发育反应:生物在生长期受环境条件影响时,其基本结构和外表上发生的不可逆变化反应。
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率与呼吸作用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动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K=N(T-C)K:发育天数T: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生物学零度,℃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存在单位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或联种群。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临界效应。
生态学完整版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应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8.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一个耐受范围,及一个生态系统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也叫生态价。
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10.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合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11.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
1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3.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4.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15.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合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16.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7.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18.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会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重点详细资料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灯光,无线电······)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光合作用光照是主导因子,春化作用低温是主导因子。
(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和鳗鲡)。
5)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光和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和光照;甜菜的春化和光周期。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1)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2)最小因子(木桶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
3)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实际耐性限度比潜在活动范围狭窄生物耐性限度可以改变4)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5)生态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生态学完整版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此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本身,而环境包括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后者主要指气、水、光、热养分等。
第一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3.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阶段性;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5.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的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6. 耐受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 驯化: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第二章1.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时的光强度为光的补偿点。
2.光的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的饱和点。
3. 依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分为:(1)阳性植物:银杏、侧柏、蒲公英(2)阴性植物:杜英、杜鹃、红豆杉属(3)耐阴植物:五角枫、元宝枫、桧柏第三章1.逆温现象:在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形成一层冷空气,冷空气密度较大,顺山坡向下沉降聚于谷底,而将暖空气抬高至一定高度,形成气温下低上高的逆温现象。
2.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重点)第二节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p51-56)(1)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促进生化反应的酶,特别是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酶;二氧化碳和氧气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蒸腾作用;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2)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的要素之一(3)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1)低温危害包括寒害、冻害、霜害、冻举、冻裂、生理干旱;2)高温危害包括皮烧、根茎灼伤(4)温度与植物分布:积温是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获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温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的适应;物候现象是指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婚配制度: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对后代抚育。
雌投资大于雄:配子投资、抚育投资。
单配制、多配制(一雄多雌、一雌多雄)。
决定婚配的主要因素:资源分布、食物和营巢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社会性行为:①领域:由个体、家庭或社群单位占据并保护不让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保护方式鸣叫、气味、姿势标志;威胁、进攻。
作用:利于减少同一或相邻社群成员争斗,维稳社群,保证资源来生长繁殖。
领域面积的特点:⑴随占有者体重扩大⑵受食物品质影响⑶随生活史而变化。
②社会等级:种群中各个动物地位有一定顺序,形成支配-从属。
社会性等级稳定的生长快,对延续优势基因有作用。
他感(异株克生):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克生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意义:⑴对农林业生产管理有意义⑵对群落组成有影响⑶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集群生活:缺点:易招天敌;个体资源竞争;易于流行传染病。
优点: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取食;共同防御天敌;抚育幼体;迁移或迁徙。
阿利氏规律: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抑制种群增长。
2.种间关系:研究多个物种间种群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动态;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相同资源时而产生的竞争作用。
竞争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环境内,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竞争类型:⑴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⑵干扰性竞争:直接相互作用。
竞争的特点:⑴不对称性:一个体的竞争代价远高于另一个。
⑵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
似然竞争:两种猎物以共同捕食者座位中介相互影响。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和角色。
N维生态位:每个资源都可当一个维,在此轴上可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
互利共生可以扩大实际生态位。
专性互利共生的单个种的生态位不存在。
生态位分化:资源利用曲线:生物在某维度上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表示物种具有的位置的变异度。
极限相似性:物种在资源利用分化上的临街阈值。
d/w=1。
竞争释放:竞争者↓→生态位↑。
性状替换:生态位↓→形态形状改变:为了减少竞争。
浮游生物悖论:海上层存在大量浮游生物种类,日周期性、季节性、温度、光等变化,会排斥达成任何中间平衡。
优先权效果:缝隙:由于极端天气或死亡,环境中产生无种群区域,竞争优势者往往是最先到达该地点的。
①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部分。
包括:⑴典型捕食,袭击后杀死猎物⑵食草⑶寄生。
特化种:食物选择性非常强。
泛化种:吃多类型。
单食者:吃一种类型。
寡食者:少数几种。
广食者:一定范围种类。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前体:⑴相互关系中仅有一种捕食者和被食者⑵捕食者减少则被食者增加,反之亦然⑶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时指数增长,反之捕食者指数减少。
捕食者对被食者种群影响:⑴被捕食只占总死亡率一小部分⑵捕食者只捕食了超出环境支持的部分个体,不影响种群大小。
捕食对策:为获得最大的觅食效率而才去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对策:⑴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搜寻较久,处理较快。
⑵处理者:食谱特化。
时间与搜寻者相反。
⑶生产力较低环境中的捕食者比同等条件下好生境的同类食谱更宽⑷捕食者拒绝利润低的事物。
协同进化(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形状因另一种进化而进化,而后一种也应对前面的变化而变化。
食草:特点:植物不能逃避,而动物的危害只对于部分机体,剩下的可以再生。
植物的防卫:⑴毒性、差的味道、降低使用价值⑵防御结构,倒钩、刺。
植物-食草动物系统(放牧系统):放牧活动调节植物的种间关系,使牧场植被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寄生: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消化物获取营养。
⑴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⑵大寄生物:在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注:身体大小不是决定其实微寄生物还是大寄生物的决定因素⑶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排卵,通常导致死亡。
大多数寄生物属食生物者:仅在组织上生活,少数为食尸动物:在记住死后仍能继续存活在寄主上。
被寄生对策:⑴免疫反应⑵行为对策:理毛、掉叶。
寄生物和寄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副作用减弱甚至变为互利共生。
社会性寄生: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
种内窝寄生、种间窝寄生。
②共生: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两个体间互惠,可增加双方适合度。
共生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发生在紧密结合的物理关系生活的物体间。
非共生性:不生活在一起。
专性互利共生:永久性成对组合,其中一方或双发不能独立生活。
兼性:共生者可能不相互依赖,仅是机会性共生。
防御性互利共生: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
组织或细胞内共生。
第八章群落一、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集合。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
植物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生态学):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群落基本特征:⑴具有一定种类组成⑵群落中物种间相互联系。
共同适应无机环境,内部相互关系取得平衡。
⑶群落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⑷具一定结构,成层性、营养结构、季相变化等。
⑸具动态特征⑹具一定的分布范围⑺具边界特征⑻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群落性质:机体论学派:比拟为一个有机体,一个自然单位。
个体派学论:特定群落中,每个物种与其共存物种都是独立分布的。
封闭群落:每个物种的分布与作为整体的群落分布的生态限制是已知的。
种类组成:统计步骤⑴选择样地:标准:种类成分分布均匀一致,机构完整,层次分明,生境条件一致,最能反映该群落生境特点。
⑵最小面积法设置样方。
取能够表现出群落某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最小面积法具体方步骤:逐渐扩大,植物种数也逐渐增加,绘制种-面积曲线。
在曲线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最小面积。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最小面积越大。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建群种:乔木中的优势种,即优势种层的优势种。
只有一建群种时称单建群种群落(单优重),多个称共建种群落。
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作用次于优势种,但仍起一定决定和控制作用。
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影响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出现频率低,个体数量有限。
数量特征:①多度: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②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一个实测数据。
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中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物种的密度站群落中密度最高物种的百分比。
③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阳地面积百分比。
反映了植物所占有平空间的大小,植物间的相对关系。
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覆盖综合。
显著度:乔木的基盖度。
④频度:群落中某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杨方的百分比。
频度定律:A>B>C≥D小于E。
频度A到E依次增高,物种数量下降。
E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数目较多,越高说明群落的均匀性越大,BCD增高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暗示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⑸重要值: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基盖度)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涵义:物种数目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均匀度:个体数目分配状况。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⑴随纬度变化:维度增高而降低⑵随海拔变化⑶海洋水体深度增加而降低。
解释学说:⑴进化时间学说⑵生态时间学说⑶空间异质性学说⑷气候稳定学说⑸竞争学说⑹捕食学说⑺生产力学说。
包括因素: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
种间关联:两个种一块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正关联。
负关联由于空间排挤、竞争、他感。
关联系数:(ad-bc)/根号下a+b*c+d*a+c*b+d三、群落结构要素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⑴高位芽植物:芽、顶端嫩枝距地面25CM以上的枝条⑵地上芽⑶地面芽⑷地下芽⑸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生长,以种子度过不利季节。
层片:群落结构基本单位之一,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群落垂直结构:成层。
包括地下成层。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环境之间相互竞争选择的结果。
群落水平结构:镶嵌性: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由于生态因子的不均匀性形成,如小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渍化程度、内部环境不一致、动物活动。
群落时间结构:物种生命活动时间的差异。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两个以上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